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意思是處在憂慮禍患中可以使人或國家生存,處在安逸享樂中可以使人或國家消亡。那麼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出自哪篇文章呢?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出自哪篇文章。
1、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出自:《孟子·告子下》。
2、《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論證嚴密、雄辯有力的說理散文。作者先列舉六位經過貧困、挫折的磨鍊而終於擔當大任的人的事例,證明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有為,磨難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
3、接著,作者從一個人的發展和一個國家的興亡兩個不同的角度進一步論證憂患則生、安樂則亡的道理。最後水到渠成,得出「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的結論。全文採用列舉歷史事例和講道理相結合的寫法,逐層推論,使文章緊湊,論證縝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對仗句,即使語氣錯落有致,又造成一種勢不可擋的氣勢,有力地增強了論辯的說服力。
以上就是給各位帶來的關於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出自哪篇文章的全部內容了。
- 其它問答
- 答案列表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出自哪篇文章[朗讀]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個成語出自孟子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告子下》中一則短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可譯為「處在憂慮禍患中可以使人或國家生存,處在安逸享樂中可以使人或國家消亡」。與「溫水煮青蛙」的原理頗有相似之處。也有人當做憂國憂民的意思。
擴展資料。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原文。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擴展資料。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原文。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