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問:「格局是什麼?」
有個生動有趣的回答:「有多大的鍋,烙多大的餅,這個『鍋』就是格局。
細品之下不難發現,格局大,鍋里盛的是修養,是學識,是談吐。格局小,鍋里盛的是自負,是不滿,是急躁。
境界高的人,高處立,低處行,能以出世的豁達之心做入世的尋常之事。他可以「兼濟天下」也可以「獨善其身」;可以「虛懷若谷」包容蒼生,也可以「慈悲為懷」感同身受;他不會去攻擊、去排斥;相反,是去體諒、去包容。當一個人擁有足夠大的格局,對世界、對人生自會生出更多敬畏和謙卑之心,姿態也必然越放越低。常言道:人生難逃低屋檐,能屈能伸最坦然。
一個初春的夜晚,大家早已熟睡。一對年邁的夫妻走進了一家旅店,可這家旅店早已客滿。
前台不忍心讓他們出去再尋找了,於是將他們引到一個房間中說:也許這個房間不是最好的,但至少你們不用再奔波啦。老夫妻看到整潔乾淨的房間就住了下來。
第二天,當他們要結賬的時候,前台去說,不用了,因為你們住的是我的房間,祝你們旅途愉快。
原來這位前台自己在大廳的沙發睡了一晚,把房間讓給了老夫妻。
老夫妻十分感動,說到:孩子,你是我見過最好的旅店經營人,你會得到報答。
過一段時間,前台收到了一封信,裡面有一張去紐約的單程機票錢,她按照信中的地址來到紐約一座金碧輝煌的大酒店,原來那個夜晚,他接待的是一個億萬富翁,這位富翁為了他買下了整座酒店,並且深信他可以經營好,這就是著名的希爾頓大酒店首任經理的傳奇故事。
一個人的格局體現在生活的處處細節里,格局大的人做事不求回報,盡全力幫助別人,因為他知道一個人服務別人的能力有多大,成就就會有多大。
提高自己的格局,成功就已經在路上。
一位富翁掉進了湖裡高喊救命,一位年輕人划船去救。
富翁掙扎的喊:如果你把我救上來,我給你一萬元。
一會兒後富翁嗆了一口水,更是恐慌:快點兒,你只要把我就上去,我給你五萬元。
年輕人一聽,反而把船劃得更慢,而在水中拚命掙扎的富翁不斷開出更高的價位,十萬元、15萬元、20萬元。
年輕人慢悠悠地劃著船,心想越延遲點兒時間,自己就能得到更多的金錢。
就在年輕人打著如意算盤的時候,一個浪頭把富翁打入水裡,再也沒有浮出水面。
富翁萬萬沒有想到,自己用金錢買來的卻是一場滅頂之災,他不斷加高的金錢籌碼換來的卻是年輕人的貪婪。
格局越小的人越容易鑽進貪慾的陷阱,這樣不但抓不住眼前既得的利益,更沒有機會碰觸到更大的財富。
生活中,如果把每件事情都想得很多,糾結其中,一點點積累下來,就會像雜亂無章的屋子一樣,讓你沒有立足之處。少想點沒用的,多做些有用的,才是真正大格局、大氣度的表現。
格局決定你的結局,而一個人要想有大的格局,首先就要有大胸懷:面對他人的無端挑釁、中傷乃至攻擊,面對小人的傷害和陷害,要能不急不躁、不暴不怒,做到從容應對。在成大事的過程中,要有先予後取的度量、統籌全局的高度和運籌帷幄的方略。
做人,拿得起是本事、是能力,放得下才是氣度、是格局,尤其是對想要成大事的人來說,更需要悟透拿得起、放得下的智慧,要懂得人生的「拿」和「放」其實是相輔相成的,要想取之,必先予之,這就如同舍與得的關係,捨得捨得,不捨不得,有舍才有得。
- 文化問答
- 答案列表
什麼是格局[朗讀]
格局就是思考問題的高度、長度、深度和寬度。
01 思考問題的高度
我在培訓機構當講師的時候,總是想著如何表現自己,講課的時候總是想著如何表現自己豐富的知識、高深的理論、聰明的大腦、幽默的語言等。
有一位高人聽了我的課後說到:「犁子同志,你的課非常好!聽你的課猶如吃了一頓理論大餐,營養豐富,撐得我肚子都快要爆炸了。但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你的課如果能在格局方面再有所提高就好了。如果你不是從個人的角度去思考,而是從學校的高度去思考,你就可以當為學校的科室主任了;如果你能從一個縣的角度去思考,你就可以當學校領導了;如果你能從一個省的角度去思考,你就是縣領導了。」
從此以後,我按高人的指點,不斷提高自己思維的高度,格局變得越來越高,自己也從科室主任晉升到單位副職領導,一直飆升,最後官至正科。正在我想繼續提高格局、衝進縣處級領導行列的時候,我退休了……。
人生也有涯,悟道卻無涯。
在我的人生職場經歷中,曾經有一領導說過一句話:「本位工作,越位思考」。什麼意思?我的理解是:你是科長,就要做好科長的事,但是你思考的問題,必須是從局長的角度去思考,這樣你才有機會成長為局長;如果你整天只思考著科長的事,幹著科長的事,這輩子也就科長了?
我認為,這位領導的「本位工作,越位思考」,還可以更進一步總結、提煉,上升為「官升三級思考問題,官降三級具體工作」。作為縣處級幹部,就要從全省的角度去思考如何開展工作,這樣才有可能成為省級幹部;但是做具體工作的時候,就要降低身份,和我們科員一樣,進村入戶填寫手冊。
我當某單位主要領導的時候,有一次省里下文說,要對全省的各個縣級單位進行基礎設施檢查,其中要求縣級單位必須配備培訓室,要求我們受檢的縣級單位反饋意見。我當時頭腦發熱,從我們縣級單位的角度提意見,說我們縣沒有培訓室,能不能降低標準,不把培訓室作為檢查內容?這樣我們縣好過關。
省級領導直接打電話給我說:「犁子同志,你的站位太低了!各個縣都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提出要我們省級的修改檢查內容,那我們還檢查個屁啊!」
這就是格局不高的表現。
格局高的人,都是這樣表態的:「領導,歡迎您來檢查!我們都已經按要求配置所有的設施了,我們堅決完成任務!」
完成不完成鬼才知道,到時候領導來檢查,酒杯一端,條件放寬。幾十項檢查內容,差一兩項又何妨?他還記得否。
所以,人在職場,要格局高!格局高,就是思考問題要有高度,不是從你自己所在的位置思考問題,而是從你所處的位置的上級甚至是上級的上級去思考問題,你的格局就高了。
一桶同志:你不要思考自己收入兩三千的問題,要思考地球蒼生命運共同體的問題,你的格局就高了。
02 思考問題的長度
思考問題的長度,就是要順著一個事物的時間線去思考問題,要知道事物發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昨天已發生,不可再追溯,但可以借鑑。
今天正在發生,把握好今天,留點歷史的痕跡。
明天還沒來,但可以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提前預判,做好對策。
我曾經專門從事歷史研究,知道什麼是「以史為鑑」。歷史已經告訴我們的,我們就不要再苦苦探索了,照著歷史做,照葫蘆畫瓢就行了?
當然,有時候也不能簡單地照歷史的經驗畫當下的瓢。當下的條件已經不同於歷史,要進行現狀分析。
為什麼中國有句老話,叫做「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現場的將最了解戰場情況,所以你在千里之外發出的號令他是不管你的?
同樣的,我們也不能照搬歷史的。
我在某機構任職的時候,有一次參加培訓,講師為了說明記錄歷史的重要性,說汶川大地震的時候,人們急忙去找唐山大地震的資料,看看當年是怎麼處置的,想借鑑一番。後來才發現,當年沒有很好地記錄、完整地保存檔案資料,十分遺憾?
我說扯蛋!等你去翻開唐山大地震的資料,閱讀那幾十本發黃的檔案,黃花菜早都涼了。
處理汶川大地震的現場決策,都是臨時決定的,根本沒有照搬照抄唐山大地震的做法。
另外,唐山大地震的時候有手機嗎?有網際網路嗎?有簡訊、微信、qq和抖音嗎?!沒有。
歷史是供無聊的後人研究的,而現場的處置永遠是臨時的英明決策。
如果時間允許,我們思考問題就是一條時間線,它包括了昨天、今天和明天,把握歷史發展的規律與脈絡。
我們現在來說格局的長度,不是說考慮問題一定要參照昨天,而是說思考今天的問題必須為明天著想,我們不能為了今天的發展而斷了子孫後代的糧,也就是說,要保證「可持續發展」
讓子孫延綿不絕,這就是思考問題的長度。
03 思考的深度
這幾天一直在研究行動學習法,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在分析學員討論問題、查找問題根源的時候,發現一個問題。
比如,我們組織討論職場中大量存在的佛系、躺平和內卷的時候,很多人都說是因為評價體系不完善啦,薪酬體系不科學啦,領導不會用人啦,等等。
當我們進行問題聚焦的時候,沒有人會考慮得更深層次一些,從職場心理學、組織行為學的角度去思考,比如,他內卷,躺平,佛系,動機是什麼?激勵了沒有?驅動力在哪裡?
通過催化師的提示,有人是想到這些了。但是,更深層次的問題,由於知識量的問題,他就沒辦法思考了。
比如,動機是內生的,激勵是外部的引力,驅動力是外部的推動力。動機是內部發動機,在內部發生作用,激勵在前面牽引,驅動力在屁股後面抽打。從這三個方面思考內卷、躺平和佛系,我們心裡就敞亮多了,解決職場中的休克魚的辦法也就更靈活多變了。
從行動學習案例我們可以看到,思考深度不夠,格局就小,思路就不活。
思考問題的深度不夠,像手電筒一樣,只照見別人的黑暗,沒有照見自己的不足,明顯地「燈下黑」啊!
這就是思考問題的格局不夠,格局太淺了。
04 思考的寬度
寬度,涉及到系統思維。
我在做咨政工作的時候,曾經鬧過笑話。有一次,我拿了一份咨政報告去給領導。領導「咣」的一聲,把我的咨政報告丟進垃圾筐里去。他說:「犁子同志,我最煩看你的咨政報告,一看頭都大。你的報告,城鎮化建設也要加大投入,文化建設也要加大投入,基層組織建設也要加大投入,一個縣的財政蛋糕就那麼大,你讓我怎麼辦?!來,你來,你來當領導好了。」
我忘了,他是搞財政出身的,對錢十分的敏感。
他說:「如果你寫的咨政報告,告訴我如何不花一分錢,這事也能辦好,行,這個報告有價值;如果你能告訴我,只要花個十萬八萬,這事能做成全市的示範性項目,這個錢我肯定投;如果你說投它個五十百把萬,這個項目可以做成省級的示範項目,甚至是全國的先進項目,別說了,拿麻袋來,我馬上裝錢給你!」
我的錯誤在於,每一份咨政報告都只思考局部,沒有考慮全局。站在全局之上思考,你就會發現,領導作為一縣之財主,他的那點財政錢是養命錢,這裡吃了,那裡就沒有了。這樣你就會發現,你的咨政報告,這也要錢,那也花錢,是不對的。如果你的咨政報告,這也能增加財政收入,那也能增加財政收入,這就對了。
這就是沒有系統思維的結果。
格局高之人,思考問題都是全局性的。
以我作為培訓講師為例,我考慮了上課,考慮了科研沒有?能不能把科研也考慮進去?科研考慮了,學員的水平你思考了沒有?上課一大堆的grow、smart、swot,學員聽得懂沒有?這就是思考問題的寬度。
思考問題一條線,沒有寬度,這就是沒有格局的寬度。
總論:什麼是格局?
我問度娘,度娘有千萬種答案。我在這千萬種答案中尋找答案,還是不得其要領。乾脆,我就自己乾了,寫了一篇文章,一桶同志讀懂否?是否從我的文字中讀出了我的真意。
願你格局高於天,長几千公里,深如桃花潭,寬如蒙古大草原。
01 思考問題的高度
我在培訓機構當講師的時候,總是想著如何表現自己,講課的時候總是想著如何表現自己豐富的知識、高深的理論、聰明的大腦、幽默的語言等。
有一位高人聽了我的課後說到:「犁子同志,你的課非常好!聽你的課猶如吃了一頓理論大餐,營養豐富,撐得我肚子都快要爆炸了。但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你的課如果能在格局方面再有所提高就好了。如果你不是從個人的角度去思考,而是從學校的高度去思考,你就可以當為學校的科室主任了;如果你能從一個縣的角度去思考,你就可以當學校領導了;如果你能從一個省的角度去思考,你就是縣領導了。」
從此以後,我按高人的指點,不斷提高自己思維的高度,格局變得越來越高,自己也從科室主任晉升到單位副職領導,一直飆升,最後官至正科。正在我想繼續提高格局、衝進縣處級領導行列的時候,我退休了……。
人生也有涯,悟道卻無涯。
在我的人生職場經歷中,曾經有一領導說過一句話:「本位工作,越位思考」。什麼意思?我的理解是:你是科長,就要做好科長的事,但是你思考的問題,必須是從局長的角度去思考,這樣你才有機會成長為局長;如果你整天只思考著科長的事,幹著科長的事,這輩子也就科長了?
我認為,這位領導的「本位工作,越位思考」,還可以更進一步總結、提煉,上升為「官升三級思考問題,官降三級具體工作」。作為縣處級幹部,就要從全省的角度去思考如何開展工作,這樣才有可能成為省級幹部;但是做具體工作的時候,就要降低身份,和我們科員一樣,進村入戶填寫手冊。
我當某單位主要領導的時候,有一次省里下文說,要對全省的各個縣級單位進行基礎設施檢查,其中要求縣級單位必須配備培訓室,要求我們受檢的縣級單位反饋意見。我當時頭腦發熱,從我們縣級單位的角度提意見,說我們縣沒有培訓室,能不能降低標準,不把培訓室作為檢查內容?這樣我們縣好過關。
省級領導直接打電話給我說:「犁子同志,你的站位太低了!各個縣都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提出要我們省級的修改檢查內容,那我們還檢查個屁啊!」
這就是格局不高的表現。
格局高的人,都是這樣表態的:「領導,歡迎您來檢查!我們都已經按要求配置所有的設施了,我們堅決完成任務!」
完成不完成鬼才知道,到時候領導來檢查,酒杯一端,條件放寬。幾十項檢查內容,差一兩項又何妨?他還記得否。
所以,人在職場,要格局高!格局高,就是思考問題要有高度,不是從你自己所在的位置思考問題,而是從你所處的位置的上級甚至是上級的上級去思考問題,你的格局就高了。
一桶同志:你不要思考自己收入兩三千的問題,要思考地球蒼生命運共同體的問題,你的格局就高了。
02 思考問題的長度
思考問題的長度,就是要順著一個事物的時間線去思考問題,要知道事物發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昨天已發生,不可再追溯,但可以借鑑。
今天正在發生,把握好今天,留點歷史的痕跡。
明天還沒來,但可以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提前預判,做好對策。
我曾經專門從事歷史研究,知道什麼是「以史為鑑」。歷史已經告訴我們的,我們就不要再苦苦探索了,照著歷史做,照葫蘆畫瓢就行了?
當然,有時候也不能簡單地照歷史的經驗畫當下的瓢。當下的條件已經不同於歷史,要進行現狀分析。
為什麼中國有句老話,叫做「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現場的將最了解戰場情況,所以你在千里之外發出的號令他是不管你的?
同樣的,我們也不能照搬歷史的。
我在某機構任職的時候,有一次參加培訓,講師為了說明記錄歷史的重要性,說汶川大地震的時候,人們急忙去找唐山大地震的資料,看看當年是怎麼處置的,想借鑑一番。後來才發現,當年沒有很好地記錄、完整地保存檔案資料,十分遺憾?
我說扯蛋!等你去翻開唐山大地震的資料,閱讀那幾十本發黃的檔案,黃花菜早都涼了。
處理汶川大地震的現場決策,都是臨時決定的,根本沒有照搬照抄唐山大地震的做法。
另外,唐山大地震的時候有手機嗎?有網際網路嗎?有簡訊、微信、qq和抖音嗎?!沒有。
歷史是供無聊的後人研究的,而現場的處置永遠是臨時的英明決策。
如果時間允許,我們思考問題就是一條時間線,它包括了昨天、今天和明天,把握歷史發展的規律與脈絡。
我們現在來說格局的長度,不是說考慮問題一定要參照昨天,而是說思考今天的問題必須為明天著想,我們不能為了今天的發展而斷了子孫後代的糧,也就是說,要保證「可持續發展」
讓子孫延綿不絕,這就是思考問題的長度。
03 思考的深度
這幾天一直在研究行動學習法,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在分析學員討論問題、查找問題根源的時候,發現一個問題。
比如,我們組織討論職場中大量存在的佛系、躺平和內卷的時候,很多人都說是因為評價體系不完善啦,薪酬體系不科學啦,領導不會用人啦,等等。
當我們進行問題聚焦的時候,沒有人會考慮得更深層次一些,從職場心理學、組織行為學的角度去思考,比如,他內卷,躺平,佛系,動機是什麼?激勵了沒有?驅動力在哪裡?
通過催化師的提示,有人是想到這些了。但是,更深層次的問題,由於知識量的問題,他就沒辦法思考了。
比如,動機是內生的,激勵是外部的引力,驅動力是外部的推動力。動機是內部發動機,在內部發生作用,激勵在前面牽引,驅動力在屁股後面抽打。從這三個方面思考內卷、躺平和佛系,我們心裡就敞亮多了,解決職場中的休克魚的辦法也就更靈活多變了。
從行動學習案例我們可以看到,思考深度不夠,格局就小,思路就不活。
思考問題的深度不夠,像手電筒一樣,只照見別人的黑暗,沒有照見自己的不足,明顯地「燈下黑」啊!
這就是思考問題的格局不夠,格局太淺了。
04 思考的寬度
寬度,涉及到系統思維。
我在做咨政工作的時候,曾經鬧過笑話。有一次,我拿了一份咨政報告去給領導。領導「咣」的一聲,把我的咨政報告丟進垃圾筐里去。他說:「犁子同志,我最煩看你的咨政報告,一看頭都大。你的報告,城鎮化建設也要加大投入,文化建設也要加大投入,基層組織建設也要加大投入,一個縣的財政蛋糕就那麼大,你讓我怎麼辦?!來,你來,你來當領導好了。」
我忘了,他是搞財政出身的,對錢十分的敏感。
他說:「如果你寫的咨政報告,告訴我如何不花一分錢,這事也能辦好,行,這個報告有價值;如果你能告訴我,只要花個十萬八萬,這事能做成全市的示範性項目,這個錢我肯定投;如果你說投它個五十百把萬,這個項目可以做成省級的示範項目,甚至是全國的先進項目,別說了,拿麻袋來,我馬上裝錢給你!」
我的錯誤在於,每一份咨政報告都只思考局部,沒有考慮全局。站在全局之上思考,你就會發現,領導作為一縣之財主,他的那點財政錢是養命錢,這裡吃了,那裡就沒有了。這樣你就會發現,你的咨政報告,這也要錢,那也花錢,是不對的。如果你的咨政報告,這也能增加財政收入,那也能增加財政收入,這就對了。
這就是沒有系統思維的結果。
格局高之人,思考問題都是全局性的。
以我作為培訓講師為例,我考慮了上課,考慮了科研沒有?能不能把科研也考慮進去?科研考慮了,學員的水平你思考了沒有?上課一大堆的grow、smart、swot,學員聽得懂沒有?這就是思考問題的寬度。
思考問題一條線,沒有寬度,這就是沒有格局的寬度。
總論:什麼是格局?
我問度娘,度娘有千萬種答案。我在這千萬種答案中尋找答案,還是不得其要領。乾脆,我就自己乾了,寫了一篇文章,一桶同志讀懂否?是否從我的文字中讀出了我的真意。
願你格局高於天,長几千公里,深如桃花潭,寬如蒙古大草原。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