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標準化考試(sat/act)時間安排
sat和act均為全年多次考試,學生可根據申請進度自主選擇考試日期,以下為關鍵信息:

關鍵建議:
考試次數:建議至少考2次(如高二下學期1次,高三上學期1次),以提升成績或應對突發情況。
考試策略:若sat數學或act科學推理優勢明顯,可針對性選擇考試類型;若目標院校未強制要求寫作,可優先備考核心科目以節省時間。
二、招生評估體系:不止於考試分數
美國大學招生採用「holistic review」(整體評估)模式,標準化考試僅是其中一環,核心要素包括:
高中gpa與課程難度:
大學更關注高中整體成績趨勢(如逐年提升或保持穩定),而非單次考試分數。
課程難度(如ap、ib、榮譽課程)是重要加分項,體現學生學術潛力。
課外活動與領導力:
持續參與的社團、競賽、志願者活動等能展現個人特質與團隊協作能力。
例如,申請理工科院校可突出科研經歷(如實驗室項目、發明專利);申請人文社科院校可強調寫作、辯論等能力。
推薦信與文書:
推薦信需來自了解學生學術或課外表現的老師或導師,內容需具體且有案例支撐。
文書需體現個人故事、價值觀與目標院校的匹配度(如「why this college」類文書)。
面試與作品集:
部分藝術、音樂類院校需提交作品集;頂尖院校可能安排校友面試或第三方面試(如initialview)。
案例說明:
一名sat 1450分但高中gpa 3.9、參與過國家級機器人競賽並獲獎的學生,可能比sat 1500分但課外活動單一的學生更受名校青睞。
社區服務經歷(如支教、環保項目)若能體現社會責任感,同樣可成為申請亮點。
三、申請時間線與院校策略
申請批次與時間:
早申請(ed/ea):11月1日前提交,12月中旬出結果,錄取率通常高於常規申請(如哈佛早申錄取率約7%,常規約3%)。
常規申請(rd):1月1日前提交,3月底至4月初出結果。
滾動錄取(rolling):先到先得,適合成績達標但無突出優勢的學生。
院校組合策略:
衝刺校:1-2所錄取率低於10%的頂尖院校(如常春藤盟校)。
匹配校:3-4所錄取率20%-50%且與自身條件匹配的院校。
保底校:1-2所錄取率高於50%且確定能入學的院校。
風險規避:
避免將所有ed名額用於同一所頂尖院校,建議選擇一所「匹配校」作為ed選擇以提升錄取機率。
若sat/act成績未達目標院校平均分,可通過強化其他申請材料(如文書、課外活動)或選擇test-optional(可選考試)院校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