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培訓議程要求,聚焦如何全力推動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和總書記考察x重要講話精神在x落地落細,我的交流發言圍繞「抓實鄉村振興戰略,譜好x縣新時代三農樂章」展開,不妥之處,敬請同志們批評指正。
一、深入學習領悟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特別是總書記考察x重要講話精神內涵及意義。x年x月x日至x日,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在x勝利召開。這次全會聚焦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主題,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決定》回答了「堅持和鞏固什麼、完善和發展什麼」一系列重大政治問題,堅定了制度自信,指明了前進方向,標誌著我們黨對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認識升華到一個新高度、新視野、新水平?
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講過「木桶原理」:一個木桶如果存在短板,它的盛水量不是取決於最長木板,而是取決於那塊最短的板子。五年來,我們認真貫徹落實總書記考察x的講話精神,全縣各項經濟社會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成績有目共睹。同時,農業農村仍然是當前工作最短的那一塊木板,我們務必要正視問題,補齊農業農村各項工作短板,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為實現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
二、堅決貫徹落實好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和總書記考察x重要講話精神,抓實鄉村振興戰略,譜好新時代「三農」樂章。為什麼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總書記講得很清楚:「我國正處於正確處理工農關係、城鄉關係的歷史關口」,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就是為了從全局和戰略高度來把握和處理工農關係、城鄉關係」。工農關係、城鄉關係不是小事。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
第一,實施鄉村振興是落實發展的必然結果。翻開世界各國現代化歷史,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都告訴我們:如何處理這兩個關係,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現代化的成敗。新中國成立x年來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的實踐進程充分證明,「我們對工農關係、城鄉關係的把握是完全正確的,也是富有成效的」。
同時也要看到,新時代,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面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要求,工農關係、城鄉關係面臨著新的問題,這就是總書記指出的,「同快速推進的工業化、城鎮化相比,我國農業農村發展步伐還跟不上,『一條腿長、一條腿短』問題比較突出」,「我國發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要將之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通過處理好工農關係、城鄉關係,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第二,實施鄉村振興是提高農民群眾獲得感的必然選擇。總書記曾講到:在現代化進程中,城的比重上升,鄉的比重下降,是客觀規律,但在我國擁有近x億人口的國情下,不管工業化、城鎮化進展到哪一步,農業都要發展,鄉村都不會消亡,城鄉將長期共生並存,這也是客觀規律。即便全國城鎮化率達到x%,農村仍將有x億多人口。如果在現代化進程中把農村x億多人落下,到頭來「一邊是繁榮的城市、一邊是凋敝的農村」,這不符合我們黨的執政宗旨,也不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就x縣而言,x年末常住人口x.x萬人,城鎮化率約x%,全縣仍然有x.x萬人長期居住在鄉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補齊鄉村基礎設施短板,全面落實黨中央各項惠民政策,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保障,讓各族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高邊疆群眾獲得感。
第三,實施鄉村振興是落實鄉村治理現代化的必然結果。黨的十八大特別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縣上下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和省、州各項改革決策部署,結合x邊疆民族地區實際大膽創新、大膽探索,在黨的治理、政府治理、社會治理、基層治理等領域作出積極探索和努力,積累了一批邊疆民族地區的鄉村治理實踐,為推進邊疆民族地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創造了許多有利條件。同時也要認識到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與黨中央和省州的要求、與推動全縣經濟社會高質量跨越式發展、與不斷滿足各族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仍有不小的差距。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全國的現代化,所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是落實鄉村治理現代化的必然結果。
新時代的美麗農村會是什麼樣?答案就在總書記指出的鄉村振興戰略「二十個字」總要求里。「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總要求,變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總要求,還是二十個字,但內涵進一步豐富發展,深刻反映了新時代農業農村發展的新階段、農民群眾的新期待?
「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只有產業興旺了,農民才能有好的就業、高的收入,農村才有生機和活力,鄉村振興才有強大的物質基礎。推進產業興旺,要緊緊圍繞促進產業發展,構建彰顯地域特色、體現鄉村氣息、承載鄉村價值、適應現代需要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讓農業經營有效益,真正成為有奔頭、有前途的產業。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緊迫任務。鄉村振興,既要塑形,更要鑄魂;既要看農民口袋裡票子有多少,更要看農民精神風貌怎麼樣。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大力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因地制宜推進移風易俗,保護和傳承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
「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現在不少城裡人之所以嚮往農村,就是因為在這裡可以感受到山清水秀、天藍地綠、村美人和,可以緬懷鄉愁的味道。實現生態宜居,要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快推行鄉村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斷增加農業生態產品和服務供給,讓良好生態成為永不枯萎的「搖錢樹」。
「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我們黨是以農村包圍城市取得革命勝利的,今天,鄉村治理仍然事關黨的執政基礎、事關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把夯實基層基礎作為固本之策,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作用,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確保鄉村社會充滿活力、和諧有序。
「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主要目的。說一千道一萬,提高農民收入是關鍵。農民沒有富裕起來,鄉村振興就是一句空話。要千方百計保持農民增收好勢頭,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讓億萬農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一、深入學習領悟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特別是總書記考察x重要講話精神內涵及意義。x年x月x日至x日,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在x勝利召開。這次全會聚焦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主題,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決定》回答了「堅持和鞏固什麼、完善和發展什麼」一系列重大政治問題,堅定了制度自信,指明了前進方向,標誌著我們黨對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認識升華到一個新高度、新視野、新水平?
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講過「木桶原理」:一個木桶如果存在短板,它的盛水量不是取決於最長木板,而是取決於那塊最短的板子。五年來,我們認真貫徹落實總書記考察x的講話精神,全縣各項經濟社會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成績有目共睹。同時,農業農村仍然是當前工作最短的那一塊木板,我們務必要正視問題,補齊農業農村各項工作短板,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為實現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
二、堅決貫徹落實好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和總書記考察x重要講話精神,抓實鄉村振興戰略,譜好新時代「三農」樂章。為什麼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總書記講得很清楚:「我國正處於正確處理工農關係、城鄉關係的歷史關口」,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就是為了從全局和戰略高度來把握和處理工農關係、城鄉關係」。工農關係、城鄉關係不是小事。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
第一,實施鄉村振興是落實發展的必然結果。翻開世界各國現代化歷史,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都告訴我們:如何處理這兩個關係,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現代化的成敗。新中國成立x年來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的實踐進程充分證明,「我們對工農關係、城鄉關係的把握是完全正確的,也是富有成效的」。
同時也要看到,新時代,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面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要求,工農關係、城鄉關係面臨著新的問題,這就是總書記指出的,「同快速推進的工業化、城鎮化相比,我國農業農村發展步伐還跟不上,『一條腿長、一條腿短』問題比較突出」,「我國發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要將之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通過處理好工農關係、城鄉關係,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第二,實施鄉村振興是提高農民群眾獲得感的必然選擇。總書記曾講到:在現代化進程中,城的比重上升,鄉的比重下降,是客觀規律,但在我國擁有近x億人口的國情下,不管工業化、城鎮化進展到哪一步,農業都要發展,鄉村都不會消亡,城鄉將長期共生並存,這也是客觀規律。即便全國城鎮化率達到x%,農村仍將有x億多人口。如果在現代化進程中把農村x億多人落下,到頭來「一邊是繁榮的城市、一邊是凋敝的農村」,這不符合我們黨的執政宗旨,也不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就x縣而言,x年末常住人口x.x萬人,城鎮化率約x%,全縣仍然有x.x萬人長期居住在鄉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補齊鄉村基礎設施短板,全面落實黨中央各項惠民政策,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保障,讓各族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高邊疆群眾獲得感。
第三,實施鄉村振興是落實鄉村治理現代化的必然結果。黨的十八大特別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縣上下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和省、州各項改革決策部署,結合x邊疆民族地區實際大膽創新、大膽探索,在黨的治理、政府治理、社會治理、基層治理等領域作出積極探索和努力,積累了一批邊疆民族地區的鄉村治理實踐,為推進邊疆民族地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創造了許多有利條件。同時也要認識到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與黨中央和省州的要求、與推動全縣經濟社會高質量跨越式發展、與不斷滿足各族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仍有不小的差距。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全國的現代化,所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是落實鄉村治理現代化的必然結果。
新時代的美麗農村會是什麼樣?答案就在總書記指出的鄉村振興戰略「二十個字」總要求里。「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總要求,變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總要求,還是二十個字,但內涵進一步豐富發展,深刻反映了新時代農業農村發展的新階段、農民群眾的新期待?
「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只有產業興旺了,農民才能有好的就業、高的收入,農村才有生機和活力,鄉村振興才有強大的物質基礎。推進產業興旺,要緊緊圍繞促進產業發展,構建彰顯地域特色、體現鄉村氣息、承載鄉村價值、適應現代需要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讓農業經營有效益,真正成為有奔頭、有前途的產業。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緊迫任務。鄉村振興,既要塑形,更要鑄魂;既要看農民口袋裡票子有多少,更要看農民精神風貌怎麼樣。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大力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因地制宜推進移風易俗,保護和傳承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
「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現在不少城裡人之所以嚮往農村,就是因為在這裡可以感受到山清水秀、天藍地綠、村美人和,可以緬懷鄉愁的味道。實現生態宜居,要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快推行鄉村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斷增加農業生態產品和服務供給,讓良好生態成為永不枯萎的「搖錢樹」。
「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我們黨是以農村包圍城市取得革命勝利的,今天,鄉村治理仍然事關黨的執政基礎、事關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把夯實基層基礎作為固本之策,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作用,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確保鄉村社會充滿活力、和諧有序。
「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主要目的。說一千道一萬,提高農民收入是關鍵。農民沒有富裕起來,鄉村振興就是一句空話。要千方百計保持農民增收好勢頭,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讓億萬農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