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許多老年人在行走時出現足跟部疼痛,有時休息後減輕,嚴重的休息時仍疼痛,這是怎樣造成的呢?
在正常人足跟部的皮膚較厚,在皮膚的深面有特殊的脂肪墊,這種脂肪墊有緩衝壓力、減輕震動的作用,尤如鐵路的枕木與鋼軌之間的膠皮墊。脂肪墊內有許多纖維隔連結皮膚與跟骨並形成許多小的房子,每個房子內有脂肪球,這種脂肪球富有彈性,在壓力下小房子的形態可以改變,但其中的內容無變化,壓力解除後,又恢復原來的形狀。當這個脂肪墊萎縮時(如長期臥床和久病後),其彈性作用減弱,病人站立行走便感到疼痛,但這種疼痛只要逐漸增加活動鍛鍊,跟部的皮膚和脂肪墊可逐漸恢復,疼痛消失。另外經常站立或長期在硬地上行走,足跟經常撞地,在跟骨的內側結節下可發生滑囊,滑囊發炎可致疼痛,跟骨骨刺也是原因之一,有時在跟痛症病人的x線片上可發現骨刺,這種骨刺有可能是跖腱膜附著處受到牽拉所致,但並不都是疼痛的原因。
跟痛症一般中年以後發病,肥胖人多見,起病緩慢,早晨起床下地足跟疼痛,稍走動後,疼痛明顯緩解,但行走較多,疼痛又明顯加重,以後症狀逐漸加重,使行走不便。局部不紅不腫,在跟部可有一明顯的壓痛點,x線片上有時可有骨刺,有時沒有,有的病人經1年左右可以自愈,有的則長期疼痛。故跟痛症患者應少承重,減少站立及行走,穿厚底鞋及軟鞋墊,可在鞋墊後部挖孔,使疼痛部位懸空,以得緩解疼痛,局部熱敷、理療及局部封閉有時有效,對於頑固病例,可行手術治療。
- 生活問答
- 答案列表
足跟痛是怎樣造成的[朗讀]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