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發展具有非凡的複雜性、非凡的艱巨性、特有的長期性,來不得半點虛幻、浪漫。唯有腳踏實地、耐心謹慎地不斷探索,不斷總結經驗,才能不斷發展。舍此別無他途。
1978年,中國開始了改革開放,開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四十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中國人民用自己的聰明、力量和探索,創造了人類文明史上的中國奇蹟、世界奇蹟。什麼是最寶貴的?自己的經驗是最可寶貴的。自己的經驗是什麼?就是鄧小平理論,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總結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經驗,既是對我們創造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一次總結,也是適應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和現代化進程,不斷將改革推向前進的歷史要求?
改革是社會制度演進的基本方法
在人類改造自然、不斷發展生產力的過程中,生產關係、上層建築也在不斷地改造和發展。生產關係、上層建築,包括各種制度的存在和價值,歸根結底是由生產力決定的,是服務於生產力發展的。只要存在發展,就需要改革。改革是制度的發展方式,是上層建築的發展方式。
人類創造了很多制度,用制度來滿足自己的需要,保障自己的權利。制度是人創造的社會體系,是人類生產生活、生存發展的社會必需品,是為人自身的利益服務的。
人類社會的進步,就是不斷創造、改革和完善制度的過程。制度有經濟制度、政治制度、社會制度、文化制度等等,各種制度是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制度本身最終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不是主觀臆斷、憑空想像的。現實存在的制度,只能與國家、民族的實際相結合、相適應,只能是特色的。
制度發展無非有兩種基本方式。當制度不可能自我調整、自我發展的時候,就通過革命的辦法,以激烈、暴力、流血的方式,改朝換代,政權更迭,來滿足人的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需要。當制度能夠自我調整、自我發展的時候,就通過改革的辦法,以和平、漸進、不流血的方式,變革制度,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改革是制度進步的過程,也是制度演進的方法。歷史上這兩種變革方式,始終在進行著。
一種制度是否有生命力,就要看它有沒有自我調整、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能力。假如社會主義制度不具有這樣的能力,不能自我完善、自我發展,那將和一切死去的制度一樣,要被送進博物館。鄧小平同志說,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條;改革也是一種革命,是「第二次革命」,只不過這種革命的方法不同於暴力的、流血的革命,其目的還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改革是理論和的雙重探索
一切存在的、現實的社會主義,都是特色的。我們的社會主義只能是從中國實際出發,走與中國國情相適應的道路,即由中國人民自己探索的改革開放之路。
改革是一場偉大的探索,既是的探索,又是理論的探索。實踐探索是理論探索的源泉、動力、真理標準和價值體現。理論探索總堅固踐探索的經驗,升華為理論,進一步指導實踐探索的發展。脫離實踐的理論是空洞的,脫離理論的實踐是盲目的。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探索相輔相成,共同演奏出中國的華彩樂章。
任何都離不開經驗的總結和理論的思考。正如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勝利一樣,沒有鄧小平理論,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改革就不會成功。古今中外,改革失敗的例子還少嗎?
改革是有目標和方向的。符合中國實際的,能夠解決中國發展問題,能保障中國人民根本利益的,就是我們改革的目標和方向。判定的基本標準就是鄧小平同志講的「三個有利於」,一切都要有利於發展生產力,有利於增強國家的綜合國力,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一句話,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黨的基本路線,就能保障中國長期發展、長期穩定。
在中國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歷史過程中,各種制度都將長期處於不斷變革中。環境、條件、形勢的不斷變化,促使制度要適應這些變化。中國的發展道路、模式、經驗,只能產生於中國的發展過程中,與別國情況不同,發展階段不同,就像是開不同的鎖,只能用不同的鑰匙。今天中國正處在大發展、大變化、大進步的時代,13億中國人民正在邁向工業化、現代化,這是何等壯觀的歷史畫面!不僅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在世界歷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這是中國人民自己的偉大探索,在理論和實踐上的雙重探索,是自己一步一步地走出來的。靠自己,走自己的路,這就是歷史的結論。
改革是中國的時代精神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的偉大歷史性創造,是今天中國的時代精神。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大膽探索等等,構成了我們的改革精神、時代精神。
這種精神就是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吸收世界上一切有益於我們的營養,創造性地推動中國的發展。四十年來,我們在世界這個汪洋大海中,沿著中國航線,駕駛著我們這艘不斷成長的「中國號」巨艦,乘風破浪,勇往直前。
這種精神就是敢於挑戰一切困難。中國需要的是長期穩定、長期發展。只有長期發展,才能保持長期穩定。只要長期穩定,必然有長期發展。長期動亂就必然長期落後。要實現長期穩定、長期發展,還是要靠改革開放。改革是有一定風險的,在一定程度上會對穩定造成一種波動,但改革本身就是積極穩定的方法。要長期穩定就必須改革,不改革也不可能長期穩定。中國未來的歷史任務就是長期發展、長期穩定。不發展的東西,是保持不了的!改革有方向,有目的,有原則。脫離了國情、歷史、發展階段,就必然要「翻船」。中國的改革是在國體性質不變的前提下,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體制改革,是發展社會主義。
- 範文問答
- 答案列表
改革開放史心得體會最新集合3篇[朗讀]
四十年前的12月18日,中央召開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這次會議,打開了塵封幾十年的國門,做出了我國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國策,中國開始了改革開放,開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四十年的風雨兼程,四十年的光榮與夢想,值得所有炎黃子孫驕傲、紀念、書寫。這四十年,可以讓蹣跚學步的幼兒成長為國之棟樑;這四十年,可以使奔流的大河沖盪出廣袤平原;這四十年,也可以讓我們看到昔日沉寂的華夏重獲榮光。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四十年,是我們黨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同心同德、銳意進取,進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性創造性活動的四十年;是波瀾壯闊、激情澎湃、創意萬千、日新月異的四十年;是給中國帶來歷史性巨變、令世界為之驚嘆的四十年;是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潮流、迎來民族復興光明前景的四十年。
在實行改革開放之前,中國與剛實現民族解放的國家一樣,迫切希望改變在國際上的被動地位,迫切希望能夠達到歐美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鑒於當時的國際環境,各國紛紛採取優先發展重工業的趕超戰略,中國也不例外。由於重工業建設的特徵與當時中國的資本稟賦、外匯支付能力以及資金動員能力之間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這樣的趕超戰略背離了比較優勢的發展思路,因此並沒有讓中國走向富強,反而出現了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甚微、經濟增長速度緩慢、農民與工人生產效率低下的問題。從國際視角來看,選擇了趕超式發展戰略或者進口替代戰略的國家,無論是社會主義制度,還是資本主義制度,都沒有取得預期的結果,因此經濟是否能夠良好發展,無關社會制度。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們黨及時撥正航向,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路線,決定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開放之路,極大地調動了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思想大解放,帶來了經濟大發展,「要想富,先修路」造路工程在全國各地掀起了高潮,高速公路迅猛發展,形成了全國聯成一體的、縱橫交錯的公路網,把城鎮與鄉村,內地與邊疆連結起來,把國內與國外連通起來。帶動工業化、城鎮化與工業園區的發展,使物質資源與勞動資源得到充分地挖掘、調配和合理使用,加速經濟建設的發展,有力地推動了國防現代化,帶動了農村的農業現代化,使我國的國民經濟保持在一個穩中求發展的勢頭。目前我國農村建設也在迅速發展,脫貧致富,村村通公路已是必然趨勢,從單車道的水泥路發展成雙車道的柏油路。連邊遠貧困山區也在各地黨組織的帶領下,劈山開路走出大山奔小康。如今鄉村公路沿線在綠色理念指導下綠化、美化,成了中國大地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成了美麗鄉村的旅遊之路。加速脫貧奔小康,中國人民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
中國能夠創造經濟奇蹟並非偶然,這一跨越式的發展的背後是對發展戰略的正確選擇。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中國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利用勞動力資源豐富的稟賦,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沿海五省率先實現經濟騰飛。而且,增量改革的形式也大大減少了阻力,在把「蛋糕做大」的過程中,幾乎沒有利益的受損者。
在今天,中國已經在國際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國際地位和越來越多的話語權。中國的「大國擔當」不僅體現在「一帶一路」的號召中,也不僅體現在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成立上,更加體現在世界各國對中國的認同與聲聲讚美中。
「讓和平的薪火代代相傳,讓發展的動力源源不斷,讓的光芒熠熠生輝,是各國人民的期待,也是我們這一代政治家應有的擔當,」2017年1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演講時如是說,「中國方案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當前這個時代,各國間的聯繫日益加深,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解決當今世界上各種難題、實現和平與發展的中國方案。
風雨同舟四十載,中華民族在復興道路上已經走過了一段艱難而又輝煌的歷程,一代又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帶領著我們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披荊斬棘、無畏向前,以前無古人的氣魄推動著中國前進,讓華夏大地重新勃發盎然生機。
四十年的實踐雄辯地證明,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
如今站在改革開放四十周年這一時間節點上,回望來路,不改初心。從改革發展,到深化改革,再到全面深化改革。歷史和現實鮮明地昭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這是時代的呼喚,人民的期盼。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四十年,是我們黨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同心同德、銳意進取,進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性創造性活動的四十年;是波瀾壯闊、激情澎湃、創意萬千、日新月異的四十年;是給中國帶來歷史性巨變、令世界為之驚嘆的四十年;是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潮流、迎來民族復興光明前景的四十年。
在實行改革開放之前,中國與剛實現民族解放的國家一樣,迫切希望改變在國際上的被動地位,迫切希望能夠達到歐美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鑒於當時的國際環境,各國紛紛採取優先發展重工業的趕超戰略,中國也不例外。由於重工業建設的特徵與當時中國的資本稟賦、外匯支付能力以及資金動員能力之間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這樣的趕超戰略背離了比較優勢的發展思路,因此並沒有讓中國走向富強,反而出現了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甚微、經濟增長速度緩慢、農民與工人生產效率低下的問題。從國際視角來看,選擇了趕超式發展戰略或者進口替代戰略的國家,無論是社會主義制度,還是資本主義制度,都沒有取得預期的結果,因此經濟是否能夠良好發展,無關社會制度。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們黨及時撥正航向,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路線,決定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開放之路,極大地調動了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思想大解放,帶來了經濟大發展,「要想富,先修路」造路工程在全國各地掀起了高潮,高速公路迅猛發展,形成了全國聯成一體的、縱橫交錯的公路網,把城鎮與鄉村,內地與邊疆連結起來,把國內與國外連通起來。帶動工業化、城鎮化與工業園區的發展,使物質資源與勞動資源得到充分地挖掘、調配和合理使用,加速經濟建設的發展,有力地推動了國防現代化,帶動了農村的農業現代化,使我國的國民經濟保持在一個穩中求發展的勢頭。目前我國農村建設也在迅速發展,脫貧致富,村村通公路已是必然趨勢,從單車道的水泥路發展成雙車道的柏油路。連邊遠貧困山區也在各地黨組織的帶領下,劈山開路走出大山奔小康。如今鄉村公路沿線在綠色理念指導下綠化、美化,成了中國大地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成了美麗鄉村的旅遊之路。加速脫貧奔小康,中國人民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
中國能夠創造經濟奇蹟並非偶然,這一跨越式的發展的背後是對發展戰略的正確選擇。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中國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利用勞動力資源豐富的稟賦,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沿海五省率先實現經濟騰飛。而且,增量改革的形式也大大減少了阻力,在把「蛋糕做大」的過程中,幾乎沒有利益的受損者。
在今天,中國已經在國際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國際地位和越來越多的話語權。中國的「大國擔當」不僅體現在「一帶一路」的號召中,也不僅體現在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成立上,更加體現在世界各國對中國的認同與聲聲讚美中。
「讓和平的薪火代代相傳,讓發展的動力源源不斷,讓的光芒熠熠生輝,是各國人民的期待,也是我們這一代政治家應有的擔當,」2017年1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演講時如是說,「中國方案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當前這個時代,各國間的聯繫日益加深,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解決當今世界上各種難題、實現和平與發展的中國方案。
風雨同舟四十載,中華民族在復興道路上已經走過了一段艱難而又輝煌的歷程,一代又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帶領著我們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披荊斬棘、無畏向前,以前無古人的氣魄推動著中國前進,讓華夏大地重新勃發盎然生機。
四十年的實踐雄辯地證明,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
如今站在改革開放四十周年這一時間節點上,回望來路,不改初心。從改革發展,到深化改革,再到全面深化改革。歷史和現實鮮明地昭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這是時代的呼喚,人民的期盼。
上海市委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學習以來的第三次集中學習,市委李強主持會議並強調,學習改革開放史,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考察上海重要講話精神,勇於挑最重的擔子、啃最難啃的骨頭,更好發揮開路先鋒、示範引領、突破攻堅的作用,以敢闖敢試的精神狀態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闖關奪隘、攻堅克難,力爭形成不一般的改革開放成果,為服務全國改革開放大局作出更大貢獻。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們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改革開放史是一部當代史,我們都是改革開放的親歷者、參與者和見證者。正是由於改革開放,新中國迎來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正是由於改革開放,中國共產黨在長期執政條件下戰勝了各種風險挑戰,不斷與時俱進,永葆生機活力;也正是由於改革開放,我們在世界上把社會主義的旗幟舉住了、舉穩了。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這一創造性的偉大實踐,深刻改變了中國經濟社會的面貌,使國家走向了富強,人民實現了富裕。從1978年到201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從3624億元提高到超過100萬億元,躍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人均gop從226美元上升到10000美元,貧困人口從2.5億減少到基本為零,人均期望壽命提高到78歲。所以,40多年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使我們的國家富強起來了,踏入中等已開發國家的門檻,使我們的人民生活水平達到了小康水平,我國的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
如果說,我們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開闢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中國歷史新紀元,那麼,我們黨領導的改革開放這場新的偉大革命,則開闢了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以來,我們黨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立足國情,在逐步擺脫蘇聯模式的基礎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進行了艱辛的探索。這期間改革開放每前進和深入一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明確和清晰一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也逐漸形成,這是我們黨在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理論結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導下,我國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續快速發展起來,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上煥發出勃勃生機,給人民帶來更多福祉,使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潮流,迎來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當然,改革開放也是有成本和代價的。沒有不付出成本的改革。改革是一個利益調整的過程,從長期看改革會讓所有人受益,但短期可能會讓一部分人承擔代價。改革是一場試驗,凡試驗都可能有對有錯,有成功有失敗。每一階段改革都是為了解決當時突出的矛盾,但同時可能引出新的矛盾,因此,需要與時俱進、不斷調整。中國改革開放是一個不斷總結經驗糾正失誤、與時俱進的過程。
實踐證明,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沒有中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把改革開放貫穿於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就能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所以,通過學習改革開放史,我們要敢於迎難而上,突破攻堅,掀起深化改革開放的新熱潮,奮力創造新時代改革開放新奇蹟。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們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改革開放史是一部當代史,我們都是改革開放的親歷者、參與者和見證者。正是由於改革開放,新中國迎來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正是由於改革開放,中國共產黨在長期執政條件下戰勝了各種風險挑戰,不斷與時俱進,永葆生機活力;也正是由於改革開放,我們在世界上把社會主義的旗幟舉住了、舉穩了。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這一創造性的偉大實踐,深刻改變了中國經濟社會的面貌,使國家走向了富強,人民實現了富裕。從1978年到201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從3624億元提高到超過100萬億元,躍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人均gop從226美元上升到10000美元,貧困人口從2.5億減少到基本為零,人均期望壽命提高到78歲。所以,40多年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使我們的國家富強起來了,踏入中等已開發國家的門檻,使我們的人民生活水平達到了小康水平,我國的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
如果說,我們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開闢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中國歷史新紀元,那麼,我們黨領導的改革開放這場新的偉大革命,則開闢了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以來,我們黨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立足國情,在逐步擺脫蘇聯模式的基礎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進行了艱辛的探索。這期間改革開放每前進和深入一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明確和清晰一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也逐漸形成,這是我們黨在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理論結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導下,我國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續快速發展起來,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上煥發出勃勃生機,給人民帶來更多福祉,使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潮流,迎來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當然,改革開放也是有成本和代價的。沒有不付出成本的改革。改革是一個利益調整的過程,從長期看改革會讓所有人受益,但短期可能會讓一部分人承擔代價。改革是一場試驗,凡試驗都可能有對有錯,有成功有失敗。每一階段改革都是為了解決當時突出的矛盾,但同時可能引出新的矛盾,因此,需要與時俱進、不斷調整。中國改革開放是一個不斷總結經驗糾正失誤、與時俱進的過程。
實踐證明,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沒有中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把改革開放貫穿於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就能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所以,通過學習改革開放史,我們要敢於迎難而上,突破攻堅,掀起深化改革開放的新熱潮,奮力創造新時代改革開放新奇蹟。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