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肅省隴南市西和縣、禮縣一帶,乞巧節已經流傳了1800多年,被稱為中國古代乞巧風俗的「活化石」。這些持續時間最長的七夕節活動是怎樣開展的呢?
小時候,每到乞巧節,縣城裡的每條巷道都會有一個乞巧點,整個縣城有十來個乞巧點。「乞巧」是向神靈討要智慧的意思,參加乞巧活動的多為待字閨中的姑娘,她們以虔誠的信仰、隆重的儀式,祈求「巧娘娘」賜予聰慧、靈巧,祈願自己婚配如意、生活幸福。
西和縣的乞巧節活動一共經歷七天八夜,由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娛巧、卜巧和送巧組成。農曆六月三十那天,姑娘們成群結隊地來到縣城,那些紙貨店裡已經準備好「巧娘娘」,大體有二三尺高,黑頭髮,穿花衣服、裙子。活動中既有歌舞相伴,又有一些富有特徵性的儀式,因而留存了大量的乞巧唱詞、曲譜、舞蹈形式以及與農耕文明相關的崇拜儀式,還有與生活相關的紡織女工、服飾、道具、供果製作等。
乞巧過程中最重要的活動就是唱乞巧歌。「娛巧」這一天,從白天直至深夜,女孩們都在巧娘娘像前按一定的程式唱不同的歌曲。乞巧歌屬於民間歌謠的範疇,歌詞有傳統和新編之分,一些年齡稍大一點、有經驗的女孩子每年都會創作新的乞巧歌。
這些新的乞巧歌主要反映什麼內容呢?一方面,表達她們的情感與願望;另一方面,對社會上一些重大事件表達她們的看法。比如,在《西和乞巧歌》里,有反映婦女生活和反抗封建禮教的內容,也有真實反映舊社會那些腐敗的官吏壓榨老百姓的內容。
要知道,在20世紀40年代以前,西北各地女孩子上學的很少。但是,通過編乞巧歌,鍛鍊了她們的創作能力、藝術表達能力,她們成了小詩人、小藝術家,也鍛鍊了她們的分析能力,培養了她們對社會問題的關注。這在禮教森嚴的封建社會,實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乞巧活動完全是一種自發性的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女孩子們被全部動員起來,善於製作麵食的被分派去做供奉的面花,能唱歌的負擔起乞巧活動中的領唱任務。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乞巧點之間的「走親戚」,也叫訪巧。各村的女孩子相互走訪,參觀學習。我感覺這就像是女孩們自己組織的一個自修學校,鍛鍊了她們團結人、組織人、處理各種關係的能力,乞巧的過程完全是一個相互學習的過程。
近年來,社會上流行著這樣一種說法:七夕節、乞巧節就是中國的情人節。這種說法其實是錯誤的。乞巧節是中國的女兒節,傳統的七夕節是未婚女孩子參加的節日,這和西方的情人節完全是兩回事。
- 職場問答
- 答案列表
七夕節是中國情人節嗎[朗讀]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