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在電視上看清廷劇的時候,經常會看見有的清兵制服上的字是「兵」,而有的則是「勇」,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在清朝歷史上,「兵」是清代國家的常備武裝力量,包括八旗軍和綠營軍。八旗軍分為滿八旗、蒙八旗和漢八旗,這些都是大清的正規軍,直接隸屬皇帝,八旗兵為世兵制。
綠營軍是為了彌補滿軍的不足而建立的漢人組成的漢兵,是清入關後改編和新招的漢人部隊。這種軍隊以綠旗為標誌,以營為建制單位,故稱綠營兵,也叫綠旗兵,簡稱營兵。
「勇」與「兵」相比,那就是後娘養的。雍正、乾隆朝後遇有戰事,若八旗兵和綠營兵不足用,則就地取材,臨時招募鄉勇組成軍隊,戰事完了後立即解散,不是國家正式的軍隊。
到了清末太平天國時,曾國藩才改非正式的鄉勇為練勇(即湘軍),定兵制,發餉糧,稱為勇營。從此,「勇」基本代替了「兵」,成為國家的主要軍事力量。
勇營的特點是拿國家餉的私募武裝,所謂「兵為將有」,士兵和軍官只忠於自己的長官,不直接效忠皇帝。
- 生活問答
- 答案列表
清兵制服上的 兵 和 勇 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區別[朗讀]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