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來想報效國家,可是上進之路被你們全部堵死,還讓貪官盤剝得衣食不全,被逼得只能乞食於外邦。今你罵我是漢奸,我看你們才是真正的國賊!」
提起龔自珍,那是大大地有名,中國近代史就是以其為開篇,他和魏源一起,開闢了一個時代,影響了幾代人,人贊「但開風氣不為師」
這樣一個偉人、名人,一個愛國者,卻有一個齷齪不堪的兒子,叫人大跌眼鏡,真應了那句老話:名父之子多敗德。這個齷齪不堪的兒子就是大名鼎鼎的龔半倫,原名橙,字孝拱,是龔自珍的長子。別看他字里有個孝字,其實是既不忠又不孝,無君無父,荒唐絕倫。
中國人最講倫理綱常,有所謂「五倫八德」之說。「五倫」是中國傳統社會基本的五種人倫關係,即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五種關係,是維護社會秩序的最基本關係準則。可這龔橙自稱其無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道,只愛一個小老婆,五倫去了四倫半,故曰半倫。
龔半倫雖放蕩不羈,可並非不學無術之徒,相反他自幼聰穎,「藏書極富,甲於江浙,多四庫中未收之書」,少時即「沉酣其中」。後來他流落到上海,依然放蕩不羈,揮霍狎妓。聰明、風流、有性格,用現在的話來說,酷。
如果龔半倫只是做了這些事,人們還可以把他歸結為「名士輕狂」之類,猶如魏晉名士一般,故意做出些驚世駭俗的行為舉止,以示其名士派頭。問題在於,龔半倫當了漢奸。據《清朝野史大觀》、《圓明園殘毀考》等載:1860年,英法聯軍侵入中國,龔半倫隨英艦北上來到北京後,將辮髮盤到頭頂,戴洋人帽,穿白色西裝,出入洋兵營盤,狐假虎威,好不得意。隨後,他將聯軍引進圓明園,並搶先一步單騎直入,取珍寶重器以歸,大發橫財。
據說,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清朝方面派出恭親王奕訢為代表和英法聯軍談判。而當時英法聯軍的翻譯官,就是龔半倫。在談判期間,龔半倫完全站在聯軍一邊,對清政府百般刁難,提出種種無理要求。氣的恭親王大罵他說:「你等世受國恩,如今卻為虎作倀,甘願去做漢奸!」龔半倫聽了,不但毫不畏縮,反而怒喝恭親王,說:「我本來想報效國家,可是上進之路被你們全部堵死,還讓貪官盤剝得衣食不全,被逼得只能乞食於外邦。今你罵我是漢奸,我看你們才是真正的國賊!」恭親王聽罷,一時啞口無言。
有人質問龔半倫何以行此漢奸行徑,龔半倫並不尷尬,反而理直氣壯地說:我父親不得入翰林,我窮到靠外國人餬口,朝廷於我龔氏,何恩之有?!質問者瞠目不能言。
雖說在民族大義面前,大是大非不能站錯隊,龔半倫為圖衣食給洋人賣命,已丟了氣節,不足一哂。然而他對恭親王說的話並非無理,在外敵環伺的情況下,清政府不思求變,仍讓利益集團占據高位,底層士子上進受阻,百官以盤剝百姓為業。縱是良民,也被逼反了。
其實,英法聯軍燒圓明園時,漢奸絕不止龔半倫一個。當時的清朝媒體人汪康年有一本 書叫《記英法聯軍焚劫圓明園事》,裡面記載說,聯軍剛進圓明園時,先是在搶劫,沒有燒。附近的中國百姓還有海淀的各色人等,比如一些窮苦的旗人、漢人,一些想來圓明園裡淘寶的富家子弟,紛紛趕來,和聯軍里的華人士兵交流,華人士兵就把自己的梯子架子借給這些人,他們都跟著翻進牆來一起搶。近代史上被我們忽略的一幕發生了:英法聯軍和大批國人共同搶劫愛新覺羅家的這座宮殿。
後來,聯軍下令燒圓明園,卻發現沒有引火的東西,「各軍並無火器,惟有水桶、 水鍋而已」,這火眼看著就放不起來了,結果海淀的很多中國百姓主動拿著什麼火線、秸稈等一切可以點著的東西來了,幫聯軍提供火種。這種雪中送炭的事情,在中國近代史上絕對不少見。聯軍放火後,這些中國人更是「到處引火延燒」,使得火勢擴大。相比於英法聯軍,這些百姓更是迫切希望圓明園趕快燒起來,火越大越好,好進來弄點東西?
由此可見,不止是龔半倫,清朝的老百姓很多都是漢奸。國家有難,他們不僅不抵抗侵略,反而站出來跟著洋人一起搶。其實這種事早就有了。在二十年前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戰火在廣東打響,很多廣東百姓幫英國人幹活,幫忙運貨、拉船、送水。原因很簡單,人家英國人給錢啊,運一次貨夠我吃一天,我為什麼不幹?而清政府自己卻不把國人當人看,經常強征民夫當苦力,不給錢。林則徐多次說過,廣東人唯利是圖,不知悔改。後來繼任的總督琦善也說,廣東人民風不好,一點小利都要貪,心中沒有國家?
從廣東打到浙江,清政府發現浙江人也是漢奸,因為清朝軍隊和英國人打仗時,很多浙江人出門觀戰,甚至很多婦女都出來圍觀,譏笑清朝軍隊無能,還給英國人拍手叫好,給英國人賣水賣瓜的人更是不計其數。再看後來,八國聯軍進天津時,用孟子的話說,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老百姓推著車子拿著水果食物歡迎八國聯軍的到來,跟洋人打成一片,拍照的拍照,打鬧的打鬧。這樣的事情在中國近代史上舉不勝舉。
- 文化問答
- 答案列表
龔半倫與恭親王的對話[朗讀]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