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署: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立春。
二十四節氣之一.春季開始的節氣.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陽到達黃經315度時為立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節,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開始,其農業意義為「春種、夏長、秋收、冬藏」,概括了黃河中下游農業生產與氣候關係的全過程.中國幅員遼闊,地理條件複雜,各地氣候相差懸殊,四季長短不一,因此,「四立」雖能反映黃河中下游四季分明的氣候特點,「立」的具體氣候意義卻不顯著,不能適用全國各地。
黃河中下游土壤解凍日期從立春開始;立春第一候應為「東風解凍」,兩者基本一致,但作為春季開始的標誌,失之過早。
中國氣候學上,常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氣溫穩定在10℃以上的始日劃分為春季開始,它與黃河中下游立春含義不符.2月下旬,真正進入春季的只有華南.但這種劃分方法比較符合實際.立春後氣溫回升,春耕大忙季節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陸續開始。
雨水。
每年2月19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330度,為交「雨水」節氣.雨水,表示兩層意思,一是天氣回暖,降水量逐漸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漸少了,雨漸多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後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
「雨水」過後,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回升到0℃以上,黃淮平原日平均氣溫已達3℃左右,江南平均氣溫在5℃上下,華南氣溫在10℃以上,而華北地區平均氣溫仍在0℃以下.雨水前後,油菜、冬麥普遍返青生長,對水分的要求較高.「春雨貴如油」,這時適宜的降水對作物的生長特別重要.而華北、西北以及黃淮地區這時降水量一般較少,常不能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若早春少雨,雨水前後及時春灌,可取得最好的經濟效益.淮河以南地區,則以加強中耕鋤地為主,同時搞好田間清溝瀝水,以防春雨過多,導致濕害爛根.俗話說:「麥澆芽,菜澆花」,對起苔的油菜要及時追施苔花肥,以爭莢多粒重.華南雙季早稻育秧已經開始,應注意抓住「冷尾暖頭」,搶晴播種,力爭一播全苗。
雨水季節,天氣變化不定,是全年寒潮過程出現最多的時節之一,忽冷忽熱,乍暖還寒的天氣對已萌動和返青生長的作物、林、果等生長及人們的健康危害很大.在注意做好農作物、大棚蔬菜以及工交部門防寒防凍工作的同時,仍要注意個人的保健工作,以防止冬末春初一些易發病的流行。
驚蟄。
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為「驚蟄」.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晉代詩人陶淵明有詩曰:「促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實際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天氣變暖才是使它們結束冬眠,「驚而出走」的原因.我國各地春雷始鳴的時間早遲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雲南南部在1月底前後即可聞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卻在4月下旬.「驚蟄始雷」的說法則與沿江江南地區的氣候規律相吻合。
「春雷響,萬物長」,驚蟄時節正是大好的「九九」艷陽天,氣溫回升,雨水增多.除東北、西北地區仍是銀妝素裹的冬日景象外,我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升到0℃以上,華北地區日平均氣溫為3—6℃,沿江江南為8℃以上,而西南和華南已達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所以我國勞動人民自古很重視驚蟄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日子.唐詩有云:「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農諺也說:「過了驚蟄節,春耕不能歇」、「九盡楊花開,農活一齊來.」華北冬小麥開始返青生長,土壤仍凍融交替,及時耙地是減少水分蒸發的重要措施.「驚蟄不耙地,好比蒸饃走了氣」,這是當地人民防旱保墒的寶貴經驗.沿江江南小麥已經拔節,油菜也開始見花,對水、肥的要求均很高,應適時追肥,乾旱少雨的地方應適當澆水灌溉.南方雨水一般可滿足菜、麥及綠肥作物春季生長的需要,防止濕害則是最重要的.俗話說:「麥溝理三交,賽如大糞澆」、「要得菜籽收,就要勤理溝」.必須繼續搞好清溝瀝水工作.華南地區早稻播種應抓緊進行,同時要做好秧田防寒工作.隨著氣溫回升,茶樹也漸漸開始萌動,應進行修剪,並及時追施「催芽肥」,促其多分枝,多發葉,提高茶葉產量.桃、梨、蘋果等果樹要施好花前肥。
「春雷驚百蟲」,溫暖的氣候條件利於多種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田間雜草也相繼萌發,應及時搞好病蟲害防治和中耕除草.「桃花開,豬瘟來」,家禽家畜的防疫也要引起重視了。
春分。
春分,古時又稱為「日中」、「日夜分」,在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這時太陽到達黃經0°.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另《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 篇》說:「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所以,春分的意義,一是指一天時間白天黑夜平分,各為12小時;二是古時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春分正當春季三個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春分時節,除了全年皆冬的高寒山區和北緯45°以北的地區外,全國各地日平均氣溫均穩定升達0℃以上,嚴寒已經逝去,氣溫回升較快,尤其是華北地區和黃淮平原,日平均氣溫幾乎與多雨的沿江江南地區同時升達10℃以上而進入明媚的春季.遼闊的大地上,岸柳青青,鶯飛草長,小麥拔節,油菜花香,桃紅李白迎春黃.而華南地區更是一派暮春景象.從氣候規律說,這時江南的降水迅速增多,進入春季「桃花汛」期;在「春雨貴如油」的東北、華北和西北廣大地區降水依然很少,抗禦春旱的威脅是農業生產上的主要問題。
「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北方春季少雨的地區要抓緊春灌,澆好拔節水,施好拔節肥,注意防禦晚霜凍害;南方仍需繼續搞好排澇防漬工作.江南早稻育秧和江淮地區早稻薄膜育秧工作已經開始,早春天氣冷暖變化頻繁,要注意在冷空氣來臨時浸種催芽,冷空氣結束時搶晴播種.群眾經驗說:「冷尾暖頭,下秧不愁.」要根據天氣情況,爭取播後有3—5個晴天,以保一播全苗.春茶已開始抽芽,應及時追施速效肥料,防治病蟲害,力爭茶葉豐產優質。
「二月驚蟄又春分,種樹施肥耕地深.」春分也是植樹造林的極好時機,古詩就有「夜半飯牛呼婦起,明朝種樹是春分」之句.在火熱的農忙季節,要繼續用我們的雙手去綠化祖國山河,美化我們的環境。
清明。
每年4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15度時為清明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故「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氣清徹明朗,萬物欣欣向榮之意.」滿階楊柳綠絲煙,畫出清明二月天」、「佳節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柔」等名句,正是清明時節天地物候的生動描繪。
「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清明時節,除東北與西北地區外,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日平均氣溫已升到12℃以上,大江南北直至長城內外,到處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清明時節,麥長三節」,黃淮地區以南的小麥即將孕穗,油菜已經盛花,東北和西北地區小麥也進入拔節期,應抓緊搞好後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蟲防治工作.北方旱作、江南早、中稻進入大批播種的適宜季節,要抓緊時機搶晴早播.「梨花風起正清明」,這時多種果樹進入花期,要注意搞好人工輔助授粉,提高座果率.華南早稻栽插掃尾,耘田施肥應及時進行.各地的玉米、高梁、棉花也將要播種.「明前茶,兩片芽」,茶樹新芽抽長正旺,要注意防治病蟲;名茶產區已陸續開採,應嚴格科學採制,確保產量和品質.這時北方冷空氣仍有一定勢力,天氣冷暖多變,應注意防禦低溫和晚霜凍天氣對小麥、水稻秧苗和開花果樹以及其他春播作物造成危害。
「清明時節雨紛紛」指的是江南的氣候特色,這時常常時陰時晴,充沛的水分一般可滿足作物生長的需要,令人煩惱和不能忽視的,倒是雨水過多導致的濕漬和寡照的危害.而黃淮平原以北的廣大地區,清明時節降水仍然很少,對開始旺盛生長的作物和春播來說,水分常常供不應求,此時的雨水顯得十分寶貴,這些地區要在蓄水保墒的同時,適時搞好春灌,以防止春旱的威脅。
清明,不僅是一個極重要的農事季節,也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俗演成民間節日的節氣,又稱作「清明節」.民間自古有著掃墓、插柳、踏青、放風箏等豐富的紀念和娛樂活動,更使清明充滿了誘人的色彩。
穀雨。
穀雨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4月20日或21日視太陽到達黃經30°時為穀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中,自雨水後,土膏脈動,今又雨其谷於水也.雨讀作去聲,如雨我公田之雨.蓋谷以此時播種,自上而下也.」這時天氣溫和,雨水明顯增多,對穀類作物的生長發育關係很大.雨水適量有利於越冬作物的返青拔節和春播作物的播種出苗.古代所謂「雨生百穀」,反映了「穀雨」的現代農業氣候意義.但雨水過量或嚴重乾旱,則往往造成危害,影響後期產量.穀雨在黃河中下游,不僅指明了它的農業意義,也說明了「春雨貴如油」
立夏。
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45°為「立夏」節氣.我國自古習慣以立夏作為夏季開始的日子,《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這裡的「假」,即「大」的意思.實際上,若按氣候學的標準,日平均氣溫穩定升達22℃以上為夏季開始,「立夏」前後,我國只有福州到南嶺一線以南地區真正進入夏季,而東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區這時則剛剛進入春季,全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紅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節。
立夏時節,萬物繁茂.明人《蓮生八戕》一書中寫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萬物並秀.」這時夏收作物進入生長後期,冬小麥揚花灌漿,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農諺有「立夏看夏」之說.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進入了大忙季節.所以,我國古來很重視立夏節氣.據記載,周朝時,立夏這天,帝王要親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並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勵農民抓緊耕作.立夏以後,江南正式進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顯增多,連綿的陰雨不僅導致作物的濕害.還會引起多種病害的流行.小麥抽穗揚花是最易感染赤霉病的時期,若預計未來有溫暖但多陰雨的天氣,要抓緊在始花期到盛花期噴藥防治.南方的棉花在陰雨連綿或乍暖乍寒的天氣條件下,往往會引起炭疽病、立枯病等病害的暴發,造成大面積的死苗、缺苗.應及時採取必要的增溫降濕措施,並配合藥劑防治,以保全苗爭壯苗.「多插立夏秧,穀子收滿倉」,立夏前後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火紅季節.「能插滿月秧,不薅滿月草」,這時氣溫仍較低,栽秧後要立即加強管理,早追肥,早耘田,早治病蟲,促進早發.中稻播種要抓緊掃尾.茶樹這時春梢發育最快,稍一疏忽,茶葉就要老化,正所謂「穀雨很少摘,立夏摘不輟」,要集中全力,分批突擊採制。
立夏前後,華北、西北等地氣溫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風,蒸發強烈,大氣乾燥和土壤乾旱常嚴重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尤其是小麥灌漿乳熟前後的乾熱風更是導致減產的重要災害性天氣,適時灌水是抗旱防災的關鍵措施.「立夏三天遍地鋤」,這時雜草生長很快,「一天不鋤草,三天鋤不了.」中耕鋤草不僅能除去雜草,抗旱防漬,又能提高地溫,加速土壤養分分解,對促進棉花、玉米、高梁、花生等作物苗期健壯生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小滿。
小滿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5月21日或22日視太陽到達黃徑60°時為小滿.《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四月中,小滿者,物致於此小得盈滿.」這時全國北方地區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已開始飽滿,但還沒有成熟,約相當乳熟後期,所以叫小滿.此時宜抓緊麥田蟲害的防治,預防乾熱風和突如其來的雷雨大風的襲擊.南方宜抓緊水稻的追肥、耘禾,促進分孽,抓緊晴天進行夏熟作物的收打和晾曬.小滿以後,黃河以南到長江中下游地區開始出現35℃以上的高溫天氣,有關部門和單位應注意防暑工作。
芒種。
每年的芒種節氣在6月6日或7日,這時太陽到達黃徑75°.從字面上說,「芒」是指麥類等有芒作物收穫;「種」是指谷黍類作物播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矣.」意指大麥、小麥等有芒作物種子已經成熟,搶收十分急迫.對於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此時也正是播種最忙的季節,故又稱「忙種」.「春爭日,夏爭時」,「爭時」即指這個時節的收種農忙.人們常說「三夏」大忙季節,即指忙於夏收、夏種和春播作物的夏管。
對我國大部分地區來說,芒種一到,夏熟作物要收穫,夏播秋收作物要下地,春種的莊稼要管理,收、種、管交叉,是一年中最忙的季節.長江流域「栽秧割麥兩頭忙」,華北地區「收麥種豆不讓晌」,真是「芒種芒種,樣樣都忙」小麥成熟期短,收穫的時間性強,天氣的變化對小麥最終產量的影響極大.這時沿江多雨,黃淮平原也即將進入雨季,芒種前後若遇連陰雨天氣及風、雹等,往往使小麥不能及時收割、脫粒和貯藏而導致麥株倒伏、落粒、穗上發芽霉變及「爛麥場」等,使眼看到手的莊稼毀於一旦.「收麥如救火,龍口把糧奪」的農諺正形象地說明了麥收季節的緊張氣氛,必須抓緊一切有利時機,搶割、搶運、搶脫粒.「春爭日,夏爭時」,一般而言,夏播作物播種期以麥收後越早越好,以保證到秋前有足夠的生長期.大量的試驗和生產實際表明,夏大豆、夏玉米、夏甘薯等作物的產量均隨播(栽)期的推遲而明顯降低,播(栽)過遲的甚至不能成熟,得不到任何效益.「芒種栽薯重十斤,夏至栽薯光根根」、「種豆不怕早,麥後有雨趕快搞」.麥收以後應抓緊搶種搶栽,時間就是產量,即使遇上乾旱,也要積極抗旱造墒播種,切不可消極等雨,錯過時機.「芒種忙,下晚秧」,南方的雙季晚稻育秧要抓緊進行,要特別注意稻薊馬等病蟲的防治工作.東北、西北地區的雨水仍然不多,冬、春、小麥要適時澆水追肥,做好生長後期的管理工作.大部分茶區的夏茶採制已經開始,由於氣溫高,芽頭長得快,容易粗老,一定要及時採摘,加工細制,提高品質。
芒種後,我國華南東南季風雨帶穩定,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時節,長江中下游地區先後進入梅雨季節,雨日多,雨量大,日照少,有時還伴有低溫.宋人范成大的《芒種後積雨驟冷》詩:「梅霖傾瀉九河翻,百瀆交流海面寬.良苦吳農田下濕,年年披絮播秧寒.」繪出了陰雨連綿不止,河滿溝平,農夫冒著寒冷身披棉絮播秧忙的畫面.芒種時節,水稻、棉花等農作物生長旺盛,需水量多,適中的梅雨對農業生產十分有利;梅雨過遲或梅雨過少甚至「空梅」的年份作物會受到乾旱的威脅.但若梅雨過早,雨日過多,長期陰雨寡照,對農業生產也有不良影響,尤其是雨量過於集中或暴雨還會造成洪澇災害.「圩田好作,五月(農曆)難過」的農諺體現了在抗災能力極低的舊社會農民對梅雨成災的憂慮.在「樣樣都忙」的芒種之時,防汛抗災工作千萬不可放鬆。
夏至。
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太陽到達黃經90°,是「夏至」節氣.據《恪遵憲度抄本》:「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緯23°27』),北半球的白晝達最長,且越往北越長.如海南的海口市這天的日長約13小時多一點,杭州市為14小時,北京約15小時,而黑龍江的漠河則可達17小時以上.夏至以後,陽光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漸南移,北半球的白晝日漸縮短.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
我國民間把夏至後的15天分成3「時」,一般頭時3天,中時5天,末時7天.這期間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長很快,生理和生態需水均較多.此時的降水對農業產量影響很大,有「夏至雨點值千金」之說.一般年份,這時長江中下游地區和黃淮地區降水一般可滿足作物生長的要求.《荊楚歲時記》中記有:「六月必有三時雨,田家以為甘澤,邑里相賀.」可見在1000多年前人們已對此降雨特點有明確的認識。
夏至前後,淮河以南早稻抽穗揚花,田間水分管理上要足水抽穗,濕潤灌漿,乾乾濕濕,既滿足水稻結實對水分的需要,又能透氣養根,保證活熟到老,提高籽粒重.俗話說:「夏種不讓晌」,夏播工作要抓緊掃尾,已播的要加強管理,力爭全苗.出苗後應及時間苗定苗,移栽補缺.夏至時節各種農田雜草和莊稼一樣生長很快,不僅與作物爭水爭肥爭陽光,而且是多種病菌和害蟲的寄主,因此農諺說:「夏至不鋤根邊草,如同養下毒蛇咬.」抓緊中耕鋤地是夏至時節極重要的增產措施之一.棉花一般已經現蕾,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兩旺,要注意及時整技打杈,中耕培土,雨水多的地區要做好田間清溝排水工作,防止澇漬和暴風雨的危害。
「不過夏至不熱」,「夏至三庚數頭伏」.夏至雖表示炎熱的夏天已經到來,但還不是最熱的時候,夏至後的一段時間內氣溫仍繼續升高,大約再過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熱的天氣了。
小暑。
每年7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05°時為小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節……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全國大部分地區基本符合.這時江淮流域梅雨即將結束,盛夏開始,氣溫升高,並進入伏旱期;而華北、東北地區進入多雨季節,熱帶氣旋活動頻繁,登陸我國的熱帶氣旋開始增多.小暑後南方應注意抗旱,北方須注意防澇.全國的農作物都進入了茁壯成長階段,需加強田間管理。
小暑前後,除東北與西北地區收割冬、春小麥等作物外,農業生產上主要是忙著田間管理了.早稻處於灌漿後期,早熟品種大暑前就要成熟收穫,要保持田間乾乾濕濕.中稻已拔節,進入孕穗期,應根據長勢追施穗肥,促穗大粒多.單季晚稻正在分櫱,應及早施好分櫱肥.雙晚秧苗要防治病蟲,於栽秧前5—7天施足「送嫁肥」.「小暑天氣熱,棉花整枝不停歇.」大部分棉區的棉花開始開花結鈴,生長最為旺盛,在重施花鈴肥的同時,要及時整枝、打杈、去老葉,以協調植株體內養分分配,增強通風透光,改善群體小氣候,減少蕾鈴脫落.盛夏高溫是蚜蟲、紅蜘蛛等多種害蟲盛發的季節,適時防治病蟲是田間管理上的又一重要環節.」
小暑開始,江淮流域梅雨先後結束,我國東部淮河、秦嶺一線以北的廣大地區開始了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雨季,降水明顯增加,且雨量比較集中;華南、西南、青藏高原也處於來自印度洋和我國南海的西南季風雨季中;而長江中下游地區則一般為副熱帶高壓控制下的高溫少雨天氣,常常出現的伏旱對農業生產影響很大,及早蓄水防旱顯得十分重要.農諺說:「伏天的雨,鍋里的米」,這時出現的雷雨,熱帶風暴或颱風帶來的降水雖對水稻等作物生長十分有利,但有時也會給棉花、大豆等旱作物及蔬菜造成不利影響.也有的年份,小暑前後北方冷空氣勢力仍較強,在長江中下游地區與南方暖空氣勢均力敵,出現鋒面雷雨.「小暑一聲雷,倒轉做黃梅」,小暑時節的雷雨常是「倒黃梅」的天氣信息,預兆雨帶還會在長江中下游維持一段時間。
大暑。
「大暑」在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太陽到達黃經120°.《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這時正值「中伏」前後,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氣溫最高,農作物生長最快,大部分地區的旱、澇、風災也最為頻繁,搶收搶種,抗旱排澇防颱和田間管理等任務很重。
「禾到大暑日夜黃」,對我國種植雙季稻的地區來說,一年中最緊張、最艱苦、頂烈日戰高溫的「雙搶」戰鬥已拉開了序幕.俗話說:「早稻搶日,晚稻搶時」、「大暑不割禾,一天少一籮」,適時收穫早稻,不僅可減少後期風雨造成的危害,確保豐產豐收,而且可使雙晚適時栽插,爭取足夠的生長期.要根據天氣的變化,靈活安排,晴天多割,陰天多栽,在7月底以前栽完雙晚,最遲不能遲過立秋.「大暑天,三天不下干一磚」,酷暑盛夏,水分蒸發特別快,尤其是長江中下游地區正值伏旱期,旺盛生長的作物對水分的要求更為迫切,真是「小暑雨如銀,大暑雨如金.」棉花花鈴期葉面積達一生中最大值,是需水的高峰期,要求田間土壤濕度占田間持水量在70-80%為最好,低於60%就會受旱而導致落花落鈴,必須立即灌溉.要注意灌水不可在中午高溫時進行,以免土壤溫度變化過於劇烈而加重蕾鈴脫落.大豆開花結莢也正是需水臨界期,對缺水的反應十分敏感.農諺說:「大豆開花,溝里摸蝦」,出現旱象應及時澆灌。
黃淮平原的夏玉米一般已拔節孕穗,即將抽雄,是產量形成最關鍵的時期,要嚴防「卡脖旱」的危害。
「稻在田裡熱了笑,人在屋裡熱了跳.」盛夏高溫對農作物生長十分有利,但對人們的工作、生產、學習、生活卻有著明顯的不良影響.一般來說,在最高氣溫高於35℃的炎熱日子裡,中暑的人明顯較多;而在最高氣溫達37℃以上的酷熱日子裡,中暑的人數會急劇增加.特別是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的長江中下游地區,驕陽似火,風小濕度大,更叫人感到悶熱難當.全國聞名的長江沿岸三大火爐城市南京、武漢和重慶,平均每年炎熱日就有17-34天之多,酷熱日也有3-14天.其實,比「三大火爐」更熱的地方還很多,如安慶、九江、萬縣等,其中江西的貴溪、湖南的衡陽、四川的開縣等地全年平均炎熱日都在40天以上,整個長江中下游地區就是一個大「火爐」,做好防暑降溫工作尤其顯得重要.另外,夏季多種作物害蟲活躍,在高溫下施藥防治更要特別注意個人防護,避免發生中毒事故。
立秋。
每年8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35°時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節,立字解見春(立春).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立秋一般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立秋後雖然一時暑氣難消,還有「秋老虎」的餘威,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由於全國各地氣候不同,秋季開始時間也不一致.氣候學上以每5天的日平均氣溫穩定下降到22℃以下的始日作為秋季開始,這種劃分方法比較符合各地實際,但與黃河中下游立秋日期相差較大.立秋以後,我國中部地區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進入重要生長發育時期.秋的意思是暑去涼來,秋天開始.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一直很重視這個節氣。
- 文化問答
- 答案列表
二十四節氣的日期和天氣變化[朗讀]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