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範文問答
- 答案列表
黨史經典故事18篇[朗讀]
1952年11月的一天,江蘇省吳江縣人民政府縣長楊明突然接到一封北京來信。信中寫道「縣長同志,中財委陳主任的姐姐陳星……據說縣政府對她很照顧,謝謝你們……請你們查一下,每月接濟陳星多少錢(或多少米),已經接濟了多少次。陳主任講,現在補貼增加了,幹部家屬不必再要公家接濟。請你們於12月份起,即停發陳星的接濟費用,不必客氣。以後由陳主任自行幫助解決。盼你們即(及)早復一回信,至盼!」信末署名為「中財委辦公室」,時間是1952年10月27日。信中所說的陳主任,就是時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政務院副總理兼中央經濟委員會(中財委)主任的陳雲。接到來信,楊明感到非常突然,他清楚當時國家工作人員的經濟狀況。而陳雲一家七口,需要接濟的親戚又多,是當時中南海有名的困難戶,其「自行幫助解決」,實在有點難。因此,楊明並沒有照來信說的去及時辦理。不料,一個月後,北京的第二封信又來了。信上說「吳江同志,我們於上月27日寄去一信,請於12月份起停發陳之姐在你縣所領的家屬優待費,但至今尚未接到回信。因陳現在供給較前提高,所以提出應自己補助其姐。但究竟過去由縣政府補助多少,請即告知。並請即告處理情況,為盼!」這次的署名是「中財委秘書室」,時間是11月28日。這兩封信,雖然不是陳雲親筆所寫,但很顯然,表達的都是陳雲本人的意思。原來,陳雲自小家境貧寒,且兩歲喪父,四歲喪母,儘管生活上有外婆和舅舅一家照顧,但年幼的陳雲一直由姐姐陳星照看。因此,陳雲一直把照顧好姐姐的事放在心上。新中國剛成立不久,考慮到陳星當時年過半百、獨自一人生活、又沒有收入來源,陳雲便托當時的蘇南行署主任管文蔚給陳星捎過一些錢接濟她的生活。1950年4月,又將陳星接到北京想更好地照顧她,因陳星不習慣,在北京只住了6個月就回到了吳江。陳星重新回到吳江後,當地政府根據情況對陳星發放了一定的家屬優待費。
、1970年,吳永光調任武漢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後,配了一部專車。但他除了外出辦事,一般很少用車,上下班20多分鐘的路程從來走去走回。一次,他最喜歡的小女兒吳笑娜請老師到家裡教小提琴,離開時突然下起了雨。小女兒想用車送送老師,吳永光堅決不同意,說「你送老師是私事,不能用公家的車。」最後,女兒只好打著雨傘,一步一腳泥水,送老師去坐公共汽車。後來,吳永光病重,長期在軍區總醫院住院,而他的汽車停在大樓門口。二女兒吳笑春在隔壁樓上班,一天又是下大雨,她趕著要去火車站買出差的火車票。吳永光的司機看不過去了,說「我開車送你吧!」吳笑春婉言謝絕了「爸爸都不隨便用車,我辦自己的事就更不能用了。我還是坐公共汽車去吧。」說完,就撐傘走向了瓢潑大雨之中。
、劉少奇從小就喜歡讀書,由於他在家裡排行老九,所以左鄰右舍都稱他「劉九書櫃」。早年求學期間,曾在上海外國語學社和莫斯科東方大學與劉少奇兩度同窗的蕭勁光回憶說「到了東方大學後,少奇同志一心撲在學習和工作上,他幾乎沒有個人愛好,從不閒聊天,也不隨便上街。我們不住在一起,但看到他的時候,多是在學習俄文、閱讀《共產黨宣言》、思考著中國革命問題。」從蘇聯回國後,儘管他長期鬥爭在白色恐怖下或是炮火連天的烽火前線,對於讀書學習他一刻也不放鬆,他有句名言「沒有文化,就搞不好革命工作。」1939年底,正值抗日戰爭處於非常艱難的時期,一次新四軍支隊司令張愛萍去看望劉少奇,當時已是深夜一點多鐘,他進屋一看,劉少奇正在微弱的燭光下專心致志地讀書,順眼望去,「書頁上畫了好些紅的藍的圈圈點點,有的上面還批了字」。即便是病休期間,劉少奇也不放鬆學習讀書。有一次,劉少奇因病到杭州休假,他覺得這正是讀書的好機會,於是在從北京動身時,就把厚厚的幾本范文瀾著的《中國通史簡編》塞進了行李包。劉少奇對風景如畫的西子湖畔沒什麼興趣,整天在屋裡埋頭攻讀。他的「坐功」是有名的,有時坐著讀書,可以一連幾個小時動也不動,進入一種陶醉、忘我的境界。休假結束時,幾大本的《中國通史簡編》讀完了。以這種「螞蟻啃骨頭」的精神來讀書,是劉少奇終身堅持的一種生活狀態?
「喝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每當聽到這句耳熟能詳的話,人們會自然而然地想起瑞金的那口紅井。那甘甜清澈的井水喲,至今源遠流長,沁人心脾。其實與一代偉人毛澤東息息相關的還有兩口井,同樣恩澤一方,口口相傳。
距江西永新縣城39公里的三灣村,僅有一口小小的水井,水深不過兩尺,供全村人畜飲用,要是遇上乾旱天,村民們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挑水。
秋收時節暮雲愁,霹靂一聲暴動。1927年9月29日,秋收起義前委書記毛澤東從文家市轉兵後,率領秋收起義部隊開進了三灣村,住在協盛和雜貨鋪,開始著手總結秋收起義失敗的教訓,醞釀策劃部隊下一步的發展大計。
第二天上午,毛澤東在路上踱步思考問題時,恰巧看見伙夫挑水走過,發現桶里的水渾濁不堪,隨即到井邊看個究竟。只見井小人多,泉水剛流出來就被人舀走了,部隊駐紮在此用水將更加困難。
「飲水問題是大事,我們不能影響群眾的生活,要及時予以解決。」正籌划起義部隊下步發展方向的毛澤東,對這樣的小事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傍晚時分,飛鳥歸林,霞光四射,他帶領幾個戰士從當地老百姓家裡借來鋤頭、鐵鍬,帶頭捲起衣袖和褲腳,跳下井裡清理淤泥,還對井進行了加深拓寬。考慮到部隊人多,用水需求大,他又帶領戰士緊挨著老井挖了一口新井。為優先保證當地村民的用水需求,毛澤東讓戰士們在兩口井中間用磚頭石塊砌了一堵牆,規定部隊只能飲用右邊的井水,左邊的井水留給老百姓用。
這兩口井緊靠山腳,為了防止山上的污水和雜物流進井中,毛澤東第二天又帶人用磚頭和石塊在兩口井的周圍砌了堵牆。後來村民們稱之為「紅雙井」。這兩口井每天汩汩地冒出清澈甘甜的泉水,祖輩缺水的難題徹底解決了,村民們樂得合不攏嘴,對毛澤東和紅軍更是敬佩和感激,熱情捐款捐糧,為部隊帶路送情報。
就是在這小山村水井不遠處,34歲的毛澤東氣宇軒昂地站在會師坪的青石台階上揮動巨手,以叱吒風雲的雄才偉略,將秋收起義的部隊由師整編為團,首次提出支部和士兵委員會建在連上,營、團設立黨委,班、排建立黨小組,這就是我軍著名的「三灣改編」。
如今,90多年過去了,「紅雙井」的水質依然清澈,不同的是當年的鵝卵石圍牆已經換成了水泥圍牆。這兩口井也按一比一的比例,搬進了「三灣改編紀念館」。每天館中的講解員都向南來北往的遊人介紹這井的來歷,講述毛澤東領導的軍隊當年為群眾辦實事的感人故事。
白霜如雪,寒氣逼人。1932年10月,因受到「左」傾錯誤領導的打擊,被撤銷紅一方面軍總政治委員職務的毛澤東策馬簡從,翻山越嶺,來到福建長汀療養,住在汀州福音醫院。這一住就三四個月,他這是第7次到長汀了,也是在此停留最久的一次。
福音醫院建在風景秀麗的臥龍山腳下,山腰有口年代久遠的水井,毛澤東每天早上都和周圍群眾一起到老井裡取水洗臉、洗衣服。當發現這口老井因長年沒有清洗、水渾濁不堪時,剛剛被撤掉職務的毛澤東,並沒有為革職的事而鬱鬱寡歡,而是依然心憂百姓生活,關心群眾疾苦。當天,他就帶著警衛員下井掏污泥,清除青苔,把這口老井清洗得乾乾淨淨,周邊的雜草也割掉了,令老井煥然一新,群眾取名為紅井。
水清井凈,山下來打水和洗衣的群眾越來越多,毛澤東常在老古井旁和群眾聊天,了解社情民意。他在社會調查中發現汀州蘇維埃政府只注重擴大紅軍,而忽略了群眾的生活疾苦等問題,便不顧身體有病,在福音醫院休養所的臥室里,秉燈夜書,起草了著名的《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1962年1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七千人大會」。大會期間,毛澤東主席特意向時任福建書記葉飛打聽,汀州老古井現在還有沒有水?葉飛詢問了長汀縣政府後,回復毛澤東:長汀老古井不但有水,而且周圍群眾還在使用這口井。毛澤東聽後欣慰地笑了。
井知人意,亦有靈性。歲月年輪走過80多年,這口水井今天依然清澈見底,附近的群眾儘管早已用上了自來水,但每天仍有人來此挑水洗衣。
1933年4月,臨時中央政府從瑞金葉坪遷來沙洲壩。住在農民家的毛澤東正處在一生最落寞壓抑時期,信息閉塞,大事管不了,他卻做了一件「小事」,讓當地群眾至今都記得他。
毛澤東在和村民聊天中得知,沙洲壩人一直都在飲用澇壩污水,既難以下口,又不衛生。問他們為何不挖口井,皆搖頭不語。「沙洲壩,沙洲壩,無水洗手帕,三天無雨地開岔,天一下雨土搬家。」原來乾旱的沙洲壩,被風水先生說成是條旱龍,不能打井,如果打壞了龍脈,十鄰八鄉都要遭殃。天生不信邪的毛澤東不相信沙洲壩挖不出水,決計給村民挖一口井,解決村裡這個老大難問題。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當年從韶山沖走出的毛澤東,有著豐富的農村生活經驗,挖井的地點是他自己選的。這天東方剛露魚肚白,毛澤東領著警衛員來到駐地前的一塊空地上,先用鋤頭刨了一個圈,定下了井位,接著便掄起鋤頭挖起來。他讓警衛員通知駐地機關的同志一起前來挖井。毛澤東一邊挖井,一邊樂呵呵地對大家說:「聽說有的鄉親迷信風水,不敢打井,怕得罪旱龍爺,壞了屋場害了人。可我不怕,如果旱龍爺怪罪下來,讓它來找我好了!」一席話逗得大夥都樂了起來。幾天後真的挖出了水,一股泉水悄然湧出。大家高興地下到井底,鋪上一層薄薄的石子、石灰和木炭,讓水變得更加清澈,一口直徑85厘米、深約5米的水井就這樣挖成了。這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紅井。小小一口井,貯滿清泉,也貯滿共產黨一心為民的深情厚意。
「十月里來秋風涼,中央紅軍遠征忙,星夜渡過於都河,古陂新田打勝仗……」毛澤東幫助挖好這口井後的第二年,便跟隨紅軍長征了,他的革命生涯也更加跌宕起伏、波瀾壯闊……。
紅軍撤出瑞金後,國民黨反動派幾次把井填掉,群眾一次又一次把井挖開,每天依然喝著這井裡的水。親人不在了,紅軍遠走了,然而井還在,井裡的水依然清澈、甘甜、旺盛,喝井水的人依然挂念著挖井的人。
直到1956年,作為黨和國家領袖的毛澤東,派中央慰問團來瑞金慰問,當時的沙洲壩人為了迎接慰問團的到來,對毛澤東當年挖的這口井稍微做了修整,在邊上立了一塊木牌,上面寫著:「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這個故事後來收到小學課本里,億萬少年兒童通過《紅井》這篇課文,深切地感受到了偉大領袖愛人民的濃濃深情。
如今,紅井享譽海內外,成為人們嚮往仰慕的神聖之地。「紅井水喲,甜又清……」一曲《紅井水》唱遍了大江南北。甘甜的紅井水,滋養著一代又一代兒女。這一口口紅井是一座座橋,黨和紅軍與群眾血肉相連;這一口口紅井是面明鏡,映照出了黨和紅軍與群眾心心相印的優良作風;這一口口紅井湧出的並非普通的泉水,而是共產黨人為百姓挖的幸福之水。
距江西永新縣城39公里的三灣村,僅有一口小小的水井,水深不過兩尺,供全村人畜飲用,要是遇上乾旱天,村民們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挑水。
秋收時節暮雲愁,霹靂一聲暴動。1927年9月29日,秋收起義前委書記毛澤東從文家市轉兵後,率領秋收起義部隊開進了三灣村,住在協盛和雜貨鋪,開始著手總結秋收起義失敗的教訓,醞釀策劃部隊下一步的發展大計。
第二天上午,毛澤東在路上踱步思考問題時,恰巧看見伙夫挑水走過,發現桶里的水渾濁不堪,隨即到井邊看個究竟。只見井小人多,泉水剛流出來就被人舀走了,部隊駐紮在此用水將更加困難。
「飲水問題是大事,我們不能影響群眾的生活,要及時予以解決。」正籌划起義部隊下步發展方向的毛澤東,對這樣的小事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傍晚時分,飛鳥歸林,霞光四射,他帶領幾個戰士從當地老百姓家裡借來鋤頭、鐵鍬,帶頭捲起衣袖和褲腳,跳下井裡清理淤泥,還對井進行了加深拓寬。考慮到部隊人多,用水需求大,他又帶領戰士緊挨著老井挖了一口新井。為優先保證當地村民的用水需求,毛澤東讓戰士們在兩口井中間用磚頭石塊砌了一堵牆,規定部隊只能飲用右邊的井水,左邊的井水留給老百姓用。
這兩口井緊靠山腳,為了防止山上的污水和雜物流進井中,毛澤東第二天又帶人用磚頭和石塊在兩口井的周圍砌了堵牆。後來村民們稱之為「紅雙井」。這兩口井每天汩汩地冒出清澈甘甜的泉水,祖輩缺水的難題徹底解決了,村民們樂得合不攏嘴,對毛澤東和紅軍更是敬佩和感激,熱情捐款捐糧,為部隊帶路送情報。
就是在這小山村水井不遠處,34歲的毛澤東氣宇軒昂地站在會師坪的青石台階上揮動巨手,以叱吒風雲的雄才偉略,將秋收起義的部隊由師整編為團,首次提出支部和士兵委員會建在連上,營、團設立黨委,班、排建立黨小組,這就是我軍著名的「三灣改編」。
如今,90多年過去了,「紅雙井」的水質依然清澈,不同的是當年的鵝卵石圍牆已經換成了水泥圍牆。這兩口井也按一比一的比例,搬進了「三灣改編紀念館」。每天館中的講解員都向南來北往的遊人介紹這井的來歷,講述毛澤東領導的軍隊當年為群眾辦實事的感人故事。
白霜如雪,寒氣逼人。1932年10月,因受到「左」傾錯誤領導的打擊,被撤銷紅一方面軍總政治委員職務的毛澤東策馬簡從,翻山越嶺,來到福建長汀療養,住在汀州福音醫院。這一住就三四個月,他這是第7次到長汀了,也是在此停留最久的一次。
福音醫院建在風景秀麗的臥龍山腳下,山腰有口年代久遠的水井,毛澤東每天早上都和周圍群眾一起到老井裡取水洗臉、洗衣服。當發現這口老井因長年沒有清洗、水渾濁不堪時,剛剛被撤掉職務的毛澤東,並沒有為革職的事而鬱鬱寡歡,而是依然心憂百姓生活,關心群眾疾苦。當天,他就帶著警衛員下井掏污泥,清除青苔,把這口老井清洗得乾乾淨淨,周邊的雜草也割掉了,令老井煥然一新,群眾取名為紅井。
水清井凈,山下來打水和洗衣的群眾越來越多,毛澤東常在老古井旁和群眾聊天,了解社情民意。他在社會調查中發現汀州蘇維埃政府只注重擴大紅軍,而忽略了群眾的生活疾苦等問題,便不顧身體有病,在福音醫院休養所的臥室里,秉燈夜書,起草了著名的《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1962年1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七千人大會」。大會期間,毛澤東主席特意向時任福建書記葉飛打聽,汀州老古井現在還有沒有水?葉飛詢問了長汀縣政府後,回復毛澤東:長汀老古井不但有水,而且周圍群眾還在使用這口井。毛澤東聽後欣慰地笑了。
井知人意,亦有靈性。歲月年輪走過80多年,這口水井今天依然清澈見底,附近的群眾儘管早已用上了自來水,但每天仍有人來此挑水洗衣。
1933年4月,臨時中央政府從瑞金葉坪遷來沙洲壩。住在農民家的毛澤東正處在一生最落寞壓抑時期,信息閉塞,大事管不了,他卻做了一件「小事」,讓當地群眾至今都記得他。
毛澤東在和村民聊天中得知,沙洲壩人一直都在飲用澇壩污水,既難以下口,又不衛生。問他們為何不挖口井,皆搖頭不語。「沙洲壩,沙洲壩,無水洗手帕,三天無雨地開岔,天一下雨土搬家。」原來乾旱的沙洲壩,被風水先生說成是條旱龍,不能打井,如果打壞了龍脈,十鄰八鄉都要遭殃。天生不信邪的毛澤東不相信沙洲壩挖不出水,決計給村民挖一口井,解決村裡這個老大難問題。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當年從韶山沖走出的毛澤東,有著豐富的農村生活經驗,挖井的地點是他自己選的。這天東方剛露魚肚白,毛澤東領著警衛員來到駐地前的一塊空地上,先用鋤頭刨了一個圈,定下了井位,接著便掄起鋤頭挖起來。他讓警衛員通知駐地機關的同志一起前來挖井。毛澤東一邊挖井,一邊樂呵呵地對大家說:「聽說有的鄉親迷信風水,不敢打井,怕得罪旱龍爺,壞了屋場害了人。可我不怕,如果旱龍爺怪罪下來,讓它來找我好了!」一席話逗得大夥都樂了起來。幾天後真的挖出了水,一股泉水悄然湧出。大家高興地下到井底,鋪上一層薄薄的石子、石灰和木炭,讓水變得更加清澈,一口直徑85厘米、深約5米的水井就這樣挖成了。這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紅井。小小一口井,貯滿清泉,也貯滿共產黨一心為民的深情厚意。
「十月里來秋風涼,中央紅軍遠征忙,星夜渡過於都河,古陂新田打勝仗……」毛澤東幫助挖好這口井後的第二年,便跟隨紅軍長征了,他的革命生涯也更加跌宕起伏、波瀾壯闊……。
紅軍撤出瑞金後,國民黨反動派幾次把井填掉,群眾一次又一次把井挖開,每天依然喝著這井裡的水。親人不在了,紅軍遠走了,然而井還在,井裡的水依然清澈、甘甜、旺盛,喝井水的人依然挂念著挖井的人。
直到1956年,作為黨和國家領袖的毛澤東,派中央慰問團來瑞金慰問,當時的沙洲壩人為了迎接慰問團的到來,對毛澤東當年挖的這口井稍微做了修整,在邊上立了一塊木牌,上面寫著:「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這個故事後來收到小學課本里,億萬少年兒童通過《紅井》這篇課文,深切地感受到了偉大領袖愛人民的濃濃深情。
如今,紅井享譽海內外,成為人們嚮往仰慕的神聖之地。「紅井水喲,甜又清……」一曲《紅井水》唱遍了大江南北。甘甜的紅井水,滋養著一代又一代兒女。這一口口紅井是一座座橋,黨和紅軍與群眾血肉相連;這一口口紅井是面明鏡,映照出了黨和紅軍與群眾心心相印的優良作風;這一口口紅井湧出的並非普通的泉水,而是共產黨人為百姓挖的幸福之水。
哦,朋友。
我常常這樣想。
如果讓生命早生50年。
我該會怎樣。
是在煤窯中呻吟。
還是在街頭上流浪。
實在荒漠裡徘徊。
還是在海洋上飄蕩。
是捲縮在破廟的一隅。
還是睡在鬧市的垃圾箱。
不,那是祖輩的時代。
我的時代充滿富足的陽光。
哦,朋友。
我常常這樣想。
如果讓生命早生40年。
我該會怎樣。
高擎紅旗出發吧。
向羅霄山脈,向巍巍井岡。
鐵馬金戈入冰河。
血濺長纓染沙場。
硝煙在高原上瀰漫。
刀槍在青紗帳里閃亮。
不,那是父輩的時代。
我的時代充滿和平的花香。
哦,朋友。
我常常這樣想。
如果讓生命早生30年。
我該會怎樣。
明亮的夜晚,升起沖天的開國禮炮。
戰爭遺留,無數瓦礫和破壁殘牆。
跟隨將軍出發吧。
向荒涼的戈壁,向不毛的沙崗。
唱起打夯的號子。
攀上腳手架迎接初生的太陽。
不,那是兄長們的時代。
我的時代充滿科學的幻想。
哦,朋友。
我常常這樣想。
如果讓生命早生10年。
我該會怎樣。
大字報的風雪漫天飛舞。
小報告的短劍寸斷肝腸。
是在街頭高呼「打到」。
還是在「帽子店」里跑堂。
是在牛棚里孤守殘燈。
還是在通向火葬場的路上。
不,那是我少年的時代。
我的時代充滿奔「小康」的希望。
哦,朋友。
我常常這樣想。
如果我一天也不早生。
就像現在這樣。
我絕不怨恨生不逢時。
我為生活在這偉大的時代而歡暢。
如果我能一百次獲得生命。
就一百次去實現理想。
前人已埋下幸福的種子。
我們要加倍去呵護。
讓她長成大樹留給後人乘涼。
哦,朋友。
我常常這樣想。
偉人曾經呼喚的那支桅杆。
已傲然航行在大洋上。
除卻百年陰霾,太陽重放光芒。
大漢的絲綢古道已走進地球的每個小巷。
大唐的詩篇正融入不同膚色人種的心房。
地球的每個角落都有「中國製造」。
世界的每個大洲,都在研讀孔子思想。
我知道,權與欲的腫塊也在演變。
我知道,有些見不得人的陰毛在瘋長。
請相信我,他們終將被收拾乾淨。
因為與時俱進,我們有這個力量。
哦,朋友。
我常常這樣想。
如果我也到了老朽之年。
我該怎樣。
我要學那溶金般的落日。
放射出最後一片霞光。
我要學那無私的春蠶。
獻出最後一根絲給人們剪裁新裝。
是的,這就是我的時代。
伴隨共和國成長的一代人啊!
就應該是這個樣。
哦,朋友。
我就是這樣富於幻想。
因為前輩的道路充滿荊棘曲折。
而我的時代又是這樣燦爛輝煌。
我們不能愧對在血與火中開闢的父兄。
我們不能只給後輩留下財富而沒有思想。
我相信祖國的前程不會一馬平川。
我相信憂愁和煩惱終會被歌聲盪盡。
淚花是在為歡笑流淌。
鼓起生命最後的風帆吧。
我的朋友們。
讓我們來一次。
向二十一世紀的——遠航。
我常常這樣想。
如果讓生命早生50年。
我該會怎樣。
是在煤窯中呻吟。
還是在街頭上流浪。
實在荒漠裡徘徊。
還是在海洋上飄蕩。
是捲縮在破廟的一隅。
還是睡在鬧市的垃圾箱。
不,那是祖輩的時代。
我的時代充滿富足的陽光。
哦,朋友。
我常常這樣想。
如果讓生命早生40年。
我該會怎樣。
高擎紅旗出發吧。
向羅霄山脈,向巍巍井岡。
鐵馬金戈入冰河。
血濺長纓染沙場。
硝煙在高原上瀰漫。
刀槍在青紗帳里閃亮。
不,那是父輩的時代。
我的時代充滿和平的花香。
哦,朋友。
我常常這樣想。
如果讓生命早生30年。
我該會怎樣。
明亮的夜晚,升起沖天的開國禮炮。
戰爭遺留,無數瓦礫和破壁殘牆。
跟隨將軍出發吧。
向荒涼的戈壁,向不毛的沙崗。
唱起打夯的號子。
攀上腳手架迎接初生的太陽。
不,那是兄長們的時代。
我的時代充滿科學的幻想。
哦,朋友。
我常常這樣想。
如果讓生命早生10年。
我該會怎樣。
大字報的風雪漫天飛舞。
小報告的短劍寸斷肝腸。
是在街頭高呼「打到」。
還是在「帽子店」里跑堂。
是在牛棚里孤守殘燈。
還是在通向火葬場的路上。
不,那是我少年的時代。
我的時代充滿奔「小康」的希望。
哦,朋友。
我常常這樣想。
如果我一天也不早生。
就像現在這樣。
我絕不怨恨生不逢時。
我為生活在這偉大的時代而歡暢。
如果我能一百次獲得生命。
就一百次去實現理想。
前人已埋下幸福的種子。
我們要加倍去呵護。
讓她長成大樹留給後人乘涼。
哦,朋友。
我常常這樣想。
偉人曾經呼喚的那支桅杆。
已傲然航行在大洋上。
除卻百年陰霾,太陽重放光芒。
大漢的絲綢古道已走進地球的每個小巷。
大唐的詩篇正融入不同膚色人種的心房。
地球的每個角落都有「中國製造」。
世界的每個大洲,都在研讀孔子思想。
我知道,權與欲的腫塊也在演變。
我知道,有些見不得人的陰毛在瘋長。
請相信我,他們終將被收拾乾淨。
因為與時俱進,我們有這個力量。
哦,朋友。
我常常這樣想。
如果我也到了老朽之年。
我該怎樣。
我要學那溶金般的落日。
放射出最後一片霞光。
我要學那無私的春蠶。
獻出最後一根絲給人們剪裁新裝。
是的,這就是我的時代。
伴隨共和國成長的一代人啊!
就應該是這個樣。
哦,朋友。
我就是這樣富於幻想。
因為前輩的道路充滿荊棘曲折。
而我的時代又是這樣燦爛輝煌。
我們不能愧對在血與火中開闢的父兄。
我們不能只給後輩留下財富而沒有思想。
我相信祖國的前程不會一馬平川。
我相信憂愁和煩惱終會被歌聲盪盡。
淚花是在為歡笑流淌。
鼓起生命最後的風帆吧。
我的朋友們。
讓我們來一次。
向二十一世紀的——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