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革命軍遠比歷史書上寫的強大。
第一,國民革命軍不止北伐軍這8個軍十萬人,還有馮玉祥部國民軍和閻錫山部。馮部一度兵力超過奉軍的(國奉大戰時)。即使後來經歷失敗,馮閻兩軍不下20萬。
第二,國民革命軍的裝備比北洋軍好得多。蘇聯給了大量武器裝備還有軍費。火炮和機槍數量都超過北洋軍。馮部光飛機都給了幾十架。馮部不缺兵員,缺的是裝備和糧餉,蘇聯一給錢給武器,馬上就能拉起幾十萬大軍。
第三,蘇聯幫助國民革命軍訓練和指揮,顧問派到營一級。
第四,各派軍閥內部矛盾重重,互相保存實力和拆台。結果被北伐軍各個擊破。
第五,last but not least,當年的國民革命軍是一支有理想有信念的革命軍隊,和只想當兵吃糧的軍閥部隊不同。軍閥部隊中只有少數幾個精銳師能有這麼堅強,大部分都是打不了硬仗的。
- 文化問答
- 答案列表
中國歷史上北洋軍閥為什麼那麼不堪一擊[朗讀]
其實很簡單,區別就在於信念。
北洋軍閥的軍隊是為錢賣命的軍隊,士兵沒有任何信念,只是拿錢打仗。
很多朋友不知道,北洋軍閥的官兵軍餉頗高。北方經濟不好的軍閥,大頭新兵入伍就給每月8塊大洋的軍餉。
要知道,士兵包吃包住發衣服鞋帽,基本是不額外花錢的,這8塊大洋等於是純收入。
而當時上海外商建立的工廠,熟練工人一個月也就8塊大洋。北平最賺錢的出苦力行業是拉黃包車,你首先要花100多塊大洋買車,然後每月大概賺到8到10塊大洋。
也就是說,在北洋軍閥當兵,收入是非常高的。
新兵每月就有8塊大洋,班長最少12塊。如果是南方富裕地區,新兵就是10塊十幾塊,班長能拿到20塊大洋。
士兵如此,軍官就更高了。排長每個月42塊大洋,連長則高達80塊。
更重要的是,軍閥對於連長就開始籠絡,基本連長營長一級就會有額外的收入,是軍閥親自給的獎勵。這樣連長平均每月,收入在100塊大洋以上。當時清華北大一個高級教授,月薪不過100多塊大洋,但這種教授全國也沒有多少個。
有人很奇怪,為什麼當兵會給這麼多錢。
很簡單,這錢可不是好拿的,是用命換錢。
當年軍閥三天兩頭混戰,民國時期的20年內,四川一個省就有軍閥大小戰事400多起,平均每年20多起,每個月2起左右。
由於戰爭很多,官兵死亡率也頗高。當時大部分軍閥就像《黃飛鴻獅王爭霸》裡面的趙天霸對鬼腳七一樣,只是單純利用士兵打仗。一旦士兵死傷殘疾沒有利用價值,軍閥一般是不管了,最多給一筆為數不多的喪葬費或者安家費。
而一個士兵基本幾年就完了,不是被打死,就是受傷殘疾,或者是受傷沒殘疾也不願意吃著碗拚命飯了。
所以,一個北洋軍閥士兵想要不死不傷安穩拿幾年軍餉,就要夠聰明才行。這個聰明就是,先保存自己,再去打仗。
所以北洋軍閥的軍隊,只擅長打順風戰,不能打逆風戰,除了少數軍閥部隊以外,大部分不能打硬仗。
其實,這種事情在很多年前就出現過,比如中日甲午戰爭。參加的清軍以淮軍為主,說通俗點就是僱傭軍,同北洋軍閥沒區別。
在和日本陸軍戰鬥起來,日軍發現清軍很古怪。在較遠距離,清軍總是槍炮齊鳴,打得非常熱鬧,不吝惜子彈和炮彈。但只要一到近距離,尤其是日軍發動刺刀衝鋒,清軍根本不會抵抗,遠遠的撒丫子就跑。所以甲午戰爭的戰鬥中,日軍連戰連勝,清軍連戰連敗,奇怪的是雙方死傷都不多。
比如著名的鴨綠江江防之戰,進攻日軍為3萬多人,防禦清軍為3萬人。結果僅僅守了2天,清軍就撒丫子跑了。3萬清軍僅僅傷亡2000人,還不到十分之一。
最誇張的是,日軍僅僅4人戰死,140人受傷。
為啥?清軍光顧逃走了,根本沒有堅決抵抗,傷亡的2000多人是跑得慢被日軍追殺的。
當時日軍則不同,他們被軍國主義思想洗腦很厲害,人人都認為是為國家民族而戰,為日本民族復興而戰,以戰死為光榮。
1895年1月20日,大山岩大將指揮的日本第二軍,包括佐久間左馬太中將的第二師團和黑木為楨中將的第六師團,共兩萬五千人,在日艦掩護下開始在榮成龍鬚島登陸。當時是寒冬,榮成附近的海水非常寒冷,部分海域已經結冰。當時日軍的登陸小船不夠用,一些官兵果斷跳入冷冰的海水中,涉水登岸同清軍作戰。
這些登陸的官兵,後來有不少因為凍傷留下嚴重後遺症,甚至截肢、癱瘓。
但日本鬼子明知道有這種危險,人家也敢拚命。相比起來,清軍只知道望風而逃。
道理也是一樣,國民政府領導的北伐軍,是一支有著堅定救國信念的知識分子軍隊。
黃埔軍校的入學標準,在當時說來非常高,要求至少初中畢業,身體強健,反應靈敏,有著救國救民的信念。
當時的社會教育非常落後,小學畢業就算知識分子。比如民國寫歷史的呂思勉,常年擔任中學老師,還曾在蘇州東吳大學教書,實際上他只有小學文化。
也就是說,黃埔軍校的學生如果只是為自己,他們人人都能找到一份體面工作,成為社會精英,混得風生水起。
但是,他們是為了復興中華民族、反對列強殖民,才投身黃埔軍校,進行革命事業的。
所以,北伐的多次戰役中,黃埔軍校生不畏犧牲,前仆後繼,多次以絕對兵力劣勢,擊潰大量北洋軍閥軍隊。
當時拼刺肉搏是極為危險的,就算拼刺大師也難保下一秒還能活著。然而在無數次戰鬥中,黃埔軍校生都是以拼刺作為決勝的手段。而北洋軍閥的部隊很少敢於拼刺,基本就是一觸即潰,這就是區別了。
看看黃埔軍校大門上的對聯,也就知道了區別。
上聯:升官發財請往他處。
下聯:貪生怕死勿入斯門。
橫批:革命者來。
北洋軍閥的軍隊是為錢賣命的軍隊,士兵沒有任何信念,只是拿錢打仗。
很多朋友不知道,北洋軍閥的官兵軍餉頗高。北方經濟不好的軍閥,大頭新兵入伍就給每月8塊大洋的軍餉。
要知道,士兵包吃包住發衣服鞋帽,基本是不額外花錢的,這8塊大洋等於是純收入。
而當時上海外商建立的工廠,熟練工人一個月也就8塊大洋。北平最賺錢的出苦力行業是拉黃包車,你首先要花100多塊大洋買車,然後每月大概賺到8到10塊大洋。
也就是說,在北洋軍閥當兵,收入是非常高的。
新兵每月就有8塊大洋,班長最少12塊。如果是南方富裕地區,新兵就是10塊十幾塊,班長能拿到20塊大洋。
士兵如此,軍官就更高了。排長每個月42塊大洋,連長則高達80塊。
更重要的是,軍閥對於連長就開始籠絡,基本連長營長一級就會有額外的收入,是軍閥親自給的獎勵。這樣連長平均每月,收入在100塊大洋以上。當時清華北大一個高級教授,月薪不過100多塊大洋,但這種教授全國也沒有多少個。
有人很奇怪,為什麼當兵會給這麼多錢。
很簡單,這錢可不是好拿的,是用命換錢。
當年軍閥三天兩頭混戰,民國時期的20年內,四川一個省就有軍閥大小戰事400多起,平均每年20多起,每個月2起左右。
由於戰爭很多,官兵死亡率也頗高。當時大部分軍閥就像《黃飛鴻獅王爭霸》裡面的趙天霸對鬼腳七一樣,只是單純利用士兵打仗。一旦士兵死傷殘疾沒有利用價值,軍閥一般是不管了,最多給一筆為數不多的喪葬費或者安家費。
而一個士兵基本幾年就完了,不是被打死,就是受傷殘疾,或者是受傷沒殘疾也不願意吃著碗拚命飯了。
所以,一個北洋軍閥士兵想要不死不傷安穩拿幾年軍餉,就要夠聰明才行。這個聰明就是,先保存自己,再去打仗。
所以北洋軍閥的軍隊,只擅長打順風戰,不能打逆風戰,除了少數軍閥部隊以外,大部分不能打硬仗。
其實,這種事情在很多年前就出現過,比如中日甲午戰爭。參加的清軍以淮軍為主,說通俗點就是僱傭軍,同北洋軍閥沒區別。
在和日本陸軍戰鬥起來,日軍發現清軍很古怪。在較遠距離,清軍總是槍炮齊鳴,打得非常熱鬧,不吝惜子彈和炮彈。但只要一到近距離,尤其是日軍發動刺刀衝鋒,清軍根本不會抵抗,遠遠的撒丫子就跑。所以甲午戰爭的戰鬥中,日軍連戰連勝,清軍連戰連敗,奇怪的是雙方死傷都不多。
比如著名的鴨綠江江防之戰,進攻日軍為3萬多人,防禦清軍為3萬人。結果僅僅守了2天,清軍就撒丫子跑了。3萬清軍僅僅傷亡2000人,還不到十分之一。
最誇張的是,日軍僅僅4人戰死,140人受傷。
為啥?清軍光顧逃走了,根本沒有堅決抵抗,傷亡的2000多人是跑得慢被日軍追殺的。
當時日軍則不同,他們被軍國主義思想洗腦很厲害,人人都認為是為國家民族而戰,為日本民族復興而戰,以戰死為光榮。
1895年1月20日,大山岩大將指揮的日本第二軍,包括佐久間左馬太中將的第二師團和黑木為楨中將的第六師團,共兩萬五千人,在日艦掩護下開始在榮成龍鬚島登陸。當時是寒冬,榮成附近的海水非常寒冷,部分海域已經結冰。當時日軍的登陸小船不夠用,一些官兵果斷跳入冷冰的海水中,涉水登岸同清軍作戰。
這些登陸的官兵,後來有不少因為凍傷留下嚴重後遺症,甚至截肢、癱瘓。
但日本鬼子明知道有這種危險,人家也敢拚命。相比起來,清軍只知道望風而逃。
道理也是一樣,國民政府領導的北伐軍,是一支有著堅定救國信念的知識分子軍隊。
黃埔軍校的入學標準,在當時說來非常高,要求至少初中畢業,身體強健,反應靈敏,有著救國救民的信念。
當時的社會教育非常落後,小學畢業就算知識分子。比如民國寫歷史的呂思勉,常年擔任中學老師,還曾在蘇州東吳大學教書,實際上他只有小學文化。
也就是說,黃埔軍校的學生如果只是為自己,他們人人都能找到一份體面工作,成為社會精英,混得風生水起。
但是,他們是為了復興中華民族、反對列強殖民,才投身黃埔軍校,進行革命事業的。
所以,北伐的多次戰役中,黃埔軍校生不畏犧牲,前仆後繼,多次以絕對兵力劣勢,擊潰大量北洋軍閥軍隊。
當時拼刺肉搏是極為危險的,就算拼刺大師也難保下一秒還能活著。然而在無數次戰鬥中,黃埔軍校生都是以拼刺作為決勝的手段。而北洋軍閥的部隊很少敢於拼刺,基本就是一觸即潰,這就是區別了。
看看黃埔軍校大門上的對聯,也就知道了區別。
上聯:升官發財請往他處。
下聯:貪生怕死勿入斯門。
橫批:革命者來。
呵呵,北洋軍閥強大於斯,6鎮就都有炮兵團的存在,單從賬面數字看,一直到朝鮮戰爭才被超過。
但是,北洋出自袁世凱新建陸軍,實際始於淮軍,等於曾國藩湘軍的僱傭軍性質和李鴻章淮軍國家軍隊性質都有了。
前者,士兵是為了吃飯,沒有信念。後者擁有了正式編制,雖然裝備有保障,但腐敗的速度如同綠營一樣快。
北洋核心就只有兩派,直系皖系。
皖系瓢把子:段祺瑞。
北洋軍從一開始就呈現散亂,分層,分地域的特點。核心就是兵為將有。
袁世凱招募段祺瑞馮國璋這些,段祺瑞馮國璋招募同學同鄉為基層軍官,基層軍官招募親屬鄰居這些成為士兵。所以士兵聽連長的,連長聽團長的,團長聽段祺瑞馮國璋的,段祺瑞馮國璋聽袁世凱的。
直系第一任老大:馮國璋。
這個局面造成什麼。
北洋軍打順風仗厲害。
二次革命時期,北洋軍輕鬆消滅各省的藍軍烏合之眾。
到了袁世凱稱帝,北洋內部都反對。段祺瑞馮國璋直接不幹活了。手下團長旅長也不幹活,袁世凱就抓瞎了。
因為北洋本就是利益組合。你袁世凱當終身總統都可以,之後段祺瑞馮國璋可以輪換當總統總理。可你袁世凱當皇帝,子孫都是皇帝,段祺瑞馮國璋混什麼。
可是,當袁世凱謝幕,直系皖系除了兵戎相見,爭奪政權外,難免任人唯親。也就是再分成更多小團體。
比如段祺瑞小舅子吳光新。
這傢伙來頭大得很,1904年畢業於日本陸士,1910年入陸軍大學。五六年就擔任陸軍20師師長,長江上游總司令,四川查辦使,湖南督軍。
1920年直皖大戰,吳督軍作為皖系的方面軍大將,肯定應該率軍直撲武漢擊敗直系湖北督軍王占元。這位呢,竟然在開戰之前赴宴會,王占元狂笑逮捕,勒令吳光新下令所部投降繳械。
這什麼水平啊!
但是,軍閥們又沒有辦法。
北洋的特點,造成無法子孫傳承(奉系只是北洋收編的土匪武裝),大大小小的軍閥只能拚命塞私人進部隊。以求最大限度地影響下屬的忠誠度,也是每個大軍閥都要兼任一個師長的原因。
直系第二任老大:曹錕。
既成不了家族式軍團,也無法控制基層軍官的行動,士兵作戰只是為了吃飯的職業手段,所以當面對10萬北伐軍的時候,北洋殘餘兩大勢力吳佩孚孫傳芳就根本抵抗不了。大量北洋軍搖身一變成為北伐軍,奉繫到最後也抵抗不了。
但是,北洋出自袁世凱新建陸軍,實際始於淮軍,等於曾國藩湘軍的僱傭軍性質和李鴻章淮軍國家軍隊性質都有了。
前者,士兵是為了吃飯,沒有信念。後者擁有了正式編制,雖然裝備有保障,但腐敗的速度如同綠營一樣快。
北洋核心就只有兩派,直系皖系。
皖系瓢把子:段祺瑞。
北洋軍從一開始就呈現散亂,分層,分地域的特點。核心就是兵為將有。
袁世凱招募段祺瑞馮國璋這些,段祺瑞馮國璋招募同學同鄉為基層軍官,基層軍官招募親屬鄰居這些成為士兵。所以士兵聽連長的,連長聽團長的,團長聽段祺瑞馮國璋的,段祺瑞馮國璋聽袁世凱的。
直系第一任老大:馮國璋。
這個局面造成什麼。
北洋軍打順風仗厲害。
二次革命時期,北洋軍輕鬆消滅各省的藍軍烏合之眾。
到了袁世凱稱帝,北洋內部都反對。段祺瑞馮國璋直接不幹活了。手下團長旅長也不幹活,袁世凱就抓瞎了。
因為北洋本就是利益組合。你袁世凱當終身總統都可以,之後段祺瑞馮國璋可以輪換當總統總理。可你袁世凱當皇帝,子孫都是皇帝,段祺瑞馮國璋混什麼。
可是,當袁世凱謝幕,直系皖系除了兵戎相見,爭奪政權外,難免任人唯親。也就是再分成更多小團體。
比如段祺瑞小舅子吳光新。
這傢伙來頭大得很,1904年畢業於日本陸士,1910年入陸軍大學。五六年就擔任陸軍20師師長,長江上游總司令,四川查辦使,湖南督軍。
1920年直皖大戰,吳督軍作為皖系的方面軍大將,肯定應該率軍直撲武漢擊敗直系湖北督軍王占元。這位呢,竟然在開戰之前赴宴會,王占元狂笑逮捕,勒令吳光新下令所部投降繳械。
這什麼水平啊!
但是,軍閥們又沒有辦法。
北洋的特點,造成無法子孫傳承(奉系只是北洋收編的土匪武裝),大大小小的軍閥只能拚命塞私人進部隊。以求最大限度地影響下屬的忠誠度,也是每個大軍閥都要兼任一個師長的原因。
直系第二任老大:曹錕。
既成不了家族式軍團,也無法控制基層軍官的行動,士兵作戰只是為了吃飯的職業手段,所以當面對10萬北伐軍的時候,北洋殘餘兩大勢力吳佩孚孫傳芳就根本抵抗不了。大量北洋軍搖身一變成為北伐軍,奉繫到最後也抵抗不了。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