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血氣分析是抽取動脈血液,分析血液中的氣體成分和酸鹼度,其中的氣體成分包含氧氣和二氧化碳。因此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血液氣體分析是了解機體氧合作用(即了解機體有沒有缺氧)和體液酸鹼平衡狀態的重要方法,是危重患者搶救過程必不可少的工具。那麼為什麼哮喘患者有時也要做動脈血氣分析呢?
正常情況下機體不斷進行呼吸,吸取空氣中的氧,以供應細胞進行物質代謝,提供生理活動所需要的能量,保證身體正常生長發育的需要。而在物質代謝過程,必定要產生二氧化碳。上述問題7、8已講過,二氧化碳既是廢物,又不是廢物。作為廢物,它必須排出體外。周圍環境的氧氣進入體內,體內的二氧化碳必須經氣道從體內排出到體外。肺泡內含有氧氣和二氧化碳等氣體,形成一定的壓力,這種壓力就叫做肺泡壓。肺泡壓是由各種氣體成分的壓力(在氣體力學上稱為分壓,如氧分壓和二氧化碳分壓)共同組成的,氧氣從肺泡通過肺泡毛細血管膜進入血液,從血液進入細胞,以供線粒體進行物質代謝,二氧化碳從組織細胞進入血液,從血液進入肺泡的動力主要靠的是一級一級的壓力差。氣體與液體一樣,總是從壓力高處流向壓力低處。一位呼吸功能正常的人,如果在海平面上(即大氣壓力為1個大氣壓)呼吸空氣,這時若抽取動脈血進行血氣分析,則可見動脈血氧分壓達12.7~13.3千帕(95~100毫米汞柱),動脈血氧飽和度達98%~100%,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為4.7~6.0千帕(35~45毫米汞柱),血液酸鹼度(ph)為7.35~7.45,碳酸氫根離子濃度為3.2千帕(24毫米汞柱)。當哮喘急性發作時,由於支氣管平滑肌的收縮或痙攣使支氣管腔出現不同程度的狹窄和阻塞,肺泡腔里的二氧化碳瀦留,壓力增高,血液與肺泡腔的二氧化碳分壓差減小甚至相近,因此血液里的二氧化碳不容易進入肺泡,從而導致動脈血的二氧化碳增多,二氧化碳分壓升高。另一方面,由於氣流阻塞和肺泡腔里二氧化碳瀦留增多等因素使周圍環境的氧氣到達肺泡的量減少,肺泡氧分壓降低,因此通過肺泡毛細血管膜進入血液的氧自然減少,動脈血氧分壓降低,組織細胞得不到足夠的氧氣供應,這就是缺氧,醫學上稱為低氧血症。
哮喘急性發作初期,患者的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可能不升高,或者反而下降,這是由於患者的支氣管處於痙攣狀態,管腔狹窄,呼吸頻率明顯加快,因此肺泡的二氧化碳排出增多、加快,形成了所謂過度通氣(也稱高通氣)之故。由於通氣過度,血中的二氧化碳分壓與肺泡二氧化碳分壓的壓差增大,血中的二氧化碳加速排向肺泡,動脈血的二氧化碳分壓隨之降低。在過度通氣的過程中,缺氧往往比較嚴重,這是由於氣道狹窄,呼吸頻率加快,呼吸變得表淺,周圍環境的氧氣不能在肺泡停留足夠時間並通過肺泡毛細血管膜進入血液,因此肺泡中的一部分氧氣隨著二氧化碳排出體外之故。哮喘發作時患者煩躁不安和呼吸費力,進一步增加機體的需氧量和二氧化碳的產生,使缺氧和二氧化碳瀦留更加嚴重,甚至發生機體內環境的紊亂,出現酸鹼平衡失調。病情好轉時,動脈血的氧分壓升高,二氧化碳分壓下降並趨於正常。由此可見,血液氣體分析對於哮喘,特別是哮喘急性發作期監測其病情變化非常重要。
哮喘急性發作或加重時,患者突然出現氣促、胸悶、咳嗽等症狀並進行性加重,醫師往往可根據臨床表現,如呼吸頻率、肺哮鳴音的分布和強弱、缺氧程度等判斷病情嚴重程度,並給予相應的治療。但僅僅根據臨床表現進行判斷是不夠全面和準確的,特別是病情較嚴重者。例如在一般情況下,哮喘急性發作時,患者肺哮鳴音很響亮,但若病情進一步惡化,氣流阻塞嚴重,喘鳴音反而變弱,患者表現為焦慮、煩躁、大汗淋漓、嗜睡,表面上似乎顯得很安靜,這種情況往往導致醫生的錯誤判斷,誤認為病情好轉。實際上這時患者缺氧和二氧化碳瀦留嚴重,動脈血氣分析對正確判斷病情變化顯得必不可少。當患者吸空氣,而不吸氧時,若動脈血氧分壓<8千帕(60毫米汞柱),動脈血氧飽和度<90%,和(或)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6千帕(45毫米汞柱),往往預示病情嚴重,若進一步發展可能出現威脅生命的呼吸衰竭。如果動脈血氧分壓<8千帕伴有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7千帕(50毫米汞柱),則表示病情嚴重,已出現呼吸衰竭,需要及時積極搶救治療。由此可見,並非哮喘患者需要經常進行動脈血氣分析,而是對於病情較重的哮喘急性發作,應不失時機地進行動脈血氣分析檢查,以便監測病情變化,採取適當措施,及時進行有效治療。
一般的臨床化驗都是查靜脈血,為什麼血氣分析必須查動脈血呢?這是由於動脈血中氧的多少直接與細胞的代謝情況有關,也為臨床醫師提供是否給患者進行氧氣治療,及氧氣治療方式(如用鼻導管吸氧,還是用面罩或呼吸機給氧等)的依據。靜脈血中也含很少量的氧,一般為4千帕(約30毫米汞柱),可以認為它是細胞代謝後剩餘的氧,即沒有被利用的氧。哮喘發作時,靜脈血的氧分壓與正常人沒有顯著差別,因此不能作為衡量患者有沒有缺氧的根據,靜脈血的氣體分析也就沒有什麼意義。
- 生活問答
- 答案列表
哮喘患者為什麼需做動脈血氣分析[朗讀]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