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魯班節是雲南省通海縣西城的一帶蒙古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四月初二舉行,為期一天。居住在這裡的蒙古人民從其他民族那裡學會了建築技術。他們修建的房屋,不僅造型別致、美觀,而且經久耐用,頗受附近漢族人民的稱讚。
為了紀念和慶祝在土木建築方面取得的成就,他們就把農曆四月初二定為魯班節。
起源
傳說,最早學木工技藝的是一個名叫旃勒的蒙古族小伙子。他勤奮好學,聰明伶俐。他決心要拜木匠祖師魯班為師,踏遍了崇山峻岭,走遍了城鄉村鎮,終於有一天他真的遇到了魯班。祖師爺見這個蒙古族後生拜師虔誠,學藝非常認真,十分喜愛,就把自己的絕技傳授給了他。當旃勒提前滿師時,魯班非常賞識他,特地送給他一本《木經》。師祖說:"勤學頭腦明,苦練技術精。我一生的高招絕技都寫在這本書上了,望你回去後,把書上的技藝傳給你們的家族兄弟,讓他們也象你一樣成為一個高明的木匠。"旃勒立即手捧《木經》寶書,向魯班師祖叩首謝恩。
旃勒回到雲南家鄉,始終沒有忘記祖師爺的教導,將自己的名字改成旃"班",並廣收門徒。這樣代代相傳,雲南蒙古族人民也就普遍的掌握了木工技藝,同時也學會了泥工 石工 竹工等技術。
因為魯班祖賜《木經》和旃班每年收徒之日都是農曆四月初二,所以旃班將這一逃訕為魯班節。每年此日旃班都要親自講授《木經》,並召來師的徒弟進行鋸 刨 砍 鑽 劃線 雕花等技術大賽。他還選用最好的檀木親手雕塑了一尊魯班祖師爺神像,讓徒子徒孫們奉拜,永遠牢記魯班的教誨和恩典。
相關習俗與活動
節日這天,外出修建的泥、木、石匠,無論路途遠近都要趕回家裡來歡度節日。各村寨都要殺豬宰羊,搭台唱戲。人們還把檀香木雕刻的魯班像拾著,敲鑼打鼓,游直各村寨,然後,大家彙集場上,唱歌跳舞。他們最喜歡的舞蹈叫「跳樂」。跳時,先由男青年作為先導,他們懷抱龍頭四弦琴,邊彈邊跳,後面的人群分成兩行,有時圍成圓圈有時互相穿插,隊形多變,且歌且舞,場面十分活躍。
- 生活問答
- 答案列表
魯班節是什麼時候?起源是什麼[朗讀]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