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是盲目的,而是有底氣的。這種自信來自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來自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廣泛認可,來自國際比較的顯著優勢。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增強「四個自信」,就是回顧我們黨波瀾壯闊的百年歷程,要進一步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讓政治靈魂更加純潔純粹,讓精神支柱更加堅不可摧,從而堅定不移、激情澎湃地投身新時代偉大事業。明晰「學史增信」重要意義,有助於提升黨史學習教育成效。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增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這個自信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者統一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二、增信是實現偉大夢想的精神標識。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實現這個偉大夢想是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肩負的歷史使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進入新發展階段,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的大跨越。」增強自信,有助於謀求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有助於跨越新長征路上的許多「雪山」「草地」,征服許多「婁山關」「臘子口」;有助於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為人類追求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作出更大貢獻。
三、增信是開展偉大鬥爭的精神引領。在新時代進行偉大鬥爭具有長期性、複雜性、艱巨性,必須堅決反對一切削弱、歪曲、否定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言行,必須堅決反對一切損害人民利益、脫離群眾的行為,必須堅決破除一切頑瘴痼疾,必須堅決反對一切分裂祖國、破壞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穩定的行為,必須堅決戰勝一切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等領域和自然界出現的困難和挑戰。增強自信,有利於更好地激發中國共產黨人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有利於做好進行偉大鬥爭的思想準備與工作準備,有利於發揚鬥爭精神、把准鬥爭方向、堅定鬥爭信心、提高鬥爭本領、掌握鬥爭藝術,進而贏得鬥爭勝利。
通過黨史學習教育增強「四個自信」,歸根結底就是要把學習轉化成果就是要把學習成果轉化為不可撼動的理想信念,轉化為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用信仰信念信心照亮奮鬥之路,自覺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誠實踐者。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歷史交匯的關鍵節點上,擁有14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台,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具有無比堅定的自信。
學史增信,堅定信仰守初心。
信仰信念任何時候都至關重要。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強調,全黨同志要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黨史學習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教育引導全黨同志堅定理想信念、築牢初心使命。心有所信,方能行遠。學史增信,就要通過學習黨的歷史,進一步堅定對共產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用理想之光照亮奮鬥之路,用信仰之力開創美好未來。
百年黨史彰顯了馬克思主義以及中國化創新理論的真理力量,是堅定信仰的力量之源。思想是行動的先導。黨在成立之初,就把馬克思主義鄭重地寫在自己的旗幟上。100年來,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我們黨戰勝各種艱難險阻,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我們黨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理論創新、進行理論創造的歷史。學史增信,就要從黨的非凡歷程中領會馬克思主義是如何深刻改變中國、改變世界的,感悟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力量,深化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的認識。要自覺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堅持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系統掌握貫穿其中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要自覺把學黨史與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相貫通,做到理論聯繫實際、知行合一,不斷從黨史中提煉克敵制勝的法寶,在黨史教育中增長才幹,努力把學到的知識、掌握的規律轉化為解決發展問題、應對風險挑戰的能力。
百年黨史蘊含著黨的紅色血脈,是堅定信念的力量之源。黨的百年奮鬥史,是不斷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而奮鬥的歷史。我們黨從成立那一天開始,就義無反顧地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團結帶領人民進行艱苦卓絕的鬥爭。熠熠生輝的歷史長河之中,刻錄著無數共產黨人以青春、熱血和生命書寫的苦難輝煌。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經過28年艱苦卓絕的鬥爭,推翻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歷史性跨越,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基礎上進行改革開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脫貧攻堅戰如期打贏,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黨的百年奮鬥史,是黨最鮮活、最生動、最能教育人激勵人的教科書,啟示當下,燭照未來。
百年黨史體現了黨的初心使命,是堅定信心的力量之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的百年歷史,就是一部踐行黨的初心使命的歷史,就是一部黨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歷史。」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是最大的底氣。從「十萬工農下吉安」,到「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再到「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正是因為始終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我們黨才團結帶領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進程中,闖過一個個「婁山關」和「臘子口」。歷史充分證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學習黨的歷史,就要深刻認識黨的性質宗旨,切實踐行黨的宗旨,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如此,才能把對初心使命的堅守轉化為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生動實踐,凝聚起無往而不勝的磅礴力量。
百年黨史淬鍊了偉大的革命精神,是接續奮鬥的力量之源。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我們黨之所以歷經百年而風華正茂、飽經磨難而生生不息,就是憑著那麼一股革命加拚命的強大精神。在一百年的奮鬥歷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頑強拼搏、不懈奮鬥,形成了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遵義會議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紅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特區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偉大抗疫精神等,構築起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這些偉大革命精神,為堅定理想信念、錘鍊崇高品格提供了豐厚滋養。革命精神如火炬,又如明燈,始終照亮前行的道路,激盪起矢志不渝、一往無前的強大力量。黨的百年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是接受黨性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鮮活教材。學習黨史,就要學習革命先輩不畏強敵、不懼風險、敢於鬥爭、勇於勝利的風骨和品質,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革命到底的那種精氣神,始終保持革命者的大無畏奮鬥精神,以更加昂揚的精神狀態和奮鬥姿態,建功立業新時代,砥礪奮進新征程。
學史增信,奮進新征程。
第一,要學以正心,始終夯實道路自信的底氣。
道路,關乎黨的命脈、國家前途與民族命運。道路自信,來自於黨帶領廣大人民浴火重生的執著信念,來自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光輝成就,來自於新時代繼往開來、推動改革發展的蓬勃力量,百年黨史,是我們黨領導人民探索出一條舉世獨特的救國救民、強國富民的「中國道路」的苦難而輝煌的歷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時候都至關重要。」信仰是精神的支柱,信念是奮鬥的航標,信心是力量的源泉。歷史和現實無數次告訴我們,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驚濤駭浪,艱難困苦,都不能動搖這種根植於民族內心的刻骨認知、根本判斷和深厚感情。
我們學習黨史,就是要深刻領會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是指引國家發展進步、人民獲得美好生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人間正道,要把道路自信作為中華民族集體信仰的根本源頭,緊密團結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下,手挽手肩並肩,不彷徨不懈怠,走出屬於我們這一代人的新長征路。
第二,要學以修身,始終堅定理論自信的定力。
百年黨史就是一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不斷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不斷開闢馬克思主義新境界、不斷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歷史。這一體系不僅科學地解釋了中國的實際,而且成功地改變了中國現實,強化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信仰和信心。
事實證明,黨能夠歷經艱難而不斷發展壯大,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始終重視思想建黨、理論強黨,使全黨始終保持統一的思想、協調的行動。
我們學習黨史,就是要學習黨的指導思想,要搞清楚它們的來龍去脈、深刻內涵、重大意義,深刻把握黨的指導思想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辯證關係。學史增信,就是要立足當下,追尋歷史,遙望未來,將學深悟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放在學習突出位置,更堅定地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行動指南,指導實踐、推動工作、開拓新局。
第三,要學以增智,始終明晰制度自信的優勢。
制度自信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特色和優勢的深刻認識和堅定信念。弄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所從何來、何以有效、優勢何在、如何堅持,是我們學史增信必不可少的內容。在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同志就曾提出「黨指揮槍」「將支部建在連上」「整頓黨的學風作風」「實施三三制原則」等影響至深的制度建設方案;新中國成立後,黨及時總結社會主義建設改革的經驗,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進入新時代,黨繼續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統籌頂層設計和分層對接,為維護人民主體地位、實現人民共同富裕、確保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了較為完備的政治保障,更加堅定了黨和人民的制度自信。
百年黨史表明,制度的其他顯著優勢都是在黨的領導下形成的,也只有在黨的領導下,這些顯著優勢才能得到充分發揮,轉變為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蹟。
我們學習黨史,就是要深刻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努力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加強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將「中國之治」的水平不斷推向新的高度。
第四,要學以弘德,始終保持文化自信的精神。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總書記指出,「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及其所實現的中華民族的獨立、自由和解放,就肇始於強烈的文化自覺。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戰疫精神、脫貧攻堅精神等,不僅豐富了黨和人民的精神世界,而且凝聚了實現民族復興和現代化強國的強大精神動力。
歷史和事實充分證明,一脈相承的文化傳統造就了堅定的文化自信,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走向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歷史合法性的重要源泉,也是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動力,又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
我們不僅要學習那些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烈士視死如歸、為國獻身的精神,更應該將他們身上所傳承的中華民族精神發揚光大,不斷挖掘並鐫刻不同時代的文化傳承佳話,撐大我們的民族精神,錘鍊民族品格,鍛造民族風骨,促進民族自新,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強大精神動力。
一、增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這個自信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者統一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二、增信是實現偉大夢想的精神標識。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實現這個偉大夢想是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肩負的歷史使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進入新發展階段,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的大跨越。」增強自信,有助於謀求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有助於跨越新長征路上的許多「雪山」「草地」,征服許多「婁山關」「臘子口」;有助於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為人類追求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作出更大貢獻。
三、增信是開展偉大鬥爭的精神引領。在新時代進行偉大鬥爭具有長期性、複雜性、艱巨性,必須堅決反對一切削弱、歪曲、否定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言行,必須堅決反對一切損害人民利益、脫離群眾的行為,必須堅決破除一切頑瘴痼疾,必須堅決反對一切分裂祖國、破壞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穩定的行為,必須堅決戰勝一切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等領域和自然界出現的困難和挑戰。增強自信,有利於更好地激發中國共產黨人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有利於做好進行偉大鬥爭的思想準備與工作準備,有利於發揚鬥爭精神、把准鬥爭方向、堅定鬥爭信心、提高鬥爭本領、掌握鬥爭藝術,進而贏得鬥爭勝利。
通過黨史學習教育增強「四個自信」,歸根結底就是要把學習轉化成果就是要把學習成果轉化為不可撼動的理想信念,轉化為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用信仰信念信心照亮奮鬥之路,自覺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誠實踐者。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歷史交匯的關鍵節點上,擁有14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台,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具有無比堅定的自信。
學史增信,堅定信仰守初心。
信仰信念任何時候都至關重要。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強調,全黨同志要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黨史學習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教育引導全黨同志堅定理想信念、築牢初心使命。心有所信,方能行遠。學史增信,就要通過學習黨的歷史,進一步堅定對共產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用理想之光照亮奮鬥之路,用信仰之力開創美好未來。
百年黨史彰顯了馬克思主義以及中國化創新理論的真理力量,是堅定信仰的力量之源。思想是行動的先導。黨在成立之初,就把馬克思主義鄭重地寫在自己的旗幟上。100年來,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我們黨戰勝各種艱難險阻,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我們黨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理論創新、進行理論創造的歷史。學史增信,就要從黨的非凡歷程中領會馬克思主義是如何深刻改變中國、改變世界的,感悟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力量,深化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的認識。要自覺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堅持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系統掌握貫穿其中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要自覺把學黨史與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相貫通,做到理論聯繫實際、知行合一,不斷從黨史中提煉克敵制勝的法寶,在黨史教育中增長才幹,努力把學到的知識、掌握的規律轉化為解決發展問題、應對風險挑戰的能力。
百年黨史蘊含著黨的紅色血脈,是堅定信念的力量之源。黨的百年奮鬥史,是不斷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而奮鬥的歷史。我們黨從成立那一天開始,就義無反顧地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團結帶領人民進行艱苦卓絕的鬥爭。熠熠生輝的歷史長河之中,刻錄著無數共產黨人以青春、熱血和生命書寫的苦難輝煌。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經過28年艱苦卓絕的鬥爭,推翻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歷史性跨越,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基礎上進行改革開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脫貧攻堅戰如期打贏,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黨的百年奮鬥史,是黨最鮮活、最生動、最能教育人激勵人的教科書,啟示當下,燭照未來。
百年黨史體現了黨的初心使命,是堅定信心的力量之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的百年歷史,就是一部踐行黨的初心使命的歷史,就是一部黨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歷史。」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是最大的底氣。從「十萬工農下吉安」,到「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再到「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正是因為始終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我們黨才團結帶領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進程中,闖過一個個「婁山關」和「臘子口」。歷史充分證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學習黨的歷史,就要深刻認識黨的性質宗旨,切實踐行黨的宗旨,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如此,才能把對初心使命的堅守轉化為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生動實踐,凝聚起無往而不勝的磅礴力量。
百年黨史淬鍊了偉大的革命精神,是接續奮鬥的力量之源。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我們黨之所以歷經百年而風華正茂、飽經磨難而生生不息,就是憑著那麼一股革命加拚命的強大精神。在一百年的奮鬥歷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頑強拼搏、不懈奮鬥,形成了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遵義會議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紅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特區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偉大抗疫精神等,構築起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這些偉大革命精神,為堅定理想信念、錘鍊崇高品格提供了豐厚滋養。革命精神如火炬,又如明燈,始終照亮前行的道路,激盪起矢志不渝、一往無前的強大力量。黨的百年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是接受黨性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鮮活教材。學習黨史,就要學習革命先輩不畏強敵、不懼風險、敢於鬥爭、勇於勝利的風骨和品質,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革命到底的那種精氣神,始終保持革命者的大無畏奮鬥精神,以更加昂揚的精神狀態和奮鬥姿態,建功立業新時代,砥礪奮進新征程。
學史增信,奮進新征程。
第一,要學以正心,始終夯實道路自信的底氣。
道路,關乎黨的命脈、國家前途與民族命運。道路自信,來自於黨帶領廣大人民浴火重生的執著信念,來自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光輝成就,來自於新時代繼往開來、推動改革發展的蓬勃力量,百年黨史,是我們黨領導人民探索出一條舉世獨特的救國救民、強國富民的「中國道路」的苦難而輝煌的歷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時候都至關重要。」信仰是精神的支柱,信念是奮鬥的航標,信心是力量的源泉。歷史和現實無數次告訴我們,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驚濤駭浪,艱難困苦,都不能動搖這種根植於民族內心的刻骨認知、根本判斷和深厚感情。
我們學習黨史,就是要深刻領會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是指引國家發展進步、人民獲得美好生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人間正道,要把道路自信作為中華民族集體信仰的根本源頭,緊密團結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下,手挽手肩並肩,不彷徨不懈怠,走出屬於我們這一代人的新長征路。
第二,要學以修身,始終堅定理論自信的定力。
百年黨史就是一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不斷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不斷開闢馬克思主義新境界、不斷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歷史。這一體系不僅科學地解釋了中國的實際,而且成功地改變了中國現實,強化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信仰和信心。
事實證明,黨能夠歷經艱難而不斷發展壯大,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始終重視思想建黨、理論強黨,使全黨始終保持統一的思想、協調的行動。
我們學習黨史,就是要學習黨的指導思想,要搞清楚它們的來龍去脈、深刻內涵、重大意義,深刻把握黨的指導思想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辯證關係。學史增信,就是要立足當下,追尋歷史,遙望未來,將學深悟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放在學習突出位置,更堅定地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行動指南,指導實踐、推動工作、開拓新局。
第三,要學以增智,始終明晰制度自信的優勢。
制度自信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特色和優勢的深刻認識和堅定信念。弄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所從何來、何以有效、優勢何在、如何堅持,是我們學史增信必不可少的內容。在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同志就曾提出「黨指揮槍」「將支部建在連上」「整頓黨的學風作風」「實施三三制原則」等影響至深的制度建設方案;新中國成立後,黨及時總結社會主義建設改革的經驗,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進入新時代,黨繼續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統籌頂層設計和分層對接,為維護人民主體地位、實現人民共同富裕、確保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了較為完備的政治保障,更加堅定了黨和人民的制度自信。
百年黨史表明,制度的其他顯著優勢都是在黨的領導下形成的,也只有在黨的領導下,這些顯著優勢才能得到充分發揮,轉變為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蹟。
我們學習黨史,就是要深刻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努力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加強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將「中國之治」的水平不斷推向新的高度。
第四,要學以弘德,始終保持文化自信的精神。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總書記指出,「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及其所實現的中華民族的獨立、自由和解放,就肇始於強烈的文化自覺。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戰疫精神、脫貧攻堅精神等,不僅豐富了黨和人民的精神世界,而且凝聚了實現民族復興和現代化強國的強大精神動力。
歷史和事實充分證明,一脈相承的文化傳統造就了堅定的文化自信,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走向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歷史合法性的重要源泉,也是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動力,又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
我們不僅要學習那些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烈士視死如歸、為國獻身的精神,更應該將他們身上所傳承的中華民族精神發揚光大,不斷挖掘並鐫刻不同時代的文化傳承佳話,撐大我們的民族精神,錘鍊民族品格,鍛造民族風骨,促進民族自新,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強大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