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擂茶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關於擂茶起源的傳說很多,有確切歷史記載的是東漢建武25年,伏波將軍馬援奉漢武帝之命征五溪蠻,率兵溯沅水而上。所部路過烏頭村(今天的桃花源),因水土不服,感染瘴氣風寒,病倒無數。當地一老婦獻出祖傳秘方「三生湯」,以治其病,馬援命全軍飲用後,病疫頓愈,士氣大振。從此「三生湯」(即桃花源擂茶)能治百病便相傳至今,在當地沿成習俗。
所謂「三生湯」,即生米、生薑、生茶葉在擂缽中搗碎,開水沖兌湯。隨著歲月流逝,擂茶名目越來越多。凡上等擂茶,碗面熱氣騰騰,茶麵顏色黃綠、呈龜斑狀,斑狀微動,恰似天上飄浮的雲朵,擂茶自上而下層次分明。喝擂茶時,桌上還要擺上許多農家自製的副食品和罈子菜,稱為「壓桌」
做押茶的時候,先將上述3種原料(米必須用水泡脹)放在擂缽中用木棒擂製成槳,稱「擂茶腳子」。這木棒非山楂木不可。用山楂木擂搗,可以在擂茶中留下一股淡淡的持久的香味,也可使「腳子」日久不腐。
沖擂茶、喝擂茶也有許多講究。入席之後,總在每個人面前放上一隻小碗,碗中放上一團「腳子」。「腳子」以半調羹為宜。「腳子」調入碗中後,再用煨壺衝下一碗老開水。壺要提得高,水要衝得快,讓水在碗里沖成漩窩,使「腳子」在洲轉的水中自然沖勻。壺停水住,隨著碗里冒出的氤氳熱氣,飄散出一股股特有的香氣。擂茶必須趁熱而喝,最好是開水剛剛衝下,熱氣來不及散開的時候喝上一口這時頓覺心胸開郎,肝脾舒適,肚裡留下一股消散不盡的香氣。然後再細品慢咽,辣辣的,鹹鹹的,澀澀的,漸漸嘗出其中的滋味。等到一碗擂茶落肚,您已是筋骨舒適,神情悠然了。
擂茶分清水擂茶和糊糊擂茶,清水擂茶就是上面提到的那種。至於糊糊擂茶,即是將米粉放入冷水中化開,用鐵鍋在文米上熬成糊狀,再加入「腳子」,拌勻後稍煮便成。
無論清水擂茶還是糊糊擂茶,其功用一樣,它能疏肝理腸,祛瘟避疫。如今在喝擂茶的同時桌子上還要加上好些食品,像油炸黃豆、花生、包殼、粑粑、罐菜、糕點等,這些東西統稱為「壓桌」
- 生活問答
- 答案列表
桃花源擂茶的來歷是什麼?有什麼特點[朗讀]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