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男,觀化鄉村人,出生於1969年8月,大專學歷,2000年7月加入.....,2000年開始擔任村支部書記,曾獲得區優秀...員、市優秀支部書記、區「五型書記」等榮譽稱號。在同志帶領下,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觀化鄉村,位於觀化鄉西邊的飛龍關外,是區的邊遠山區,絲綢之路貫穿其間,東至飛龍關,南接縣,西抵高橋關,北眺。轄4個村民小組,104戶農戶,300人。昔日的村是一個行路難、用電難、收視難等眾多問題纏身的落後村,是一個人心渙散群眾矛盾多的問題村……,但近幾年來,村在觀化鄉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在村支部、村委一班人的帶領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們出門就能夠坐車,改變了幾十、上百年來肩挑背磨的現狀,改變了「兩耳不聞山外事,一生只耕門前山」的歷史。至2013年底,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到達6607餘元,平均每年人均增收356元。農民收入水平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一、窮則思變
村支部在同志的帶領下,因地制宜地制定了村的經濟發展思路:依託村的自然資源優勢,不斷發展林竹業、畜牧業及山木藥材;大力改善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力爭一年有新發展,三年有新發展,五年有新突破。
二、抓好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
至2008年底,村支部、村委認真按照本村的經濟發展思路,大力進行農業內部結構調整,促進了農民增。觀念的貧窮是最大的貧窮,思想落後是最大的落後。在張書記的帶領下,兩委在促進小農意識轉變上狠下功夫,會同鄉包村幹部進村入戶,利用村民會、戶長會等形式鼓勵農民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並帶頭敢想、敢試、敢幹,讓群眾明白了發展是執政興國、富村的第一要務,腳踏實地、因地制宜,讓當地村民放棄「等、靠、要」思想,樹立「一靠政策、二靠科學、三靠投入」理念,主動謀發展。
1、認真宣傳退耕還林政策,確保退耕「退得下、穩得住、不反彈」,全村高標準退耕還林430畝,栽竹1000餘畝,造林上千畝。
2、認真發展畜牧業。村支部加強與信用部門的溝通聯繫,近三年,觀化信用社為村90%左右的農戶供給貸款200餘次,金額近百萬元,解決了農戶依靠科技發展資金不足的問題,且資金回收良好,並被評為「信用村」。改變了過去全村在信用社僅有500元信用貸款還難以收回,群眾害怕投入的窘狀。經過努力,全村已發展養羊大戶10餘戶,羊600餘只,肉牛100餘頭,牲豬800餘頭,並湧現了百頭以上的養豬大戶3戶,發展兔子上千隻,小家禽發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並有數戶養殖大戶。到目前,村戶平1頭牛、8頭豬、6隻羊、10隻雞、10隻兔,畜牧業發展上有著良好的發展勢頭。有群眾戲言:「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有牛羊。」。
3、大力發展藥材。以鴻林集團為龍頭,很多發展黃柏基地。幾年來,張書記在「飛龍關、大火地」等地帶頭成片栽植黃柏,全村栽植黃柏3000餘畝近百萬株,戶平擁有黃柏30畝、上萬株,現普遍長勢良好,假以時日,每株黃柏以30元計算收入,戶平將增收3萬餘元,那時村的黃柏真正成為「民心工程」、「千元增收工程」。
4、以短養長抓增收。去今兩年,村支部帶領群眾利用黃柏地內大搞增、間、套種,全村增種油菜400餘畝,收入10萬餘元。增種玉米700餘畝,增產25萬斤,增收15萬元,僅這兩項全村就增收25萬元,實現人均增收。
三.帶領全村群眾新修村道,打破發展瓶頸
村地處偏遠,交通條件十分落後,村民有農副產品賣不出去,生活條件難以改善。為了改善這一面貌,張書記組織黨員、幹部及部分群眾外出參觀李壩八角村,學習晏場「火燒坡精神」,經過進取爭取,村農村公路通達得以在年立項實施。村兩委抓住機遇,帶領廣大群眾克服各種困難,加寬原村道3.5公里,新修村道兩條共4.7公里,貫穿了全村境內村道,極大地改善了村交通條件,使群眾得到了實惠,生產生活條件得到大幅度提升。
四、轉變觀念,加大勞動力轉移力度,促進群眾增收
在村支部的號召下,去年僅300餘人的村到省外務工的就有30餘人,縣外務工的就有40餘人,縣內務工的有20餘人。他們出去不僅僅帶回了金錢,更重要的是帶回了新的觀點、新的發展理念。過去常見到的村民農閒時玩麻將,此刻不見了。如今的人真忙起來了,有的在山西辦礦,有的在買房,有的在辦廠,有的買了車搞運輸成天忙。
五、勇挑重擔,全力搞好災後恢復重建
在「4.20」抗震救災中,衝鋒在前,為受災群眾搭建臨時安置帳篷,帶領黨員幹部挨家挨戶了解受災情景,個人為災區捐款2000元,資助本村4組孤兒高新月在名山讀小學。在災後恢復重建期,發揚5+2,白加黑精神,帶領全村百姓全力建設「茶馬驛站」新村,為新發展謀出路,致力改善人居環境,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幸福新村。
觀化鄉村,位於觀化鄉西邊的飛龍關外,是區的邊遠山區,絲綢之路貫穿其間,東至飛龍關,南接縣,西抵高橋關,北眺。轄4個村民小組,104戶農戶,300人。昔日的村是一個行路難、用電難、收視難等眾多問題纏身的落後村,是一個人心渙散群眾矛盾多的問題村……,但近幾年來,村在觀化鄉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在村支部、村委一班人的帶領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們出門就能夠坐車,改變了幾十、上百年來肩挑背磨的現狀,改變了「兩耳不聞山外事,一生只耕門前山」的歷史。至2013年底,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到達6607餘元,平均每年人均增收356元。農民收入水平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一、窮則思變
村支部在同志的帶領下,因地制宜地制定了村的經濟發展思路:依託村的自然資源優勢,不斷發展林竹業、畜牧業及山木藥材;大力改善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力爭一年有新發展,三年有新發展,五年有新突破。
二、抓好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
至2008年底,村支部、村委認真按照本村的經濟發展思路,大力進行農業內部結構調整,促進了農民增。觀念的貧窮是最大的貧窮,思想落後是最大的落後。在張書記的帶領下,兩委在促進小農意識轉變上狠下功夫,會同鄉包村幹部進村入戶,利用村民會、戶長會等形式鼓勵農民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並帶頭敢想、敢試、敢幹,讓群眾明白了發展是執政興國、富村的第一要務,腳踏實地、因地制宜,讓當地村民放棄「等、靠、要」思想,樹立「一靠政策、二靠科學、三靠投入」理念,主動謀發展。
1、認真宣傳退耕還林政策,確保退耕「退得下、穩得住、不反彈」,全村高標準退耕還林430畝,栽竹1000餘畝,造林上千畝。
2、認真發展畜牧業。村支部加強與信用部門的溝通聯繫,近三年,觀化信用社為村90%左右的農戶供給貸款200餘次,金額近百萬元,解決了農戶依靠科技發展資金不足的問題,且資金回收良好,並被評為「信用村」。改變了過去全村在信用社僅有500元信用貸款還難以收回,群眾害怕投入的窘狀。經過努力,全村已發展養羊大戶10餘戶,羊600餘只,肉牛100餘頭,牲豬800餘頭,並湧現了百頭以上的養豬大戶3戶,發展兔子上千隻,小家禽發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並有數戶養殖大戶。到目前,村戶平1頭牛、8頭豬、6隻羊、10隻雞、10隻兔,畜牧業發展上有著良好的發展勢頭。有群眾戲言:「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有牛羊。」。
3、大力發展藥材。以鴻林集團為龍頭,很多發展黃柏基地。幾年來,張書記在「飛龍關、大火地」等地帶頭成片栽植黃柏,全村栽植黃柏3000餘畝近百萬株,戶平擁有黃柏30畝、上萬株,現普遍長勢良好,假以時日,每株黃柏以30元計算收入,戶平將增收3萬餘元,那時村的黃柏真正成為「民心工程」、「千元增收工程」。
4、以短養長抓增收。去今兩年,村支部帶領群眾利用黃柏地內大搞增、間、套種,全村增種油菜400餘畝,收入10萬餘元。增種玉米700餘畝,增產25萬斤,增收15萬元,僅這兩項全村就增收25萬元,實現人均增收。
三.帶領全村群眾新修村道,打破發展瓶頸
村地處偏遠,交通條件十分落後,村民有農副產品賣不出去,生活條件難以改善。為了改善這一面貌,張書記組織黨員、幹部及部分群眾外出參觀李壩八角村,學習晏場「火燒坡精神」,經過進取爭取,村農村公路通達得以在年立項實施。村兩委抓住機遇,帶領廣大群眾克服各種困難,加寬原村道3.5公里,新修村道兩條共4.7公里,貫穿了全村境內村道,極大地改善了村交通條件,使群眾得到了實惠,生產生活條件得到大幅度提升。
四、轉變觀念,加大勞動力轉移力度,促進群眾增收
在村支部的號召下,去年僅300餘人的村到省外務工的就有30餘人,縣外務工的就有40餘人,縣內務工的有20餘人。他們出去不僅僅帶回了金錢,更重要的是帶回了新的觀點、新的發展理念。過去常見到的村民農閒時玩麻將,此刻不見了。如今的人真忙起來了,有的在山西辦礦,有的在買房,有的在辦廠,有的買了車搞運輸成天忙。
五、勇挑重擔,全力搞好災後恢復重建
在「4.20」抗震救災中,衝鋒在前,為受災群眾搭建臨時安置帳篷,帶領黨員幹部挨家挨戶了解受災情景,個人為災區捐款2000元,資助本村4組孤兒高新月在名山讀小學。在災後恢復重建期,發揚5+2,白加黑精神,帶領全村百姓全力建設「茶馬驛站」新村,為新發展謀出路,致力改善人居環境,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幸福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