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學思想政治課在教材內容、教師素質以及教學格局方面都取得了突破和創新,但在課時安排、教師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方法以及課程評價上仍存在問題和矛盾。為此要針對這些問題深入探析其產生的原因,以期能在中學思想政治課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得到完善和發展,促使中學生思想品德的提升。
【關鍵詞】中學思想政治課;新課程改革;思政課教學。
一、新課程改革中思想政治課教學取得的成就
在長期的思想政治課程改革中,最直接、顯著的變化是教材。教材內容更加符合社會發展規律和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處於青春期的中學生開始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記憶模式從背誦記憶向意義記憶過渡,教材的變革注重了中學生的這一變化。同時,教材內容更趨於合理化,不僅僅局限於灌輸性的知識理論,而是轉變為啟發性、參與式的探究知識。
其次,改革促使教師隊伍素質不斷提高。男女比例、老中青構成趨於合理化,學歷構成以及職稱結構愈加均衡,有利於教師隊伍的發展。在改革中教師專業能力成為重點,對教師入職的要求相應嚴格,提高了教師隊伍的專業化水準,加之目前教育培訓的普遍化、制度化,教師教學理念在不斷更新和完善。
最後,教學格局的科學化、合理化是改革的落腳點。當今時代的快速發展也引發人們對道德的反思,先前的「馬加爵事件」、「小悅悅事件」發人深省,作為引領思想道德的思想政治課程不得不率先發聲、儘快變革,重視思想政治的格局應運而生。中共中央更加關注學校的德育工作,先後下發了《中共中央關於改革學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通知》、《中共中央關於改革和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通知》,以規範性的文件保障中學教學。同時地方行政主管部門也發力資助,保障學校物資和師資配備,推動了改革的進程。
二、當前中學生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課時制度不完善。
一直以來,思想政治課都被定位成可學可不學的「副科」,甚至被語數外占課,其課時得不到保證。同時,思想政治課往往會被安排在上午最後一節和下午第一節,學生精力不足的時候成為思想政治課的「天堂」,這是目前中學校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教育中的一個缺失,需要我們逐步重視,加強思想政治課的地位,促進各科目平等發展。
(二)學生缺乏學習興趣。
正是由於課時制度的不完善,使得思想政治課一直處於尷尬的地位,典型表現為:老師辛辛苦苦備課,學生高高興興逃課,領導同事不認可,學生缺乏學習主動性,思想政治課逐漸變得平淡無味。思想政治課不同於其他課程,其理論性更強,時政性更突出,若教師授課方式和語言缺乏創新與激情,那麼學生的積極性也就很難被激發,更談不上身心啟發和渲染了。
(三)教師教學存在問題。
首先教師教學水平達不到要求,專業化不夠,仍然存在諸如教其他課程的教師代授思想政治課、思政教師擔任行政職務、行政幹部為職稱提升而代課的現象,思政課教師專職化薄弱,教學水平不高。其次,教師教學方式陳舊,傳統填鴨式教學依然是課堂的主要方式,學生的主體性未能體現。儘管很多學校開始使用多媒體教學,但大都流於形式,未真正採用啟發式、案例式的方法手段,使得思想政治教學理論脫離實際。最後,教學評價標準單一,過分注重選拔功能而忽視了評價的發展性功能;側重於課本知識的考查,忽視對學生能力目標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評價;以捲紙測驗為主,導致評價目標唯量化、簡單化;多是教師評價學生,學生是被動接受評價的客體,不參與任何評價;只看重考試結果而忽視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綜合考量。
三、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教育觀念存在不合理。
應試教育下「重智育輕德育」的教育觀念根深蒂固,考試仍然是甄別和選拔的重要方式,忽視學生德育的養成。教師在用理論分析實際問題時,只是教知識,讓學生背答案,背答題思路,套模板,爭取拿高分,不關心學生的德育素養,學校開展的培養學生德育的工作形式化,毫無意義可言。
(二)教師培訓力度不夠。
新課程改革對教師帶來衝擊,課程少了,課程內容反而增加了,更加注重教師能力。然而,當前制度的不健全,使教師崗前培訓缺乏實效,繼續教育趨於形式,進修學習的機會也很少。大部分情況下,對教師進行培訓時缺乏針對性,只是停於觀察層面,目的性不強,就目前來說這還是一個缺口。
(三)課程建設滯後。
國家在2001年整體推行基礎教育改革時,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等中學基礎教育課程都參與到了這場大改革中,而思想政治課一直到2003年5月國家才公布新的思想品德課《課程標準》,課程建設明顯滯後。同時在中學開展教研活動相對較難,教師由於時間、精力等各方面的影響,在學術研究上缺乏,校本課程以及課程研究方面甚少,影響了思想政治課程的建設進程。
(四)對思政教師的評價導向不準確。
學校對思想政治教師的教學評價上存在不良傾向,一方面對教師本身的考核仍然以所任班級的考試分數為主,忽視學生德育教育和高尚情操的培養。另一方面,一名思想政治教師平均代課班級要比其他教師多,但所對應的課時薪酬卻又少,導致了嚴重的不平衡。因此,學校對思政課教師的教學評價導向不準確嚴重製約了思想政治課的教學。
(五)家校社外在因素的影響。
就學校內部而言,「主科」與「副科」的區分這些不良因素的干擾影響了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效果;從家庭教育來說,家長本身的身教不當,觀念不合理,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導致與學校教育方向不一致,產生負面影響;對於社會環境來說,網際網路對中學生的衝擊力度大,在缺乏教師正確的引導下,面對網絡鋪天蓋地的誘惑使得中學生難以理性思考,使得本身理解的不是很透徹的政治思想理論發生動搖,從而影響學生正確價值觀的養成。
作者簡介:尚珂(1992-9),女,漢,山西晉中人,在讀研究生,現主要從事學科教學(思政)方向研究。
參考文獻:
[1]周群.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經貿實踐,2015(16):302。
[2]傅增喜.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亞太教育,2015(16):80。
【關鍵詞】中學思想政治課;新課程改革;思政課教學。
一、新課程改革中思想政治課教學取得的成就
在長期的思想政治課程改革中,最直接、顯著的變化是教材。教材內容更加符合社會發展規律和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處於青春期的中學生開始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記憶模式從背誦記憶向意義記憶過渡,教材的變革注重了中學生的這一變化。同時,教材內容更趨於合理化,不僅僅局限於灌輸性的知識理論,而是轉變為啟發性、參與式的探究知識。
其次,改革促使教師隊伍素質不斷提高。男女比例、老中青構成趨於合理化,學歷構成以及職稱結構愈加均衡,有利於教師隊伍的發展。在改革中教師專業能力成為重點,對教師入職的要求相應嚴格,提高了教師隊伍的專業化水準,加之目前教育培訓的普遍化、制度化,教師教學理念在不斷更新和完善。
最後,教學格局的科學化、合理化是改革的落腳點。當今時代的快速發展也引發人們對道德的反思,先前的「馬加爵事件」、「小悅悅事件」發人深省,作為引領思想道德的思想政治課程不得不率先發聲、儘快變革,重視思想政治的格局應運而生。中共中央更加關注學校的德育工作,先後下發了《中共中央關於改革學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通知》、《中共中央關於改革和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通知》,以規範性的文件保障中學教學。同時地方行政主管部門也發力資助,保障學校物資和師資配備,推動了改革的進程。
二、當前中學生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課時制度不完善。
一直以來,思想政治課都被定位成可學可不學的「副科」,甚至被語數外占課,其課時得不到保證。同時,思想政治課往往會被安排在上午最後一節和下午第一節,學生精力不足的時候成為思想政治課的「天堂」,這是目前中學校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教育中的一個缺失,需要我們逐步重視,加強思想政治課的地位,促進各科目平等發展。
(二)學生缺乏學習興趣。
正是由於課時制度的不完善,使得思想政治課一直處於尷尬的地位,典型表現為:老師辛辛苦苦備課,學生高高興興逃課,領導同事不認可,學生缺乏學習主動性,思想政治課逐漸變得平淡無味。思想政治課不同於其他課程,其理論性更強,時政性更突出,若教師授課方式和語言缺乏創新與激情,那麼學生的積極性也就很難被激發,更談不上身心啟發和渲染了。
(三)教師教學存在問題。
首先教師教學水平達不到要求,專業化不夠,仍然存在諸如教其他課程的教師代授思想政治課、思政教師擔任行政職務、行政幹部為職稱提升而代課的現象,思政課教師專職化薄弱,教學水平不高。其次,教師教學方式陳舊,傳統填鴨式教學依然是課堂的主要方式,學生的主體性未能體現。儘管很多學校開始使用多媒體教學,但大都流於形式,未真正採用啟發式、案例式的方法手段,使得思想政治教學理論脫離實際。最後,教學評價標準單一,過分注重選拔功能而忽視了評價的發展性功能;側重於課本知識的考查,忽視對學生能力目標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評價;以捲紙測驗為主,導致評價目標唯量化、簡單化;多是教師評價學生,學生是被動接受評價的客體,不參與任何評價;只看重考試結果而忽視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綜合考量。
三、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教育觀念存在不合理。
應試教育下「重智育輕德育」的教育觀念根深蒂固,考試仍然是甄別和選拔的重要方式,忽視學生德育的養成。教師在用理論分析實際問題時,只是教知識,讓學生背答案,背答題思路,套模板,爭取拿高分,不關心學生的德育素養,學校開展的培養學生德育的工作形式化,毫無意義可言。
(二)教師培訓力度不夠。
新課程改革對教師帶來衝擊,課程少了,課程內容反而增加了,更加注重教師能力。然而,當前制度的不健全,使教師崗前培訓缺乏實效,繼續教育趨於形式,進修學習的機會也很少。大部分情況下,對教師進行培訓時缺乏針對性,只是停於觀察層面,目的性不強,就目前來說這還是一個缺口。
(三)課程建設滯後。
國家在2001年整體推行基礎教育改革時,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等中學基礎教育課程都參與到了這場大改革中,而思想政治課一直到2003年5月國家才公布新的思想品德課《課程標準》,課程建設明顯滯後。同時在中學開展教研活動相對較難,教師由於時間、精力等各方面的影響,在學術研究上缺乏,校本課程以及課程研究方面甚少,影響了思想政治課程的建設進程。
(四)對思政教師的評價導向不準確。
學校對思想政治教師的教學評價上存在不良傾向,一方面對教師本身的考核仍然以所任班級的考試分數為主,忽視學生德育教育和高尚情操的培養。另一方面,一名思想政治教師平均代課班級要比其他教師多,但所對應的課時薪酬卻又少,導致了嚴重的不平衡。因此,學校對思政課教師的教學評價導向不準確嚴重製約了思想政治課的教學。
(五)家校社外在因素的影響。
就學校內部而言,「主科」與「副科」的區分這些不良因素的干擾影響了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效果;從家庭教育來說,家長本身的身教不當,觀念不合理,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導致與學校教育方向不一致,產生負面影響;對於社會環境來說,網際網路對中學生的衝擊力度大,在缺乏教師正確的引導下,面對網絡鋪天蓋地的誘惑使得中學生難以理性思考,使得本身理解的不是很透徹的政治思想理論發生動搖,從而影響學生正確價值觀的養成。
作者簡介:尚珂(1992-9),女,漢,山西晉中人,在讀研究生,現主要從事學科教學(思政)方向研究。
參考文獻:
[1]周群.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經貿實踐,2015(16):302。
[2]傅增喜.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亞太教育,2015(1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