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田痣又稱眼上齶褐青色痣,1938年太田首先報道此病,因此稱之太田痣。本病可能與遺傳有關,屬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在胚胎髮育期間,黑素細胞由神經嵴向表皮移行時,由於某種原因未能通過表皮、真皮交界,停留在真皮內而形成的病變。而有的研究認為可能不是黑素細胞的殘留,而是一種與藍痣類似的錯構瘤或痣樣損害。
日本人發病率較高,為0.3%~1%,我國沒有對此進行過調查,估計與日本的發病率相似。在我們遇見的病人中,有一個村子1000多人口,有3~5例太田痣,協和醫院2000多人中有3例,在北京的一所中學約3000人的學生中有5例。此病主要發生在女性,偶有男性者。50%是在出生時就存在,其他部分是10~25歲時出現。出生時的皮損一般呈褐色,進入約16歲時變成褐黑色、藍灰色或墨色,30歲以後黑色開始減輕,面積減少,但是在40歲之後黑色又開始加深。發生的部位是一側的面部如顳、顴、頰、上眼瞼、鼻的一側或鼻尖部,約30%的病人同側的鞏膜有黑色斑點。此病未見有惡變報道。
太田痣是一種先天性色素斑性皮膚病。起源於真皮黑色細胞,黑色顆粒位於真皮深層。常發生於面部沿三叉神經第1、2支分布,多為單側。約有一半以上同側鞏膜藍染。皮損不規則,大小不等,棕色、灰藍色、黑藍色或青灰色,無浸潤斑片。多在生後或兒童及青年期出現,女性多見。須與藍痣、蒙古斑、伊藤痣等鑑別。無有效治療。
皮損特點:女性多見,好發於單側上下眼瞼、顴骨及頰部。為青灰褐色、藍色、黑色或紫色的斑點或斑。多無浸潤,但某些部位皮損可輕度隆起或浸潤。常同時累及鞏膜及上齶。偶有同時伴發脈絡膜、虹膜或腦部原發性惡性黑色素瘤的報道。
治療原則:可試用液氮冷凍治療及皮膚磨削術治療。新近有報道採用多波長、超脈衝雷射治療。
- 生活問答
- 答案列表
什麼是太田痣[朗讀]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