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歷史不可能有空白!你們家歷史有空白啊。還是十天。
十天是陽曆的曆法上有十天是沒有的。也就是你今天是一號明天曆法上就是十一號了,是十天的曆法日期沒有了。不是歷史沒有了。
- 歷史問答
- 答案列表
人類歷史上是不是有十天的空白?為什麼[朗讀]
相比中國「農曆」發展的科學化、精準化以及系統化,而現在世界通行的西曆,其發展歷史卻是頗為混亂,更是在陰差陽錯下經歷了「十天空白」歷史事件的涅槃重生,最終反成了世界通行的曆法,可謂「世事難料」
「十天空白」歷史事件探源:尼羅河泛濫周期
西曆,又稱「格里高利曆」或「公曆」,其發展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左右的古埃及。當時,古埃及人制定出的太陽曆,是根據尼羅河泛濫的周期來計算的。
最初一年定為360天,後來又改為365天。同時,又把一年分為三季,即:洪水季、冬季和夏季。每季又分4個月,每月30天,而每月里10天為一大周,5天為一小周。
此外,全年12個月,最後一個月另加5天,為年終祭祀日。
且不說這種曆法的計算是否科學,僅以「尼羅河泛濫」的周期為基準來計算曆法,恐怕想精準也無法精準吧。
這便是「十天空白」歷史事件的最早源頭。
歐吉德與太陽曆
到了公元前238年的歐吉德皇帝時期,埃及人通過天文觀測,發現年的真正周期是365.25日。於是,歐吉德皇帝發布了一道改進以前曆法缺陷的命令:「每經過四年,在第四年的年末五天祭祀日之後的下一年元旦之前,再加一天,並在這天舉行歐吉德皇帝的節日慶祝會。」
同時,又將增加一天的這年稱為「定年」,而其它年則稱為「不定年」
但是,這種並無科學邏輯性的改進方法,再次為「十天空白」歷史事件埋下了伏筆。
「十天空白」歷史事件經過:混亂中的陰差陽錯
到了公元前9世紀的羅馬王政時代,為了突出年末的休息日,羅馬人又對古埃及人的「太陽曆」進行了修改,將全年定為10個月,每月30天或29天,最後70天為年末休息日。
到了公元前8世紀,羅馬第一位國王羅慕洛時期,他在全年10個月的基礎上,又將每月定為30天或31天,而最後的60天則為年末休息日。
到了羅馬第二位國王努馬·龐皮留斯(前753年-前673年)時期,又將一年10個月修改為12個月。同時,又根據羅馬人忌諱雙數的習慣,將1、3、5、8四個月分別定為31天,2、4、6、7、9、10、11七個月分別定為29天,12月則定為28天。
羅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畫像與十日空白歷史事件圖。
這樣一來,年曆就成了355天。但是,歷年的平均天數卻是366.25天,這可比回歸年少了10多天。(註:回歸年,又稱「太陽年」,是指太陽中心自西向東沿黃道從春分點到秋分點所經歷的時間。)。
後來,為了糾正日期與季節逐年脫離的偏差,每當遇到掌管曆法的大祭司長的朋友執政,就會硬插進一個月,而當自己的仇人執政時,則會以減少補充月的形式來縮短其任期。因此,這一時期又被稱為歷史上的「亂年」。例如:祭祀節與齋jie日的逐漸偏移,夏天的收穫節卻跑到冬天舉行。
到了羅馬第三位國王儒略·凱撒執政時期,針對以上曆法計算的混亂局面,專門指定埃及的天文學家索西琴尼等專家制定新曆,史稱「儒略曆」,也是後來西曆的最初雛形。
儒略曆,將年設為平年365天,閏年366天(每隔三年為一閏年)。但是,最為滑稽的是,祭司們在頒發曆書時,竟然將「每隔三年為一閏年」誤解為「每三年為一閏年」
同時,又將一年分為12個月,第1、3、5、7、9、11月為大月,每月31天;4、6、8、10、12月為小月,每月30天;2月則定為29天(平年)和30天(閏年)。
期間,由於儒略是11月1日當上國王的。所以,為了體現他上任日期的重要性,還將第11月的第一天定為一年的開始,也就是「元旦」
到了公元4年8月,羅馬元老院為了紀念羅馬人當月取得的巨大的軍事勝利,大都認為8月是個小月有點遜色,而且還是個不吉的30天的雙數。於是,他們從2月里拿出一天(變成後來的平年28天和閏年29天),放進了8月,8月便成了31天的大月。
同時,他們又感到7、8、9月連續三個月都是大月,似乎很不順眼。因此,又把9月、11月改為30天的小月;10月、12月改為31天的大月。
至此,在這一系列陰差陽錯的事件之下,「儒略曆」便一直延續到了2000年後的今天。
羅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雕像。
然而,當這一被認為是準確無誤的曆法延續到1582年時,人們卻發現3月21日固定的春分日,竟然提前到了3月11日,整整相差了10天。
於是,為了修正這一和實際季節不符的曆法時間,羅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便頒發了一道改曆命令:
內容一:將1582年10月4日的次日(5日)改為15日,並依次順延。但是,星期序號不變,依舊連續計算。即:4日為星期四,15日為星期五。內容二:為避免再次發生春分飄離現象,改閏年為公元年數能被4整除。同時,對於公元年數後兩位均為0的世紀年,則必須能被400整除,才是閏年。「十天空白」歷史事件結果:成世界通行曆法
由於這種曆法是由格里高利頒發的,所以人們稱其為「格里高利曆」
雖然,這種曆法並不如中國的農曆系統科學,但它卻因內容簡潔、便於記憶等優點,被世界各國所接受。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正式使用「格里高利曆」。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中國使用國際社會多數國家通用的西曆和西元作為紀年」
「十天空白」歷史事件探源:尼羅河泛濫周期
西曆,又稱「格里高利曆」或「公曆」,其發展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左右的古埃及。當時,古埃及人制定出的太陽曆,是根據尼羅河泛濫的周期來計算的。
最初一年定為360天,後來又改為365天。同時,又把一年分為三季,即:洪水季、冬季和夏季。每季又分4個月,每月30天,而每月里10天為一大周,5天為一小周。
此外,全年12個月,最後一個月另加5天,為年終祭祀日。
且不說這種曆法的計算是否科學,僅以「尼羅河泛濫」的周期為基準來計算曆法,恐怕想精準也無法精準吧。
這便是「十天空白」歷史事件的最早源頭。
歐吉德與太陽曆
到了公元前238年的歐吉德皇帝時期,埃及人通過天文觀測,發現年的真正周期是365.25日。於是,歐吉德皇帝發布了一道改進以前曆法缺陷的命令:「每經過四年,在第四年的年末五天祭祀日之後的下一年元旦之前,再加一天,並在這天舉行歐吉德皇帝的節日慶祝會。」
同時,又將增加一天的這年稱為「定年」,而其它年則稱為「不定年」
但是,這種並無科學邏輯性的改進方法,再次為「十天空白」歷史事件埋下了伏筆。
「十天空白」歷史事件經過:混亂中的陰差陽錯
到了公元前9世紀的羅馬王政時代,為了突出年末的休息日,羅馬人又對古埃及人的「太陽曆」進行了修改,將全年定為10個月,每月30天或29天,最後70天為年末休息日。
到了公元前8世紀,羅馬第一位國王羅慕洛時期,他在全年10個月的基礎上,又將每月定為30天或31天,而最後的60天則為年末休息日。
到了羅馬第二位國王努馬·龐皮留斯(前753年-前673年)時期,又將一年10個月修改為12個月。同時,又根據羅馬人忌諱雙數的習慣,將1、3、5、8四個月分別定為31天,2、4、6、7、9、10、11七個月分別定為29天,12月則定為28天。
羅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畫像與十日空白歷史事件圖。
這樣一來,年曆就成了355天。但是,歷年的平均天數卻是366.25天,這可比回歸年少了10多天。(註:回歸年,又稱「太陽年」,是指太陽中心自西向東沿黃道從春分點到秋分點所經歷的時間。)。
後來,為了糾正日期與季節逐年脫離的偏差,每當遇到掌管曆法的大祭司長的朋友執政,就會硬插進一個月,而當自己的仇人執政時,則會以減少補充月的形式來縮短其任期。因此,這一時期又被稱為歷史上的「亂年」。例如:祭祀節與齋jie日的逐漸偏移,夏天的收穫節卻跑到冬天舉行。
到了羅馬第三位國王儒略·凱撒執政時期,針對以上曆法計算的混亂局面,專門指定埃及的天文學家索西琴尼等專家制定新曆,史稱「儒略曆」,也是後來西曆的最初雛形。
儒略曆,將年設為平年365天,閏年366天(每隔三年為一閏年)。但是,最為滑稽的是,祭司們在頒發曆書時,竟然將「每隔三年為一閏年」誤解為「每三年為一閏年」
同時,又將一年分為12個月,第1、3、5、7、9、11月為大月,每月31天;4、6、8、10、12月為小月,每月30天;2月則定為29天(平年)和30天(閏年)。
期間,由於儒略是11月1日當上國王的。所以,為了體現他上任日期的重要性,還將第11月的第一天定為一年的開始,也就是「元旦」
到了公元4年8月,羅馬元老院為了紀念羅馬人當月取得的巨大的軍事勝利,大都認為8月是個小月有點遜色,而且還是個不吉的30天的雙數。於是,他們從2月里拿出一天(變成後來的平年28天和閏年29天),放進了8月,8月便成了31天的大月。
同時,他們又感到7、8、9月連續三個月都是大月,似乎很不順眼。因此,又把9月、11月改為30天的小月;10月、12月改為31天的大月。
至此,在這一系列陰差陽錯的事件之下,「儒略曆」便一直延續到了2000年後的今天。
羅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雕像。
然而,當這一被認為是準確無誤的曆法延續到1582年時,人們卻發現3月21日固定的春分日,竟然提前到了3月11日,整整相差了10天。
於是,為了修正這一和實際季節不符的曆法時間,羅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便頒發了一道改曆命令:
內容一:將1582年10月4日的次日(5日)改為15日,並依次順延。但是,星期序號不變,依舊連續計算。即:4日為星期四,15日為星期五。內容二:為避免再次發生春分飄離現象,改閏年為公元年數能被4整除。同時,對於公元年數後兩位均為0的世紀年,則必須能被400整除,才是閏年。「十天空白」歷史事件結果:成世界通行曆法
由於這種曆法是由格里高利頒發的,所以人們稱其為「格里高利曆」
雖然,這種曆法並不如中國的農曆系統科學,但它卻因內容簡潔、便於記憶等優點,被世界各國所接受。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正式使用「格里高利曆」。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中國使用國際社會多數國家通用的西曆和西元作為紀年」
首先,世界歷史上確實出現過10天的空白區域。
之所以出現這10天的空白,並不是說時間平白無故的消失了,也不是說地球自轉停止了。而是由於西方曆法出現了偏差。
我們現在使用的是公曆,公曆也叫西曆。在全世界使用公曆以前,歐洲大多數國家都在使用儒略曆。
大約1500年前,歐洲的著名僧侶迪奧尼西經過聯想和推算,判定了教主耶穌的出生時間,並建議信奉基督教的各國統一紀年方法,都以耶穌降生的那一年作為公元元年。西方基督教國家都接受了這個建議,於是統一使用以耶穌降生時間為公元元年的「新儒略曆」
這個「新儒略曆」運行了一段時間後,由於閏月的設置不當出現了問題。為了糾正儒略曆三年一閏所引發的錯誤,羅馬最高統治者決定:公元前8年至公元4年的12年間,停止三次閏年。可是這個做法並沒能修正全年日期的誤差。
到了1582年,由於曆法誤差的疊加,儒略曆一年的日期達到了375天,比實際多出來了10天。於是,當時的羅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發布教令規定:將1582年10月4日以後的1天改為10月15日,也就是中間憑空跳躍了10天。教皇又命令曆法學家對「新儒略曆」做了修訂,並將修訂好的曆法命名為「格里高利曆」,這就是現在全世界通用的公曆。
我國於1912年元月開始使用公曆,1949年10月1日開始採用公元紀年。
之所以出現這10天的空白,並不是說時間平白無故的消失了,也不是說地球自轉停止了。而是由於西方曆法出現了偏差。
我們現在使用的是公曆,公曆也叫西曆。在全世界使用公曆以前,歐洲大多數國家都在使用儒略曆。
大約1500年前,歐洲的著名僧侶迪奧尼西經過聯想和推算,判定了教主耶穌的出生時間,並建議信奉基督教的各國統一紀年方法,都以耶穌降生的那一年作為公元元年。西方基督教國家都接受了這個建議,於是統一使用以耶穌降生時間為公元元年的「新儒略曆」
這個「新儒略曆」運行了一段時間後,由於閏月的設置不當出現了問題。為了糾正儒略曆三年一閏所引發的錯誤,羅馬最高統治者決定:公元前8年至公元4年的12年間,停止三次閏年。可是這個做法並沒能修正全年日期的誤差。
到了1582年,由於曆法誤差的疊加,儒略曆一年的日期達到了375天,比實際多出來了10天。於是,當時的羅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發布教令規定:將1582年10月4日以後的1天改為10月15日,也就是中間憑空跳躍了10天。教皇又命令曆法學家對「新儒略曆」做了修訂,並將修訂好的曆法命名為「格里高利曆」,這就是現在全世界通用的公曆。
我國於1912年元月開始使用公曆,1949年10月1日開始採用公元紀年。
歷史上,確實沒有1582 年10月5日至10月14日這十天,如果不信,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打開自己的手機,查看日曆。
當你翻到1582年10月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在10月4日之後,突然就是10月15日,請不要懷疑你的手機出現了問題,因為歷史上確實沒有這十天。
在這十天裡,沒有人出生,沒有人死亡,也沒有任何事情發生過……因為在現行曆法中,這十天的間隔時間為零。
那這十天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才導致被人類徹底抹除掉?難道是時間靜止了?或者是時間跳躍了?其實都不是,同樣也不是戰爭災難,更不是人類的記憶被抹除了?
原因很簡單,是古代曆法不完善,導致了人類不得不抹除10天。當時,在古代歐洲一直使用的是凱撒大帝的《儒略曆》,也就是早期的陽曆。
而《儒略曆》是公元前45年1月1日,頒布運行的,在《儒略曆》中,一年跟今天一樣是12個月,每四年會出現一個閏年,在閏年的二月底會增加一日,這樣在《儒略曆》中,一年的平均長度是365.25天。
而按照現代天文學的測量,我們知道一年(太陽年)實際是365.2422天,也就是說《儒略曆》跟實際,每年相差了大約11分14秒左右。
我們初步一看,才差這麼點,根本不算什麼。可我們要知道,這一規定從公元前45年凱撒大帝起,到當時1582年已經延續了1600多年?
隨著時間的推進,這跟實際的誤差也就越來越大,差不多每過400年,《儒略曆》的日期,就會比實際日期慢3天多,這也導致了各種節氣會提前很多,出現混亂。
比如,復活節是西方非常重視的日子,在時間的計算上,絕對不容許出現誤差,可按照《儒略曆》,到1582年的時候,復活節的誤差已經累積了接近10天,也就是需要他們在十天之後,才能過上真正的復活節,這是他們絕對不能忍受的。
所以,當時的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出手了,他組織人修改曆法,在繼承《儒略曆》的基礎上,使用了更複雜完善的方法,使新制定的曆法不會出現那麼大的誤差。
於是在1582年,教皇下令改制,廢止《儒略曆》,改為使用《格里曆》,也就是我們現在使用的公曆。
那由於兩種曆法相差了10天左右,所以必須將之前的《儒略曆》快進十天,因此教皇下令,將1582年10月5日至10月14日抹掉。
這也就導致了人們,在1582年10月4日過完後,第二天一睜開眼睛,就到了10月15日,這樣曆法才又重新與太陽年同步。
以我們現代人的眼光來看,這確實是科技的進步,使我們更尊重客觀事實。但,在當時,這一變動,引來了很多人的反感。
這一曆法的改變,在當時並沒有影響到我國,因為那時,我國正處於明朝萬曆年間,正使用我國自己的農曆。
不過,在1912年1月2日,孫中山發布《改歷改元通電》中,把我國的日期從11月13日,直接跳到了1月2日,一共跳過了48天,實現了與國際接軌。自此,我們也開始使用《格里曆》,一直到現在。
ps:很多小夥伴們說,不同手機顯示的結果不同,有的看不到1582年,有的看不到1582年的整個十月,有的顯示1582年沒有缺失那十天,我也認真研究了一下,這是手機開發商的問題,如果是認真負責的開發商,那1582年10月一定會缺少那10天。
當你翻到1582年10月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在10月4日之後,突然就是10月15日,請不要懷疑你的手機出現了問題,因為歷史上確實沒有這十天。
在這十天裡,沒有人出生,沒有人死亡,也沒有任何事情發生過……因為在現行曆法中,這十天的間隔時間為零。
那這十天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才導致被人類徹底抹除掉?難道是時間靜止了?或者是時間跳躍了?其實都不是,同樣也不是戰爭災難,更不是人類的記憶被抹除了?
原因很簡單,是古代曆法不完善,導致了人類不得不抹除10天。當時,在古代歐洲一直使用的是凱撒大帝的《儒略曆》,也就是早期的陽曆。
而《儒略曆》是公元前45年1月1日,頒布運行的,在《儒略曆》中,一年跟今天一樣是12個月,每四年會出現一個閏年,在閏年的二月底會增加一日,這樣在《儒略曆》中,一年的平均長度是365.25天。
而按照現代天文學的測量,我們知道一年(太陽年)實際是365.2422天,也就是說《儒略曆》跟實際,每年相差了大約11分14秒左右。
我們初步一看,才差這麼點,根本不算什麼。可我們要知道,這一規定從公元前45年凱撒大帝起,到當時1582年已經延續了1600多年?
隨著時間的推進,這跟實際的誤差也就越來越大,差不多每過400年,《儒略曆》的日期,就會比實際日期慢3天多,這也導致了各種節氣會提前很多,出現混亂。
比如,復活節是西方非常重視的日子,在時間的計算上,絕對不容許出現誤差,可按照《儒略曆》,到1582年的時候,復活節的誤差已經累積了接近10天,也就是需要他們在十天之後,才能過上真正的復活節,這是他們絕對不能忍受的。
所以,當時的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出手了,他組織人修改曆法,在繼承《儒略曆》的基礎上,使用了更複雜完善的方法,使新制定的曆法不會出現那麼大的誤差。
於是在1582年,教皇下令改制,廢止《儒略曆》,改為使用《格里曆》,也就是我們現在使用的公曆。
那由於兩種曆法相差了10天左右,所以必須將之前的《儒略曆》快進十天,因此教皇下令,將1582年10月5日至10月14日抹掉。
這也就導致了人們,在1582年10月4日過完後,第二天一睜開眼睛,就到了10月15日,這樣曆法才又重新與太陽年同步。
以我們現代人的眼光來看,這確實是科技的進步,使我們更尊重客觀事實。但,在當時,這一變動,引來了很多人的反感。
這一曆法的改變,在當時並沒有影響到我國,因為那時,我國正處於明朝萬曆年間,正使用我國自己的農曆。
不過,在1912年1月2日,孫中山發布《改歷改元通電》中,把我國的日期從11月13日,直接跳到了1月2日,一共跳過了48天,實現了與國際接軌。自此,我們也開始使用《格里曆》,一直到現在。
ps:很多小夥伴們說,不同手機顯示的結果不同,有的看不到1582年,有的看不到1582年的整個十月,有的顯示1582年沒有缺失那十天,我也認真研究了一下,這是手機開發商的問題,如果是認真負責的開發商,那1582年10月一定會缺少那10天。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