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stem教育已經成為世界已開發國家基礎教育研究的熱點,通過加強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等學科之間的聯繫,打通學科壁壘,採取更加靈活的學習方式,讓學習者在真實情景下開展深度學習,有利於創新人才和高水平技術人才的培養。
【關鍵詞】stem教育;人工智慧;機器人;編程創新。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人工智慧這個「技術英豪」已在全世界如火如荼地「跑馬圈地」,迅速躋身技術創新的第一梯隊。未來十年,我們將進入不可想像的智能化社會。智能機器人是信息技術發展的前沿領域,智能機器人教育具有實踐性強、探索性強和綜合性強的特點,有利於學生迅速接觸前沿研究,打開思路,拓寬視野,開展智能機器人教學研究活動,讓小學生從小觸摸人工智慧,感受它的非凡魅力,是小學階段實現stem教育理念、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最好途徑。
一、開展人工智慧教育的背景
國務院在2017年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宣布:舉全國之力,在2030年一定要搶占人工智慧全球制高點!人工智慧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2018年7月,中國第二屆stem大會在深圳福田召開,大會邀請了國內外著名的專家學者開設主題講座,介紹最新的stem教學理論和實踐成果,掀起了福田stem教育的熱潮。在新一輪的教育規劃中,福田區加快教育綜合改革,以「智能教育」作為未來的發展方向,建立與中心區匹配的智能教育服務體系。stem是用科學、數學知識和先進技術,以工程思維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其教育的核心是:發現問題—設計解決方法—利用科學、技術、數學知識實施解決方法—將解決方法傳達給大家。基於學校學科融合的辦學理念,我校積極探索stem教育的模式,開設機器人stem課程,開展教師的課題研究和學生的探究性小課題研究、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區、市級機器人創客比賽活動,積極投身人工智慧的教學研究行列,培養學生的stem素養。
二、以課程建設為核心,提升學生的stem素養
機器人stem課程是一門激發學生學習人工智慧知識興趣、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挖掘學生潛能為統領,以設計、組裝、編程、運行機器人為主要學習內容,以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想像力、邏輯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和提升學生的信息技術核心素養為主要目標的課程。機器人配備了各種功能的零件:如磚、軸、輪子等機械部分,大型電機、中型電機等動力部分,光電、觸碰、紅外等傳感器,還有機器人的核心部件——控制器。學生通過動手創作,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將零件組裝整合,搭建各種具有實用功能的機器人。在搭建各種主題作品的過程中,鍛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在做中學、在玩中學、在學中玩,享受人工智慧帶來的無窮樂趣。
如果沒有給機器人賦予運行的程序,機器人就是一堆塑料。因此,編程是機器人stem課程的核心。在編寫程序的過程中,學生需要把一個複雜的大問題,分解成一個個可以解決的小問題,循序漸進,逐步解決整個問題。在編寫程序的過程中,學生首先要要清楚機器人的搭建結構和運行原理,其次還要清楚各種傳感器的功能,通過編寫程序來控制各種傳感器,使機器人感知外界的環境信息,並對感知到的信息做出決策和響應,以使機器人能夠順利完成指定的任務。
以筆者執教的《走進人工智慧》一課為例,該課伊始,筆者激趣導入,播放了特奧機器人飛速彈奏《野蜂飛舞》的精彩視頻,勾起了學生學習人工智慧知識的好奇心,產生探究科學的勇氣,讓學生對機器人技術有強烈求知的慾望。接著,採用任務驅動法教學,讓學生通過微課程學習ev3編程技術,循序漸進地完成兩個任務:1.讓樂高機器人沿直線勻速運動;2.讓樂高機器人沿直線勻速運動並且到達指定地點;最後的終極挑戰環節,筆者讓學生用樂高的配件搭建機械臂,編寫程序,讓樂高機器人模擬太空人調整太陽能電池板,學生在設計、編程、調試中學得開心,玩得快樂,創意飛揚。
三、以課題研究為引領,推動師生專業化成長
課題研究是學校發展的源動力,是促進師生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機器人教育作為一門具有高度綜合滲透性、前瞻未來性、創新實踐性的學科,如何為學生學習的「思維體操」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表演舞台」,使教學取得「效率高、印象深、氛圍雅、感受新」的明顯效應,一直是我們在進行機器人教學研究中最為關注的問題。為此,我校信息技術教師申請了福田區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基於stem教育理念下的機器人搭建與編程教學研究》,學生申請了2018年深圳市中小學生探究性小課題《樂高機器人的搭建與編程》,師生在研究中努力學習,敢於實踐,勇於創新,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以學生的探究性小課題為例,學生採用pbl項目式學習方式開展小課題研究,學生的學習方式由過去的像容器一樣被「滿堂灌」轉變為學生間「合作、交流、探究」式學習,掌握了隱含在問題背後的科學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在研究的過程中,學生保持開放的心態,敢於嘗試新鮮事物,從失敗和成功中汲取經驗教訓,養成追求真理、鍥而不捨的科學態度,在課題研究中不斷優化算法和改進搭建模型,設計實用的機械臂,進一步提升機器人的穩定性和完成任務的數量和質量。團隊成員在研究中不斷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通過小組合作解決一個個課題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掌握了科研活動的過程與方法,在探究中催生寶貴的創新意識。
四、以參加機器人賽事為驅動,搭建學生個性成長的平台
雄鷹只有經過千百次的歷練,才能夠在蔚藍的天空中展翅翱翔。機器人比賽讓學生接軌前沿科技,開闊眼界,培養學生綜合素養,讓其在同齡人中迅速脫穎而出。通過參加機器人比賽活動,為學生搭建個性成長的平台,創設真實的解決問題的情景,讓學生嚴格按照規則進行實戰對抗比賽,不斷修改機器人的設計,並對機器人重新進行編程,以期在合乎規則的情況下,取得儘可能好的成績,品嘗成功的快樂。
通過參與各級各類機器人比賽,挖掘了學生的潛能,張揚了學生的個性,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培養了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隊員賈壹方談到參加機器人創意賽時,感觸良多:參加了機器人創意賽後,我受益無窮。我學到了許多關於編程、搭建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我認識到了團體合作的重要性,一開始我們總是各執己見,可是,在陳秀老師的帶領下,我們認真地聽取他人意見,齊心協力地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感謝福民小學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學習和進步的機會。
未來,我們將繼續帶領學生行走在人工智慧校本課程的探索和實踐道路上,完善課程內容,認真參與課題實驗,帶領學生參與各種展示活動,為學生探索科技搭建更完美的平台,培養人工智慧時代的信息技術精英。
參考文獻:
[1]中國stem教育白皮書.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2017,6,20。
[2]戴玉梅,王健潼,彭青青等.基於核心素養的小學機器人創客課程實踐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8,1。
【關鍵詞】stem教育;人工智慧;機器人;編程創新。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人工智慧這個「技術英豪」已在全世界如火如荼地「跑馬圈地」,迅速躋身技術創新的第一梯隊。未來十年,我們將進入不可想像的智能化社會。智能機器人是信息技術發展的前沿領域,智能機器人教育具有實踐性強、探索性強和綜合性強的特點,有利於學生迅速接觸前沿研究,打開思路,拓寬視野,開展智能機器人教學研究活動,讓小學生從小觸摸人工智慧,感受它的非凡魅力,是小學階段實現stem教育理念、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最好途徑。
一、開展人工智慧教育的背景
國務院在2017年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宣布:舉全國之力,在2030年一定要搶占人工智慧全球制高點!人工智慧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2018年7月,中國第二屆stem大會在深圳福田召開,大會邀請了國內外著名的專家學者開設主題講座,介紹最新的stem教學理論和實踐成果,掀起了福田stem教育的熱潮。在新一輪的教育規劃中,福田區加快教育綜合改革,以「智能教育」作為未來的發展方向,建立與中心區匹配的智能教育服務體系。stem是用科學、數學知識和先進技術,以工程思維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其教育的核心是:發現問題—設計解決方法—利用科學、技術、數學知識實施解決方法—將解決方法傳達給大家。基於學校學科融合的辦學理念,我校積極探索stem教育的模式,開設機器人stem課程,開展教師的課題研究和學生的探究性小課題研究、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區、市級機器人創客比賽活動,積極投身人工智慧的教學研究行列,培養學生的stem素養。
二、以課程建設為核心,提升學生的stem素養
機器人stem課程是一門激發學生學習人工智慧知識興趣、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挖掘學生潛能為統領,以設計、組裝、編程、運行機器人為主要學習內容,以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想像力、邏輯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和提升學生的信息技術核心素養為主要目標的課程。機器人配備了各種功能的零件:如磚、軸、輪子等機械部分,大型電機、中型電機等動力部分,光電、觸碰、紅外等傳感器,還有機器人的核心部件——控制器。學生通過動手創作,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將零件組裝整合,搭建各種具有實用功能的機器人。在搭建各種主題作品的過程中,鍛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在做中學、在玩中學、在學中玩,享受人工智慧帶來的無窮樂趣。
如果沒有給機器人賦予運行的程序,機器人就是一堆塑料。因此,編程是機器人stem課程的核心。在編寫程序的過程中,學生需要把一個複雜的大問題,分解成一個個可以解決的小問題,循序漸進,逐步解決整個問題。在編寫程序的過程中,學生首先要要清楚機器人的搭建結構和運行原理,其次還要清楚各種傳感器的功能,通過編寫程序來控制各種傳感器,使機器人感知外界的環境信息,並對感知到的信息做出決策和響應,以使機器人能夠順利完成指定的任務。
以筆者執教的《走進人工智慧》一課為例,該課伊始,筆者激趣導入,播放了特奧機器人飛速彈奏《野蜂飛舞》的精彩視頻,勾起了學生學習人工智慧知識的好奇心,產生探究科學的勇氣,讓學生對機器人技術有強烈求知的慾望。接著,採用任務驅動法教學,讓學生通過微課程學習ev3編程技術,循序漸進地完成兩個任務:1.讓樂高機器人沿直線勻速運動;2.讓樂高機器人沿直線勻速運動並且到達指定地點;最後的終極挑戰環節,筆者讓學生用樂高的配件搭建機械臂,編寫程序,讓樂高機器人模擬太空人調整太陽能電池板,學生在設計、編程、調試中學得開心,玩得快樂,創意飛揚。
三、以課題研究為引領,推動師生專業化成長
課題研究是學校發展的源動力,是促進師生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機器人教育作為一門具有高度綜合滲透性、前瞻未來性、創新實踐性的學科,如何為學生學習的「思維體操」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表演舞台」,使教學取得「效率高、印象深、氛圍雅、感受新」的明顯效應,一直是我們在進行機器人教學研究中最為關注的問題。為此,我校信息技術教師申請了福田區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基於stem教育理念下的機器人搭建與編程教學研究》,學生申請了2018年深圳市中小學生探究性小課題《樂高機器人的搭建與編程》,師生在研究中努力學習,敢於實踐,勇於創新,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以學生的探究性小課題為例,學生採用pbl項目式學習方式開展小課題研究,學生的學習方式由過去的像容器一樣被「滿堂灌」轉變為學生間「合作、交流、探究」式學習,掌握了隱含在問題背後的科學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在研究的過程中,學生保持開放的心態,敢於嘗試新鮮事物,從失敗和成功中汲取經驗教訓,養成追求真理、鍥而不捨的科學態度,在課題研究中不斷優化算法和改進搭建模型,設計實用的機械臂,進一步提升機器人的穩定性和完成任務的數量和質量。團隊成員在研究中不斷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通過小組合作解決一個個課題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掌握了科研活動的過程與方法,在探究中催生寶貴的創新意識。
四、以參加機器人賽事為驅動,搭建學生個性成長的平台
雄鷹只有經過千百次的歷練,才能夠在蔚藍的天空中展翅翱翔。機器人比賽讓學生接軌前沿科技,開闊眼界,培養學生綜合素養,讓其在同齡人中迅速脫穎而出。通過參加機器人比賽活動,為學生搭建個性成長的平台,創設真實的解決問題的情景,讓學生嚴格按照規則進行實戰對抗比賽,不斷修改機器人的設計,並對機器人重新進行編程,以期在合乎規則的情況下,取得儘可能好的成績,品嘗成功的快樂。
通過參與各級各類機器人比賽,挖掘了學生的潛能,張揚了學生的個性,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培養了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隊員賈壹方談到參加機器人創意賽時,感觸良多:參加了機器人創意賽後,我受益無窮。我學到了許多關於編程、搭建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我認識到了團體合作的重要性,一開始我們總是各執己見,可是,在陳秀老師的帶領下,我們認真地聽取他人意見,齊心協力地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感謝福民小學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學習和進步的機會。
未來,我們將繼續帶領學生行走在人工智慧校本課程的探索和實踐道路上,完善課程內容,認真參與課題實驗,帶領學生參與各種展示活動,為學生探索科技搭建更完美的平台,培養人工智慧時代的信息技術精英。
參考文獻:
[1]中國stem教育白皮書.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2017,6,20。
[2]戴玉梅,王健潼,彭青青等.基於核心素養的小學機器人創客課程實踐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