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的說破天也沒用,學歷才是硬指標
按照明代的官制,京官系統中每三年要進行一次考選,各部主事有望成為御史或給事中,在官場上被視為升官。有疑問的是:主事是正六品,御史是正七品,給事中是從七品,那麼品級低了反而是升官了,這又是怎麼個說法呢?
明代吏部選官的規則
明清都是一樣的,吏部選官遵循一個大的原則,即「資格和出身」。《明史·選舉志》中記載:
「選人自進士、舉人、貢生外,有官生、恩生、功生、監生、儒士,又有吏員、承差、知印、書算、篆書、譯字、通事諸雜流。進士為一途,舉貢為一途,吏員等為一途,所謂三途並用也。」
明代十分注重科目,並嚴格執行非科舉者不得選官的政策,但是不通過科舉的「雜流」也可以通過吏部銓選進入仕途,不過在授職方面,出身才是決定仕途前程的關鍵因素。
科舉正途就是進士、舉貢,進士屬於正途中的「甲科」,舉貢是指舉人及各類監生,其中只有舉人屬於正途中的「乙科」
舉人的出路無非兩條:一是繼續參加會試;二是安排教職。但是教職地位低下,又無升遷希望,故落第舉人一般多選擇第一條路,只有數次鄉試不中,吏部才會安排官職。
監生中以貢監地位最高,在出身上等同於舉人,所以就有了「舉貢」之稱;至於其他的貢生、監生以及蔭生,地位等而下之,地位低於舉人。
雜途或異途是成分最複雜的,包括京師各省內外衙門的所有文職辦事人員和各種技術專業人員,這些人不得參加科舉,無法獲得功名,只能擔任低級官員,也就是「吏員」
什麼出身選什麼樣的官,《明史·選舉志》中做了明確的規定:
「京官六部主事、行人、中書、評事、博士,外官知州、推官、知縣,由進士選;外官推官、知縣及學官,由舉人、貢生選;京官五府、六部首領官,通政司、太常寺、光祿寺、詹事府,由官蔭生選;州縣佐貳,都布按三司首領官,由監生選;外府、外衛、鹽運司首領官,中外雜職入流、未入流官,由吏員等選。」
由此可知,在首次選官的時候,出身起到了決定作用,甚至出身已經決定了官員的仕途前程。
了解明代官制的讀者都知道,仕途最好的是翰林院官(修撰、編修、檢討)、六部主事以及科道官,其次是各省的州縣正印官,因為這幾類官在首次授職時,清一色都是進士出身。
明代不同出身官員的升遷路線圖
出身與升遷有因果關係,翰林官的升遷路線一般是:由編、檢升講、讀,然後升詹事府少詹事,再升侍郎、尚書,乃至入閣為大學士。
進士出身者的升遷路線分為三種:一是六部主事考滿後升員外郎、郎中,考滿提拔為各寺少卿、卿,接著就是升侍郎、尚書;二是六科給事中和御史考滿後升為僉都御史或左右通政,然後升副都御使、都御史,或轉升六部侍郎、尚書;三是知縣升知州、府同知乃至知府,然後通過「行取」(吏部在各省正印官中選出一部分任京官)轉為科道官,最後遞升至侍郎、尚書。
舉貢、吏員出身者的升遷路線就很狹窄,晉升的機會也很少,故留滯時間較長,即便升遷也難以做到侍郎、尚書級別。
相比較於清代,明代始終奉行「內重外輕」,地方官哪怕布政使、按察使一類的地方大員,也不如四五品的京官。而在京師衙門中,同樣也有三六九等,其中地位最高的當是翰林官和科道官,這兩類職官的任職資格也最高。
翰林官就不用多加解釋了,向來有「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南、北禮部尚書、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實際上,即便是進士出身,也只有少部分人才有機會進入翰林院。
科道官掌風紀,級別不高職責重大,是朝廷最重要的行政崗位。按例,科道官出缺,或由翰林院庶吉士改授,或從兩京進士出身的戶、禮、兵、刑、工五部主事,以及中書、行人等職官中考滿選任,又或從進士、舉貢出身的知縣中行取。
需要說明的是,舉貢出身選為科道官的少之又少,史料稱:「天下為守令者,進士十之三,舉貢十之七;為科道官者,進士十之九,舉貢十之一。」
舉貢選為科道官的比例只有十分之一,而且即使是這十分之一的舉貢出身者,也都是「有台無省,多南少北」,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舉貢就是當了科道官,也只是補御史而不能授給事中,且一般都在南京任職,北京幾乎很少。
翰林院與科道官對於吏員出身的人來說,那是做夢都不會夢到的,因為從洪武初年就規定,吏員不得參加科舉,這一規定斷了吏員考取舉人、進士的通路。此外,從永樂朝開始出台政策,科道官不得用吏員,也就是說,自永樂朝以後,流品之分已經十分明確了。
- 歷史問答
- 答案列表
明代選官的原則是什麼[朗讀]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