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上個學期對法律學科的接觸,對法律只是多少算是有些了解。但總覺得自己還是沒有入門。沒有學到很多,而且之前學的又學得不透徹。對於學習法律,我個人認為可以在理解的基礎上去記憶些法條,但法律內容煩雜、理論性強,讓人望而卻步。當你置身於一片法律的汪洋中時,你會感受到你自己是多麼渺小。以為那些法律的知識精華是經過數千年、經過一代代人的研究才有了今天的成果。可當你想如何吸收這寶貴的汪洋水時,又不知從何下手·····。
這學期剛開始接觸民法,學到的關於民法的知識不是很多,自己也沒有深入研究。但發現一點,就是民法與咱老百姓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是密切相關的。比如上街買菜、結婚生子、借錢還款等等。這是因為民法所調整的社會關係廣泛,涉及每個人、每個家庭、每一個企業和其它社會組織。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幾乎都與民法相關聯。正是因為調整著我們生活中人與人的財產關係、人身關係,與我們生活中的許多事相關聯,想必民法內容一定繁多,事實也的確如此。所以,如何學習掌握這門煩雜的學科成了我們所擔憂的。
如果說對於一個對民法有著很大很大興趣的人來說,要學好它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經過應試教育的洗禮後,我的對學術興趣愛好已早不知所蹤。現在還只是在為學習而學習,也許以後就轉變為為工作而學習了。雖然目前對法律、對民法還沒有產生興趣愛好,也還沒有很大動力研究民法。但作為一個學生,其任務就是做好本職,學好老師所教授的知識。這是最基本的一點,所以我會認真學習。
講到學習民法的感受,說實話因為目前對民法學習還不是很深入,也不知道怎樣去評論民法。我想從我們的民法課堂講起。我覺得寫這篇文章不應該當成一次作業或者一次考試,我更想把它當成是和老師交流的一次機會。老師也說過,其實教本科生比教研究生都難。我也會同意這觀點。因為我們剛進大學,對專業知識什麼都不懂,自學研究能力更是低。所以該如何教育我們,是讓我們死記硬背學術,還是然我們自己摸索學習呢?我覺得這兩個極端都是不可取的。培養本科生特別是我們大一,首先應該培養對本專業的信仰,其次是培養能力,最後是學術。所謂信仰就是對自己所學的知識表示肯定,認為學這些是有用的,是對自己有幫助的。然後能力就是學生接受老師基於知識的能力以及自學研究收穫的能力。最後通過信仰和能力的結合,通過自身的努力,帶到某種學術的水平?
在我們民法課堂上,老師您的教學方式都很好。經常在課堂上讓我們思考,給我們回答問題的機會,有意鍛鍊我們的能力。不過有些地方,我們同學會有些意見。平時我們私下也會討論老師上課怎樣怎樣。有時還會和別班的同學交流,比較不同老師的教法。我想說說我的想法。對於老師課堂上讓我們看的題目,我希望老師能把它們講透徹。因為有時那題目已經過去了,我們還是不懂,或者一知半解的。作為大學生,主要是重在研究學術能力,本不應該太看重題目和答案。但我們還是要面對現實,因為期末我們還會有考試,以後還會有司法考試。所以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我們想更好的運用,這個運用也只能用在題目上了。
還有,平時老師您還布置的小組討論作業。私下有的同學會認為這沒有什麼意義。但我覺得這樣不僅能讓同學們多了解知識,還能鍛鍊同學們的能力。每一次討論,每一次發言都是很好的鍛鍊機會。但問題也是會存在的。就是一組成員里大家的生活不一樣,很多時候在討論時總是很難把成員聚齊。這讓我這組長有些無奈。不過我會儘量配合我們小組,讓大家多溝通、多表達自己的見解?
講了那麼多,最後希望在老師的辛苦教育培養下,我們都能夠學有所獲。
這學期剛開始接觸民法,學到的關於民法的知識不是很多,自己也沒有深入研究。但發現一點,就是民法與咱老百姓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是密切相關的。比如上街買菜、結婚生子、借錢還款等等。這是因為民法所調整的社會關係廣泛,涉及每個人、每個家庭、每一個企業和其它社會組織。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幾乎都與民法相關聯。正是因為調整著我們生活中人與人的財產關係、人身關係,與我們生活中的許多事相關聯,想必民法內容一定繁多,事實也的確如此。所以,如何學習掌握這門煩雜的學科成了我們所擔憂的。
如果說對於一個對民法有著很大很大興趣的人來說,要學好它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經過應試教育的洗禮後,我的對學術興趣愛好已早不知所蹤。現在還只是在為學習而學習,也許以後就轉變為為工作而學習了。雖然目前對法律、對民法還沒有產生興趣愛好,也還沒有很大動力研究民法。但作為一個學生,其任務就是做好本職,學好老師所教授的知識。這是最基本的一點,所以我會認真學習。
講到學習民法的感受,說實話因為目前對民法學習還不是很深入,也不知道怎樣去評論民法。我想從我們的民法課堂講起。我覺得寫這篇文章不應該當成一次作業或者一次考試,我更想把它當成是和老師交流的一次機會。老師也說過,其實教本科生比教研究生都難。我也會同意這觀點。因為我們剛進大學,對專業知識什麼都不懂,自學研究能力更是低。所以該如何教育我們,是讓我們死記硬背學術,還是然我們自己摸索學習呢?我覺得這兩個極端都是不可取的。培養本科生特別是我們大一,首先應該培養對本專業的信仰,其次是培養能力,最後是學術。所謂信仰就是對自己所學的知識表示肯定,認為學這些是有用的,是對自己有幫助的。然後能力就是學生接受老師基於知識的能力以及自學研究收穫的能力。最後通過信仰和能力的結合,通過自身的努力,帶到某種學術的水平?
在我們民法課堂上,老師您的教學方式都很好。經常在課堂上讓我們思考,給我們回答問題的機會,有意鍛鍊我們的能力。不過有些地方,我們同學會有些意見。平時我們私下也會討論老師上課怎樣怎樣。有時還會和別班的同學交流,比較不同老師的教法。我想說說我的想法。對於老師課堂上讓我們看的題目,我希望老師能把它們講透徹。因為有時那題目已經過去了,我們還是不懂,或者一知半解的。作為大學生,主要是重在研究學術能力,本不應該太看重題目和答案。但我們還是要面對現實,因為期末我們還會有考試,以後還會有司法考試。所以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我們想更好的運用,這個運用也只能用在題目上了。
還有,平時老師您還布置的小組討論作業。私下有的同學會認為這沒有什麼意義。但我覺得這樣不僅能讓同學們多了解知識,還能鍛鍊同學們的能力。每一次討論,每一次發言都是很好的鍛鍊機會。但問題也是會存在的。就是一組成員里大家的生活不一樣,很多時候在討論時總是很難把成員聚齊。這讓我這組長有些無奈。不過我會儘量配合我們小組,讓大家多溝通、多表達自己的見解?
講了那麼多,最後希望在老師的辛苦教育培養下,我們都能夠學有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