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眼高」,指育人時著眼點要高:「手低」,指育人時著手點要低。
怎樣才算「眼高」呢?它要求育人者要能小中見大,以微見著,思想認識要高,「從平凡中見偉大」。如何「手低」?它要求育人者善於捕捉平凡的「含金量」較高的小事,巧妙地借題發揮,充分挖掘其育人因素。
在班條寫學校管理工作中,我用此法,屢試不爽。
譬如,每逢國際體育賽事(如世界盃、奧運會),我都把它當作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契機,即著眼點要高。只有這樣認識,才能增強捕捉育人素材的意識,才能增強用好素材的責任性。這些比賽開始後,我利用每日升國旗後的2-3分鐘時間進行「小競賽」。還記得,在美國舉行的亞特蘭大奧運會開賽後的第二天,我向全校學生說道:「同學們,你們誰知道今年奧運會在哪天舉行?昨天,中國獲幾塊金牌?」學生中知之者甚少。我對能當眾答出的,當場予以表揚。第三天,我又問:「同學們,到昨天為止,中國隊總共獲幾塊金牌?知之者甚多。就這樣,第四天,第五天……直至賽事結束。有一位小朋友生怕第二天忘了,晚上再三叮囑他爸爸幫著記著,第二天上學時他把金牌數記在手心上。我認為,讓學生記住中國運動員獲得金牌數,說出是誰獲得的,什麼項目的金牌,這些不是目的,而是通過這種形式,創設一個情境育人場,一種不留教育痕跡的,讓學生情不自禁地受感染的德育場。這些事兒小,舉手之勞,但作用不小。學生每日在看體育賽況時,他們期盼、加油、激動、惋惜,他們的心完全沉浸在為祖國隊員的鼓勁吶喊之中。學生的心與中國運動健兒連在一起,與中國的啦啦隊員連在一起,與全國人民的心連在一起,與祖國的榮譽連在一起。這,不就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具體的好教材、好時機嗎?
又如,對學生進行愛人民的教育。我認為,著眼於愛人民的教育,而著手卻要起始於愛父母、愛同學、教師的教育從關心愛護身邊的人做起。怎麼做?我不只滿足於陳式化演講、故事、演唱會等活動,而是從平凡的身邊小事入手?
二(2)班張青因骨折請病假了,這個「細節」成為我的育人素材。晨會上,我問學生:「張青同學今天怎麼沒來上學呀?」沒有人知道。到了下午,我又問:「現在,有誰知道張青為什麼沒來上學嗎?」知者一人,她說:「張青骨折住院了。」第二天,我又關切地問同學們:「你們知道咱們張青同學傷得厲害嗎?好些了嗎」三人知道。於是,我以「記者」的身份採訪這三位學生。他們說:「我們聽說張青住院了,心裡很難過。放學後,我們去了他家,張青的爸爸領我們去醫院,張青他現在……」老師富有感情地說:「是啊,咱們48位學生,朝夕相處,應親如兄弟姐妹。張青生病了,他們能自覺地去關心、慰問,小小年紀,心中裝著他人,多麼善良的心靈啊。你們今天心中裝有同學,明天心中裝有老師、父母、鄰居……將來你們心中才會裝有祖國人民。」試想一個學生從小心中只有「我」而沒有同學、老師、父母,他怎能做到心中有他人,將來又如何能愛人民呢?後來,我又抓住「你知道爸爸媽媽生日嗎」、「山區娃失學了」、「××差生進步了」等一系列「小事」做工作,巧妙施教,使學生心中有同學、有老師、有父母、有鄰居、有山區娃……?
實施育人工作的「眼高手低」,要做好兩方面工作。其一,以微見著,使認識到位。行為上從平凡的小事練起,如何使大家不厭其煩?那就要讓他們明其意義、懂其價值,小中見大,充足干平凡小事的電源,讓他們願干、要干、樂干、苦幹。其二,從大處著眼,從小事著手,使行動到位。如加強學生思品教育,針對小學生特點,就不宜滿足於響亮的口號宣傳,一陣子熱鬧的活動,而要從不扔一張紙,寫正每一個字等細微處切入,抓持久性、成功率,積「溪流」、「跬步」,以成「大海」、「千里」。
怎樣才算「眼高」呢?它要求育人者要能小中見大,以微見著,思想認識要高,「從平凡中見偉大」。如何「手低」?它要求育人者善於捕捉平凡的「含金量」較高的小事,巧妙地借題發揮,充分挖掘其育人因素。
在班條寫學校管理工作中,我用此法,屢試不爽。
譬如,每逢國際體育賽事(如世界盃、奧運會),我都把它當作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契機,即著眼點要高。只有這樣認識,才能增強捕捉育人素材的意識,才能增強用好素材的責任性。這些比賽開始後,我利用每日升國旗後的2-3分鐘時間進行「小競賽」。還記得,在美國舉行的亞特蘭大奧運會開賽後的第二天,我向全校學生說道:「同學們,你們誰知道今年奧運會在哪天舉行?昨天,中國獲幾塊金牌?」學生中知之者甚少。我對能當眾答出的,當場予以表揚。第三天,我又問:「同學們,到昨天為止,中國隊總共獲幾塊金牌?知之者甚多。就這樣,第四天,第五天……直至賽事結束。有一位小朋友生怕第二天忘了,晚上再三叮囑他爸爸幫著記著,第二天上學時他把金牌數記在手心上。我認為,讓學生記住中國運動員獲得金牌數,說出是誰獲得的,什麼項目的金牌,這些不是目的,而是通過這種形式,創設一個情境育人場,一種不留教育痕跡的,讓學生情不自禁地受感染的德育場。這些事兒小,舉手之勞,但作用不小。學生每日在看體育賽況時,他們期盼、加油、激動、惋惜,他們的心完全沉浸在為祖國隊員的鼓勁吶喊之中。學生的心與中國運動健兒連在一起,與中國的啦啦隊員連在一起,與全國人民的心連在一起,與祖國的榮譽連在一起。這,不就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具體的好教材、好時機嗎?
又如,對學生進行愛人民的教育。我認為,著眼於愛人民的教育,而著手卻要起始於愛父母、愛同學、教師的教育從關心愛護身邊的人做起。怎麼做?我不只滿足於陳式化演講、故事、演唱會等活動,而是從平凡的身邊小事入手?
二(2)班張青因骨折請病假了,這個「細節」成為我的育人素材。晨會上,我問學生:「張青同學今天怎麼沒來上學呀?」沒有人知道。到了下午,我又問:「現在,有誰知道張青為什麼沒來上學嗎?」知者一人,她說:「張青骨折住院了。」第二天,我又關切地問同學們:「你們知道咱們張青同學傷得厲害嗎?好些了嗎」三人知道。於是,我以「記者」的身份採訪這三位學生。他們說:「我們聽說張青住院了,心裡很難過。放學後,我們去了他家,張青的爸爸領我們去醫院,張青他現在……」老師富有感情地說:「是啊,咱們48位學生,朝夕相處,應親如兄弟姐妹。張青生病了,他們能自覺地去關心、慰問,小小年紀,心中裝著他人,多麼善良的心靈啊。你們今天心中裝有同學,明天心中裝有老師、父母、鄰居……將來你們心中才會裝有祖國人民。」試想一個學生從小心中只有「我」而沒有同學、老師、父母,他怎能做到心中有他人,將來又如何能愛人民呢?後來,我又抓住「你知道爸爸媽媽生日嗎」、「山區娃失學了」、「××差生進步了」等一系列「小事」做工作,巧妙施教,使學生心中有同學、有老師、有父母、有鄰居、有山區娃……?
實施育人工作的「眼高手低」,要做好兩方面工作。其一,以微見著,使認識到位。行為上從平凡的小事練起,如何使大家不厭其煩?那就要讓他們明其意義、懂其價值,小中見大,充足干平凡小事的電源,讓他們願干、要干、樂干、苦幹。其二,從大處著眼,從小事著手,使行動到位。如加強學生思品教育,針對小學生特點,就不宜滿足於響亮的口號宣傳,一陣子熱鬧的活動,而要從不扔一張紙,寫正每一個字等細微處切入,抓持久性、成功率,積「溪流」、「跬步」,以成「大海」、「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