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道德素養以及法治觀念相關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要將有效培養學生的日常道德涵養水平,強化生活中的認知觀念作為教學設計的核心教學目標。基於核心素養教育前提下開展的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相比以往的教學方式更能順應小學生認知世界以及理解世界的發展規律。文章結合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實際教學現狀,對基於核心素養相關課程內容教學工作的開展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道德與法治。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現狀。
小學階段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與中學、高中甚至大學期間相關課程教學工作的實施有著較大的差異。好奇心強、認知接受能力較低以及教育管理可塑性較強等,是小學生固有的成長特點。在思想道德以及法治觀念的學習方面,小學生與其它階段的在校學生也有著明顯的差異。小學生對於其生活的外在客觀世界基本上還處於懵懂的認知時期,在人生觀念以及德育觀念的形成方面基本還處於空白認知狀態,這就進一步凸顯了教師教學工作開展的重要性。
但由於我國小學教師在開展德育以及法治教育方面的實際教學經驗較少,在相關教育活動開展方面還沒有形成較為完善的教學理論,導致在具體教學環節當中,教師的教學理論過於落後,教學內容設定的難度不符合學生的認知理解水平。各種突出教學矛盾的存在,嚴重抑制了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工作開展的成效。
二、核心素養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思考。
1.整合學科主題,實現道德與法治教學覆蓋面積的最大化。
道德與法治相關課程內容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不是一門單獨設立的理論教學科目,其中涉及的教學內容不僅與學生日常的實際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繫,還與小學生正在接受和學習的其他科目有著一定的內在關聯。這一鮮明的課程設定特徵,就決定了教師如果想要在短時間內培養學生形成道德與法治的核心教學素養,就要實現自身相關知識內容教學工作的跨學科開展,使教學方式的應用和教學內容的設定不僅僅停留於課堂之內的道德理論化授課。
2.推崇體驗式教學模式,實現學生道德與法治素養的養成。
相比對道德與法治理論性課業內容的背誦和記憶,小學更加注重培養學生在潛意識裡形成正確的道德與法治認知觀念。將體驗式教學模式應用到小學課堂之上,就成為提升學生道德與法治素養的有效途徑之一。
3.應用資源共享的教學模式,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教師還可以將資源共享的教學模式更好地結合應用到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開展的過程當中,以達到有效提升學生積極主動性、養成良好道德與法治認知觀念的教育目的。舉個例子,同樣是在教師培養學生協同合作的德育認知觀念時,教師可以在班級範圍內劃分協作學習小組,組織學生開展以「我們一起做」為主題的課堂動手實踐活動。教師可以在講解愛心摺紙方式之後,讓學生在小組當中與其他成員一起合作完成愛心的摺疊任務。在實踐環節過後選出摺疊任務的優勝組,派出小組代表為班級內其他同學講解通過合作互助獲得優勝的遊戲心得。通過摺紙實踐小遊戲的開展,學生能夠通過實踐體會到團結合作的重要性,並在深入體會團結合作的意義和價值的基礎之上,實現自身道德與法治和核心素養的完善和發展。
4.圍繞學科「核心素養」確定教學的核心目標。
我們的課堂應著眼於學生的發展,時刻體現對學生們核心素養的關注,將核心素養的培養落實在學科教學中,這是構建課堂新生態的基礎。因而,我們在學科內容的選擇、目標的設立上有目的有計劃地落實,從學科特定內容出發,尋找到學科教學與核心素養的聯結點、觸發點、落實點。如在《生活面面觀》的設計中,我們可考慮結合「健康生活」的核心素養要求,認真研究,梳理與之相對應的教學目標,從學生的社會責任到身心健康的培養,從學會學習的能力到實踐創新的能力都進行了認真的條分縷析,充分體現授課教師對於教材中對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目標及所教學科的學科核心素養共通價值的深刻理解,以及對教學單元內容的具體價值的準確把握。教學中,我們應充分著眼於《道德與法治》特有的「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的特點,在每項學習活動的設計中引導緊緊圍繞「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的學科核心目標,明確每項活動設計的意圖與指向,幫助與引導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促進學生社會性的發展,從而為成為「具有安全意識與自我保護能力,養成健康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的珍愛生命的人」。
5.聚焦學科「核心素養」應重視課上合作交流。
在《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中,重視學生合作學習的指導與要求,能更好地使學習成為一種合作關係,通過人際交往而進行的社會活動過程,它更有利於學生社會性的發展,即實現學生核心素養中的「社會參與」的能力。對於合作學習的重視,我們應深入地思考如何提高合作學習的效果,如何提高課堂交流的效度。眾所周知,《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的綜合課程,隨著學生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我們應引導孩子們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因而小組的合作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合作學習時,我們應特別注意對合作學習的目的任務的要求、對小組的分工合作、職責的指導,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清楚自己的任務和職責,達到讓每一個學生既有獨立思考,又有合作學習與能力的提高,使每一次小組合作學習更有效。其次,我們還應認識到小組合作學習活動的質量也影響著課堂交流的有效性。我們的課堂應充分為學生提供探究的時空,讓學生的認識從自己學習體驗感悟出來,從實踐中體驗出來的,更好地引發個體與群體的思維碰撞。這樣,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才會出現有效的課堂交流,課堂才會呈現出了動態的生命活力,閃耀著智慧的光芒。
三、聚焦核心素養,構建課堂教學的新生態。
在社會教學事業不斷繁榮發展的前提下,我國各個教學階段各個科目教學工作的開展都呈現出了全新的發展形勢。小學是學生成長以及認知的初期發展階段,負責道德與法治教育工作的承擔著培養學生正確人生認知觀念的教學重任。只有小學真正認識到核心素養在培養形成正確道德與法治觀念中發揮的重要影響,才能採用科學的教學措施,提升教學質量。
核心素養時代的課堂需要教師不斷思考課堂之於的意義與價值,轉變自身角色,與學生分享學習與成長。當能力、情感等成為教師著重關注的課堂學習內容時,「就有了一個有情感、有態度、不一定完美的教師與一群同樣有情感、有態度,不一定完美的學生之間的學習交往。教師將自己置身於學習之中,把學生「代入」共同學習的狀態,教師可以有情感表達,可以有質疑和追問,更可以坦言自己的未知,甚至求教於學生,只有這樣以學習共同體的身份出現的最本真的教師,才會真正打動學生、感染學生、發現學生。」。
總之,《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必須聚焦學科核心素養,把「學科知識為本」的教學轉變為聚焦「學科核心素養為本」的教學,大力推進學習方式和教學模式的改變,真正「以生為本」,以學生的學為中心,以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為目標,匠心獨運,才能讓我們的課堂去粉飾、表真情、除平淡、顯生機,真正使《道德與法治》課堂體現出以核心素養為統攝,促進每位學生健康全面地發展,更充分地發揮課程的育人價值。
【參考文獻】。
[1]金亞慧.對課堂教學增強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實效的幾點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6)。
[2]文圓.中小學德育課堂教學的思考——從赫爾巴特的道德教育思想說起[j].學園,2015(2)。
[3]張紫屏.基於核心素養的教學變革[j].全球教育展望,2016(7):3-13。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道德與法治。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現狀。
小學階段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與中學、高中甚至大學期間相關課程教學工作的實施有著較大的差異。好奇心強、認知接受能力較低以及教育管理可塑性較強等,是小學生固有的成長特點。在思想道德以及法治觀念的學習方面,小學生與其它階段的在校學生也有著明顯的差異。小學生對於其生活的外在客觀世界基本上還處於懵懂的認知時期,在人生觀念以及德育觀念的形成方面基本還處於空白認知狀態,這就進一步凸顯了教師教學工作開展的重要性。
但由於我國小學教師在開展德育以及法治教育方面的實際教學經驗較少,在相關教育活動開展方面還沒有形成較為完善的教學理論,導致在具體教學環節當中,教師的教學理論過於落後,教學內容設定的難度不符合學生的認知理解水平。各種突出教學矛盾的存在,嚴重抑制了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工作開展的成效。
二、核心素養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思考。
1.整合學科主題,實現道德與法治教學覆蓋面積的最大化。
道德與法治相關課程內容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不是一門單獨設立的理論教學科目,其中涉及的教學內容不僅與學生日常的實際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繫,還與小學生正在接受和學習的其他科目有著一定的內在關聯。這一鮮明的課程設定特徵,就決定了教師如果想要在短時間內培養學生形成道德與法治的核心教學素養,就要實現自身相關知識內容教學工作的跨學科開展,使教學方式的應用和教學內容的設定不僅僅停留於課堂之內的道德理論化授課。
2.推崇體驗式教學模式,實現學生道德與法治素養的養成。
相比對道德與法治理論性課業內容的背誦和記憶,小學更加注重培養學生在潛意識裡形成正確的道德與法治認知觀念。將體驗式教學模式應用到小學課堂之上,就成為提升學生道德與法治素養的有效途徑之一。
3.應用資源共享的教學模式,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教師還可以將資源共享的教學模式更好地結合應用到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開展的過程當中,以達到有效提升學生積極主動性、養成良好道德與法治認知觀念的教育目的。舉個例子,同樣是在教師培養學生協同合作的德育認知觀念時,教師可以在班級範圍內劃分協作學習小組,組織學生開展以「我們一起做」為主題的課堂動手實踐活動。教師可以在講解愛心摺紙方式之後,讓學生在小組當中與其他成員一起合作完成愛心的摺疊任務。在實踐環節過後選出摺疊任務的優勝組,派出小組代表為班級內其他同學講解通過合作互助獲得優勝的遊戲心得。通過摺紙實踐小遊戲的開展,學生能夠通過實踐體會到團結合作的重要性,並在深入體會團結合作的意義和價值的基礎之上,實現自身道德與法治和核心素養的完善和發展。
4.圍繞學科「核心素養」確定教學的核心目標。
我們的課堂應著眼於學生的發展,時刻體現對學生們核心素養的關注,將核心素養的培養落實在學科教學中,這是構建課堂新生態的基礎。因而,我們在學科內容的選擇、目標的設立上有目的有計劃地落實,從學科特定內容出發,尋找到學科教學與核心素養的聯結點、觸發點、落實點。如在《生活面面觀》的設計中,我們可考慮結合「健康生活」的核心素養要求,認真研究,梳理與之相對應的教學目標,從學生的社會責任到身心健康的培養,從學會學習的能力到實踐創新的能力都進行了認真的條分縷析,充分體現授課教師對於教材中對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目標及所教學科的學科核心素養共通價值的深刻理解,以及對教學單元內容的具體價值的準確把握。教學中,我們應充分著眼於《道德與法治》特有的「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的特點,在每項學習活動的設計中引導緊緊圍繞「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的學科核心目標,明確每項活動設計的意圖與指向,幫助與引導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促進學生社會性的發展,從而為成為「具有安全意識與自我保護能力,養成健康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的珍愛生命的人」。
5.聚焦學科「核心素養」應重視課上合作交流。
在《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中,重視學生合作學習的指導與要求,能更好地使學習成為一種合作關係,通過人際交往而進行的社會活動過程,它更有利於學生社會性的發展,即實現學生核心素養中的「社會參與」的能力。對於合作學習的重視,我們應深入地思考如何提高合作學習的效果,如何提高課堂交流的效度。眾所周知,《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的綜合課程,隨著學生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我們應引導孩子們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因而小組的合作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合作學習時,我們應特別注意對合作學習的目的任務的要求、對小組的分工合作、職責的指導,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清楚自己的任務和職責,達到讓每一個學生既有獨立思考,又有合作學習與能力的提高,使每一次小組合作學習更有效。其次,我們還應認識到小組合作學習活動的質量也影響著課堂交流的有效性。我們的課堂應充分為學生提供探究的時空,讓學生的認識從自己學習體驗感悟出來,從實踐中體驗出來的,更好地引發個體與群體的思維碰撞。這樣,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才會出現有效的課堂交流,課堂才會呈現出了動態的生命活力,閃耀著智慧的光芒。
三、聚焦核心素養,構建課堂教學的新生態。
在社會教學事業不斷繁榮發展的前提下,我國各個教學階段各個科目教學工作的開展都呈現出了全新的發展形勢。小學是學生成長以及認知的初期發展階段,負責道德與法治教育工作的承擔著培養學生正確人生認知觀念的教學重任。只有小學真正認識到核心素養在培養形成正確道德與法治觀念中發揮的重要影響,才能採用科學的教學措施,提升教學質量。
核心素養時代的課堂需要教師不斷思考課堂之於的意義與價值,轉變自身角色,與學生分享學習與成長。當能力、情感等成為教師著重關注的課堂學習內容時,「就有了一個有情感、有態度、不一定完美的教師與一群同樣有情感、有態度,不一定完美的學生之間的學習交往。教師將自己置身於學習之中,把學生「代入」共同學習的狀態,教師可以有情感表達,可以有質疑和追問,更可以坦言自己的未知,甚至求教於學生,只有這樣以學習共同體的身份出現的最本真的教師,才會真正打動學生、感染學生、發現學生。」。
總之,《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必須聚焦學科核心素養,把「學科知識為本」的教學轉變為聚焦「學科核心素養為本」的教學,大力推進學習方式和教學模式的改變,真正「以生為本」,以學生的學為中心,以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為目標,匠心獨運,才能讓我們的課堂去粉飾、表真情、除平淡、顯生機,真正使《道德與法治》課堂體現出以核心素養為統攝,促進每位學生健康全面地發展,更充分地發揮課程的育人價值。
【參考文獻】。
[1]金亞慧.對課堂教學增強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實效的幾點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6)。
[2]文圓.中小學德育課堂教學的思考——從赫爾巴特的道德教育思想說起[j].學園,2015(2)。
[3]張紫屏.基於核心素養的教學變革[j].全球教育展望,2016(7):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