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自1951年7月到1953年7月,戰爭雙方舉行了長達兩年的停戰談判,戰俘遣返問題是談判中爭執得最激烈的問題。
1952年4月,朝中方面為爭取早日停戰有條件地同意根據戰俘個人志願進行遣返。當月,戰爭雙方同時對各自拘留的戰俘進行了「志願遣返甄別」。美方對21000餘名中國戰俘進行「甄別」的結果是:選擇回大陸的只有7000人,不願回大陸的卻有14000多人。
板門店停戰談判因此中斷,韓戰因此延長了一年多,戰爭雙方因此付出了更大的代價。
1954年1月,這14000多名志願軍戰俘被美軍用軍艦運送到台灣。從此他們只能隔海遙望故鄉,夜半思念親人。
為什麼竟然會有14000多名志願軍戰俘不願回大陸。
1、戰俘如何產生?
據史料記載:志願軍戰俘主要產生於第五次戰役第二階段(1951年5月至6月)
此前半年多的四個戰役,被俘者只有二三千人;此後兩年多至戰爭結束,被俘者也只幾千人,兩者合計,不到全部被俘者總數的三分之一。
第五次戰役第二階段,我軍糧盡撤退,美軍利用空中和地面的機械化裝備,也利用我軍指揮上的失誤。
用彭老總《彭德懷自述》里的原話:
「在轉移時,部署不周,遭敵機和機械化兵團包圍襲擊」,這才產生了大量的戰俘。
讓我們先來看看整個志願軍被俘人員情況及美軍戰俘營場全貌。
(1)被俘人數
從1950年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開始到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簽訂,中國人民志願軍共有22000多人被俘,其中有近千人因各種原因在戰俘營去世。
(2)被俘原因
因受傷在作戰中被俘約3000人。
因生病在戰爭中被俘約4000人。
因凍餓、彈盡糧絕而失去戰鬥力被俘約12000人。
因其他原因而被俘約1000人。
在戰場主動投降有數百人。
師級幹部1人、團級幹部5人、營級幹部30餘人、連排幹部600餘人、普通戰士21000餘人,到韓戰結束時,女戰俘僅有1名。
這2萬餘名被俘人員中有7094人歷盡苦難、經過鬥爭,冒著生命危險表達了自己要求重返祖國的願望,先後回到了祖國。
其中有1014人於1953年4月下旬雙方交換傷病戰俘時先期回國,有5640人是於同年7月27日雙方停戰協定簽字以後,於8月5日開始到9月6日為止交換戰俘時陸續回國。還有440人是在中立國遣返戰俘營場中,經過自己鬥爭或我方代表解釋回到了祖國的。
這先後回國的7094人占被俘人員總數的30%,其餘的14200餘名志願軍被俘人員在停戰以後,被美軍軍艦運送去了台灣,21人去了中立國。
2、關押戰俘的戰俘營
志願軍人員被俘以後,被美軍當局首先押往「前方戰俘臨時收容站」集中,然後押往韓國水原戰俘轉運站進行初步審訊、組隊,再集中運往韓國釜山戰俘收容所進行登記編號,最後大部分被送往距釜山不遠的巨濟島戰俘營場關押。
朝鮮人民軍被俘人員絕大部分亦被關押在該島上。所有人民軍及志願軍傷病戰俘都先在前方野戰醫院初步治療後送往釜山各傷病戰俘收容所。女戰俘全部拘留在釜山第六戰俘收容所。
1951年夏秋之際,中國戰俘接近最高數字,以後只有零星人員被俘。
在釜山第一收容所收容有志願軍被俘傷員數百名,第三、第四收容所有中國戰俘病員近千名,第十收容所則為登記戰俘卡片與美軍參謀部情報機關「g-2",審訊戰俘的營場,第十一收容所則作為向巨濟島轉運戰俘的營場(後為服勞役的中國戰俘營場),在第二、第五收容所有數百名服勞役的中國戰俘。
註:
g-2是美軍各級參謀部門負責情報搜集單位的代號,非「特別」設置的單位。如g-1則代表人事,g-3則代表作戰與訓練,g-4則代表後勤等。
巨濟島上關押志願軍被俘人員的戰俘營主要是第「72」和第「86」兩個戰俘營,「72」關押7000餘人,「86」關押8000餘人。
這是美方看管最嚴,并力圖利用變節者們從內部進行全面控制的兩個戰俘營場。1952年初又成立了第「70」戰俘營場關押有1500餘名服勞役的中國戰俘。
在巨濟島第「61」戰俘營(轉運戰俘營場)還有少量服勞役的中國戰俘。
在1951年11月8日以後,分別由「72」和「86」兩個戰俘營場內衝出了兩股親共戰俘共219人。他們在「72」戰俘營的對面「71」戰俘營內建立了一個堅持遣返的回國戰俘營地。
1952年4月8日以後,在美軍當局進行的「志願遣返甄別」中冒死表達回國意願,從各戰俘營衝出來的5000餘名中國戰俘,被集中在島上新建的「602」戰俘營。
同年7月,這5000餘人又被美軍當局移往濟州島上新建的第八戰俘營,直至停戰後遣返為止。
其餘的14000餘名未能表達回國意願的志願軍戰俘,則於1952年4月中旬「甄別」後,被美軍當局移往濟州島第一、第三、第六戰俘營,直至停戰以後,移交給中立國遣返委員會印度部隊看管為止。
3、美軍如何對待中國戰俘?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戰爭開始後的前四個月,志願軍沒有參戰。1950年9月15日,美軍在韓國仁川登陸,切斷10餘萬朝鮮人民軍退路,大部分人民軍成了戰俘。
志願軍是在1950年10月下旬美軍已經逼近鴨綠江時才入朝參戰的,也才開始有了志願軍戰俘。因此早期的志願軍戰俘被押送到釜山進入戰俘營時,先是在朝鮮人民軍戰俘營內成立「中國小隊」「中國中隊」「中國大隊」,直到1951年6月大批志願軍戰俘下來時,才在巨濟島有了第一個獨立的「中國戰俘聯隊」——巨濟島第72號戰俘營。
韓戰前期,由於美軍在戰俘營實施「戰俘自治」政策,美軍只負責管理戰俘營的日常生活秩序。因而朝鮮人民軍戰俘在戰俘營里大都恢復了原人民軍部隊建制,甚至秘密重建了朝鮮勞動黨組織。
中國戰俘被送進來以後,他們就積極尋找、聯繫志願軍難友里的中共軍官站出來組織中國戰俘隊伍,增強戰俘營里的反美鬥爭。
志願軍20軍教導員孫振冠是早在1951年1月就因凍傷被俘的。孫振冠是上海人,高中文化程度,1944年參加新四軍,被俘時年僅22歲的他已經是營教導員。他後來成了志願軍要求歸國戰俘的總代表。
從孫振冠的後來回憶中我們可以看到:
直到1951年6月之前,在釜山的中國戰俘營里,只有想跟朝鮮難友一起越獄的「反美親共」戰俘,和替美國人監視告密的「親美反動」戰俘之間的對立,並沒有出現「回大陸」與「去台灣」之爭。
我們同時也看到跟朝鮮人民軍戰俘營不同的是:早期中國戰俘營的內部控制權已經基本上掌握在「戰場投誠」的反動戰俘手中了。
但是更為嚴重的是朝鮮人民軍戰俘接到了上級的命令,要求他們「自己解放自己」(在必要時舉行暴動)。而美軍在得知這一重要情報後,為防止戰俘們暴動越獄,不僅強化了對戰俘營的監管和情報工作,並將全部朝中戰俘從釜山遷往巨濟島。
巨濟島是個離釜山百餘海里的比較荒涼的島嶼,自古就是流放罪犯之地。此時美軍將本來不多的島上居民遷走,用重兵將全島封鎖起來,使之成為與外界完全隔離的孤島。
同時,出於對中共軍隊戰鬥力的畏懼,為防止中共戰俘搞越獄暴動,便放手讓一批原國民黨分子去管制新建起的第72號中國戰俘營。
只要這些反動分子告密說哪個共產黨分子要搞暴動,美軍便立即將其調去「g2」(美軍參謀部情報機關)審訊甚至投入監獄。
與「72」不同的是,「86」的志願軍戰俘絕大多數是在第五次戰役因戰事失利陷於敵後喪失抵抗力集體被俘的,主動投敵者為數不多,從而在「86」戰俘營里,一開始「親共反美」的勢力要比「反動親美」勢力強得多。
4、為何會內鬥?
1951年7月10日,韓戰雙方開始了停戰談判。
最主要的議題:
一是軍事分界線的劃定,二是交換戰俘。而對交換戰俘雙方分歧最大、爭論最激烈。
《日內瓦戰俘公約》第118條明文規定:「交戰停止後,戰俘當毫無拖延地遣返。」
而且韓戰開始不久,交戰雙方都宣布將恪守《日內瓦公約》。朝中方面自然提出了停戰後雙方無條件遣返全部戰俘的建議,卻遭到美方的強烈反對。
主要原因是當時雙方所提交的本方拘留戰俘數字相差太懸殊:
聯合國軍提交的數字:
人民軍戰俘95531人、志願軍戰俘20700人、韓國義勇軍戰俘16243人,總共132474名。
而朝中方面提交的數字是:
聯合國軍戰俘為4417名(其中美軍3198人)、韓國軍戰俘7142名,總共才11559人。
美國根本不相信這個數字,更不同意用手中的13萬名共軍戰俘交換不到12000聯合國軍人。
後來,美方提出了他們的提案:「讓戰俘們選擇他們願意被遣返的地方。」
從美國、中國台灣已經解密的檔案,我們發現一些與之有關的重要史料1951年7月5日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曾研討過一份建議:
「讓戰俘們選擇他們願意被遣返的地方。」
建議認為:
「把那些原是國民黨和那些害怕因投降而受共產黨懲罰的中國戰俘送到台灣去。因為台灣在法律上還是中國的一部分,這一計策可以保證美國至少在法律意義上是遵守《日內瓦公約》的。」
同年7月7日,台灣「國防部」第二廳廳長賴名湯在內部表示:「可以考慮戰俘來台。」
同年7月25日,台灣「駐韓國大使館」報告:
釜山戰俘營有中國戰俘集體跪求譯員向蔣總統轉達他們要去台灣的請願。
同年8月9日,蔣經國召集各廳局會議討論,得到共識:「從政治著眼及兵源補充均有接收戰俘來台之必要。」
5、從「內鬥」到「國共內戰」
1951年7月中旬,美軍把送到東京培訓後的王順清(原國軍中尉副連長,會英語,1951年1月戰場投敵)、李大安、魏四喜、王有敏等人帶回「72」,委任王順清、李大安二人為正、副聯隊長,魏四喜、王有敏為軍官大隊的正副大隊長(美軍以搞暴亂為名將原來軍官大隊正、副大隊長孫振冠、張福慶抓進戰俘監獄)
美軍還授權他們成立一支協助管理當局「維持戰俘營秩序與安全」的治安隊伍——「戰俘警備隊」,責成他們嚴密監視戰俘中「死硬共產黨員」的「非法暴亂活動」,要求他們協助聯合國軍組建一個「安定和諧的模範戰俘營」
王順清首先清理、整頓了全聯隊各級行政組織,儘量安排「投誠人員」及原國民黨軍官擔任各級主管,李大安負責建立「戰俘警備隊」
魏世喜、王有敏則在「軍官大隊」暗中發展「國民黨六三支部」(取「國民黨流散支部」的諧音)與「反動抗俄同盟」小組,以加強對「軍官大隊」的監控。
不久,李大安的「p.g.」隊員們戴著美軍發給他們的「p.g.」(戰俘警備隊)袖標,提著美軍交給他們的「p.g.」警棍,開始在營內巡邏,監管戰俘們的日常生活秩序。
眼見開飯時排隊整齊了,營場裡的衛生面貌改觀了,甚至外出去碼頭搞裝卸的勞工隊伍在「p.g.」隊員們的監督下,也步伐齊整些了。
隨著用大鐵棚子做房頂的「c.i.e.學校」在「72」建成。
註:
「c.i.e.學校」是指:聯合國為教化落後國家平民、難民,包括戰俘,因此成立此一機構,目的為提高民主認識、掃除文盲、授予職業技能的訓練,灌輸農場生產的知識及各種有利身心的活動。
美軍「上校隨軍牧師」伍培禮帶來一座耶穌受難十字架和一台管風琴安放在講台上,開始了他的「基督福音傳布」活動。
巨濟島美軍司令部與「72總管克斯上尉對王順清、李大安他們的管理給予了讚許。
王、李等人成功地獲取了美軍的充分信任,到了1951年8月中旬,伍培禮告訴王順清:
美國已經在停戰談判中堅持「讓戰俘們選擇他們願意被遣返的地方」,而台灣當局也已經表示願意接受他們去台灣的請求。
王順清和同黨便在伍培禮指導下,採取多種措施對親共戰俘進行思想上、精神上,乃至人身的嚴密控制和促變。
6、決定戰俘們去台灣的原因
他們決心在戰俘營內掀起一場新的「國共內戰」,要藉助美軍力量打它一場大勝仗,「為黨國在大陸的失敗報仇雪恥」,更為他們到台灣後能夠謀求較好的前途而奮鬥。
首先是「c.i.e.」學校的宗教課換成了政治課。各大隊開始輪流被「p.g.」(戰俘警備隊)隊員們帶領去聽外邊請來的「教員」,宣講台灣的光明和大陸的黑暗,教唱反動歌曲,到後來有人帶頭喊「打倒共產黨」的口號,等等。
同時又在營場內積極發展反動核心組織——「國民黨六三支部」和其外圍組織——「反動抗俄同盟」,同時搜尋破壞那些親共的地下組織——「中共地下黨團支部」「回國同志戰鬥總部」「青年團敵後鬥爭小組」,等等。
當他們完成了對全戰俘營的嚴密控制後,便在全營開展了三大政治運動:
(1)檢舉中共黨員、團員和「動員」中共黨團員們自己宣布「退黨」「退團」
(2)簽名寫血書誓死要求去台灣。
(3)在手臂上、身上刺字:從「反動抗俄」到國民黨黨徽、「中華民國國旗」,以證明自己絕對不回大陸的決心。
這樣大規模斷絕大夥歸國返家之路的陰險的政治陷害活動,必然會受到親共戰俘和無數僅只是渴望能回家跟父母妻兒團聚的戰俘們的頑強抵制與堅決反抗。
於是,李大安在「p.g.」(戰俘警備隊)的小鐵絲網裡私設了刑訊室,對「親共分子」及其追隨者,採用了當年國民黨特務對付共產黨人那套刑罰:
罰跪、罰趴鞭打、吊打、敲腳髁、壓扛子、火烙、往肛門灌辣椒水,甚至把「犯人」衣服扒光塞進裝有玻璃碴子的空汽油桶里翻滾等酷刑,直到暗中殘忍殺害。
而所有這一切都是在克斯上尉和伍培禮「牧師」等美軍管理人員、特工人員眼皮子底下進行的。
並由於他們的裝聾作啞不予阻止,使得「72」頓時籠罩在嚴重的血腥恐怖之中,使得許多膽怯者、彷徨者動搖、退卻。
美軍在戰俘營內以維持和平秩序為名設置的「戰俘警備隊」,實際成了殘酷鎮壓戰俘的暴力專政工具,這可能是加深那場「國共內戰」的慘烈程度、決定那場「國共內戰」最終以「國民黨」取得大勝的最關鍵原因。
然而,對於那些信仰十分堅定、具有很強應變能力的共產黨人和崇尚氣節的知識分子而言,暴力並非萬能。
7、李奇微到戰俘營的影響
1951年11月8日,「72」軍官大隊有141人迫使美軍將他們調離「72」到達「71」戰俘營,成立了一個堅持返回大陸的「中國軍官獨立大隊」
他們是在孫振冠、馬興旺、顧則聖等中共營級軍官領導與一些愛國知識青年的堅決參與下,通過極其嚴密、機智的地下串聯,開展大規模的「反迫害、反背叛」簽名活動,集聚起上百名的志願者。
他們在「p.g.」(戰俘警備隊)隊員分別抓捕他們之前,同時衝出帳篷,集中到廣場上高呼口號,高唱《解放軍軍歌》《團結就是力量》等歌曲,強烈表達反迫害、反背叛的堅強決心,頓時轟動了全戰俘營場,引起了王順清、李大安等人的極大恐慌。
美軍總管克斯上尉聽取了軍官隊代表們提出的要求,經請示司令部,克斯最後同意將簽名者調離「72」
於是,孫振冠回到軍官大隊門口高呼:「不願做奴隸的跟我走!」霎時間,該141名軍官衝出軍官隊小營門,齊集到「72」大門口,被美軍帶進了對面的第71號戰俘營。
這141名共軍軍官終於擺脫了「72」反動勢力的嚴酷控制。但他們的出走也使得「72」營內的反控制鬥爭被削弱。王順清對「p.g.」(戰俘警備隊)隊員們說:「這些共產黨員走了,咱們更省心些!」
1951年11月下旬,美軍軍車運來了一堆建材。「72」美軍總管克斯上尉,叫王順清派戰俘在「72」大門口修了一座影壁。
影壁上面繪了一個國民黨黨徽,影壁前麵塑了一個白色的「自由女神」像,塑像前面立起三根旗杆,旗杆頂上分別掛起聯合國旗、美國國旗、中國國民黨黨旗。
克斯上尉告訴王順清,他們的遠東軍司令李奇微上將要來巨濟島視察,要王順清抓緊進行歡迎司令官的隊列演練,克斯說他還將拿來一些軍號、軍鼓,要王順清儘快成立起軍樂隊,到時候讓司令官高興高興。
王順清驚喜不已,忙下令用美軍軍服趕製出大批國軍軍帽,還配上國民黨黨徽,讓所有俘虜官員、警備隊員、軍樂隊員們都戴上軍帽「以振軍容」
1951年11月底,李奇微上將果然到了巨濟島,由美第八集團軍司令范弗雷特陪同在一大群美軍高級軍官及記者簇擁下進入「72」,接受了戰俘們隊列嚴整、鼓樂齊鳴的「熱烈歡迎」
李奇微在安靜整潔的營場內轉了一圈,高興地誇獎「72」不愧是一座「模範戰俘營」
李奇微最後在聯隊部門口接受了由副聯隊長孫亞輝雙手捧呈的《聯合國軍巨濟島第七十二戰俘營千名反動志士誓死不回中國,堅決要求去台灣的請願書》,在該請願書的後面有密密麻麻的簽名和血手印。
那時李奇微將軍大概真的相信:
在他手下的這座秩序井然的「模範中國戰俘營」里絕大多數戰俘是真心嚮往「自由世界」的。
他或許真的不知道:
以王順清、李大安為首的「死硬反動分子」們為了停戰後能去台灣,正在替代美軍以各種反人權、非人性的殘忍手段剝奪戰俘們的人格尊嚴和自由意志,而由於他這位遠東軍總司令的親臨助威,極大地鼓舞了「72」戰俘營內的反動勢力,也讓親共的和「中立的」戰俘們感受到巨大壓力,促使該戰俘營的「國共內戰」形勢急轉直下。
- 軍事問答
- 答案列表
為何1.4萬志願軍戰俘選擇去台灣[朗讀]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