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法治》課是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
《道德與法治》課是我國義務教育課程體系的核心,它承擔著培養社會主義國家公民良好道德品質的重任,而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是《道德與法治》課的核心。《道德與法治》課程將「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作為總目標,實現了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和知識這幾個目標的內在統一。可是,由於許多客觀和主觀的原因使農村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常常偏離和違背了這一教學的總目標。筆者長期從事小學教學工作,現從以下兩個方面談談農村小學品社課教學。
一、小學品社課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師隊伍不穩定,教學研究活動少。
由於小學學額不足,教師定編人數有限,教學人員緊張。語文、數學兩科教師確定後,《道德與法治》課就不可能有專職教師了,基本上就是兼任。這種兼任方式隨意性很強,大多是以教師的工作量的大小課時的輕重來搭配很少考慮教師的教學、教研能力,造成了《道德與法治》兼課教師隊伍的不穩定。因此擔任《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師一般不把它當成教學教研的主攻方向,從而導致教師對《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沒有太多的熱情,既不鑽研教材,也很少研究教法。
2、教學思想陳舊,教學過程脫離社會生活。
農村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由於沒有開展專門的教研活動,新兼任教師對《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基本環節和基本規律搞不清楚。有的教師把《道德與法治》課上成了語文課中的看圖說話,只注意講解課文的語言文字,一幅幅圖地介紹畫中的人物、場景,根本不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違背了《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目標中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諸方面協調發展這一基本原則。有的教師為了簡單操作,把《道德與法治》課把當成過去的政治課,滿堂空洞的說教,既沒有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也沒有遵循知情意行的道德形成規律,也沒有在活動中與學生積極互動,沒有通過教材中出現的一系列的「社會事件」、「現實生活主題」或者「社會生活場景」與兒童的真實性生活聯繫起來,建立起一種相互進入的通道,創造一種「互動」的狀態……凡此種種,教學偏於一隅,不能把《道德與法治》課的社會性、生活性、情感性、實踐性融為一體。
3、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嚴重滯後。
小學教師學習交流機會少,因而在教學活動中大多運用傳統的教授法,而新的課程標準明確規定要以「兒童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強調寓教育與活動中」。許多適用於特點的教學方法如:故事啟迪法、討論辨析法、分組活動法、遊戲表演法等一般很少使用。還有不少農村小學受教學條件的限制,使用多媒體現代化教學手段面臨困難。這些教學方法和手段的落後嚴重影響了《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目標的實現。
4、教學評價不科學,應試教育氛圍濃。
農村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效果的評價,很少重視課堂教學過程的因素,也不對學生的道德行為進行測評,既沒有教學活動中「過程與方法」的考察,也不管學生在了解、體驗、探究問題的過程中學會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形成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沒有,更沒注意在一堂課中學生轉變了哪些態度,養成了哪些良好的行為習慣,體驗了哪些情感,獲得了哪些知識,鍛鍊了哪些能力……決定性的因素就是一張期末統測試卷,並同教師經濟利益掛鈎。這些現象導致一、二年級《道德與法治》課常常被占用,三至六年級《道德與法治》課上出現死記硬背現象,應試教育氛圍濃。
上述幾個方面,制約了新課程改革的推進,與《道德與法治》課所擔任的教學任務極不相符,嚴重影響了《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效果,解決這些問題已迫在眉睫。
二、應對現狀的基本策略。
1、提高認識,從思想上重視《道德與法治》。
《道德與法治》課是國家重視小學德育的重要體現,也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重要工具。提高認識,就要求學校管理部門從思想上重視,加強《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工作,安排專門的教師從事《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工作讓《道德與法治》課,同時更要求任課教師從思想上重視,讓《道德與法治》課觸及兒童的內心世界,影響他們的心靈。筆者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幾點:
(1)、與學生平等交流,解決他們遇到的實際問題。
例如:有的學生知道自己長大了,自己想做家務可是家長不允許。於是,有的學生就會產生這樣的想法,「不是我不願意做,而是大人不上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對這種想法,我就適時引導學生去討論怎樣去爭取實踐的機會。
有的學生說:「我就跟他們講道理,如果不聽我就給他們寫一封信說明我的想法。」。
有的說:「我就偷偷地做,讓他們瞧瞧我有能力做。」……。
我說:「確實,我們在生活中經常遇到一些困難,但我們要勇敢地面對現實,想辦法解決問題,而不是逃避它們。回去後,選擇適合你的辦法去試一試,也許就成功了。老師相信你們有能力解決這個問題。」有了老師的鼓勵、同學的建議,再去實踐,得到的可能會更多。
(2)、讓學生到生活中去體驗、實踐。
學生的一些認識和新的道德觀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廣泛的認同,這是兒童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實踐產生衝突的根本原因。兒童的一些正確的、善良的思想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會遇到各種挫折,使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產生懷疑。我們的教學所給予學生的不應是一個簡單的結論--「該怎麼做?」,而是要讓學生親自去試一試--「你會怎麼做?人們會有什麼評價?」從而在生活中真正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善惡觀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標準。因此,我認為我們的教學應該向生活開放,讓學生到生活中去體驗、實踐,知行統一才能發揮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作用?
2、課堂教學,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開。
農村小學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過程中,往往均採用了單一的、古老的說教式教學模式。要改變以說教為主的教學模式,推行開放性的品社教學模式。開放性的品社教學模式就是以多方位多角度為理念,以開放的氛圍為前提,以開放的課堂為核心,以開放的實踐為渠道,以主體參與貫徹始終,以提高品社教學實效為根本,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為終極目標。筆者認為開放性的品社教學模式有下面幾個方面:
(1)、廣闊的教學陣地。開放性教學要打破教學場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里教學外,還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到教室以外的場所去進行教學活動。如《平安回家》一課,就可以組織學生到校外去實地了解交通標誌、交通信號、交通標線,走進生活的教學要比把學生關在教室里死啃書本強得多。
(2)、交互的動態討論。「在教學時要善於調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課標》)動態式討論正是體現了這一教學理念,它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整個教學過程都是學生主動活動和自主探究,使課堂成為信息交流所。如在《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一課,在從講究營養、穿衣舒適簡樸、鍛鍊身體的正面引導後,讓學生分組討論「不良的生活習慣還有哪些?我們應該怎樣做?」使其交流互動,擴展認知範圍,形成正確的認知與行為,培養學生的辨析能力都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3)、多樣的情景表演。結合有關教學內容,採取講故事、聽歌曲、情景朗讀、角色遊戲、小品表演、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的「情景表演」。教學中分別讓學生角色扮演,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也很受學生歡迎。這種教學形式學生能充分參與、積極表現,比較自然地主動發展,從而深化道德意識,內化道德情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採取先進的教學手段,激活課堂。
心理學家布魯納曾經說過:「最好的學習動因是學生對所學教材有內在的興趣。」可見教師把握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關鍵。電化教學能將抽象的觀點、道德觀點形象化,能將枯燥的定義、理論化為美好的形象,電教媒體能以它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為選用典型事例聲、像結合,為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提供很大的方便條件,充分發揮道德與法治課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高尚行為的育人作用。以「孝敬父母」為例,教學中,我安排學生們聽一段截至網上的錄音《給媽媽的一封信》。在時而深沉舒緩,時而高亢鏗鏘的鋼琴聲中,黎平對母親那深情的話語字字句句震人心弦:媽媽,那記載著辛勤勞動的白髮和皺紋竟過早地爬上了你的頭和臉,而那討厭的病魔也終於纏上了你……。當錄音機中傳出《世上只有媽媽好》時,學生們也不由自主地跟著唱起來,課堂氣氛也推上了高潮。所以,發揮電教手段的作用,往往能激發學生向上的信心和力量,在有情趣的教學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滿足,對所學的事理能銘記不忘。
總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目前還存在一些不足。
希望縣教研室對《道德與法治》也進行備課、聽課、教研、反思。中實踐的作用也異常關鍵,通過適當適量的社會實踐教學,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開闊學生的視野,更可以提高學生適應社會進而提高全民的綜合素質。可見,弘揚人的實踐性,是時代的呼喚,是社會改革和教育改革的基本價值取向,也是學校德育的明智選擇。
《道德與法治》課是我國義務教育課程體系的核心,它承擔著培養社會主義國家公民良好道德品質的重任,而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是《道德與法治》課的核心。《道德與法治》課程將「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作為總目標,實現了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和知識這幾個目標的內在統一。可是,由於許多客觀和主觀的原因使農村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常常偏離和違背了這一教學的總目標。筆者長期從事小學教學工作,現從以下兩個方面談談農村小學品社課教學。
一、小學品社課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師隊伍不穩定,教學研究活動少。
由於小學學額不足,教師定編人數有限,教學人員緊張。語文、數學兩科教師確定後,《道德與法治》課就不可能有專職教師了,基本上就是兼任。這種兼任方式隨意性很強,大多是以教師的工作量的大小課時的輕重來搭配很少考慮教師的教學、教研能力,造成了《道德與法治》兼課教師隊伍的不穩定。因此擔任《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師一般不把它當成教學教研的主攻方向,從而導致教師對《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沒有太多的熱情,既不鑽研教材,也很少研究教法。
2、教學思想陳舊,教學過程脫離社會生活。
農村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由於沒有開展專門的教研活動,新兼任教師對《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基本環節和基本規律搞不清楚。有的教師把《道德與法治》課上成了語文課中的看圖說話,只注意講解課文的語言文字,一幅幅圖地介紹畫中的人物、場景,根本不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違背了《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目標中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諸方面協調發展這一基本原則。有的教師為了簡單操作,把《道德與法治》課把當成過去的政治課,滿堂空洞的說教,既沒有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也沒有遵循知情意行的道德形成規律,也沒有在活動中與學生積極互動,沒有通過教材中出現的一系列的「社會事件」、「現實生活主題」或者「社會生活場景」與兒童的真實性生活聯繫起來,建立起一種相互進入的通道,創造一種「互動」的狀態……凡此種種,教學偏於一隅,不能把《道德與法治》課的社會性、生活性、情感性、實踐性融為一體。
3、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嚴重滯後。
小學教師學習交流機會少,因而在教學活動中大多運用傳統的教授法,而新的課程標準明確規定要以「兒童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強調寓教育與活動中」。許多適用於特點的教學方法如:故事啟迪法、討論辨析法、分組活動法、遊戲表演法等一般很少使用。還有不少農村小學受教學條件的限制,使用多媒體現代化教學手段面臨困難。這些教學方法和手段的落後嚴重影響了《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目標的實現。
4、教學評價不科學,應試教育氛圍濃。
農村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效果的評價,很少重視課堂教學過程的因素,也不對學生的道德行為進行測評,既沒有教學活動中「過程與方法」的考察,也不管學生在了解、體驗、探究問題的過程中學會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形成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沒有,更沒注意在一堂課中學生轉變了哪些態度,養成了哪些良好的行為習慣,體驗了哪些情感,獲得了哪些知識,鍛鍊了哪些能力……決定性的因素就是一張期末統測試卷,並同教師經濟利益掛鈎。這些現象導致一、二年級《道德與法治》課常常被占用,三至六年級《道德與法治》課上出現死記硬背現象,應試教育氛圍濃。
上述幾個方面,制約了新課程改革的推進,與《道德與法治》課所擔任的教學任務極不相符,嚴重影響了《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效果,解決這些問題已迫在眉睫。
二、應對現狀的基本策略。
1、提高認識,從思想上重視《道德與法治》。
《道德與法治》課是國家重視小學德育的重要體現,也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重要工具。提高認識,就要求學校管理部門從思想上重視,加強《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工作,安排專門的教師從事《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工作讓《道德與法治》課,同時更要求任課教師從思想上重視,讓《道德與法治》課觸及兒童的內心世界,影響他們的心靈。筆者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幾點:
(1)、與學生平等交流,解決他們遇到的實際問題。
例如:有的學生知道自己長大了,自己想做家務可是家長不允許。於是,有的學生就會產生這樣的想法,「不是我不願意做,而是大人不上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對這種想法,我就適時引導學生去討論怎樣去爭取實踐的機會。
有的學生說:「我就跟他們講道理,如果不聽我就給他們寫一封信說明我的想法。」。
有的說:「我就偷偷地做,讓他們瞧瞧我有能力做。」……。
我說:「確實,我們在生活中經常遇到一些困難,但我們要勇敢地面對現實,想辦法解決問題,而不是逃避它們。回去後,選擇適合你的辦法去試一試,也許就成功了。老師相信你們有能力解決這個問題。」有了老師的鼓勵、同學的建議,再去實踐,得到的可能會更多。
(2)、讓學生到生活中去體驗、實踐。
學生的一些認識和新的道德觀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廣泛的認同,這是兒童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實踐產生衝突的根本原因。兒童的一些正確的、善良的思想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會遇到各種挫折,使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產生懷疑。我們的教學所給予學生的不應是一個簡單的結論--「該怎麼做?」,而是要讓學生親自去試一試--「你會怎麼做?人們會有什麼評價?」從而在生活中真正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善惡觀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標準。因此,我認為我們的教學應該向生活開放,讓學生到生活中去體驗、實踐,知行統一才能發揮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作用?
2、課堂教學,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開。
農村小學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過程中,往往均採用了單一的、古老的說教式教學模式。要改變以說教為主的教學模式,推行開放性的品社教學模式。開放性的品社教學模式就是以多方位多角度為理念,以開放的氛圍為前提,以開放的課堂為核心,以開放的實踐為渠道,以主體參與貫徹始終,以提高品社教學實效為根本,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為終極目標。筆者認為開放性的品社教學模式有下面幾個方面:
(1)、廣闊的教學陣地。開放性教學要打破教學場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里教學外,還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到教室以外的場所去進行教學活動。如《平安回家》一課,就可以組織學生到校外去實地了解交通標誌、交通信號、交通標線,走進生活的教學要比把學生關在教室里死啃書本強得多。
(2)、交互的動態討論。「在教學時要善於調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課標》)動態式討論正是體現了這一教學理念,它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整個教學過程都是學生主動活動和自主探究,使課堂成為信息交流所。如在《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一課,在從講究營養、穿衣舒適簡樸、鍛鍊身體的正面引導後,讓學生分組討論「不良的生活習慣還有哪些?我們應該怎樣做?」使其交流互動,擴展認知範圍,形成正確的認知與行為,培養學生的辨析能力都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3)、多樣的情景表演。結合有關教學內容,採取講故事、聽歌曲、情景朗讀、角色遊戲、小品表演、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的「情景表演」。教學中分別讓學生角色扮演,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也很受學生歡迎。這種教學形式學生能充分參與、積極表現,比較自然地主動發展,從而深化道德意識,內化道德情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採取先進的教學手段,激活課堂。
心理學家布魯納曾經說過:「最好的學習動因是學生對所學教材有內在的興趣。」可見教師把握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關鍵。電化教學能將抽象的觀點、道德觀點形象化,能將枯燥的定義、理論化為美好的形象,電教媒體能以它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為選用典型事例聲、像結合,為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提供很大的方便條件,充分發揮道德與法治課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高尚行為的育人作用。以「孝敬父母」為例,教學中,我安排學生們聽一段截至網上的錄音《給媽媽的一封信》。在時而深沉舒緩,時而高亢鏗鏘的鋼琴聲中,黎平對母親那深情的話語字字句句震人心弦:媽媽,那記載著辛勤勞動的白髮和皺紋竟過早地爬上了你的頭和臉,而那討厭的病魔也終於纏上了你……。當錄音機中傳出《世上只有媽媽好》時,學生們也不由自主地跟著唱起來,課堂氣氛也推上了高潮。所以,發揮電教手段的作用,往往能激發學生向上的信心和力量,在有情趣的教學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滿足,對所學的事理能銘記不忘。
總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目前還存在一些不足。
希望縣教研室對《道德與法治》也進行備課、聽課、教研、反思。中實踐的作用也異常關鍵,通過適當適量的社會實踐教學,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開闊學生的視野,更可以提高學生適應社會進而提高全民的綜合素質。可見,弘揚人的實踐性,是時代的呼喚,是社會改革和教育改革的基本價值取向,也是學校德育的明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