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清髓性造血幹細胞移植又稱降低預處理強度的造血幹細胞移植,簡稱為小移植。傳統的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是在被化療和/或放療抑制摧毀受者骨髓的基礎上,讓異體正常的造血幹細胞在受者的骨髓中生根發芽,重建健康的造血和免疫功能。而小移植的關鍵點是選用達到足夠強度的免疫抑制,但受者的骨髓僅僅被抑制而未摧毀的預處理方案,使供者的造血幹細胞能安全植入(因受者的免疫功能已被足夠抑制,不會產生排異反應),又使受者殘存的造血功能在短時間(通常為1個月)內恢復。形成在一定時間內受者體內存在二種造血細胞,即供、受者的造血細胞同時存在,稱為嵌合狀態。這樣可造成受者的免疫耐受,從而減少移植相關的毒副反應,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發生率及嚴重程度降低,移植相關死亡率減少,移植成功率及總體生存率提高。由於受者體內的正常造血幹細胞及可能存在的白血病細胞均有相當數量殘留,故稱為非清髓造血幹細胞移植。
為保證小移植的成功,在移植後尚需採取如下措施:①移植後加強免疫抑制劑的使用,如前面已介紹的環孢菌素a和麥考酚酸酯聯用,但較早開始減量及停用。②輸入同一供者的外周血淋巴細胞,在下一個問題中將詳細介紹。此外,宜加大供者造血幹細胞輸注的數量,最好取外周血造血幹細胞,因其所含造血幹細胞量較骨髓為多,所含的t淋巴細胞數常為骨髓的10倍以上,期望發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增加,但程度並不嚴重,目的為加強和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相伴隨的移植物抗白血病效應(gvl)。
- 生活問答
- 答案列表
什麼是非清髓性造血幹細胞移植[朗讀]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