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小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教育是提高孩子道德品質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必要途徑,課堂教學的生活化是道德與法制課教學中值得提倡的一種新趨向。首先結合小學生的特點,闡述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的意義,隨後對當前生活化教學過程中的種種問題進行分析總結,最後在對問題深刻分析的基礎上,探索提出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的教學策略。
道德與法治教育設置的初衷絕不僅僅在於提高孩子們的思想認識水平,更在於通過生動豐富的案例,使孩子們對社會生活中的真善美醜現象建立一個基本的認知,教學生學會做人的道理,引導小學生在多元價值的矛盾和衝突中,做出正確、合理的選擇,而為其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樹立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的意義。
小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是人的感知力、想像力高度活躍的階段,道德觀念也逐漸由他人管教向自律轉變,他們對道德的認識和判斷還十分膚淺,需要藉助具體的道德生活情境來加深理解。教師在這個階段對孩子進行道德與法治教育,需避免一味枯燥的說教。而品德與法治教學的生活化,提倡將課本中抽象的教學內容進行具體化,通過對學生講述各類案例,使其深刻感受社會事件、事件人物的真實感受,從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將學生課堂學習間接經驗與現實生活直接經驗結合起來,將課堂學習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在情感中實現思想的感悟。
二、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過程中的問題。
1.機械運用素材,生活化教學情境搭建路徑不暢。
部分教師錯誤理解品德與法制教育生活化的地位與作用,不是利用先進的理論來創新自己的教學方式、變革自己的教學理念,而是一味地把主要精力放在堆砌教學案例上,認為準備大量案例就等於把一堂課備好了,並未關注準備素材與教授內容的關係,也不去引導學生開展對案例的思考,甚至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刻意編造「假、大、空」的案例。對於年齡偏小的小學生來說,只是抱著獵奇的心態看待這些案例,根本沒有完全理解案例的教育意義,他們無法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反而容易產生厭學、逆反等不良心態,無益於教學活動的成功開展。
2.偏重理論教學,生活化教學實踐路徑不暢。
雖然素質教育觀念已深化改革,但在當前,我國人才選拔模式仍以高考的「一考定終身」的選拔模式為主,因此,受升學率的影響,廣大小學教師還是將自己的教學重點放在課本內容上。具體到課堂教學上,雖然給學生講述了部分生動有趣的案例,卻並未組織學生開展課外實踐或是布置課外作業,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感悟就僅停留在課堂學習中,當然無法用道德約束自己的日常生活,這是生活化教學難以奏效的又一重要原因。
3.缺乏有效激勵,生活化教學評價體系尚不完善。
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不僅是教師發揮作用的重要途徑,更是促使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手段,從而使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增強自我控制能力,實現教學目標。但是,同樣受現行人才選拔制度的影響,品德與法治課在小學課程設置中處於副科地位,老師在評價一個學生品行操守時,難免會受到其主課學習成績的影響,存在一定不公平因素,難以發揮教師評價對學生的激勵和約束作用。
三、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策略途徑。
1.結合生活實際搭建教學情境,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教師在架構自己的生活化教案時,應以教學內容的知識點為切入點來選擇所要講述的案例,同時通過課前的調查活動對海量案例進行篩選,保證教學質量。例如:在進行《上學路上》的教學時,教師應針對學生上學路上可能遇到的問題進行調查,利用學生們提出上學路上發生過的安全問題來對案例素材進行篩選,找到教學與生活的共同點,讓學生體驗到所學知識與生活是那麼的貼近,有利於知識的內化與道德素養的提高。
2.理論聯繫實際,全力暢通生活化教學實踐路徑。
教師應結合小學生特點,創造各種有利的條件,引導、鼓勵學生開展與教學緊密聯繫的實踐活動,使生活化教學的應用得到延伸。以《紙從哪裡來》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以課堂教學為基礎,在向學生講述樹木是造紙原材料和森林破壞的嚴重後果後,組織學生開展植樹、節約用紙宣傳等課外活動,這些活動著眼於學生行為習慣與品德養成的關係,既寓教於樂,加深了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學習,又鍛鍊了學生合作和能力。
3.深化完善學生道德評價體系,有效發揮教師指導評價對學生的激勵作用。
品德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因此,教師要以身作則,對全部學生一視同仁,深入考察學生日常道德表現,融合多元評價主體,採用多種評價方法,對學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表現進行公平合理的評價。例如:可在《你是我的好朋友》一課教學中,教師可將對學生人際關係評價擴展到家庭、社區及其他生活空間,挖掘隱藏在行為背後的道德動機,建立與學生平日人際交往能力掛鈎的評價指標,並給予一定的獎勵措施,在實現教學評價的生活化的同時,起到激勵學生的作用。
綜上所述,小學生道德與法制生活化教學對小學生的培養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教師生活化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著如理論脫離實際、素材堆砌、缺乏有效激勵等不少問題,這些問題需要廣大教師從創設生活教學情境、增設生活實踐等方面著手,暢通生活化教學相關路徑,運用多種途徑和方法把課堂與生活聯繫起來,為培養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高素質人才奠定良好基礎。
道德與法治教育設置的初衷絕不僅僅在於提高孩子們的思想認識水平,更在於通過生動豐富的案例,使孩子們對社會生活中的真善美醜現象建立一個基本的認知,教學生學會做人的道理,引導小學生在多元價值的矛盾和衝突中,做出正確、合理的選擇,而為其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樹立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的意義。
小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是人的感知力、想像力高度活躍的階段,道德觀念也逐漸由他人管教向自律轉變,他們對道德的認識和判斷還十分膚淺,需要藉助具體的道德生活情境來加深理解。教師在這個階段對孩子進行道德與法治教育,需避免一味枯燥的說教。而品德與法治教學的生活化,提倡將課本中抽象的教學內容進行具體化,通過對學生講述各類案例,使其深刻感受社會事件、事件人物的真實感受,從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將學生課堂學習間接經驗與現實生活直接經驗結合起來,將課堂學習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在情感中實現思想的感悟。
二、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過程中的問題。
1.機械運用素材,生活化教學情境搭建路徑不暢。
部分教師錯誤理解品德與法制教育生活化的地位與作用,不是利用先進的理論來創新自己的教學方式、變革自己的教學理念,而是一味地把主要精力放在堆砌教學案例上,認為準備大量案例就等於把一堂課備好了,並未關注準備素材與教授內容的關係,也不去引導學生開展對案例的思考,甚至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刻意編造「假、大、空」的案例。對於年齡偏小的小學生來說,只是抱著獵奇的心態看待這些案例,根本沒有完全理解案例的教育意義,他們無法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反而容易產生厭學、逆反等不良心態,無益於教學活動的成功開展。
2.偏重理論教學,生活化教學實踐路徑不暢。
雖然素質教育觀念已深化改革,但在當前,我國人才選拔模式仍以高考的「一考定終身」的選拔模式為主,因此,受升學率的影響,廣大小學教師還是將自己的教學重點放在課本內容上。具體到課堂教學上,雖然給學生講述了部分生動有趣的案例,卻並未組織學生開展課外實踐或是布置課外作業,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感悟就僅停留在課堂學習中,當然無法用道德約束自己的日常生活,這是生活化教學難以奏效的又一重要原因。
3.缺乏有效激勵,生活化教學評價體系尚不完善。
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不僅是教師發揮作用的重要途徑,更是促使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手段,從而使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增強自我控制能力,實現教學目標。但是,同樣受現行人才選拔制度的影響,品德與法治課在小學課程設置中處於副科地位,老師在評價一個學生品行操守時,難免會受到其主課學習成績的影響,存在一定不公平因素,難以發揮教師評價對學生的激勵和約束作用。
三、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策略途徑。
1.結合生活實際搭建教學情境,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教師在架構自己的生活化教案時,應以教學內容的知識點為切入點來選擇所要講述的案例,同時通過課前的調查活動對海量案例進行篩選,保證教學質量。例如:在進行《上學路上》的教學時,教師應針對學生上學路上可能遇到的問題進行調查,利用學生們提出上學路上發生過的安全問題來對案例素材進行篩選,找到教學與生活的共同點,讓學生體驗到所學知識與生活是那麼的貼近,有利於知識的內化與道德素養的提高。
2.理論聯繫實際,全力暢通生活化教學實踐路徑。
教師應結合小學生特點,創造各種有利的條件,引導、鼓勵學生開展與教學緊密聯繫的實踐活動,使生活化教學的應用得到延伸。以《紙從哪裡來》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以課堂教學為基礎,在向學生講述樹木是造紙原材料和森林破壞的嚴重後果後,組織學生開展植樹、節約用紙宣傳等課外活動,這些活動著眼於學生行為習慣與品德養成的關係,既寓教於樂,加深了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學習,又鍛鍊了學生合作和能力。
3.深化完善學生道德評價體系,有效發揮教師指導評價對學生的激勵作用。
品德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因此,教師要以身作則,對全部學生一視同仁,深入考察學生日常道德表現,融合多元評價主體,採用多種評價方法,對學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表現進行公平合理的評價。例如:可在《你是我的好朋友》一課教學中,教師可將對學生人際關係評價擴展到家庭、社區及其他生活空間,挖掘隱藏在行為背後的道德動機,建立與學生平日人際交往能力掛鈎的評價指標,並給予一定的獎勵措施,在實現教學評價的生活化的同時,起到激勵學生的作用。
綜上所述,小學生道德與法制生活化教學對小學生的培養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教師生活化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著如理論脫離實際、素材堆砌、缺乏有效激勵等不少問題,這些問題需要廣大教師從創設生活教學情境、增設生活實踐等方面著手,暢通生活化教學相關路徑,運用多種途徑和方法把課堂與生活聯繫起來,為培養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高素質人才奠定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