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月。
雲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風俗。傣族傳說,月亮是天皇第三個兒子岩尖變的。岩尖是個英勇剛強的青年,他曾率領傣族人民打敗過敵人,贏得了傣族鄉親的愛戴。後來,他不幸死後,變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繼續發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給傣族人民帶來光明。
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如今,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遊樂活動所替代。
博餅。
起源於泉州,是閩南地區幾百年來獨有的中秋傳統活動,是一種獨特的月餅文化,也是對歷史的一種傳承。近些年傳至廈門、漳州、金門等閩南地區。博餅據傳是民族英雄鄭成功所創。當年,鄭成功為了鼓舞思鄉將士們,命令其下屬發明此遊戲。經過幾百年的變遷,成為一種獨特的中秋文化。隨著兩岸交流的日益頻繁,博餅文化逐漸推廣到台灣地區,成了台灣老百姓喜愛的一種中秋文化活動。
閩南博餅風俗,講究的就是一個開心,就是博一個好彩頭,大多數人都願意相信,博中狀元的人,一年運氣總是會特別好,這當然是因為博餅活動里傾注了人們的感情寄託,其中尤以廈門地區為甚。所以,閩南人總是對中秋節格外重視,甚至有「小春節,大中秋」的說法。
雲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風俗。傣族傳說,月亮是天皇第三個兒子岩尖變的。岩尖是個英勇剛強的青年,他曾率領傣族人民打敗過敵人,贏得了傣族鄉親的愛戴。後來,他不幸死後,變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繼續發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給傣族人民帶來光明。
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如今,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遊樂活動所替代。
博餅。
起源於泉州,是閩南地區幾百年來獨有的中秋傳統活動,是一種獨特的月餅文化,也是對歷史的一種傳承。近些年傳至廈門、漳州、金門等閩南地區。博餅據傳是民族英雄鄭成功所創。當年,鄭成功為了鼓舞思鄉將士們,命令其下屬發明此遊戲。經過幾百年的變遷,成為一種獨特的中秋文化。隨著兩岸交流的日益頻繁,博餅文化逐漸推廣到台灣地區,成了台灣老百姓喜愛的一種中秋文化活動。
閩南博餅風俗,講究的就是一個開心,就是博一個好彩頭,大多數人都願意相信,博中狀元的人,一年運氣總是會特別好,這當然是因為博餅活動里傾注了人們的感情寄託,其中尤以廈門地區為甚。所以,閩南人總是對中秋節格外重視,甚至有「小春節,大中秋」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