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擴展資料。
1、賞月。
在中秋節,中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
2、拜月。
拜月由祭月而來,中國的拜月儀式從周代起就有,拜月時間是在中秋月出時開始祭祀,中秋拜月,關鍵是向月神示敬,中秋無月甚至下雨,都可以拜月,凡是月光能照射之處,都可以舉行,如遇陰天,可以向月亮的方位擺放祭桌。
3、觀潮。
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4、燒塔。
燒塔,部分地方又稱之為燒塔仔,是南方諸如廣東、福建、江西等地農村在過中秋節時開展的一項民俗活動。
據傳燒塔起源於元朝末年漢族人民反抗殘暴統治者,於中秋起義時舉火為號。也有說燒塔之俗,源自元末劉伯溫於月餅里藏字條,約以八月十五舉火為號,實行武裝起義,至今民間流傳的「三家養一元,一夜殺完全」的故事,即由此而來。
舉火為號傳衍至今已成為燒塔民俗,並且多表達「中秋節是豐收的節日,通過燒塔表達收穫的`喜悅,祝福生活像聖塔火焰一樣紅紅火火」的含義。
5、祭月。
中秋祭月儀式是一種古老的祭祀禮儀,表達人們祈求月神降福人間的一種美好心愿。祭月源於遠古初民對月的崇拜,後來作為天體的月被人格化,成為月神。歷代皇家稱月神為夜明之神,道教興起後稱月神為太陰星君。而民間則多認為月神是女性,是嫦娥,稱她為月姑或月姐。
- 文化問答
- 答案列表
中秋節習俗[朗讀]
1、賞月。
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明清以後,中秋節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2、吃月餅。
我國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徵。到了近代,有了專門製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製作越越來越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在月餅的外面還印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如「嫦娥奔月」、「銀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都成為天下人們的心愿,月餅還被用來當做禮品送親贈友,聯絡感情。
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明清以後,中秋節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2、吃月餅。
我國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徵。到了近代,有了專門製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製作越越來越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在月餅的外面還印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如「嫦娥奔月」、「銀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都成為天下人們的心愿,月餅還被用來當做禮品送親贈友,聯絡感情。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中秋節成為官方認定的全國性節日,大約是在唐代。唐代時中秋風俗在我國北方已流行。《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賞月風俗在唐代的長安一帶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並將中秋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游月宮等神話故事結合起,使之充滿浪漫色彩,玩月之風方才大興。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糅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
現代人中秋節習俗。
1、準備美食,每個地方的中秋節都會有不同的習俗,比如每家每戶張羅一大桌的食物和裝飾品,擺在路邊,音樂響起,祭拜月神,一條街看過去,很耀眼。如果沒有什麼習俗的話,可以去超市挑選精美的月餅與家人分享。
2、家庭聚餐,家人閒坐,燈火可親,中秋節是團圓節;和家人吃飯,閒聊也好,工作以後,和家人在一起的時間少得可憐,珍惜每一次的聚餐,中秋節放下手機和電腦,好好的陪伴家人。
3、吃月餅賞月,找個露天的地方,和朋友吃月餅聊天賞月,說說各自的近況,聯絡感情,也是節日一件美事。
中秋節成為官方認定的全國性節日,大約是在唐代。唐代時中秋風俗在我國北方已流行。《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賞月風俗在唐代的長安一帶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並將中秋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游月宮等神話故事結合起,使之充滿浪漫色彩,玩月之風方才大興。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糅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
現代人中秋節習俗。
1、準備美食,每個地方的中秋節都會有不同的習俗,比如每家每戶張羅一大桌的食物和裝飾品,擺在路邊,音樂響起,祭拜月神,一條街看過去,很耀眼。如果沒有什麼習俗的話,可以去超市挑選精美的月餅與家人分享。
2、家庭聚餐,家人閒坐,燈火可親,中秋節是團圓節;和家人吃飯,閒聊也好,工作以後,和家人在一起的時間少得可憐,珍惜每一次的聚餐,中秋節放下手機和電腦,好好的陪伴家人。
3、吃月餅賞月,找個露天的地方,和朋友吃月餅聊天賞月,說說各自的近況,聯絡感情,也是節日一件美事。
拜月。
雲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風俗。傣族傳說,月亮是天皇第三個兒子岩尖變的。岩尖是個英勇剛強的青年,他曾率領傣族人民打敗過敵人,贏得了傣族鄉親的愛戴。後來,他不幸死後,變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繼續發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給傣族人民帶來光明。
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如今,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遊樂活動所替代。
博餅。
起源於泉州,是閩南地區幾百年來獨有的中秋傳統活動,是一種獨特的月餅文化,也是對歷史的一種傳承。近些年傳至廈門、漳州、金門等閩南地區。博餅據傳是民族英雄鄭成功所創。當年,鄭成功為了鼓舞思鄉將士們,命令其下屬發明此遊戲。經過幾百年的變遷,成為一種獨特的中秋文化。隨著兩岸交流的日益頻繁,博餅文化逐漸推廣到台灣地區,成了台灣老百姓喜愛的一種中秋文化活動。
閩南博餅風俗,講究的就是一個開心,就是博一個好彩頭,大多數人都願意相信,博中狀元的人,一年運氣總是會特別好,這當然是因為博餅活動里傾注了人們的感情寄託,其中尤以廈門地區為甚。所以,閩南人總是對中秋節格外重視,甚至有「小春節,大中秋」的說法。
雲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風俗。傣族傳說,月亮是天皇第三個兒子岩尖變的。岩尖是個英勇剛強的青年,他曾率領傣族人民打敗過敵人,贏得了傣族鄉親的愛戴。後來,他不幸死後,變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繼續發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給傣族人民帶來光明。
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如今,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遊樂活動所替代。
博餅。
起源於泉州,是閩南地區幾百年來獨有的中秋傳統活動,是一種獨特的月餅文化,也是對歷史的一種傳承。近些年傳至廈門、漳州、金門等閩南地區。博餅據傳是民族英雄鄭成功所創。當年,鄭成功為了鼓舞思鄉將士們,命令其下屬發明此遊戲。經過幾百年的變遷,成為一種獨特的中秋文化。隨著兩岸交流的日益頻繁,博餅文化逐漸推廣到台灣地區,成了台灣老百姓喜愛的一種中秋文化活動。
閩南博餅風俗,講究的就是一個開心,就是博一個好彩頭,大多數人都願意相信,博中狀元的人,一年運氣總是會特別好,這當然是因為博餅活動里傾注了人們的感情寄託,其中尤以廈門地區為甚。所以,閩南人總是對中秋節格外重視,甚至有「小春節,大中秋」的說法。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