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可以說是回暖,萬物都有了新意,到了清明節氣,東亞大氣環流已實現從冬到春的轉變,西風帶槽脊移動頻繁,低層高低氣壓交替出現,江淮地區冷暖變化幅度較大,雷雨等不穩定降水逐漸增多。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每年4月4日或5日,太陽到達黃經15°時開始,至4月20日(或21日)結束。清明時節,可以說是回暖,草木盎然,天空明朗,萬物都有了新意,所以,清明給人的感覺就是清澈明潔。
到了清明節氣,東亞大氣環流已實現從冬到春的轉變,西風帶槽脊移動頻繁,低層高低氣壓交替出現,江淮地區冷暖變化幅度較大,雷雨等不穩定降水逐漸增多。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和民眾在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氣候規律,比較適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物候、降雨等方面的變化,對人們依時安排農耕、蠶桑等活動有不可或缺的指導意義。到了清明,氣溫變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所以清明對於古代農業生產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節氣。農諺說「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正是說的這個道理。東漢崔寔《四民月令》記載:「清明節,命蠶妾,治蠶室······」說的是這時開始準備養蠶。其中的「清明節」還只是一個節氣,不是節日。
- 生活問答
- 答案列表
清明節氣的特點[朗讀]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節氣,含有天氣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常言道:「清明斷雪,穀雨斷霜。」時至清明,華南氣候溫暖,春意正濃。但在清明前後,仍然時有冷空氣入侵,甚至使日均氣溫連續3天以上低於12℃、在西北高原,牲畜經嚴冬和草料不足的影響,抵抗力弱,需要防開春後的強降溫天氣對老弱幼畜的危害。「清明時節雨紛紛」,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牧對江南春的寫照。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