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至2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深入廣西北海、南寧考察調研。其中,4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南寧考察調研,先後深入廣西南南鋁加工有限公司、那考河生態綜合整治項目和南寧·中關村創新示範基地等,並主持召開基層代表座談會,考察調研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實地了解基層幹部群眾對黨的十九大的建議和期待。
為了認真學習、深刻領會習總書記考察調研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本報從今日起開設《認真學習貫徹總書記視察廣西重要講話精神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欄目,及時轉載中央、自治區媒體相關稿件和刊發我市各級各部門各單位貫徹落實總書記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的稿件。
走群眾路線,到群眾中去。
——記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基層代表座談會。
4月20日,八桂大地春意正濃。南寧·中關村創新示範基地,習近平總書記健步來到14位從廣西各地風塵僕僕趕來的人們面前,同他們一一握手。田間干農活的手、工廠流水線上忙碌的手、黑板前握粉筆的手、沾著醫院消毒水味的手……此刻,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基層代表。
廣西考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專門抽出時間聽取基層代表們對開好黨的十九大的建議和期待。他強調:「籌備黨的十九大,必須充分發揚民主,以多種方式廣泛吸取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智慧,這是必須做的,也是必須做好的。這也是中國共產黨黨內民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之所在。」。
一場座談會,一次不尋常的安排:中國共產黨如何帶領人民續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故事。
答案是人民。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聽宏大時代的百姓故事。
西南邊陲鄉村,千百年來炊煙裊裊。在時代浪潮的推動下,同中國大地其他鄉鎮一道走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決勝階段。
來座談之前,梁麗娜和陳祥榮都向街坊們徵求意見,「鄉親們都說趕上了好時代」。
梁麗娜來自玉林市陸川縣烏石鎮。當了6年村官,她的成長故事是陸河村的發展故事,也是中國千千萬萬個村莊「帶頭人」的故事。
回村之初,夢想差點被現實澆滅,「村子要產業沒產業,要活力沒活力」。她和鄉親們摸索著發展養殖業、種植中草藥材。面對總書記,她對村莊柱狀圖數據信手拈來:陸河村貧困人口從6年前的984人減少到今年的161人,人均純收入從2000多元增加到6000多元。
陳祥榮來自貴港市平南縣六陳鎮。作為土生土長的基層幹部,他的家鄉記憶載滿了瑤族鄉鎮的變遷,那也是中國千千萬萬個鄉鎮發展的縮影。
「我在瑤鄉山溝長大,山區羊腸道,運輸靠馬馱。種植成本高,村民收入少。」現如今,他以一組排比句告訴總書記自己的家鄉有多美:經濟發展更快了,鄉親們腰包更鼓了,脫貧致富信心更足了,村寨環境更美了……。
廣西,古時百越之地。廣西的脫貧攻堅擔子不可謂不重。兩年前兩會期間的一場對話,至今歷歷在目。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廣西代表團審議時,同代表們算脫貧細賬。聽聞廣西當時還有500萬貧困人口,總書記略一思量:「到今年,那就是每年要脫貧100萬人口」。
今年,中國面向歷史、面對世界作出莊嚴承諾,「絕不能讓一個少數民族、一個地區掉隊,要讓13億中國人民共享全面小康的成果」。中國矢志補齊小康路上的短板,「希望廣大貧困地區的群眾同樣喜笑顏開」。
春去秋來,又將是一個五年。國際形勢和國內環境都發生了深刻變化,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推動發展、維護穩定的任務更加艱巨繁重。多聽聽廣大人民群眾的心聲,百姓的日子裡有時代的問題,也有人民的回答。
問睿智之言和務實之策。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座談會現場,習近平總書記記得勤、問得細。「基層的同志處在改革開放前沿和生產工作一線,參與經濟社會生活最直接,同人民群眾聯繫最經常,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落地見效感知最真切,往往能夠提出許多樸實、具體、反映群眾心聲的意見建議。」。
科技工作者代表王雙飛快人快語,他說起東西部人才資源的落差。習近平總書記看向會場:「對於『孔雀東南飛』,你們有什麼符合發展規律的建議?」?
縣委書記的代表韋正業講到易地扶貧搬遷有關問題一刀切的個案,習近平總書記回應道,也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將復墾、過渡等綜合考量。
優秀教師代表徐華談到農村教育資源短缺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詳細了解農村教師的政策、待遇、榮譽感。他說,對農村教師隊伍建設要有更加有力的措施,要從總體上研究解決這個問題。
教育、醫療、人才、農業、科研……一枝一葉總關情。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蘊含字裡行間,基層代表的微觀視角折射著關係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
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設計者決策者和落實者受益者的對話。黨的十八大以來,改革攻城拔寨,向著深水區挺進,「範圍之廣、力度之大、程度之深、考量之細」令外媒驚嘆。「最後一公里」能不能打通?來自中央的政策能不能落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黨工作的重要方法論:「好的方針政策都應該來自人民、順應人民的意願、符合人民的所思所想。黨的領導工作的正確方法就是將群眾意見集中起來形成正確的決策,又到群眾中宣傳解釋,將決策化為群眾的行動,並在群眾實踐中檢驗這些決策是否正確。」。
「做好黨的一切工作,必須走群眾路線。我們說發揚群眾集思廣益,絕不是喊喊口號走走過場,而是要誠心誠意、實打實做。如果不充分發揚民主,黨的領導機關就會脫離群眾,黨的上級組織就會脫離下級組織。」。
手握歷史的接力棒,習近平總書記將目光投向廣袤大地:「廣大黨員、幹部要把各方面新情況新問題新期待,特別是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意見和建議、社會各方面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收集起來,通過合適渠道反映上來,多建睿智之言,多獻務實之策,為黨中央決策提供依據。」。
牢記黨的形象和黨的責任。
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託:「任憑時代變遷、風雲變幻,我們都要堅持黨的性質和宗旨,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不斷提高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使我們黨更好肩負起帶領人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基層代表,講述了他們眼中的「黨」。
新社會階層人士代表雷翔眼中,黨建是發展的驅動力。華藍集團保持了連續十年的快速增長,他最大的秘訣是「把黨建工作有機融入現代企業管理」。聽到這,習近平總書記插話說,黨建要全覆蓋,同時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結構變化,黨的組織形式、工作方式也要與之適應,因地制宜抓好黨建。
紀檢工作者代表周玉斌建議,深入開展扶貧領域監督執紀問責。習近平總書記接過這個話題說,堅持零容忍態度,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嚴懲不貸。
一個黨員一面旗幟,一個黨組織一座戰鬥堡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論身處何方、身居何位,始終不能忘記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
科技工作者代表王雙飛,從博士生到董事長,從講堂到上市。黨中央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機遇,他參與其中。
勞模代表徐世宏,農技推廣一干就是29年,他和他的團隊將水稻拋秧技術引進廣西,推動廣西「超級稻+再生稻」畝產刷新世界紀錄。中國對「三農」的重視和支持,他捕捉到了。
社科研究員代表雷小華,專注於中國—東協海洋合作、「一帶一路」建設等研究課題。中國對外開放的歷史性機遇,他把握住了。
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13億多人,8800多萬黨員,440多萬黨的基層組織,每個人出一份力就能匯聚成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每個人做成一件事干好一件工作,黨的事業發展就能前進一大步。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共同目標,每個人都是主角,每個人都有責任,每個人都不能缺席。我們自覺把個人的前途同黨和國家民族的未來緊緊聯繫在一起,立足本職崗位,踏踏實實把正在做的事情做好,把實現自我價值融匯於實現中國夢的共同奮鬥中。
為了認真學習、深刻領會習總書記考察調研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本報從今日起開設《認真學習貫徹總書記視察廣西重要講話精神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欄目,及時轉載中央、自治區媒體相關稿件和刊發我市各級各部門各單位貫徹落實總書記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的稿件。
走群眾路線,到群眾中去。
——記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基層代表座談會。
4月20日,八桂大地春意正濃。南寧·中關村創新示範基地,習近平總書記健步來到14位從廣西各地風塵僕僕趕來的人們面前,同他們一一握手。田間干農活的手、工廠流水線上忙碌的手、黑板前握粉筆的手、沾著醫院消毒水味的手……此刻,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基層代表。
廣西考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專門抽出時間聽取基層代表們對開好黨的十九大的建議和期待。他強調:「籌備黨的十九大,必須充分發揚民主,以多種方式廣泛吸取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智慧,這是必須做的,也是必須做好的。這也是中國共產黨黨內民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之所在。」。
一場座談會,一次不尋常的安排:中國共產黨如何帶領人民續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故事。
答案是人民。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聽宏大時代的百姓故事。
西南邊陲鄉村,千百年來炊煙裊裊。在時代浪潮的推動下,同中國大地其他鄉鎮一道走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決勝階段。
來座談之前,梁麗娜和陳祥榮都向街坊們徵求意見,「鄉親們都說趕上了好時代」。
梁麗娜來自玉林市陸川縣烏石鎮。當了6年村官,她的成長故事是陸河村的發展故事,也是中國千千萬萬個村莊「帶頭人」的故事。
回村之初,夢想差點被現實澆滅,「村子要產業沒產業,要活力沒活力」。她和鄉親們摸索著發展養殖業、種植中草藥材。面對總書記,她對村莊柱狀圖數據信手拈來:陸河村貧困人口從6年前的984人減少到今年的161人,人均純收入從2000多元增加到6000多元。
陳祥榮來自貴港市平南縣六陳鎮。作為土生土長的基層幹部,他的家鄉記憶載滿了瑤族鄉鎮的變遷,那也是中國千千萬萬個鄉鎮發展的縮影。
「我在瑤鄉山溝長大,山區羊腸道,運輸靠馬馱。種植成本高,村民收入少。」現如今,他以一組排比句告訴總書記自己的家鄉有多美:經濟發展更快了,鄉親們腰包更鼓了,脫貧致富信心更足了,村寨環境更美了……。
廣西,古時百越之地。廣西的脫貧攻堅擔子不可謂不重。兩年前兩會期間的一場對話,至今歷歷在目。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廣西代表團審議時,同代表們算脫貧細賬。聽聞廣西當時還有500萬貧困人口,總書記略一思量:「到今年,那就是每年要脫貧100萬人口」。
今年,中國面向歷史、面對世界作出莊嚴承諾,「絕不能讓一個少數民族、一個地區掉隊,要讓13億中國人民共享全面小康的成果」。中國矢志補齊小康路上的短板,「希望廣大貧困地區的群眾同樣喜笑顏開」。
春去秋來,又將是一個五年。國際形勢和國內環境都發生了深刻變化,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推動發展、維護穩定的任務更加艱巨繁重。多聽聽廣大人民群眾的心聲,百姓的日子裡有時代的問題,也有人民的回答。
問睿智之言和務實之策。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座談會現場,習近平總書記記得勤、問得細。「基層的同志處在改革開放前沿和生產工作一線,參與經濟社會生活最直接,同人民群眾聯繫最經常,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落地見效感知最真切,往往能夠提出許多樸實、具體、反映群眾心聲的意見建議。」。
科技工作者代表王雙飛快人快語,他說起東西部人才資源的落差。習近平總書記看向會場:「對於『孔雀東南飛』,你們有什麼符合發展規律的建議?」?
縣委書記的代表韋正業講到易地扶貧搬遷有關問題一刀切的個案,習近平總書記回應道,也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將復墾、過渡等綜合考量。
優秀教師代表徐華談到農村教育資源短缺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詳細了解農村教師的政策、待遇、榮譽感。他說,對農村教師隊伍建設要有更加有力的措施,要從總體上研究解決這個問題。
教育、醫療、人才、農業、科研……一枝一葉總關情。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蘊含字裡行間,基層代表的微觀視角折射著關係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
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設計者決策者和落實者受益者的對話。黨的十八大以來,改革攻城拔寨,向著深水區挺進,「範圍之廣、力度之大、程度之深、考量之細」令外媒驚嘆。「最後一公里」能不能打通?來自中央的政策能不能落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黨工作的重要方法論:「好的方針政策都應該來自人民、順應人民的意願、符合人民的所思所想。黨的領導工作的正確方法就是將群眾意見集中起來形成正確的決策,又到群眾中宣傳解釋,將決策化為群眾的行動,並在群眾實踐中檢驗這些決策是否正確。」。
「做好黨的一切工作,必須走群眾路線。我們說發揚群眾集思廣益,絕不是喊喊口號走走過場,而是要誠心誠意、實打實做。如果不充分發揚民主,黨的領導機關就會脫離群眾,黨的上級組織就會脫離下級組織。」。
手握歷史的接力棒,習近平總書記將目光投向廣袤大地:「廣大黨員、幹部要把各方面新情況新問題新期待,特別是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意見和建議、社會各方面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收集起來,通過合適渠道反映上來,多建睿智之言,多獻務實之策,為黨中央決策提供依據。」。
牢記黨的形象和黨的責任。
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託:「任憑時代變遷、風雲變幻,我們都要堅持黨的性質和宗旨,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不斷提高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使我們黨更好肩負起帶領人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基層代表,講述了他們眼中的「黨」。
新社會階層人士代表雷翔眼中,黨建是發展的驅動力。華藍集團保持了連續十年的快速增長,他最大的秘訣是「把黨建工作有機融入現代企業管理」。聽到這,習近平總書記插話說,黨建要全覆蓋,同時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結構變化,黨的組織形式、工作方式也要與之適應,因地制宜抓好黨建。
紀檢工作者代表周玉斌建議,深入開展扶貧領域監督執紀問責。習近平總書記接過這個話題說,堅持零容忍態度,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嚴懲不貸。
一個黨員一面旗幟,一個黨組織一座戰鬥堡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論身處何方、身居何位,始終不能忘記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
科技工作者代表王雙飛,從博士生到董事長,從講堂到上市。黨中央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機遇,他參與其中。
勞模代表徐世宏,農技推廣一干就是29年,他和他的團隊將水稻拋秧技術引進廣西,推動廣西「超級稻+再生稻」畝產刷新世界紀錄。中國對「三農」的重視和支持,他捕捉到了。
社科研究員代表雷小華,專注於中國—東協海洋合作、「一帶一路」建設等研究課題。中國對外開放的歷史性機遇,他把握住了。
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13億多人,8800多萬黨員,440多萬黨的基層組織,每個人出一份力就能匯聚成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每個人做成一件事干好一件工作,黨的事業發展就能前進一大步。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共同目標,每個人都是主角,每個人都有責任,每個人都不能缺席。我們自覺把個人的前途同黨和國家民族的未來緊緊聯繫在一起,立足本職崗位,踏踏實實把正在做的事情做好,把實現自我價值融匯於實現中國夢的共同奮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