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們:
大家好,今天我為大家講黨課,主題是——在鄉村振興的浪潮中,農村黨支部書記的使命和擔當。我們山東省年初定下的工作總基調是——「擔當作為,狠抓落實」,結合當前全黨上下正在開展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我們應當認識到,使命和擔當兩個詞,不能只掛在嘴邊,抄到紙上,更應該放在在座各位的心裡,落實在我們開展鄉村振興各項工作的行動中。
我們今天的黨課,從分享兩個人物故事開始,這兩名同志都是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榮譽稱號的山東人,而且和在座各位一樣,是村黨支部書記。我們一起學習一下他們是如何做的,是如何在村支部書記的職位上,得到全國表彰的。大家在聽的時候,設身處地的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換作是你,面臨同樣的境遇,你能做到什麼程度?
時代楷模故事分享——朱彥夫。
第一個故事的主人公名字叫朱彥夫,男,1933年7月出生在沂源縣張家泉村,中共黨員,曾任山東省沂源縣西里鎮張家泉村黨支部書記。
他沒有四肢,沒有左眼,右眼的視力只有0.3,沒上過學,但參加過上百次戰鬥,三次立功,十次負傷,是動過47次手術的特等傷殘軍人;退伍後,他主動放棄榮軍休養所的特護待遇,放棄祖國對他這個特殘軍人照顧,放棄後半輩子衣食無憂的生活,毅然要求回鄉自強自立,拖著殘軀帶領鄉親建設家園。並在離職後,用嘴銜筆、殘肢抱筆,翻爛了4本字典,用掉了半噸稿紙,歷時7年,七易其稿,創作完成了兩部震撼人心的自傳體長篇小說《極限人生》和《男兒無悔》。用堅強意志和為民情懷書寫著自己的「極限人生」,被譽為「中國的保爾·柯察金」。
朱彥夫退伍後,為了練習生活自理,來家8個月,就砸碎了飯碗141個,菜碟盤子23個,茶碗7個,潑掉飯菜上百次,因摔傷、凍傷用藥90多次……在一次次的失敗中,他一直與命運搏鬥。他終於成為勝者!1957年,全村8名共產黨員,一致選舉朱彥夫當了村黨支部書記。從此,他肩負重任,又捧出了一篇篇描山寫地的絕世文章!他拄著雙拐,爬山頭,到田間,訪貧問苦到家院;他用殘臂、用假肢支撐著大幹苦幹,開山劈嶺,治山改水,打機井;他躺在地里,跪在溝里,育苗、拔草、澆水;他帶領村民,千方百計,歷經艱難,把光禿禿的荒山,變成了綠山果園;向瘠薄的土地,要出了高產;修道路、搞副業,全村用上了電……。
請大家想像一下這樣的畫面:朱彥夫冬閒時帶領村民打水井,親自下井指揮,上來後假肢鐵腿取不下來,與殘肢凍在了一起,血肉模糊。為制訂山地改造計劃,他親自爬山越嶺地考察,帶著17斤重的鐵腿爬山,站著走腿被磨疼了,就卸下鐵腿掛在脖子上跪著走,跪著走磨破了皮肉就爬著走;下山的時候,站著走經常摔跤,又不能跪著走或爬著走,他乾脆扔下鐵腿身體抱成團滾著走。那時,他經常是四肢的創傷面剛結痂,又被磨破,流血化膿是常有的事。站著走,跪著走,爬著走,滾著走。
在那個一窮二白,物質條件極度匱乏的年代,他帶領大家用自製的簡陋工具完成了一個個山里人想都沒想過的大工程。
時代楷模故事分享——王傳喜。
我們的第二個故事,主人公是王傳喜,男,1968年9月出生,現任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卞莊街道代村社區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黨的十九大代表。
1999年3月,經過民主推選和組織考察,31歲的王傳喜走上了村黨支部書記的崗位。當選黨支部書記之初,直接面對的是村集體負債380多萬,法院傳票126件,村內環境髒、民風亂、治安差。現如今,代村崛起為產業總值超20億元、村集體收入1.1億元的先進村,所轄面積3.6平方公里,村民1200多戶3600多人,社區居住人口超過1.1萬人。
代村之治:人均耕地患不均,調整土地聚民心。王傳喜上任後不久,一手解近憂,一手謀遠略。他一邊帶領年輕的委員們重新調整分配耕地,一邊制定了代村第一張發展規劃圖,仔細謀劃代村的未來。當周圍村莊出讓村集體土地、建小工業項目時,任旁人怎樣勸,他就是不為所動。
2005年,王傳喜搶抓機遇將全村2600畝土地流轉歸村集體經營。2007年,又流轉周邊5個村的7000多畝土地,高標準建起現代農業示範園。
2010年,王傳喜帶領規劃投資建設了代村商城。憑藉現代農業和鄉村旅遊的新名片,代村商城帶動就業超過6000人,集體經濟收入4000多萬元。
王傳喜用10年時間完成了舊村改造,建起了65棟居民樓、170戶小康樓。社區醫院、小學、幼兒園、老年公寓拔地而起。村民年人均純收入6.5萬元,全村有勞動能力的村民實現了人人有工資性收入,家家每年都有村集體「分紅」。
從落後到先進、從貧困到富裕,代村用19年的時間實現了全面發展。
二十年來,王傳喜盡心竭力,率領村「兩委」班子和黨員幹部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築牢村莊發展根基;團結群眾發展現代農業,壯大集體經濟,實現村民共同富裕;積極推動鄉村有效治理,倡導文明新風,不斷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始終牢記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模範踐行新時期沂蒙精神,幹事創業、服務群眾,贏得了幹部群眾的廣泛讚譽,曾先後獲得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6月29日,中央宣傳部授予王傳喜「時代楷模」稱號。
分析兩位楷模的成功經驗。
今天,我們把大家在百忙之中集中在一起,共同上一節黨課,我希望在座各位聽完以後,一定是有所收穫的,一定是對咱們開展村內工作有啟發的,而不是來這裡浪費時間。
我們王廟鎮財政資金並不富裕,但是我們比起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沂源縣張家泉村,我們的物質條件不知道要好多少倍。我們在坐的各位,身體條件也要比朱彥夫同志強百倍。但是,我們可以毫不客氣的說,我們攻堅克難的精神,我們為民服務的信仰,我們對初心和使命的追求,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比得上這位老前輩。
代村的發展歷程,大家可以在「學習強國」上看一看,搜王傳喜就可以找到。視頻中展示了代村的新面貌以及王傳喜是如何帶領大家致富的。
他們的經驗對於我們而言是可複製可借鑑的——在土地里找機會,集中力量向現代農業轉型。他們從2002年開始啟動全村土地流轉,村民拿土地入股,村裡土地全部集約化經營。建起了高標準的花卉園、果蔬園等示範園區,走上了農業與科技、旅遊相結合的現代農業之路,用集約化方式做強集體經濟。建設起蘭陵省級農業科技園以及占地2萬多畝的蘭陵國家農業公園。
火車跑得快,全靠頭來帶。代村能取得如今的成績,離不開一個幹事創業的帶頭人。
今天我們講的張家泉村和代村,如果任何一個村的幹部有等、靠、要的想法,那他們都不會有現在的成績。
我們面臨的時代背景。
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挑戰與機遇並存。放眼全球,局勢並不太平,但是我們生活在中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有幸沐浴在和平的陽光下,有良好的幹事創業氛圍,有國家政策的支持,有先進榜樣的示範,有前人的經驗可學。
我們有一個十分重視,且了解農業農村農民的領導人。
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把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當作國計民生的大事,解決好「三農」問題,一直是縈繞心中的「重中之重」。總書記早年即下鄉務農,做過大隊黨支部書記,從政經歷遍及村、縣、市(地)、省(直轄市)和中央黨政軍主要崗位,十分懂得「三農」工作,「了解鄉親們最需要什麼」,對「三農」工作思考和實踐的步伐從未停止?
在陝北梁家河,他與村民們一起戰天鬥地,對農業農村農民有了深切的了解和感悟,成了「黃土地的兒子」;在河北正定,他探索發展「半城郊型」經濟的新路子,總結出裕民富民的「二十字經」;在福建,他組織推動山海協作、閩寧對口幫扶,強調扶貧先扶志,提出「滴水穿石」、「弱鳥先飛」;在浙江,他親自部署「千村示範、萬村整治」等重要工程,推動浙江城鄉發展一體化步伐走在全國前列;在上海這個農業比重不到1%的超大城市,他強調只要有農業、農村、農民,就要把「三農」工作作為重中之重來抓,擘畫出一條現代化農業發展之路。
我帶領大家重溫一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二十個字」總要求。
「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只有產業興旺了,農民才能有好的就業、高的收入,農村才有生機和活力,鄉村振興才有強大的物質基礎。推進產業興旺,要緊緊圍繞促進產業發展,構建彰顯地域特色、體現鄉村氣息、承載鄉村價值、適應現代需要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讓農業經營有效益,真正成為有奔頭、有前途的產業。
「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現在不少城裡人之所以嚮往農村,就是因為在這裡可以感受到山清水秀、天藍地綠、村美人和,可以緬懷鄉愁的味道。實現生態宜居,要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快推行鄉村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斷增加農業生態產品和服務供給,讓良好生態成為永不枯萎的「搖錢樹」。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緊迫任務。鄉村振興,既要塑形,更要鑄魂;既要看農民口袋裡票子有多少,更要看農民精神風貌怎麼樣。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大力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因地制宜推進移風易俗,保護和傳承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
「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我們黨是以農村包圍城市取得革命勝利的,今天,鄉村治理仍然事關黨的執政基礎、事關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把夯實基層基礎作為固本之策,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作用,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確保鄉村社會充滿活力、和諧有序。
「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主要目的。說一千道一萬,提高農民收入是關鍵。農民沒有富裕起來,鄉村振興就是一句空話。要千方百計保持農民增收好勢頭,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讓億萬農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我們肩負的使命和應有的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指出,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他在2016年的農村改革座談會上強調,「檢驗農村工作實效的一個重要尺度,就是看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沒有」。所以我們干工作的標準就在於此——看看農民的錢袋子。
我們看到,代村的巨變正應了一句俗話: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一個「帶」字,形象地道出了火車頭的作用。如果把「三農」工作比作一輛奔馳的火車,黨的領導就是這個至關重要的「火車頭」。
如何發揮黨在鄉村振興中的領導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好政治方向、建好基層組織、創新人才工作。
堅持底線思維,把好政治方向。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指出:「農村改革不論怎麼改,都不能把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改垮了、把耕地改少了、把糧食生產能力改弱了、把農民權益損害了。」比如,在土地問題上,如果農民失去土地,在城鎮又待不住,就容易引發大問題,因此農民土地承包關係必須保持穩定,農民的土地不能隨便動。比如,在糧食問題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實現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如果中國糧食出了問題,世界上誰也救不了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糧食生產和對農業的支持?
我們常講,「村看村,戶看戶,農民看支部」,「給錢給物,還要建個好支部」,其實就是要抓住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這個「牛鼻子」。農村政策千條萬條,最終都得靠黨的基層組織,靠基層幹部來落實。要把鄉村振興作為「一把手」工程,堅持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打造一支高素質帶頭人隊伍,把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堅強戰鬥堡壘。
這些話不是說給別人聽的,就是說給我們在職在崗的各位村黨支部帶頭人的。朱彥夫在這樣的身體條件下,尚且不認命;王傳喜在普通的崗位上,可以做到全國聞名,都是依靠自身的努力,拼出來的。我們鎮能不能出一個這樣的支部書記呢?說一千道一萬,不如實實在在干。混天熬月,把精力花費在無意義的事情上,早晚會被快速發展的農村淘汰,浪費了自己的時間,辜負了可以創造無限可能的生命,更愧對黨的信任。
今天,我們共同分享了兩個村支部書記的故事,同樣都是村支部書記,我們從他們的事跡中,同樣的看到了我們自己肩負的使命和應有的擔當,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從時代楷模的身上,得到啟發,明確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希望在座各位,主動出擊,用心思考,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覺悟,向人民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大家好,今天我為大家講黨課,主題是——在鄉村振興的浪潮中,農村黨支部書記的使命和擔當。我們山東省年初定下的工作總基調是——「擔當作為,狠抓落實」,結合當前全黨上下正在開展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我們應當認識到,使命和擔當兩個詞,不能只掛在嘴邊,抄到紙上,更應該放在在座各位的心裡,落實在我們開展鄉村振興各項工作的行動中。
我們今天的黨課,從分享兩個人物故事開始,這兩名同志都是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榮譽稱號的山東人,而且和在座各位一樣,是村黨支部書記。我們一起學習一下他們是如何做的,是如何在村支部書記的職位上,得到全國表彰的。大家在聽的時候,設身處地的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換作是你,面臨同樣的境遇,你能做到什麼程度?
時代楷模故事分享——朱彥夫。
第一個故事的主人公名字叫朱彥夫,男,1933年7月出生在沂源縣張家泉村,中共黨員,曾任山東省沂源縣西里鎮張家泉村黨支部書記。
他沒有四肢,沒有左眼,右眼的視力只有0.3,沒上過學,但參加過上百次戰鬥,三次立功,十次負傷,是動過47次手術的特等傷殘軍人;退伍後,他主動放棄榮軍休養所的特護待遇,放棄祖國對他這個特殘軍人照顧,放棄後半輩子衣食無憂的生活,毅然要求回鄉自強自立,拖著殘軀帶領鄉親建設家園。並在離職後,用嘴銜筆、殘肢抱筆,翻爛了4本字典,用掉了半噸稿紙,歷時7年,七易其稿,創作完成了兩部震撼人心的自傳體長篇小說《極限人生》和《男兒無悔》。用堅強意志和為民情懷書寫著自己的「極限人生」,被譽為「中國的保爾·柯察金」。
朱彥夫退伍後,為了練習生活自理,來家8個月,就砸碎了飯碗141個,菜碟盤子23個,茶碗7個,潑掉飯菜上百次,因摔傷、凍傷用藥90多次……在一次次的失敗中,他一直與命運搏鬥。他終於成為勝者!1957年,全村8名共產黨員,一致選舉朱彥夫當了村黨支部書記。從此,他肩負重任,又捧出了一篇篇描山寫地的絕世文章!他拄著雙拐,爬山頭,到田間,訪貧問苦到家院;他用殘臂、用假肢支撐著大幹苦幹,開山劈嶺,治山改水,打機井;他躺在地里,跪在溝里,育苗、拔草、澆水;他帶領村民,千方百計,歷經艱難,把光禿禿的荒山,變成了綠山果園;向瘠薄的土地,要出了高產;修道路、搞副業,全村用上了電……。
請大家想像一下這樣的畫面:朱彥夫冬閒時帶領村民打水井,親自下井指揮,上來後假肢鐵腿取不下來,與殘肢凍在了一起,血肉模糊。為制訂山地改造計劃,他親自爬山越嶺地考察,帶著17斤重的鐵腿爬山,站著走腿被磨疼了,就卸下鐵腿掛在脖子上跪著走,跪著走磨破了皮肉就爬著走;下山的時候,站著走經常摔跤,又不能跪著走或爬著走,他乾脆扔下鐵腿身體抱成團滾著走。那時,他經常是四肢的創傷面剛結痂,又被磨破,流血化膿是常有的事。站著走,跪著走,爬著走,滾著走。
在那個一窮二白,物質條件極度匱乏的年代,他帶領大家用自製的簡陋工具完成了一個個山里人想都沒想過的大工程。
時代楷模故事分享——王傳喜。
我們的第二個故事,主人公是王傳喜,男,1968年9月出生,現任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卞莊街道代村社區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黨的十九大代表。
1999年3月,經過民主推選和組織考察,31歲的王傳喜走上了村黨支部書記的崗位。當選黨支部書記之初,直接面對的是村集體負債380多萬,法院傳票126件,村內環境髒、民風亂、治安差。現如今,代村崛起為產業總值超20億元、村集體收入1.1億元的先進村,所轄面積3.6平方公里,村民1200多戶3600多人,社區居住人口超過1.1萬人。
代村之治:人均耕地患不均,調整土地聚民心。王傳喜上任後不久,一手解近憂,一手謀遠略。他一邊帶領年輕的委員們重新調整分配耕地,一邊制定了代村第一張發展規劃圖,仔細謀劃代村的未來。當周圍村莊出讓村集體土地、建小工業項目時,任旁人怎樣勸,他就是不為所動。
2005年,王傳喜搶抓機遇將全村2600畝土地流轉歸村集體經營。2007年,又流轉周邊5個村的7000多畝土地,高標準建起現代農業示範園。
2010年,王傳喜帶領規劃投資建設了代村商城。憑藉現代農業和鄉村旅遊的新名片,代村商城帶動就業超過6000人,集體經濟收入4000多萬元。
王傳喜用10年時間完成了舊村改造,建起了65棟居民樓、170戶小康樓。社區醫院、小學、幼兒園、老年公寓拔地而起。村民年人均純收入6.5萬元,全村有勞動能力的村民實現了人人有工資性收入,家家每年都有村集體「分紅」。
從落後到先進、從貧困到富裕,代村用19年的時間實現了全面發展。
二十年來,王傳喜盡心竭力,率領村「兩委」班子和黨員幹部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築牢村莊發展根基;團結群眾發展現代農業,壯大集體經濟,實現村民共同富裕;積極推動鄉村有效治理,倡導文明新風,不斷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始終牢記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模範踐行新時期沂蒙精神,幹事創業、服務群眾,贏得了幹部群眾的廣泛讚譽,曾先後獲得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6月29日,中央宣傳部授予王傳喜「時代楷模」稱號。
分析兩位楷模的成功經驗。
今天,我們把大家在百忙之中集中在一起,共同上一節黨課,我希望在座各位聽完以後,一定是有所收穫的,一定是對咱們開展村內工作有啟發的,而不是來這裡浪費時間。
我們王廟鎮財政資金並不富裕,但是我們比起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沂源縣張家泉村,我們的物質條件不知道要好多少倍。我們在坐的各位,身體條件也要比朱彥夫同志強百倍。但是,我們可以毫不客氣的說,我們攻堅克難的精神,我們為民服務的信仰,我們對初心和使命的追求,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比得上這位老前輩。
代村的發展歷程,大家可以在「學習強國」上看一看,搜王傳喜就可以找到。視頻中展示了代村的新面貌以及王傳喜是如何帶領大家致富的。
他們的經驗對於我們而言是可複製可借鑑的——在土地里找機會,集中力量向現代農業轉型。他們從2002年開始啟動全村土地流轉,村民拿土地入股,村裡土地全部集約化經營。建起了高標準的花卉園、果蔬園等示範園區,走上了農業與科技、旅遊相結合的現代農業之路,用集約化方式做強集體經濟。建設起蘭陵省級農業科技園以及占地2萬多畝的蘭陵國家農業公園。
火車跑得快,全靠頭來帶。代村能取得如今的成績,離不開一個幹事創業的帶頭人。
今天我們講的張家泉村和代村,如果任何一個村的幹部有等、靠、要的想法,那他們都不會有現在的成績。
我們面臨的時代背景。
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挑戰與機遇並存。放眼全球,局勢並不太平,但是我們生活在中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有幸沐浴在和平的陽光下,有良好的幹事創業氛圍,有國家政策的支持,有先進榜樣的示範,有前人的經驗可學。
我們有一個十分重視,且了解農業農村農民的領導人。
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把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當作國計民生的大事,解決好「三農」問題,一直是縈繞心中的「重中之重」。總書記早年即下鄉務農,做過大隊黨支部書記,從政經歷遍及村、縣、市(地)、省(直轄市)和中央黨政軍主要崗位,十分懂得「三農」工作,「了解鄉親們最需要什麼」,對「三農」工作思考和實踐的步伐從未停止?
在陝北梁家河,他與村民們一起戰天鬥地,對農業農村農民有了深切的了解和感悟,成了「黃土地的兒子」;在河北正定,他探索發展「半城郊型」經濟的新路子,總結出裕民富民的「二十字經」;在福建,他組織推動山海協作、閩寧對口幫扶,強調扶貧先扶志,提出「滴水穿石」、「弱鳥先飛」;在浙江,他親自部署「千村示範、萬村整治」等重要工程,推動浙江城鄉發展一體化步伐走在全國前列;在上海這個農業比重不到1%的超大城市,他強調只要有農業、農村、農民,就要把「三農」工作作為重中之重來抓,擘畫出一條現代化農業發展之路。
我帶領大家重溫一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二十個字」總要求。
「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只有產業興旺了,農民才能有好的就業、高的收入,農村才有生機和活力,鄉村振興才有強大的物質基礎。推進產業興旺,要緊緊圍繞促進產業發展,構建彰顯地域特色、體現鄉村氣息、承載鄉村價值、適應現代需要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讓農業經營有效益,真正成為有奔頭、有前途的產業。
「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現在不少城裡人之所以嚮往農村,就是因為在這裡可以感受到山清水秀、天藍地綠、村美人和,可以緬懷鄉愁的味道。實現生態宜居,要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快推行鄉村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斷增加農業生態產品和服務供給,讓良好生態成為永不枯萎的「搖錢樹」。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緊迫任務。鄉村振興,既要塑形,更要鑄魂;既要看農民口袋裡票子有多少,更要看農民精神風貌怎麼樣。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大力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因地制宜推進移風易俗,保護和傳承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
「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我們黨是以農村包圍城市取得革命勝利的,今天,鄉村治理仍然事關黨的執政基礎、事關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把夯實基層基礎作為固本之策,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作用,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確保鄉村社會充滿活力、和諧有序。
「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主要目的。說一千道一萬,提高農民收入是關鍵。農民沒有富裕起來,鄉村振興就是一句空話。要千方百計保持農民增收好勢頭,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讓億萬農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我們肩負的使命和應有的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指出,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他在2016年的農村改革座談會上強調,「檢驗農村工作實效的一個重要尺度,就是看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沒有」。所以我們干工作的標準就在於此——看看農民的錢袋子。
我們看到,代村的巨變正應了一句俗話: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一個「帶」字,形象地道出了火車頭的作用。如果把「三農」工作比作一輛奔馳的火車,黨的領導就是這個至關重要的「火車頭」。
如何發揮黨在鄉村振興中的領導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好政治方向、建好基層組織、創新人才工作。
堅持底線思維,把好政治方向。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指出:「農村改革不論怎麼改,都不能把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改垮了、把耕地改少了、把糧食生產能力改弱了、把農民權益損害了。」比如,在土地問題上,如果農民失去土地,在城鎮又待不住,就容易引發大問題,因此農民土地承包關係必須保持穩定,農民的土地不能隨便動。比如,在糧食問題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實現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如果中國糧食出了問題,世界上誰也救不了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糧食生產和對農業的支持?
我們常講,「村看村,戶看戶,農民看支部」,「給錢給物,還要建個好支部」,其實就是要抓住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這個「牛鼻子」。農村政策千條萬條,最終都得靠黨的基層組織,靠基層幹部來落實。要把鄉村振興作為「一把手」工程,堅持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打造一支高素質帶頭人隊伍,把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堅強戰鬥堡壘。
這些話不是說給別人聽的,就是說給我們在職在崗的各位村黨支部帶頭人的。朱彥夫在這樣的身體條件下,尚且不認命;王傳喜在普通的崗位上,可以做到全國聞名,都是依靠自身的努力,拼出來的。我們鎮能不能出一個這樣的支部書記呢?說一千道一萬,不如實實在在干。混天熬月,把精力花費在無意義的事情上,早晚會被快速發展的農村淘汰,浪費了自己的時間,辜負了可以創造無限可能的生命,更愧對黨的信任。
今天,我們共同分享了兩個村支部書記的故事,同樣都是村支部書記,我們從他們的事跡中,同樣的看到了我們自己肩負的使命和應有的擔當,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從時代楷模的身上,得到啟發,明確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希望在座各位,主動出擊,用心思考,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覺悟,向人民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