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19,covid-19)疫情的發展,有些市民只要發現自己體溫波動較大,就懷疑自己可能患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那人體的正常體溫是多少?體溫正常波動範圍是多少?體溫波動大是得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嗎?本文將為你解答這些問題。
https://pic.baikemy.com/obj/project-l-cdn/apgc/notice/2020-03-17/61367e57-001d-454d-9aee-d4cab505278b.png "image"
正常人體溫一般為36~37℃,可因測量方法不同而略有差異,在不同個體之間也略有差異,還會受到機體內、外因素的影響稍有波動。
測量體溫的常規方法有腋測法、口測法和肛測法,近年來還出現了耳測法和額測法。所用體溫計有水銀體溫計、電子體溫計和紅外線體溫計。不同品牌質量參差不齊,測出來的值也可能不一樣。
體表各部分之間也有較大溫差。四肢末梢的溫度最低,離軀幹和頭部越近,皮膚溫度越高。
人是恆溫動物,但不代表人的體溫是一成不變。在正常情況下,體溫可因晝夜節律、年齡、性別、運動等因素而發生波動,但這種波動幅度一般不超過1℃。
一般來說,清晨2~6時最低,午後1~6時最高。
兒童和青少年的體溫較高,老年人因基礎代謝率低而體溫偏低。新生兒,特別是早產兒,由於體溫調節機構尚未發育完善,調節體溫的能力較差,體溫易受環境因素的影響而發生變動。如果給嬰兒洗澡時不注意保溫,其體溫可降低2~4℃。
男性和女性體溫略有差別,成年女性的體溫平均高於男性0.3℃。女性的體溫隨月經周期而變,月經前及妊娠期體溫略高於正常。
劇烈運動、勞動、進餐後、情緒激動、精神緊張時體溫也可略微升高,但不超過1℃。
體溫過高。
通常認為,當腋下溫度超過37℃或口腔溫度超過37.3℃,一晝夜體溫波動在1℃以上可稱為發熱。
發熱可分為感染性發熱和非感染性發熱兩大類。感染性發熱較多見,主要由病原體引起,如病毒、細菌、支原體、真菌、寄生蟲等;非感染性發熱由病原體以外的各種原因引起,可由中暑、腫瘤、結締組織病、藥物熱等引起。
體溫過低。
機體溫度降至35℃以下為體溫過低。環境溫度過低,藥物(如麻醉劑、鎮靜劑)或疾病影響,會使機體體溫調節能力減退,不能維持正常體溫。
體溫正常,且波動不超過1℃一般不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表現。
一般情況下,體溫正常,且波動不超過1℃不是患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表現。發熱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常見的表現之一,即體溫超過37.2℃,但部分病人可表現為體溫正常。
除了發熱之外,還有許多身體或檢查(如症狀、體徵、流行病學史、輔助檢查等)異常提示可能患有或已經患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面對疫情,我們不要過度緊張,要保持理智。如果發現自己體溫升高,波動超過1℃,甚至伴有其他不適(如乾咳、乏力、腹瀉等),不要驚慌,應在做好防護的情況下及時就診。
[1] 國衛辦醫函〔2020〕184號.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s].北京: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辦公室,2020。
[2] 朱大年.生理學.第9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
[3] 萬學紅,盧雪峰.診斷學.第9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
[4] 李小寒,尚少梅.基礎護理學.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
- 生活問答
- 答案列表
體溫波動大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有關嗎[朗讀]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