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各行各業競爭程度的加劇,社會各界對人才綜合素質的要求不斷提高,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質和法治素質已經成為一個人的必備素質。初中生正處于思想和行為素質發展的關鍵時期,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自然也就承擔起了非常重要的教學職能。「學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應用於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與進步。
[關鍵詞]初中教育。
道德與法治。
學為中心。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教學的最終目標不僅僅局限於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要點,促進學生智力素質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法治素質,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因此道德與法治教學是初中階段不可或缺的教學內容之一,需要做到「學為中心」。通過道德與法治教學可以幫助初中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及時糾正可能存在的思想和行為偏差,促進初中生的健康成長和發展。
一、樹立「學為中心」的教學理念
教學理念是一切教學活動開展的總體指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首先。
要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基於此,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要堅持「學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要著眼於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堅持從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需求出發,制定符合學生長遠發展的教學計劃和目標,保證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和進步。首先,教師要轉變觀念,改變以往單純從教學內容出發的教學思想,而是要從學生出發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教師要對學生建立全面深入的認知,儘可能全面的分析初中學生的思想狀況、道德狀況、心理健康狀況、法律意識等,實現對班級學情的重要把握,然後制定更加有效的教學方案。其次,教師重視學生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中心,例如,在「讓友誼之樹長青」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由組合成若干學習小組,開展小組合作學習、進行集體探索性的學習等,讓學生分享彼此之音質生活收穫、趣味經歷、學習成果等,也可以開展一些集體學習活動、實踐活動,讓學生明白友誼的偉大之處,樹立起互幫互助的良好意識和情感,不斷提升自身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素質。
二、採取「學為中心」的教學方法
初中階段的教學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初中生年齡偏小,認知和理解能力相對有限,學習自制力和專注力通常不高,對於較為枯燥的學習內容通常缺乏學習興趣,學習效果得不到保證。尤其是對於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內容來說,其本身趣味性不強,教師教學時如果刻板的照本宣科將大大降低學生的學習熱情,所以老師採取「學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從學生的興趣出發,改進和創新教學方式,採用學生喜愛的教學手段,不斷提升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尤其是要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加強對於網絡媒體、新媒體等教學工具的應用,促進課堂教學的互動和交流,多讓學生獲得新奇有趣的學習體驗,提升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德育素質的更好發展。例如,在講到《我敬畏生命》一課時,單純依靠教師講解「敬畏生命」的理論知識難免比較平淡,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一些與「生命」相關的震撼畫面或短片,讓學生從視覺上感受生命力的頑強,明白生命的來之不易,在學生受到視覺衝擊和情感衝擊後,教師在引入課堂上與「敬畏生命」相關的知識內容,這樣一來教學效果將得到大大改善。此外,還可以充分運用初中生喜愛的趣味化教學方式如遊戲、表演等,將理論化的知識通過趣味性的方式傳遞給學生,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
三、開展「學為中心」的實踐活動
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行為習慣和法治素質,便於在今後的生活和工作中健康成長和發展,由此可見,道德與法治教學成果的最終落腳點是生活和實踐,因此在進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時,要重視實踐教學活動的組織和開展。具體而言,教師要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於實踐,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因此學校要定期組織有針對性的實踐活動,結合教材理論知識內容,在教學過程中設計相關的實踐活動,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效結合,促進課內教學與課外實踐的統一,在實踐活動中加強對教材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如,在講解《生活需要法律》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有過哪些與法律相關的事件,反思法律意識的淡薄將造成什麼後果,最後法律在事件的解決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讓學生將生活實踐中的所見所想製作成一個典型案例,然後拿到課堂上進行分析,以此讓初中生認識到法律的重要性?
總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學為中心」,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堅持以生為本的原則,多從學生需求出發,制定更有針對性和吸引力的教學方案,採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積極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進而讓學生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人文情感素質和法治觀念,為初中生的未來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連常生,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生活化教學的探索與實踐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03)。
[關鍵詞]初中教育。
道德與法治。
學為中心。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教學的最終目標不僅僅局限於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要點,促進學生智力素質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法治素質,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因此道德與法治教學是初中階段不可或缺的教學內容之一,需要做到「學為中心」。通過道德與法治教學可以幫助初中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及時糾正可能存在的思想和行為偏差,促進初中生的健康成長和發展。
一、樹立「學為中心」的教學理念
教學理念是一切教學活動開展的總體指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首先。
要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基於此,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要堅持「學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要著眼於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堅持從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需求出發,制定符合學生長遠發展的教學計劃和目標,保證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和進步。首先,教師要轉變觀念,改變以往單純從教學內容出發的教學思想,而是要從學生出發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教師要對學生建立全面深入的認知,儘可能全面的分析初中學生的思想狀況、道德狀況、心理健康狀況、法律意識等,實現對班級學情的重要把握,然後制定更加有效的教學方案。其次,教師重視學生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中心,例如,在「讓友誼之樹長青」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由組合成若干學習小組,開展小組合作學習、進行集體探索性的學習等,讓學生分享彼此之音質生活收穫、趣味經歷、學習成果等,也可以開展一些集體學習活動、實踐活動,讓學生明白友誼的偉大之處,樹立起互幫互助的良好意識和情感,不斷提升自身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素質。
二、採取「學為中心」的教學方法
初中階段的教學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初中生年齡偏小,認知和理解能力相對有限,學習自制力和專注力通常不高,對於較為枯燥的學習內容通常缺乏學習興趣,學習效果得不到保證。尤其是對於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內容來說,其本身趣味性不強,教師教學時如果刻板的照本宣科將大大降低學生的學習熱情,所以老師採取「學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從學生的興趣出發,改進和創新教學方式,採用學生喜愛的教學手段,不斷提升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尤其是要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加強對於網絡媒體、新媒體等教學工具的應用,促進課堂教學的互動和交流,多讓學生獲得新奇有趣的學習體驗,提升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德育素質的更好發展。例如,在講到《我敬畏生命》一課時,單純依靠教師講解「敬畏生命」的理論知識難免比較平淡,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一些與「生命」相關的震撼畫面或短片,讓學生從視覺上感受生命力的頑強,明白生命的來之不易,在學生受到視覺衝擊和情感衝擊後,教師在引入課堂上與「敬畏生命」相關的知識內容,這樣一來教學效果將得到大大改善。此外,還可以充分運用初中生喜愛的趣味化教學方式如遊戲、表演等,將理論化的知識通過趣味性的方式傳遞給學生,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
三、開展「學為中心」的實踐活動
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行為習慣和法治素質,便於在今後的生活和工作中健康成長和發展,由此可見,道德與法治教學成果的最終落腳點是生活和實踐,因此在進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時,要重視實踐教學活動的組織和開展。具體而言,教師要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於實踐,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因此學校要定期組織有針對性的實踐活動,結合教材理論知識內容,在教學過程中設計相關的實踐活動,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效結合,促進課內教學與課外實踐的統一,在實踐活動中加強對教材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如,在講解《生活需要法律》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有過哪些與法律相關的事件,反思法律意識的淡薄將造成什麼後果,最後法律在事件的解決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讓學生將生活實踐中的所見所想製作成一個典型案例,然後拿到課堂上進行分析,以此讓初中生認識到法律的重要性?
總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學為中心」,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堅持以生為本的原則,多從學生需求出發,制定更有針對性和吸引力的教學方案,採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積極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進而讓學生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人文情感素質和法治觀念,為初中生的未來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連常生,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生活化教學的探索與實踐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