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三百年祭》
1944年3月19日,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在重慶《新華日報》上發表,連載4天。當時,抗日戰爭已由戰略相持轉入戰略反攻。中國人民正全力以赴奪取戰爭的最後勝利,為迎接勝利,推動鬥爭,郭沫若在紀念李自成領導農民起義300周年的時候,撰寫了《甲申三百年祭》。
文章發表後,立即受到了毛澤東和中共中央的重視,毛澤東多次指出要從李自成起義的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並批示,將《甲申三百年祭》作為中共整風的文件之一。其核心是明末政治腐敗導致國家傾覆和李岩的悲劇命運,尤其是李自成及部下勝利後的驕奢。
1944年4月至5月間,毛澤東演講中談道:「我黨歷史上曾經有過幾次表現了大的驕傲,都是吃了虧的……全黨同志對於這幾次驕傲,幾次錯誤,都要引為鑑戒。近日我們印了郭沫若論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們引為鑑戒,不要重犯勝利時驕傲的錯誤。」。
- 範文問答
- 答案列表
比較經典的黨史故事[朗讀]
1952年11月的一天,江蘇省吳江縣人民政府縣長楊明突然接到一封北京來信。信中寫道:「縣長同志,中財委陳主任的姐姐陳星……據說縣政府對她很照顧,謝謝你們……請你們查一下,每月接濟陳星多少錢(或多少米),已經接濟了多少次。陳主任講,現在補貼增加了,幹部家屬不必再要公家接濟。請你們於12月份起,即停發陳星的接濟費用,不必客氣。以後由陳主任自行幫助解決。盼你們即(及)早復一回信,至盼!」信末署名為「中財委辦公室」,時間是1952年10月27日。信中所說的陳主任,就是時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政務院副總理兼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中財委)主任的陳雲。接到來信,楊明感到非常突然,他清楚當時國家工作人員的經濟狀況。而陳雲一家七口,需要接濟的親戚又多,是當時中南海有名的困難戶,其「自行幫助解決」,實在有點難。因此,楊明並沒有照來信說的去及時辦理。不料,一個月後,北京的第二封信又來了。信上說:「吳江縣長同志,我們於上月27日寄去一信,請於12月份起停發陳主任之姐在你縣所領的家屬優待費,但至今尚未接到回信。因陳主任現在供給較前提高,所以提出應自己補助其姐。但究竟過去由縣政府補助多少,請即告知。並請即告處理情況,為盼!」這次的署名是「中財委秘書室」,時間是11月28日。這兩封信,雖然不是陳雲親筆所寫,但很顯然,表達的都是陳雲本人的意思。原來,陳雲自小家境貧寒,且兩歲喪父,四歲喪母,儘管生活上有外婆和舅舅一家照顧,但年幼的陳雲一直由姐姐陳星照看。因此,陳雲一直把照顧好姐姐的事放在心上。新中國剛成立不久,考慮到陳星當時年過半百、獨自一人生活、又沒有收入來源,陳雲便托當時的蘇南行署主任管文蔚給陳星捎過一些錢接濟她的生活。1950年4月,又將陳星接到北京想更好地照顧她,因陳星不習慣,在北京只住了6個月就回到了吳江。陳星重新回到吳江後,當地政府根據情況對陳星發放了一定的家屬優待費。
雷公為啥不劈死毛澤東?
1941年6月3日下午,陝甘寧邊區政府召開的縣長聯席會議正在楊家嶺參議會小禮堂舉行。開會期間,突然發生了雷擊禮堂事件,參加會議的延川縣代縣長李彩雲不幸被雷擊身亡。偏偏當天固臨縣有一位農民在趕集時,幫他拉東西的一頭毛驢也被雷劈死了,他便當街大罵:「這瞎了眼的老天爺,為甚不讓雷公劈死毛澤東,偏要打死李縣長、打死我的毛驢!」「這還了得,這不是反對毛主席嗎?必須予以嚴懲。」當街罵毛澤東的農民,很快被當地幹部抓起來,要送中央保衛部門公開處理。
這件事很快傳到毛澤東耳朵里。一般人肯定會火冒三丈,做出不理智的事情來,毛澤東卻非常冷靜,說:「罵人又不犯法,罵人也是提意見的一種方式嘛!老鄉這樣罵我,說明我們工作中存在錯誤和問題,需要查清改正。」他當即指示有關人員將罵他的農民放掉。後經調查,原來是當地征糧太重了,這位農民心裡有冤氣,偏偏毛驢又死了,所以才借罵「雷」出氣。無獨有偶,時隔不久陝甘寧邊區的清澗縣農婦伍蘭花的丈夫在山上犁地時遭雷擊身亡。她一邊痛哭一邊污罵共產黨,詛咒毛澤東。當地幹部很快將她抓起來並報告中央社會部。該部接報後派人把她拘押到延安並由保衛部門建議判處死刑,呈報陝甘寧邊區高等審判和中央審批後打算在清澗縣槍斃,以一儆百。
毛澤東從社會部送呈的《情況彙報》中看到後陷入深思:為什麼有這麼多的人遭雷擊?為什麼他們都罵我毛澤東和共產黨?雷擊是因為天不好,而當時在陝甘寧邊區共產黨就是老百姓頭上的天,我毛澤東又是共產黨的,這說明我們黨的有些政策不好,我這個也沒當好。他當即對社會部負責人說:「你們如果不做調查,就這樣隨便抓人、殺人,共產黨跟國民黨有什麼兩樣?所以我不同意你們這樣做!」當晚叫中央軍委總部保衛部部長錢益民把伍蘭花帶來,經過交談後得知:她家70歲的婆婆是個癱瘓病人,3個孩子最大的才10歲,全家6口人僅靠丈夫一人養著。中央紅軍來陝北後給她家分了5畝地,起初還過了幾年好日子。但這幾年因公糧任務太重,又逢三年旱災,百姓交不起,尤其是她家,除了種子已無顆粒存糧。可當地幹部只管多要公糧,自己還多吃多占,百姓苦不堪言。她丈夫這一死,家裡的生活更沒指望了,她一時氣急就罵天罵地罵共產黨罵毛主席?
毛澤東聽後非但沒有責怪她,還安慰說:「我們共產黨跟老百姓是一家人,你家裡有困難我們會幫助你克服,你以後有意見還可以提,我叫他們放了你。」生怕被槍斃的伍蘭花聽後熱淚盈眶,要跪下來請罪,毛澤東將她扶起並叫錢益民馬上放掉她,還要他派專人護送回家,並帶公文向當地政府講清楚,她沒什麼罪過,是個敢講真話的老實人。當地政府要幫助她克服困難。對於當地群眾交公糧負擔過重的問題,邊區政府要認真調查研究,該免的要免,該減的要減,決不能不管老百姓的死活!臨行前,毛澤東還讓通訊員把自己的口糧送給她,以解她家的燃眉之急。她回村後逢人就講:「毛主席胸懷坦蕩,是咱老百姓的大救星,是個不怕雷轟的英明領袖。」?
隨後,黨中央、毛澤東及時作出決定,在陝甘寧邊區開展減征公糧、軍民大生產運動,自己動手,扭轉缺衣少食的困難,根據地的老百姓生活也明顯好轉。
1941年6月3日下午,陝甘寧邊區政府召開的縣長聯席會議正在楊家嶺參議會小禮堂舉行。開會期間,突然發生了雷擊禮堂事件,參加會議的延川縣代縣長李彩雲不幸被雷擊身亡。偏偏當天固臨縣有一位農民在趕集時,幫他拉東西的一頭毛驢也被雷劈死了,他便當街大罵:「這瞎了眼的老天爺,為甚不讓雷公劈死毛澤東,偏要打死李縣長、打死我的毛驢!」「這還了得,這不是反對毛主席嗎?必須予以嚴懲。」當街罵毛澤東的農民,很快被當地幹部抓起來,要送中央保衛部門公開處理。
這件事很快傳到毛澤東耳朵里。一般人肯定會火冒三丈,做出不理智的事情來,毛澤東卻非常冷靜,說:「罵人又不犯法,罵人也是提意見的一種方式嘛!老鄉這樣罵我,說明我們工作中存在錯誤和問題,需要查清改正。」他當即指示有關人員將罵他的農民放掉。後經調查,原來是當地征糧太重了,這位農民心裡有冤氣,偏偏毛驢又死了,所以才借罵「雷」出氣。無獨有偶,時隔不久陝甘寧邊區的清澗縣農婦伍蘭花的丈夫在山上犁地時遭雷擊身亡。她一邊痛哭一邊污罵共產黨,詛咒毛澤東。當地幹部很快將她抓起來並報告中央社會部。該部接報後派人把她拘押到延安並由保衛部門建議判處死刑,呈報陝甘寧邊區高等審判和中央審批後打算在清澗縣槍斃,以一儆百。
毛澤東從社會部送呈的《情況彙報》中看到後陷入深思:為什麼有這麼多的人遭雷擊?為什麼他們都罵我毛澤東和共產黨?雷擊是因為天不好,而當時在陝甘寧邊區共產黨就是老百姓頭上的天,我毛澤東又是共產黨的,這說明我們黨的有些政策不好,我這個也沒當好。他當即對社會部負責人說:「你們如果不做調查,就這樣隨便抓人、殺人,共產黨跟國民黨有什麼兩樣?所以我不同意你們這樣做!」當晚叫中央軍委總部保衛部部長錢益民把伍蘭花帶來,經過交談後得知:她家70歲的婆婆是個癱瘓病人,3個孩子最大的才10歲,全家6口人僅靠丈夫一人養著。中央紅軍來陝北後給她家分了5畝地,起初還過了幾年好日子。但這幾年因公糧任務太重,又逢三年旱災,百姓交不起,尤其是她家,除了種子已無顆粒存糧。可當地幹部只管多要公糧,自己還多吃多占,百姓苦不堪言。她丈夫這一死,家裡的生活更沒指望了,她一時氣急就罵天罵地罵共產黨罵毛主席?
毛澤東聽後非但沒有責怪她,還安慰說:「我們共產黨跟老百姓是一家人,你家裡有困難我們會幫助你克服,你以後有意見還可以提,我叫他們放了你。」生怕被槍斃的伍蘭花聽後熱淚盈眶,要跪下來請罪,毛澤東將她扶起並叫錢益民馬上放掉她,還要他派專人護送回家,並帶公文向當地政府講清楚,她沒什麼罪過,是個敢講真話的老實人。當地政府要幫助她克服困難。對於當地群眾交公糧負擔過重的問題,邊區政府要認真調查研究,該免的要免,該減的要減,決不能不管老百姓的死活!臨行前,毛澤東還讓通訊員把自己的口糧送給她,以解她家的燃眉之急。她回村後逢人就講:「毛主席胸懷坦蕩,是咱老百姓的大救星,是個不怕雷轟的英明領袖。」?
隨後,黨中央、毛澤東及時作出決定,在陝甘寧邊區開展減征公糧、軍民大生產運動,自己動手,扭轉缺衣少食的困難,根據地的老百姓生活也明顯好轉。
革命故事1、少年游擊隊。
1934年,紅軍長征離開了江西革命根據地,留下的赤衛隊員們,在縣蘇維埃李主席的領導下,決定到山裡去堅持游擊鬥爭。李主席的兒子蘇保和他的朋友虎崽、水生、金要、細妹、冬牙子都想跟赤衛隊去打游擊,但因年紀太小,李主席與李公公都不讓他們去。天黑時,孩子們悄悄離家去找紅軍,但找了一天也沒找到。白匪團長帶領匪徒闖進了村子,屠殺了全村人,孩子們幼小的心靈埋下了為親人報仇的種子。於是,一支紅色少年游擊隊在山中的岩洞裡成立了。他們勇敢、機智地奪槍枝、貼標語,消滅了不少敵人。在一次戰鬥中,李主席不幸被捕。孩子們在李公公的領導下,混入靖衛團,巧妙地救出了李主席,並打死了白匪團長。紅孩子們在血與火的洗禮中茁壯成長起來。
革命故事2、兩個小八路。
1943年,八路軍小戰士孫大興腿部受傷,組織決定派小衛生員武建華護理孫大興,到敵占區我地下黨員家中養傷。於是孫武兩人便以木匠靳錫武的小學徒和劉大爺的外孫身份在劉集隱蔽起來。日偽軍強拉民夫,在田鎮長家囤積糧食。大興和小武乘夜色鑽進田鎮長院內,放火燒了敵人的糧囤。他們的冒險行動打亂了組織的安排,受到了嚴厲的批評。日寇蓄謀更大的掃蕩計劃。一天,劉集的偽軍中隊突然開走,隨即開來了一支莫名其妙的日軍。老靳帶著大興和小武,摸清了敵人的真正意圖。緊要關頭,大興毅然決定自己留下吸引敵人,讓小武帶情報向部隊奔去。獨立三團得到小武送來的情報,立即行動部署戰鬥。敵人遭到了殲滅性打擊。
革命故事3、草原英雄小姐妹。
這是一個當年曾深深感動了全國人民的真實故事。
蒙族少女龍梅與玉榮是一對小姐妹。一天,她們利用假日自告奮勇為生產隊放羊,不料半路上遇到暴風雪。羊群經不住暴風雪的襲擊,順著風勢越走越遠。姐妹倆冒著刺骨的風雪,一路保護著受驚的羊群。龍梅為救一隻埋進雪裡的羊和玉榮、羊群失散了。待她找到玉榮時,發現妹妹光著一隻腳在走路,那隻光腳已凍成了坨子了。龍梅急忙脫下自己的靴子給妹妹穿,可是靴子已凍在了腳上,脫不下來。她只好撕下了袍子的一角,包好妹妹凍僵的腳,背著她艱難地往前走,走著走著,終於倒了下去。由於鐵路工人和尋找她們的公社書記等人及時趕到,姐妹倆和羊群都安全脫險。龍梅和玉榮受到了共青團中央的表揚。
革命故事4、水缸的秘密。
瑞金沙洲壩的楊大娘是紅軍家屬。大兒子參加紅軍以後,家裡少了一個勞動力,里里外外什麼事都要她自己操心?
1933年7月的一個傍晚,楊大娘澆完菜園,回家準備挑水做飯。她剛拿起扁擔,卻發現水缸里的水滿滿的。大娘奇怪了:前天水缸滿,昨天水缸滿,今天水缸又滿了。這是怎麼回事?她問小兒子:「小發仔,下午你挑水了嗎?」?
11歲的小發仔把頭搖得撥浪鼓似的,說:「我沒挑。」。
楊大娘越想越覺得奇怪,就跑到田頭問代耕隊長:「我屋裡那口水缸,天天都滿滿的。是你派人給我家挑水了吧?」。
「沒有啊,」代耕隊長也感到奇怪,將信將疑地問,「真有這樣的事?」。
正說著,上屋的二嬸也提著菜藍子走過來搭話:「是啊,我屋裡的水缸也是乾了又會滿,滿得都快要溢出來了,不知道是誰在做好事。」。
代耕隊長把斗笠往頭上一扣,笑笑說:「毛主席主張調查研究,你們該去調查調查呀!」。
楊大娘和二嬸覺得這話有理,倆人商量了一陣,就各自回家了。
第二天,楊大娘擦桌子、洗衣服,不到下午,滿滿一缸水就用完了。她故意不去挑,也不下地幹活,早早拿起一雙鞋底,坐在門口,和二嬸你一針我一線地納起鞋底來。她倆鞋線扯得嗦嗦響,納好鞋底又上鞋幫,四隻耳朵聽動靜,兩雙眼睛觀八方,邊做針線活,邊搞起「調查」來。但是等了半天,也沒有半點兒動靜,她倆心裡納悶極了。
太陽離西山只有兩竿高的時候,楊大娘忽然聽見屋裡的後門響了,接著又聽到水桶鐵鈎碰撞的聲音。她倆驚喜地互相丟了個眼色,不約而同地喊了出來:「這回捉到了!」說著站起身就往屋裡跑。
楊大娘剛進門,差點跟一個挑著水桶的人撞個滿懷。她抬頭一看,見這人身材高大魁梧,穿一身紅軍制服,正衝着她和二嬸笑。望著他那雙明亮的大眼睛,她覺得很面熟,但是又記不起在什麼地方見過。二嬸一下就認出來了:「呀,這不是毛主席嗎!」?
二嬸拉著毛主席坐下,楊大娘趕忙端上一碗茶,說:「毛主席,你來沙洲壩不久,可處處愛護體貼老百姓,叫我們怎麼感謝你呀!」?
毛主席喝著茶,和兩位紅軍家屬聊起家常來,問她們:生活有沒有困難?代耕隊耕的田滿意不滿意?房子漏雨不漏雨?小孩子在列寧小學的功課好不好?一直談到天擦黑,毛主席又要去挑水,非要把水缸挑滿不可。楊大娘拗不過,只好答應了。
毛主席為楊大娘和二嬸家挑水的事,很快就在村裡傳開了。
革命故事5、朱德的扁擔。
1928年,朱德同志帶領一支紅軍隊伍到井岡山跟毛主席會師。山上是紅軍,山下不遠就是敵人。
井岡山上出產糧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糧。從井岡山上到茅坪,來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難走。可是每次挑糧大家都爭著去。
朱德同志也跟戰士們一塊兒去挑糧。他穿著草鞋,戴著斗笠,挑起滿滿的一擔糧食,跟大家一塊兒爬山。白天挑糧,晚上還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樣跟敵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擔藏了起來。不料朱德同志又找來了一根扁擔,寫上「朱德扁擔不准亂拿」八個大字。大家見了,越發敬愛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擔了。
革命故事6、抗日小英雄王二小。
河北省淶源縣,位於河北西部,與山西交界,抗日戰爭時期晉察冀根據地之一。抗日英雄王二小就生長在這裡、關於王二小的英雄故事我就不多所說、。
鬼子發現上當後,先是殘忍地剁去二小右手的五個手指,又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把他摔到在大石頭上。八路軍一舉全殲此股日寇,戰鬥結束後,幾個戰士沖向二小,當時他還活著,和另外兩名受傷八路軍戰士一起送到劉家莊,可惜傷重無治,為國犧牲,三位戰士永遠長眠在劉家莊的深山老峪里。當時來源縣青救會幹部張士奎寫了王二小在反"掃蕩"鬥爭中,把敵人引進埋伏圈而自己壯烈犧牲的材料,報道給邊區青救會的。《晉察冀日報》在第一版發表了這條消息。詞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根據這篇報道,在1942年創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這首歌很快在邊區,直至全國傳唱開來,這一唱就是六十多年。
今天我們來到這裡,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秋日的太陽暖融融掛在天上,地里玉米,豆子熟了,柿子,核桃,蘋果掛滿枝頭。山坡上羊兒成群,牛兒悠閒地甩著尾巴,一片平和景象。誰能想到六十年前,有一個東洋倭國賊寇窺我中華,在這條美麗的山谷中殘殺我英雄少年。前事不忘,在歌聲中永遠記住十三歲的放牛孩子王二小。
革命故事7、小交通員潘冬子。
1934年秋,主力紅軍撤離中央根據地。參加了主力紅軍的父親出發前給冬子留下了一顆閃閃的紅星。冬子把它當作寶貝似的收藏了起來。
紅軍一走,大土豪胡漢三又回來了,柳溪又陷入了白色恐怖之中。冬子的母親作為游擊隊的交通員,走東村奔西莊地傳達著黨的精神。在一次行動中,冬子媽被胡漢三的「靖衛團」圍困在燃燒著熊熊烈火的草屋內……母親的從容就義,使小冬子突然長大了許多,他懷揣爸爸留下的紅星,承擔起了游擊隊交通員工作。他為山上游擊隊籌鹽,巧妙地躲過了「靖衛團」的搜查。冬子還機靈地做了米店的夥計,搞到了確切的情報,破壞了胡漢三的搜山計劃。冬子在沉著自如地對付了胡漢三的多次試探和盤問後,抓住良機,砍死了胡漢三。
1938年,江南遊擊隊準備開赴抗日前線,冬子和父親又見面了。他帶上那顆保存了多年的紅星,成了一名真正的紅軍戰士。
革命故事8、小偵察員張嘎。
抗戰時期,生活在白洋淀的小男孩張嘎與唯一的親人奶奶相依為命。為了掩護在家養傷的八路軍偵察連長鍾亮,奶奶英勇地犧牲在日軍的刺刀下,而鍾亮也被敵人抓走。嘎子歷經艱辛,找到八路軍,當上了一名小偵察員。他配合偵察員羅金保執行任務,表現得勇敢、機智。但嘎子畢竟還是一個活潑、淘氣的孩子,他與小朋友胖墩摔跤輸了還不講道理,去堵胖墩家的煙囪。在一次戰鬥中,他繳獲了敵人一支手槍,竟偷偷把槍藏進了老鴉窩裡,沒有上繳。為攻打敵人崗樓,他奉命進城偵察時被捕。當部隊攻打崗樓時,他設法在裡面放火,裡應外合,全殲敵人,救出了老鍾叔,也替奶奶報了仇。戰鬥結束後,嘎子把藏在老鴉窩裡的手槍主動拿出來上繳。隊長正式宣布把手槍發給他使用。
革命故事9、兒童團團長海娃。
這個抗日小英雄的故事,發生在華北抗日根據地。12歲的龍門村兒童團團長海娃每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監視著前邊平川地里敵人的據點。一天,炮樓里的鬼子進山去搶糧食了,只剩下「貓眼司令」和幾個鬼子兵。民兵中隊長老趙畫了一張攻打炮樓的路線圖,並寫了一封信準備把它交給八路軍張連長。老趙把送信的任務交給了兒子海娃。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雞毛,知道是十分重要的,他趕著一群羊作掩護送信去了。沒想到,海娃在山溝里碰上了鬼子,他靈機一動,把雞毛信拴在了「老頭羊」的尾巴里,瞞過了鬼子小隊長。一路上海娃受盡了折磨。深夜海娃好不容易從睡得像死豬一樣的鬼子的腿縫裡溜了出來。他趕到羊圈裡,小心地把雞毛信取了下來,一口氣跑了幾里路。後面偽軍也追來了,海娃又被他們抓回去。他把鬼子帶到了一條山路上,鬼子的騾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乘機拚命往山上爬,愈爬愈遠,鬼子開槍打中了海娃的手。海娃忍著疼拉開嗓子喊「八路軍叔叔……」海娃把雞毛信交給了張連長。
革命故事10、趙一曼。
趙一曼出生於封建地主家庭。少年時代就接受了先進思想,勇於向傳統觀念和反動勢力作鬥爭。在中國共產黨的培養教育下,經過長期革命鬥爭鍛鍊,成長為優秀的共產主義戰士,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獻出寶貴生命,成為全國最著名的抗日英烈之一。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了反革命政變,無數黨員幹部和進步青年慘遭殺害。革命形勢急轉直下。許多人宣布脫離了共產黨,軍校里的學生中也有一部分出現了動搖。趙一曼卻堅決地表示:「不,我決不回頭,我要戰鬥下去,繼續奮鬥下去。」軍校決定由留在後方的葉挺率領第11軍第24師赴前線攻打叛軍,並把軍校全體同學編為中央獨立師,趙一曼隨軍校女生隊被編為政治連,受葉挺指揮,開赴前線。五月十七日早晨五點鐘,女生隊分兩路出發,一路到金口,一路到紙坊。我們高舉『中央獨立師』軍旗和許多面錦旗,號兵吹著進行曲,向望山門車站前進。」趙一曼和女生隊沿途張貼標語,向群眾宣傳「我們是革命的軍隊,是保護人民大眾的」。在炮火連天的火線上,趙一曼和女生隊的學員緊跟作戰的男學員部隊,投入了緊張的搶救傷員的工作。不顧子彈在頭上尖叫,把受傷的戰友抬下火線,熱情地為他們包紮、換藥、喂藥。這次從出徵到返校共34天。在這34天裡,趙一曼「歷盡艱難困苦,經受了血與火的考驗。
1934年,紅軍長征離開了江西革命根據地,留下的赤衛隊員們,在縣蘇維埃李主席的領導下,決定到山裡去堅持游擊鬥爭。李主席的兒子蘇保和他的朋友虎崽、水生、金要、細妹、冬牙子都想跟赤衛隊去打游擊,但因年紀太小,李主席與李公公都不讓他們去。天黑時,孩子們悄悄離家去找紅軍,但找了一天也沒找到。白匪團長帶領匪徒闖進了村子,屠殺了全村人,孩子們幼小的心靈埋下了為親人報仇的種子。於是,一支紅色少年游擊隊在山中的岩洞裡成立了。他們勇敢、機智地奪槍枝、貼標語,消滅了不少敵人。在一次戰鬥中,李主席不幸被捕。孩子們在李公公的領導下,混入靖衛團,巧妙地救出了李主席,並打死了白匪團長。紅孩子們在血與火的洗禮中茁壯成長起來。
革命故事2、兩個小八路。
1943年,八路軍小戰士孫大興腿部受傷,組織決定派小衛生員武建華護理孫大興,到敵占區我地下黨員家中養傷。於是孫武兩人便以木匠靳錫武的小學徒和劉大爺的外孫身份在劉集隱蔽起來。日偽軍強拉民夫,在田鎮長家囤積糧食。大興和小武乘夜色鑽進田鎮長院內,放火燒了敵人的糧囤。他們的冒險行動打亂了組織的安排,受到了嚴厲的批評。日寇蓄謀更大的掃蕩計劃。一天,劉集的偽軍中隊突然開走,隨即開來了一支莫名其妙的日軍。老靳帶著大興和小武,摸清了敵人的真正意圖。緊要關頭,大興毅然決定自己留下吸引敵人,讓小武帶情報向部隊奔去。獨立三團得到小武送來的情報,立即行動部署戰鬥。敵人遭到了殲滅性打擊。
革命故事3、草原英雄小姐妹。
這是一個當年曾深深感動了全國人民的真實故事。
蒙族少女龍梅與玉榮是一對小姐妹。一天,她們利用假日自告奮勇為生產隊放羊,不料半路上遇到暴風雪。羊群經不住暴風雪的襲擊,順著風勢越走越遠。姐妹倆冒著刺骨的風雪,一路保護著受驚的羊群。龍梅為救一隻埋進雪裡的羊和玉榮、羊群失散了。待她找到玉榮時,發現妹妹光著一隻腳在走路,那隻光腳已凍成了坨子了。龍梅急忙脫下自己的靴子給妹妹穿,可是靴子已凍在了腳上,脫不下來。她只好撕下了袍子的一角,包好妹妹凍僵的腳,背著她艱難地往前走,走著走著,終於倒了下去。由於鐵路工人和尋找她們的公社書記等人及時趕到,姐妹倆和羊群都安全脫險。龍梅和玉榮受到了共青團中央的表揚。
革命故事4、水缸的秘密。
瑞金沙洲壩的楊大娘是紅軍家屬。大兒子參加紅軍以後,家裡少了一個勞動力,里里外外什麼事都要她自己操心?
1933年7月的一個傍晚,楊大娘澆完菜園,回家準備挑水做飯。她剛拿起扁擔,卻發現水缸里的水滿滿的。大娘奇怪了:前天水缸滿,昨天水缸滿,今天水缸又滿了。這是怎麼回事?她問小兒子:「小發仔,下午你挑水了嗎?」?
11歲的小發仔把頭搖得撥浪鼓似的,說:「我沒挑。」。
楊大娘越想越覺得奇怪,就跑到田頭問代耕隊長:「我屋裡那口水缸,天天都滿滿的。是你派人給我家挑水了吧?」。
「沒有啊,」代耕隊長也感到奇怪,將信將疑地問,「真有這樣的事?」。
正說著,上屋的二嬸也提著菜藍子走過來搭話:「是啊,我屋裡的水缸也是乾了又會滿,滿得都快要溢出來了,不知道是誰在做好事。」。
代耕隊長把斗笠往頭上一扣,笑笑說:「毛主席主張調查研究,你們該去調查調查呀!」。
楊大娘和二嬸覺得這話有理,倆人商量了一陣,就各自回家了。
第二天,楊大娘擦桌子、洗衣服,不到下午,滿滿一缸水就用完了。她故意不去挑,也不下地幹活,早早拿起一雙鞋底,坐在門口,和二嬸你一針我一線地納起鞋底來。她倆鞋線扯得嗦嗦響,納好鞋底又上鞋幫,四隻耳朵聽動靜,兩雙眼睛觀八方,邊做針線活,邊搞起「調查」來。但是等了半天,也沒有半點兒動靜,她倆心裡納悶極了。
太陽離西山只有兩竿高的時候,楊大娘忽然聽見屋裡的後門響了,接著又聽到水桶鐵鈎碰撞的聲音。她倆驚喜地互相丟了個眼色,不約而同地喊了出來:「這回捉到了!」說著站起身就往屋裡跑。
楊大娘剛進門,差點跟一個挑著水桶的人撞個滿懷。她抬頭一看,見這人身材高大魁梧,穿一身紅軍制服,正衝着她和二嬸笑。望著他那雙明亮的大眼睛,她覺得很面熟,但是又記不起在什麼地方見過。二嬸一下就認出來了:「呀,這不是毛主席嗎!」?
二嬸拉著毛主席坐下,楊大娘趕忙端上一碗茶,說:「毛主席,你來沙洲壩不久,可處處愛護體貼老百姓,叫我們怎麼感謝你呀!」?
毛主席喝著茶,和兩位紅軍家屬聊起家常來,問她們:生活有沒有困難?代耕隊耕的田滿意不滿意?房子漏雨不漏雨?小孩子在列寧小學的功課好不好?一直談到天擦黑,毛主席又要去挑水,非要把水缸挑滿不可。楊大娘拗不過,只好答應了。
毛主席為楊大娘和二嬸家挑水的事,很快就在村裡傳開了。
革命故事5、朱德的扁擔。
1928年,朱德同志帶領一支紅軍隊伍到井岡山跟毛主席會師。山上是紅軍,山下不遠就是敵人。
井岡山上出產糧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糧。從井岡山上到茅坪,來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難走。可是每次挑糧大家都爭著去。
朱德同志也跟戰士們一塊兒去挑糧。他穿著草鞋,戴著斗笠,挑起滿滿的一擔糧食,跟大家一塊兒爬山。白天挑糧,晚上還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樣跟敵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擔藏了起來。不料朱德同志又找來了一根扁擔,寫上「朱德扁擔不准亂拿」八個大字。大家見了,越發敬愛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擔了。
革命故事6、抗日小英雄王二小。
河北省淶源縣,位於河北西部,與山西交界,抗日戰爭時期晉察冀根據地之一。抗日英雄王二小就生長在這裡、關於王二小的英雄故事我就不多所說、。
鬼子發現上當後,先是殘忍地剁去二小右手的五個手指,又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把他摔到在大石頭上。八路軍一舉全殲此股日寇,戰鬥結束後,幾個戰士沖向二小,當時他還活著,和另外兩名受傷八路軍戰士一起送到劉家莊,可惜傷重無治,為國犧牲,三位戰士永遠長眠在劉家莊的深山老峪里。當時來源縣青救會幹部張士奎寫了王二小在反"掃蕩"鬥爭中,把敵人引進埋伏圈而自己壯烈犧牲的材料,報道給邊區青救會的。《晉察冀日報》在第一版發表了這條消息。詞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根據這篇報道,在1942年創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這首歌很快在邊區,直至全國傳唱開來,這一唱就是六十多年。
今天我們來到這裡,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秋日的太陽暖融融掛在天上,地里玉米,豆子熟了,柿子,核桃,蘋果掛滿枝頭。山坡上羊兒成群,牛兒悠閒地甩著尾巴,一片平和景象。誰能想到六十年前,有一個東洋倭國賊寇窺我中華,在這條美麗的山谷中殘殺我英雄少年。前事不忘,在歌聲中永遠記住十三歲的放牛孩子王二小。
革命故事7、小交通員潘冬子。
1934年秋,主力紅軍撤離中央根據地。參加了主力紅軍的父親出發前給冬子留下了一顆閃閃的紅星。冬子把它當作寶貝似的收藏了起來。
紅軍一走,大土豪胡漢三又回來了,柳溪又陷入了白色恐怖之中。冬子的母親作為游擊隊的交通員,走東村奔西莊地傳達著黨的精神。在一次行動中,冬子媽被胡漢三的「靖衛團」圍困在燃燒著熊熊烈火的草屋內……母親的從容就義,使小冬子突然長大了許多,他懷揣爸爸留下的紅星,承擔起了游擊隊交通員工作。他為山上游擊隊籌鹽,巧妙地躲過了「靖衛團」的搜查。冬子還機靈地做了米店的夥計,搞到了確切的情報,破壞了胡漢三的搜山計劃。冬子在沉著自如地對付了胡漢三的多次試探和盤問後,抓住良機,砍死了胡漢三。
1938年,江南遊擊隊準備開赴抗日前線,冬子和父親又見面了。他帶上那顆保存了多年的紅星,成了一名真正的紅軍戰士。
革命故事8、小偵察員張嘎。
抗戰時期,生活在白洋淀的小男孩張嘎與唯一的親人奶奶相依為命。為了掩護在家養傷的八路軍偵察連長鍾亮,奶奶英勇地犧牲在日軍的刺刀下,而鍾亮也被敵人抓走。嘎子歷經艱辛,找到八路軍,當上了一名小偵察員。他配合偵察員羅金保執行任務,表現得勇敢、機智。但嘎子畢竟還是一個活潑、淘氣的孩子,他與小朋友胖墩摔跤輸了還不講道理,去堵胖墩家的煙囪。在一次戰鬥中,他繳獲了敵人一支手槍,竟偷偷把槍藏進了老鴉窩裡,沒有上繳。為攻打敵人崗樓,他奉命進城偵察時被捕。當部隊攻打崗樓時,他設法在裡面放火,裡應外合,全殲敵人,救出了老鍾叔,也替奶奶報了仇。戰鬥結束後,嘎子把藏在老鴉窩裡的手槍主動拿出來上繳。隊長正式宣布把手槍發給他使用。
革命故事9、兒童團團長海娃。
這個抗日小英雄的故事,發生在華北抗日根據地。12歲的龍門村兒童團團長海娃每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監視著前邊平川地里敵人的據點。一天,炮樓里的鬼子進山去搶糧食了,只剩下「貓眼司令」和幾個鬼子兵。民兵中隊長老趙畫了一張攻打炮樓的路線圖,並寫了一封信準備把它交給八路軍張連長。老趙把送信的任務交給了兒子海娃。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雞毛,知道是十分重要的,他趕著一群羊作掩護送信去了。沒想到,海娃在山溝里碰上了鬼子,他靈機一動,把雞毛信拴在了「老頭羊」的尾巴里,瞞過了鬼子小隊長。一路上海娃受盡了折磨。深夜海娃好不容易從睡得像死豬一樣的鬼子的腿縫裡溜了出來。他趕到羊圈裡,小心地把雞毛信取了下來,一口氣跑了幾里路。後面偽軍也追來了,海娃又被他們抓回去。他把鬼子帶到了一條山路上,鬼子的騾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乘機拚命往山上爬,愈爬愈遠,鬼子開槍打中了海娃的手。海娃忍著疼拉開嗓子喊「八路軍叔叔……」海娃把雞毛信交給了張連長。
革命故事10、趙一曼。
趙一曼出生於封建地主家庭。少年時代就接受了先進思想,勇於向傳統觀念和反動勢力作鬥爭。在中國共產黨的培養教育下,經過長期革命鬥爭鍛鍊,成長為優秀的共產主義戰士,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獻出寶貴生命,成為全國最著名的抗日英烈之一。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了反革命政變,無數黨員幹部和進步青年慘遭殺害。革命形勢急轉直下。許多人宣布脫離了共產黨,軍校里的學生中也有一部分出現了動搖。趙一曼卻堅決地表示:「不,我決不回頭,我要戰鬥下去,繼續奮鬥下去。」軍校決定由留在後方的葉挺率領第11軍第24師赴前線攻打叛軍,並把軍校全體同學編為中央獨立師,趙一曼隨軍校女生隊被編為政治連,受葉挺指揮,開赴前線。五月十七日早晨五點鐘,女生隊分兩路出發,一路到金口,一路到紙坊。我們高舉『中央獨立師』軍旗和許多面錦旗,號兵吹著進行曲,向望山門車站前進。」趙一曼和女生隊沿途張貼標語,向群眾宣傳「我們是革命的軍隊,是保護人民大眾的」。在炮火連天的火線上,趙一曼和女生隊的學員緊跟作戰的男學員部隊,投入了緊張的搶救傷員的工作。不顧子彈在頭上尖叫,把受傷的戰友抬下火線,熱情地為他們包紮、換藥、喂藥。這次從出徵到返校共34天。在這34天裡,趙一曼「歷盡艱難困苦,經受了血與火的考驗。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