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於2014年3月30日正式印發,這份文件引人關註:核心素養體系――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髮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核心素養體系被置於深化課程、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地位。《光明日報》2014年4月26日進一步指出:教育部將根據學生的成長規律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把對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總體要求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關內容細化,從而研究制定出各學段學生髮展核心素養體系,核心文化素養引起了國內學者的極大關注。
國內學者對核心素養的研究主要從2013年才開始,在中國知網以「核心素養」為主題詞或題目進行搜索,代表性文章僅有10多篇。顯示了目前學術界對「核心素養」的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
一、國內外核心素養研究進展
(一)探討了核心素養的概念與內涵。
國內中學學者研究比較早的是柳夕浪,他在2014年3月發表的《從「素質」到「核心素養」》(《教育科學研究》2014.3)一文,理清了素質教育與核心素養體系的關係。其後《人民教育》有三篇文章進一步闡釋核心素養的概念,分別是2014年5月施久銘提出的《核心素養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人民教育》2014.10),指出有關核心素養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015年4月,成尚榮發表文章《基礎性:學生核心素養之核心》(《人民教育》2014.7),作者認為:基礎性素養的內涵在改變,尤其是創新素養,信息、媒介與技術素養,人際關係、跨文化和社會素養等,都應成為基礎,都應是核心素養中的有機內容。2015第7期《人民教育》刊首語提出的《走向核心素養》,文章指出:從單一重視學科教學規律走向人的成長規律與教學規律的疊加和融合。
從以上文章可以歸納出核心素養的內涵:它是知識、能力、態度或價值觀等方面的融合,既包括問題解決、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維等「認知性素養」,又包括自我管理、組織能力、人際交往等「非認知性素養」。從人的全面發展、適應社會角度出發,是「核心的」素養,是可學習、可教、可測得的必要素養,解決的是「培養什麼樣的人」的教育問題?
(二)研究了核心素養體系與課程的關係。
學生的核心素養是整個學校課程的靈魂,統整學校課程規劃和建設的各個要素。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辛濤在2013年1月發表《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核心素養模型的構建》(《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一文,文章指出,核心素養的遴選要遵守素養可教可學、對個體和社會都有積極意義、面向未來且注重本國文化這三個原則。夏雪梅教研員於2013年7月發表《基於學生核心素養的學校課程建設:水平劃分與干預實例*》(《課程・教材・教法》2013.7)一文,文章指出:將當前的學校課程分成六種水平素養。辛濤教授於2014年1月發表《基於學生核心素養的課程體系建構》(《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一文,文章指出,發展學生綜合能力,以學生核心素養模型來推動和促進課程的發展成為重要方式。2015年1月,小學校長竇桂梅發表《基於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1+x課程」建構與實施》(《課程・教材・教法》2015.1)一文,作者認為小學生核心素養為:家國情懷、公共道德、身心健康、社會參與、學會學習、國際視野……構建了基於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1+x」課程。
(三)梳理了核心素養國際經驗與地區成果。
在國際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浪潮中,關於素養的研究由來已久,世界各國(地區)與國際組織相繼建立學生核心素養模型,建立起以學生核心能力和素養為中心的新課程體系。
2013年10月,張娜發表文章《deseco項目關於核心素養的研究及啟示》(《教育科學研究》2013.10)。該文指出:deseco項目促進成功生活和健全社會的核心素養包含三大類,分別是:互動地使用工具、自主行動和在社會異質團體中互動。2013年12月,裴新寧、劉新陽合作發表《為21世紀重建教育――歐盟「核心素養」框架的確立》(《全球教育展望》2013.12)一文,文章指出:在個人的自我實現與發展方面,核心素養必須為人們追求個人生活目標提供支持,為個人興趣、夢想及終身學習的願望提供動力;在社會生活方面,核心素養應該滿足每個人建立公民身份、行使公民權利、積極融入社會的需要;在經濟方面,核心素養應該使每個人都具備在勞動市場上找到一份合適工作的能力。2015年4月,蔡清田發表《台灣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素養》(《上海教育科研》2015.4)一文,文章指出,台灣的核心素養是一環三圈模式:終身學習是內環;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互動是中環;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規則執行與創新應變、符號使用與溝通表達、諮詢與媒體素養、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蘊、人際關係與國際合作、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身心素質與自我激勵是外環。
此外,社會團體和國家研究核心素養的成果有:1997年12月,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提出的核心素養:互動地使用工具、自主行動和在社會異質團體中互動,即人與工具、人與自己、人與社會。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提出:學會求知、學會發展、學會改變、學會做事、學會共處作為核心素養。
在課程體系中設置學生核心素養的代表國家是芬蘭,其核心素養有:信息素養與交際、技術與個體、文化認同與國際化、公民與企業家意識。獨立於課程體系之外的國家是美國,其核心素養是由專門的機構進行研製和開發,之後逐漸與課程和教學相融合的模式,美國的核心素養有:信息素養、媒體素養、信息技術素養、創造力與創新能力、批判思維溝通交流與合作能力、靈活性與適應性、生產力與社會義務、責任心等。通過課程標準內容設置體現學生核心素養的國家是日本,其核心素養有:語言能力、應用能力、注重傳統文化、實踐能力、道德素養、參與社會活動的素養、外語、身體健康。 二、國內外核心素養研究存在的問題
雖然專家學者對中小學特色學校的研究成果比較豐富,但是我們應看到現有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需要進一步深入挖掘和探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核心素養內涵研究的力度仍存在不足。
目前,核心素養的概念尚沒有明確的提法,理論界也是眾說紛紜,這嚴重影響和制約了對核心素養的研究和建設,在核心素養的研究和實踐中,主要存在著對核心素養的「膚淺化」理解,以「通俗」代替「核心」。從以上可以看出對核心素養與課程研究關係引起了學者和團體的關注和重視,但是核心素養實質內容大同小異,重複較多,多為宏觀的、綜合的策略。不同學科性質、不同學段培養目標,對核心素養的落實的要求必然不盡相同。
(二)以文化引領核心素養的研究仍然不夠系統。
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獨特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生存根基,核心素養的創建也離不開文化的引領和傳承,更不能拋棄傳統、割斷歷史,缺少文化引領的研究,就會導致價值觀和方向感的缺失,缺少文化的傳承,就談不上核心素養的構建,更談不上結合課程體系的開發及學校品質提升的系統研究。核心素養是民族的立身之本,文化之源,當前對核心素養的研究不多,精品更少,更缺少從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風格核心素養育人的角度分析。亟待研究者根據實際教學情況研製核心素養落實標準,將核心素養進行分級、分層規範。然而,核心素養視角下課程資源開發還是學者研究的空白,因此,核心素養視角下課程資源開發與應用研究,具有緊迫性和前瞻性,更具有厚實感和意義感。
三、核心素養研究前瞻
近年來,基礎課程改革逐漸進入到深水區,課堂教學體現了社會轉型的新鮮的生命氣息,和教學更多地關注個體素養的質量。
(一)基於核心素養的課程資源開發理論將成為研究熱點。
通過資源教學,不斷地拓展生命素養的內涵,發現和實現「可能」,從而促進個體生命的成長,從「核心素養」的高度從事教育事業,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核心素養的力量,從而全面提升中學生的核心素養。在理論上追尋和探索「核心素養落實學科教學」之要義、原則和哲學內涵,從素養和資源層面洞悉剎那照亮學生成長的秘密,反思與重建學科本體價值觀,發現並呈現核心素養教學的課堂特徵和教育的人文關懷。
(二)基於核心素養的課程資源教學將成為課程改革的主渠道。
在實踐中,建構核心素養視角下課堂教學模式,通過主題課程資源之開發,拓展教學空間和課程資源,改變課堂原有的教與學的方式,師生需要根據不同的資源,尋找最佳的學習與教學方式。在生活世界裡促進個體生命的動態生成,通過資源教學策略的智慧運用,提升個體生命的核心素養和生命價值,實現個體成長和健全社會追求。
總之,對核心素養的研究學界仍要從理論上追尋和探索「核心素養落實學科教學」之哲學內涵,構建核心素養視角下課程資源開發理論圖譜,開發適合未來學生需求的課程資源;在實踐方面,學者需要建構核心素養的評價體系,研究核心素養視角下課程資源開發的類型和實踐策略,明確資源利用方式;運用核心素養促進學習主體發展之策略,實現資源「化人」過程,讓素養引領學生髮展,完成人生追求。
參考文獻:
[1] 柳夕浪.從「素質」到「核心素養」[j].教育科學研究,2014(3):5-11。
[2] 施久銘.核心素養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人」[j].人民教育,2014(10):13-15。
[3] 成尚榮.基礎性:學生核心素養之核心[j].人民教育,2014(7):24-25。
[4] 辛濤.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核心素養模型的構建[j].北京師範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5-11。
[5] 夏雪梅.基於學生核心素養的學校課程建設:水平劃分與干預實例[j].課程・教材・教法,2013(7):11-16。
[6] 辛濤.基於學生核心素養的課程體系建構[j].北京師範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5-11。
[7] 竇桂梅.基於核心素養發展的「1+x課程」建構與實施[j].課程・教材・教法,2015(1):38-42。
[8] 張娜.deseco項目關於核心素養的研究及啟示[j].教育科學研究,2013(10):39-45。
[9] 裴新寧,劉新陽.為21世紀重建教育――歐盟「核心素養」框架的確立[j].全球教育展望,2013(12):89-102。
[10] 蔡清田.台灣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素養[j].上海教育科研,2015(4):5-9。
國內學者對核心素養的研究主要從2013年才開始,在中國知網以「核心素養」為主題詞或題目進行搜索,代表性文章僅有10多篇。顯示了目前學術界對「核心素養」的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
一、國內外核心素養研究進展
(一)探討了核心素養的概念與內涵。
國內中學學者研究比較早的是柳夕浪,他在2014年3月發表的《從「素質」到「核心素養」》(《教育科學研究》2014.3)一文,理清了素質教育與核心素養體系的關係。其後《人民教育》有三篇文章進一步闡釋核心素養的概念,分別是2014年5月施久銘提出的《核心素養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人民教育》2014.10),指出有關核心素養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015年4月,成尚榮發表文章《基礎性:學生核心素養之核心》(《人民教育》2014.7),作者認為:基礎性素養的內涵在改變,尤其是創新素養,信息、媒介與技術素養,人際關係、跨文化和社會素養等,都應成為基礎,都應是核心素養中的有機內容。2015第7期《人民教育》刊首語提出的《走向核心素養》,文章指出:從單一重視學科教學規律走向人的成長規律與教學規律的疊加和融合。
從以上文章可以歸納出核心素養的內涵:它是知識、能力、態度或價值觀等方面的融合,既包括問題解決、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維等「認知性素養」,又包括自我管理、組織能力、人際交往等「非認知性素養」。從人的全面發展、適應社會角度出發,是「核心的」素養,是可學習、可教、可測得的必要素養,解決的是「培養什麼樣的人」的教育問題?
(二)研究了核心素養體系與課程的關係。
學生的核心素養是整個學校課程的靈魂,統整學校課程規劃和建設的各個要素。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辛濤在2013年1月發表《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核心素養模型的構建》(《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一文,文章指出,核心素養的遴選要遵守素養可教可學、對個體和社會都有積極意義、面向未來且注重本國文化這三個原則。夏雪梅教研員於2013年7月發表《基於學生核心素養的學校課程建設:水平劃分與干預實例*》(《課程・教材・教法》2013.7)一文,文章指出:將當前的學校課程分成六種水平素養。辛濤教授於2014年1月發表《基於學生核心素養的課程體系建構》(《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一文,文章指出,發展學生綜合能力,以學生核心素養模型來推動和促進課程的發展成為重要方式。2015年1月,小學校長竇桂梅發表《基於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1+x課程」建構與實施》(《課程・教材・教法》2015.1)一文,作者認為小學生核心素養為:家國情懷、公共道德、身心健康、社會參與、學會學習、國際視野……構建了基於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1+x」課程。
(三)梳理了核心素養國際經驗與地區成果。
在國際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浪潮中,關於素養的研究由來已久,世界各國(地區)與國際組織相繼建立學生核心素養模型,建立起以學生核心能力和素養為中心的新課程體系。
2013年10月,張娜發表文章《deseco項目關於核心素養的研究及啟示》(《教育科學研究》2013.10)。該文指出:deseco項目促進成功生活和健全社會的核心素養包含三大類,分別是:互動地使用工具、自主行動和在社會異質團體中互動。2013年12月,裴新寧、劉新陽合作發表《為21世紀重建教育――歐盟「核心素養」框架的確立》(《全球教育展望》2013.12)一文,文章指出:在個人的自我實現與發展方面,核心素養必須為人們追求個人生活目標提供支持,為個人興趣、夢想及終身學習的願望提供動力;在社會生活方面,核心素養應該滿足每個人建立公民身份、行使公民權利、積極融入社會的需要;在經濟方面,核心素養應該使每個人都具備在勞動市場上找到一份合適工作的能力。2015年4月,蔡清田發表《台灣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素養》(《上海教育科研》2015.4)一文,文章指出,台灣的核心素養是一環三圈模式:終身學習是內環;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互動是中環;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規則執行與創新應變、符號使用與溝通表達、諮詢與媒體素養、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蘊、人際關係與國際合作、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身心素質與自我激勵是外環。
此外,社會團體和國家研究核心素養的成果有:1997年12月,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提出的核心素養:互動地使用工具、自主行動和在社會異質團體中互動,即人與工具、人與自己、人與社會。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提出:學會求知、學會發展、學會改變、學會做事、學會共處作為核心素養。
在課程體系中設置學生核心素養的代表國家是芬蘭,其核心素養有:信息素養與交際、技術與個體、文化認同與國際化、公民與企業家意識。獨立於課程體系之外的國家是美國,其核心素養是由專門的機構進行研製和開發,之後逐漸與課程和教學相融合的模式,美國的核心素養有:信息素養、媒體素養、信息技術素養、創造力與創新能力、批判思維溝通交流與合作能力、靈活性與適應性、生產力與社會義務、責任心等。通過課程標準內容設置體現學生核心素養的國家是日本,其核心素養有:語言能力、應用能力、注重傳統文化、實踐能力、道德素養、參與社會活動的素養、外語、身體健康。 二、國內外核心素養研究存在的問題
雖然專家學者對中小學特色學校的研究成果比較豐富,但是我們應看到現有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需要進一步深入挖掘和探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核心素養內涵研究的力度仍存在不足。
目前,核心素養的概念尚沒有明確的提法,理論界也是眾說紛紜,這嚴重影響和制約了對核心素養的研究和建設,在核心素養的研究和實踐中,主要存在著對核心素養的「膚淺化」理解,以「通俗」代替「核心」。從以上可以看出對核心素養與課程研究關係引起了學者和團體的關注和重視,但是核心素養實質內容大同小異,重複較多,多為宏觀的、綜合的策略。不同學科性質、不同學段培養目標,對核心素養的落實的要求必然不盡相同。
(二)以文化引領核心素養的研究仍然不夠系統。
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獨特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生存根基,核心素養的創建也離不開文化的引領和傳承,更不能拋棄傳統、割斷歷史,缺少文化引領的研究,就會導致價值觀和方向感的缺失,缺少文化的傳承,就談不上核心素養的構建,更談不上結合課程體系的開發及學校品質提升的系統研究。核心素養是民族的立身之本,文化之源,當前對核心素養的研究不多,精品更少,更缺少從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風格核心素養育人的角度分析。亟待研究者根據實際教學情況研製核心素養落實標準,將核心素養進行分級、分層規範。然而,核心素養視角下課程資源開發還是學者研究的空白,因此,核心素養視角下課程資源開發與應用研究,具有緊迫性和前瞻性,更具有厚實感和意義感。
三、核心素養研究前瞻
近年來,基礎課程改革逐漸進入到深水區,課堂教學體現了社會轉型的新鮮的生命氣息,和教學更多地關注個體素養的質量。
(一)基於核心素養的課程資源開發理論將成為研究熱點。
通過資源教學,不斷地拓展生命素養的內涵,發現和實現「可能」,從而促進個體生命的成長,從「核心素養」的高度從事教育事業,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核心素養的力量,從而全面提升中學生的核心素養。在理論上追尋和探索「核心素養落實學科教學」之要義、原則和哲學內涵,從素養和資源層面洞悉剎那照亮學生成長的秘密,反思與重建學科本體價值觀,發現並呈現核心素養教學的課堂特徵和教育的人文關懷。
(二)基於核心素養的課程資源教學將成為課程改革的主渠道。
在實踐中,建構核心素養視角下課堂教學模式,通過主題課程資源之開發,拓展教學空間和課程資源,改變課堂原有的教與學的方式,師生需要根據不同的資源,尋找最佳的學習與教學方式。在生活世界裡促進個體生命的動態生成,通過資源教學策略的智慧運用,提升個體生命的核心素養和生命價值,實現個體成長和健全社會追求。
總之,對核心素養的研究學界仍要從理論上追尋和探索「核心素養落實學科教學」之哲學內涵,構建核心素養視角下課程資源開發理論圖譜,開發適合未來學生需求的課程資源;在實踐方面,學者需要建構核心素養的評價體系,研究核心素養視角下課程資源開發的類型和實踐策略,明確資源利用方式;運用核心素養促進學習主體發展之策略,實現資源「化人」過程,讓素養引領學生髮展,完成人生追求。
參考文獻:
[1] 柳夕浪.從「素質」到「核心素養」[j].教育科學研究,2014(3):5-11。
[2] 施久銘.核心素養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人」[j].人民教育,2014(10):13-15。
[3] 成尚榮.基礎性:學生核心素養之核心[j].人民教育,2014(7):24-25。
[4] 辛濤.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核心素養模型的構建[j].北京師範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5-11。
[5] 夏雪梅.基於學生核心素養的學校課程建設:水平劃分與干預實例[j].課程・教材・教法,2013(7):11-16。
[6] 辛濤.基於學生核心素養的課程體系建構[j].北京師範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5-11。
[7] 竇桂梅.基於核心素養發展的「1+x課程」建構與實施[j].課程・教材・教法,2015(1):38-42。
[8] 張娜.deseco項目關於核心素養的研究及啟示[j].教育科學研究,2013(10):39-45。
[9] 裴新寧,劉新陽.為21世紀重建教育――歐盟「核心素養」框架的確立[j].全球教育展望,2013(12):89-102。
[10] 蔡清田.台灣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素養[j].上海教育科研,2015(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