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陵地處湘東,與江西接壤,是早期湘劇最活躍的地區,清同治年間至民國時期,湘劇仁和班、慶和班、福春班、長沙流亡湘劇團先後在茶陵演出,其中不少演員延留茶陵,組班或搭班獻藝,逐步形成一支行當齊全、陣容可觀的湘劇藝人隊伍。解放後,1950年茶陵縣人民政府接管仁和班,取名茶陵仁和湘劇團,使茶陵的湘劇事業進入一個嶄新的時期。1954年奉省政府關於支援革命老區文化事業建設的指示,省軍區洞庭湘劇團又抽調了陳福芳、凌野等12人來茶,在仁和湘劇團的基礎上正式命名為「茶陵湘劇團」
湘劇有高、低、昆、彈四大聲腔,並吸收了青陽腔、四平調、吹腔等雜曲小調,在長期的衍變過程中,高腔和彈腔已成為今天湘劇藝術的主要聲腔。湘劇的表演藝術重功架與特技,且融「百戲」「雜技」「武術」等於其中。湘劇的表演藝術既有豐富的程式,又能突破程式,既有角色分行(生、旦、凈、丑),又不受行當局限,而是從生活出發,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在湘劇的傳承和發展中,茶陵湘劇吸收、融匯了湘東地方音樂和民間表演技藝,角色行當增加到12個。使湘劇的音樂、表演程式更加豐富多彩。
茶陵湘劇劇目十分豐富,自茶陵縣湘劇團成立以來,挖掘、整理、改編、演出的湘劇傳統劇目就有230多出。茶陵縣湘劇團演出的《白兔記》《生死牌》《拜月記》《十五貫》《楊門女將》等一大批湘劇代表性劇目,充分展示了湘劇的藝術魅力。整理改編和創作演出的《孫臏與龐涓》《烏紗夢》《蘭釧記》等劇目獲得省、地(市)獎勵,其中《蘭釧記》和《烏紗夢》還在省廣播電台全劇播放。現代湘劇《洣水魂》更使茶陵湘劇再放異彩。
茶陵湘劇雖屬地方大戲,但它與民眾結合很緊,它能登大雅之堂,行高台教化,又能深入大街小巷,窮鄉僻壤,參予婚喪壽筵,圍鼓座唱和兩三人茶座清唱,它與民眾的關係密不可分。
2012年,「茶陵湘劇」列入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生活問答
- 答案列表
茶陵湘劇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嗎?茶陵湘劇有哪些經典曲目[朗讀]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