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開放性教學。
摘要:在課改全面推行的今天,作為進行德育教育的主陣地--道德與法治課凸現出了其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在教學中還存在著這樣一個弊端,那就是「重說教」、「輕實踐」,因而造成學生「知」「行」脫節、「說」「做」不一。其實道德與法治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知與行緊密結合的學科,作者旨在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從開放性導課,開放性教學內容,開放性教學過程,開放評價形式四方面著手,通過學生的自我發現、自我認識、自我感悟、自我教育,真正實現知行的統一。
關鍵詞:開放性教學教學內容教學過程。
一、注重導課的開放性。
托爾斯泰曾說過:"成功的教學所必須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品社課的新課導入,猶如一台戲、一部電影的序幕,一篇文章的開頭,如果能引人入勝、富有情趣,就能主動地進入教師所設計的特定環境之中,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就能很快地調動起來。可見,良好的新課導入是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到課堂的前提。
1、音樂渲染。針對小學生無意注意占絕對優勢,容易被新異的刺激吸引這一特點,播放與教學內容相關的音樂導入新課,能很快地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如《勞動光榮》一課,教師可播放《勞動光榮》的歌曲讓學生欣賞並跟唱,在學生受到美妙的歌曲感染之後,教師可順勢揭示課題。
2、實驗操作。運用實驗操作法有利於學生在動手、動腦操作中,很自然地進入課堂教學活動之中。
3、趣味遊戲。遊戲是學生最喜歡的活動之一。教師通過設計學生容易參與、趣味性濃的遊戲,讓學生在遊戲活動中進入課堂學習。
新課導入的方法還有很多,如利用電教媒體、講述故事、實物演示、小品表演、猜測謎語等,如果教師能在"趣"字上做文章,在"開放"上下功夫,就能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實踐告訴我們,各種導入方法各有各的特點,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教學條件與學生實際,靈活,交替地運用,才會使學生感到新鮮,使新課充滿活力,從而達到開放性教學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注重教學內容的開放性。
葉聖陶曾說過:教材只能作為教課的依據,要教得好,使學生受益,還要靠教師善於運用。這句話提示我們,教材不是聖書,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學內容。因此,我們在使用手中的課本時,要創造性地使用,既善於利用課本,又敢於跳出課本。我們的課堂應既包括課本內容,又充滿生活內容、現實內容和時代內容。
1、教材內容向生活開放。
事實證明,那些與學生生活貼近,真實、可靠的事例,更容易使學生產生共鳴,達到期望目標。因此,只有把教材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繫,找准教材與學生實際的切合點,巧妙地選取學生的事例整合教材,才能促進學生道德行為目標的達成。
2、教學內容向社會開放。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過:"在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中間有一條小小的鴻溝,需要用實踐把這條鴻溝填滿。"這說明只有讓學生不斷地進行實踐活動,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才能形成。因此我本著讓學生走進生活、走近社會的思想進行教學。
三、突出教學過程的開放性。
德育是塑造靈魂的工程,品社課是小學德育的主陣地,更應以德育人、以情感人。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教師與學生間,學生與學生間應有充分的情感交流,以心靈撞擊心靈,以心靈贏得心靈。為此,筆者認為教者在課堂上要努力營造一種和孩子"等高"的平等氣氛,讓孩子在輕鬆的環境里率真地坦露一切,把個性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孩子,讓孩子自主地學習,盡情享受童年的歡樂,健康快樂地成長。因此,要實施開放化、活動化教學,關鍵在於教師要解放思想,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努力為學生創造人人參與的機會。
1、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
傳統的"台上台下"式課堂教學教學模式不利於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不妨改為"茶館式",即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團團圍坐,合作完成一個共同的任務,推選出代表彙報交流本組活動成果;也可改成組與組競賽的"對壘"式。
2、創造人人參與的機會。
素質教育強調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即讓每個孩子的思維都被激活,讓每個孩子的情感都受到激發,讓每個孩子都參與活動,讓每個孩子都有表現的機會。"茶館式"教學模式就為人人參與教學提供了充分的空間。
四、嘗試開放性的品德評價機制。
對小學生道德與法治進行評價是品社課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如何評價小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特別是如何提高道德與法治的測試效果,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近幾年我在評價小學生道德與法治的方式方法上進行了大膽的實驗和,通過嘗試"開放性"的品德評價機制,明顯提高了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實效性。
1、調整評價目標。
教師對學生在思品活動過程中的實際表現評價時,要突出以下幾個方面,學生在活動中的參與態度、創造性思維、合作能力、良好心理素質、關注生活和社會程度。
2、充實評價內容。
在思品活動中,評價學生對道德認知的掌握,側重於"再認、再現能力";評價學生學習活動中的能力側重於合作能力及心理品質、創造性思維;評價學生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行為正確與否側重於平時活動中的態度、真實表現及是否關注社會。
3、嘗試開放性品德成績測試。
所謂"開放性"是相對於閉卷測試或開卷測試而言的,即測試內容、測試時間、測試地點都開放。它無須教師或其他人員監考,不要求學生在教室或統一地點答題,測試時間長達一天。一天內若因調查、了解或實踐活動影響了答題,時間還可延長,直到做完為止。
實施道德與法治課的開放性,必將引起教學內容、教學結構、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等的變化,從而改變過去從教材到課堂封閉這種單一的教學形式,真正實現從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地加強育人。當然,開放的內涵還有很多,等待著我們進一步地去探索。
摘要:在課改全面推行的今天,作為進行德育教育的主陣地--道德與法治課凸現出了其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在教學中還存在著這樣一個弊端,那就是「重說教」、「輕實踐」,因而造成學生「知」「行」脫節、「說」「做」不一。其實道德與法治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知與行緊密結合的學科,作者旨在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從開放性導課,開放性教學內容,開放性教學過程,開放評價形式四方面著手,通過學生的自我發現、自我認識、自我感悟、自我教育,真正實現知行的統一。
關鍵詞:開放性教學教學內容教學過程。
一、注重導課的開放性。
托爾斯泰曾說過:"成功的教學所必須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品社課的新課導入,猶如一台戲、一部電影的序幕,一篇文章的開頭,如果能引人入勝、富有情趣,就能主動地進入教師所設計的特定環境之中,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就能很快地調動起來。可見,良好的新課導入是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到課堂的前提。
1、音樂渲染。針對小學生無意注意占絕對優勢,容易被新異的刺激吸引這一特點,播放與教學內容相關的音樂導入新課,能很快地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如《勞動光榮》一課,教師可播放《勞動光榮》的歌曲讓學生欣賞並跟唱,在學生受到美妙的歌曲感染之後,教師可順勢揭示課題。
2、實驗操作。運用實驗操作法有利於學生在動手、動腦操作中,很自然地進入課堂教學活動之中。
3、趣味遊戲。遊戲是學生最喜歡的活動之一。教師通過設計學生容易參與、趣味性濃的遊戲,讓學生在遊戲活動中進入課堂學習。
新課導入的方法還有很多,如利用電教媒體、講述故事、實物演示、小品表演、猜測謎語等,如果教師能在"趣"字上做文章,在"開放"上下功夫,就能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實踐告訴我們,各種導入方法各有各的特點,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教學條件與學生實際,靈活,交替地運用,才會使學生感到新鮮,使新課充滿活力,從而達到開放性教學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注重教學內容的開放性。
葉聖陶曾說過:教材只能作為教課的依據,要教得好,使學生受益,還要靠教師善於運用。這句話提示我們,教材不是聖書,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學內容。因此,我們在使用手中的課本時,要創造性地使用,既善於利用課本,又敢於跳出課本。我們的課堂應既包括課本內容,又充滿生活內容、現實內容和時代內容。
1、教材內容向生活開放。
事實證明,那些與學生生活貼近,真實、可靠的事例,更容易使學生產生共鳴,達到期望目標。因此,只有把教材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繫,找准教材與學生實際的切合點,巧妙地選取學生的事例整合教材,才能促進學生道德行為目標的達成。
2、教學內容向社會開放。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過:"在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中間有一條小小的鴻溝,需要用實踐把這條鴻溝填滿。"這說明只有讓學生不斷地進行實踐活動,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才能形成。因此我本著讓學生走進生活、走近社會的思想進行教學。
三、突出教學過程的開放性。
德育是塑造靈魂的工程,品社課是小學德育的主陣地,更應以德育人、以情感人。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教師與學生間,學生與學生間應有充分的情感交流,以心靈撞擊心靈,以心靈贏得心靈。為此,筆者認為教者在課堂上要努力營造一種和孩子"等高"的平等氣氛,讓孩子在輕鬆的環境里率真地坦露一切,把個性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孩子,讓孩子自主地學習,盡情享受童年的歡樂,健康快樂地成長。因此,要實施開放化、活動化教學,關鍵在於教師要解放思想,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努力為學生創造人人參與的機會。
1、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
傳統的"台上台下"式課堂教學教學模式不利於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不妨改為"茶館式",即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團團圍坐,合作完成一個共同的任務,推選出代表彙報交流本組活動成果;也可改成組與組競賽的"對壘"式。
2、創造人人參與的機會。
素質教育強調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即讓每個孩子的思維都被激活,讓每個孩子的情感都受到激發,讓每個孩子都參與活動,讓每個孩子都有表現的機會。"茶館式"教學模式就為人人參與教學提供了充分的空間。
四、嘗試開放性的品德評價機制。
對小學生道德與法治進行評價是品社課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如何評價小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特別是如何提高道德與法治的測試效果,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近幾年我在評價小學生道德與法治的方式方法上進行了大膽的實驗和,通過嘗試"開放性"的品德評價機制,明顯提高了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實效性。
1、調整評價目標。
教師對學生在思品活動過程中的實際表現評價時,要突出以下幾個方面,學生在活動中的參與態度、創造性思維、合作能力、良好心理素質、關注生活和社會程度。
2、充實評價內容。
在思品活動中,評價學生對道德認知的掌握,側重於"再認、再現能力";評價學生學習活動中的能力側重於合作能力及心理品質、創造性思維;評價學生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行為正確與否側重於平時活動中的態度、真實表現及是否關注社會。
3、嘗試開放性品德成績測試。
所謂"開放性"是相對於閉卷測試或開卷測試而言的,即測試內容、測試時間、測試地點都開放。它無須教師或其他人員監考,不要求學生在教室或統一地點答題,測試時間長達一天。一天內若因調查、了解或實踐活動影響了答題,時間還可延長,直到做完為止。
實施道德與法治課的開放性,必將引起教學內容、教學結構、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等的變化,從而改變過去從教材到課堂封閉這種單一的教學形式,真正實現從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地加強育人。當然,開放的內涵還有很多,等待著我們進一步地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