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人口即將負增長
無論是民間機構的預測,還是根據官方數據計算,人口拐點即將到來的論斷,基本已經定型。
但是,如同所有的既定事實都要一場官宣一樣,人們都在等待著官宣。近日,官宣終於來了。
8月1日,「中共國家衛生健康委黨組」在《求是》雜誌上發表了題為《譜寫新時代人口工作新篇章》的文章,明確指出中國當前人口五大難題:
一是隨著長期累積的人口負增長勢能進一步釋放,總人口增速明顯放緩,「十四五」期間將進入負增長階段。
二是生育水平持續走低,近年來總和生育率降到1.3以下,低生育率成為影響我國人口均衡發展的最主要風險。
三是老齡化程度加深,預計2035年前後進入人口重度老齡化階段(60歲以上人口占比超過30%)。
四是家庭小型化,2020年平均家庭戶規模降至2.62人,較2010年減少了0.48人,養老和撫幼功能弱化。
五是區域不平衡,一些生態脆弱、資源匱乏地區人口與發展矛盾仍然比較突出。
重點在前三條,後兩條只是前三條導致的結果而已。
前三條內容的三個關鍵詞:「十四五」期間將進入人口負增長,少子化,到2035年前後進入重度老齡化。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人口負增長最快可能就是今明兩年。因為,去年年末從全國各省市自治區披露的數據來看,已經有超一半人口在負增長。而七普時期,人口負增長的省市自治區才6個。
2021年年末,人口正增長的省市自治區包括浙江、廣東、湖北、江蘇、福建、廣西、安徽、海南、山東、寧夏、重慶、上海、青海、四川。
人口零增長的有西藏。
人口負增長的省市自治區有河南、黑龍江、雲南、遼寧、吉林、湖南、河北、天津、甘肅、山西、貴州、內蒙古、江西、陝西、新疆、北京。
數據來源:各省市自治區統計局。
另外,即便仍有增量的省市,相比於之前增量也是降檔降速。以廣東來說,過去每年的增量都是百萬級別,現在直接降到了只有幾十萬。
其他省市亦是如此。
數據:廣東省統計局。
最典型莫過於河南,之前河南每年的增量雖無法與粵蘇浙相比,但好歹每年還是有幾十萬的增量,然而去年年末,直接-58萬。
在超一半省市人口減少的背景下,全國自然人口增量也創下了60年來新低。去年,全國新增人口只有48萬。
02 | 是什麼改變了人口方向
那麼,是什麼改變了我們的人口走向。
理論上來說,人口拐點不應該這麼早到來,因為早在2016年我們就全面放開了二孩,改變了生育政策。
到2021年更是鼓勵生育三胎。
然而,尷尬的是,2016年全面放開二孩當年,出生人口近年來首次轉向,當年新出生人口較2015年減少了62萬。
2021年鼓勵生育三胎,結果新生兒人口數量直接跌至1000萬附近,即將跌破千萬。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生育率是人口轉向的直接原因。
2021年內地31個省市自治區中,公布自然增長率的24個省市自治區中,有10個自然增長率為負數,也即出生人數少於死亡人數,包括江蘇、河北、湖南、湖北、山西、重慶、黑龍江、內蒙古、吉林等。
這才有了增量省市降速降檔,人口紅利終結的省市自治區擴大至16個。
那麼又是什麼導致了出生人數在生育政策優化的背景下,依舊持續減少。
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人口的流行病學轉變。
這是個專業術語,其實就是在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人口也會發生相應變化的現象。
隨著物質文明達到了一定高度之後,人類對精神文明的追求便越發強烈。在這個過程中,隨著人口教育水平不斷提升,更多的人尤其是更多的女性在思想上得以解放,有了自主的生育計劃。
換句話說,隨著經濟水平不斷提升,出生率不斷下降,這是國家發展的必經之路。歐洲、日本、韓國、美國,無不如此。
中國也正在走向這個階段。
當然,這只是因素之一,並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最重要的因素是接下來要說的第二點。
第二,生活成本、教育成本、醫療成本節節攀升倒逼結婚率下降、生育率下降。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2016年出生人數轉向的大背景,正好是全國樓市拉開牛市大幕的節點。
上一輪房價牛市始於2015年下半年,由深圳率先開啟,此後再傳導給北上廣和二三四線城市。2015下半年,還只是少數中心城市開啟牛市,到了2016年全國幾乎所有城市都加入到了房價上漲的浪潮之中。
在房價不斷攀升的背景下,我們的房價收入比不斷衝破新高。房價上漲帶動租金上漲,居住成本不斷上漲。
而居住占普通人開銷的比例最大。當年輕人收入的三分之一乃至二分之一用於居住開銷的時候,再加上各種生活、醫療開銷,哪還有錢有心思去談戀愛。
在這種背景下,我們的結婚人數逐年創新低。
數據:國家民政部。
結婚人數不斷下降,出生人數焉能不下降。
既然找到了問題的癥結,那麼解決問題的辦法,最有效的只有兩個,要麼努力提高民眾的收入,要麼降低生活成本。這比什麼給補貼、給假期要有效得多。
03 | 人口轉向會帶來什麼影響
降低生活成本沒那麼容易,提高收入則需要較高的gdp增速才行。
然而在當下世界紛繁複雜的格局之下,在疫情衝擊下,全球經濟都進入了衰退之中。
以此來看,我們的人口的拐點最快今明兩年就有可能出現。
人口一旦轉向,對經濟、房價都會帶來較大影響。
房價方面:
中國城市的房價過去二十多年不間斷上漲的根本因素就是人口紅利,農村人口不斷湧入城市,小城市人口不斷湧入大城市,城市購房需求快速增加,需求推動之下,外加炒作需求,房價節節攀升。
人口一旦轉向,人口紅利便終結了。首當其衝的便是三四五線城市。
在當下人口紅利仍在的背景下,全國就有140多個中小城市進入了人口通縮階段,當人口紅利終結之時,這個規模會進一步擴大。
這就意味著,未來大多數中小城市的樓市,將失去金融屬性,只有居住屬性。
至於中心城市,人口紅利還會延續,畢竟人口還是會往彙集了各種優質資源的中心城市流入,但規模也會換擋降速。
經濟方面:
有人說咱們中國這麼多人,人口減少一點是好事,看看人家美國不過三億多人口,不也創造了世界第一的經濟嗎?
這根本無法比擬。美國是金融資本強國、科技強國,人家的gdp主要是金融服務業和科技服務業支撐。
我們中國是產業資本大國、製造業大國,人口是我們的優勢。當人口轉向之下,我們的優勢便不再。
當一個國家人口開始減少的時候,尤其是還疊加著老齡化加劇,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納稅人減少,財政收入減少,勞動力減少,而需要財政支撐的老年人卻在增加。這會對經濟造成利空。
日本就是前車之鑑。日本過去三十年,經濟幾乎停滯,根本原因在於其人口紅利的終結,而日本又有嚴格的移民政策,導致其無法補充人口缺口。
同期的德國,同樣面對著日本的難題,但德國通過相對寬鬆的移民政策,源源不斷地吸納歐洲的技術人口流入,不斷擴大自己的納稅群體,才使得德國成為了歐洲地區難得一見的高增速國家。
勞動力人口減少對經濟的影響,去年央行發布的一篇論文中,也給出了佐證。
來源:央行。
上圖是我們國家的勞動人口占比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係。
勞動力人口占比與gdp增速幾乎是正相關,1998年至2008年,勞動力人口占比上升,中國經濟增速也在不斷增加。
2008年之後,勞動力增長放緩,中國經濟在勞動力放緩的同時,又遭遇到了全球金融危機,gdp增速也在放緩。
當gdp放緩之時,我們的財政壓力、社會養老壓力會更大。
那麼,在人口拐點轉向前後的這十年里,我們應該怎麼辦?本號認為最關鍵的有兩點:
第一,升級產業,讓更多的工作智能化。
第二,優化產業結構,從製造業大國逐漸向科技、金融服務業強國升級,不斷加強技術創新,優化我們的經濟引擎。
- 文化問答
- 答案列表
人口負增長會造成什麼後果[朗讀]
8月1日,求是網刊發了《求是》雜誌2022年第15期內容,其中包括作者署名為中共國家衛生健康委黨組的文章《譜寫新時代人口工作新篇章》。國家衛健委黨組在文章中指出,新時代我國人口發展面臨著深刻而複雜的形勢變化,人口負增長下老齡化將成為常態。育齡婦女生育意願走低,十四五期間總人口將負增長。
人口負增長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與趨勢!英國醫學權威期刊《柳葉刀》雜誌曾經刊發研究報告,全球人口將在本世紀下半葉出現負增長。該研究報告預測,世界人口將在2064年達到峰值97億,在這之後全球人口將開始減少,到2100年,全球人口會逐漸下降至88億,這一數據比聯合國此前關於2100年世界人口總數的預測要少20億。
人口進入凈增負增長帶來的問題非常嚴重,對於中國尤其如此。人口負增長導致勞動力紅利消失加劇,導致勞動力供給包括結構惡化,對於中國來說最嚴的問題:誰來養老問題。
人口負增長將加劇少子化程度,使得適齡勞動力增長後勁消失,同時,老年人口急劇增加,青壯年人口急劇減少,在崗養老金繳納職工下降,養老金總額增加少、消耗大。也就是說,交養老金的群體急劇減少,而領養老金的老年群體急劇增加,兩頭夾擊,養老金缺口會更加突出表現出來。
最嚴重的是服務業包括養老護理等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人口負增長,勞動力缺口更大,大膽預測,將來掃大街的勞動力都很難找到,一句話:誰來養老。
一方面提高年輕人生育積極性,必須拿出切實措施包括全方位減輕結婚生育、子女入托入學教育、城市住房等成本壓力。這樣才能讓年輕人敢結婚敢生育想生育!同時,大力發展新科技產業,推進人型機器人大發展,特別是家政機器人的發展,緩解服務業勞動力短缺的情況。
打好政策「組合拳」,在生育支持和家庭發展方面持續用力,促進生育政策與相關經濟社會政策同向發力,住房、教育、醫療、就業、稅收、社保等政策適當向生育子女的家庭傾斜,積極構建生育成本合理分擔機制和生育友好的政策支持體系,切實減輕家庭生育養育負擔,激發生育潛能。
以「一老一小」為重點,建立健全覆蓋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務體系,增強基層撫幼養老功能。
生育觀念轉變導致的生育絕對數下降是一個明顯現象。其實,現代許多已開發國家和城市人口已經在下降,中國農村生育觀念也在轉變,全球人口下降趨勢應該會來得更早更快。重視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新型婚育文化,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尊重生育的社會價值,鼓勵夫妻共擔育兒責任,講好新時代美好愛情、和諧家庭、幸福生活的中國故事,是軟環境與非常有效的潛移默化本質手段。
看看中國人口凈增長演變的時間軸:中國每年的凈增人口的下降趨勢在21世紀之初開始顯現,在2000年跌入1000萬人區間,之後五年到2005年逐步跌入700萬區間,再過5年後到2010年跌至640萬人。自2017年至2021年,中國凈增人口出現五連降,從2018年的530萬人一路狂跌至2021年的48萬人。
人口負增長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與趨勢!英國醫學權威期刊《柳葉刀》雜誌曾經刊發研究報告,全球人口將在本世紀下半葉出現負增長。該研究報告預測,世界人口將在2064年達到峰值97億,在這之後全球人口將開始減少,到2100年,全球人口會逐漸下降至88億,這一數據比聯合國此前關於2100年世界人口總數的預測要少20億。
人口進入凈增負增長帶來的問題非常嚴重,對於中國尤其如此。人口負增長導致勞動力紅利消失加劇,導致勞動力供給包括結構惡化,對於中國來說最嚴的問題:誰來養老問題。
人口負增長將加劇少子化程度,使得適齡勞動力增長後勁消失,同時,老年人口急劇增加,青壯年人口急劇減少,在崗養老金繳納職工下降,養老金總額增加少、消耗大。也就是說,交養老金的群體急劇減少,而領養老金的老年群體急劇增加,兩頭夾擊,養老金缺口會更加突出表現出來。
最嚴重的是服務業包括養老護理等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人口負增長,勞動力缺口更大,大膽預測,將來掃大街的勞動力都很難找到,一句話:誰來養老。
一方面提高年輕人生育積極性,必須拿出切實措施包括全方位減輕結婚生育、子女入托入學教育、城市住房等成本壓力。這樣才能讓年輕人敢結婚敢生育想生育!同時,大力發展新科技產業,推進人型機器人大發展,特別是家政機器人的發展,緩解服務業勞動力短缺的情況。
打好政策「組合拳」,在生育支持和家庭發展方面持續用力,促進生育政策與相關經濟社會政策同向發力,住房、教育、醫療、就業、稅收、社保等政策適當向生育子女的家庭傾斜,積極構建生育成本合理分擔機制和生育友好的政策支持體系,切實減輕家庭生育養育負擔,激發生育潛能。
以「一老一小」為重點,建立健全覆蓋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務體系,增強基層撫幼養老功能。
生育觀念轉變導致的生育絕對數下降是一個明顯現象。其實,現代許多已開發國家和城市人口已經在下降,中國農村生育觀念也在轉變,全球人口下降趨勢應該會來得更早更快。重視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新型婚育文化,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尊重生育的社會價值,鼓勵夫妻共擔育兒責任,講好新時代美好愛情、和諧家庭、幸福生活的中國故事,是軟環境與非常有效的潛移默化本質手段。
看看中國人口凈增長演變的時間軸:中國每年的凈增人口的下降趨勢在21世紀之初開始顯現,在2000年跌入1000萬人區間,之後五年到2005年逐步跌入700萬區間,再過5年後到2010年跌至640萬人。自2017年至2021年,中國凈增人口出現五連降,從2018年的530萬人一路狂跌至2021年的48萬人。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