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絕大多數的農村孩子家長文化層次比較低,對於孩子的學習缺少必要的輔導能力。特別是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農村青壯年家長紛紛外出打工,留守兒童越來越多,多數兒童都由老人監護,他們知識水平不高,只能照顧孩子的日常生活,無法在學習上加以指導,加上「隔代親」的影響,不能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導致孩子學習缺乏自主性,一旦離開教師的監督與輔導,在家的學習便陷入困境。因此,培養農村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現實所需。作為一名農村小學數學教師,本人總結多年實踐教學經驗,認為要培養農村小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有益嘗試:
一、轉變教學理念,改革教學方法
傳統的教學觀念,是以教師的教為中心,以傳授知識為主。教師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主體,學生是被動接受式學習,記憶、模仿和機械訓練扼殺了學生的自主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長此以往,學生便養成了對教師的依賴,獨立思考的能力也非常欠缺。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因此在平常的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滲透和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而不是牽著學生走。獨立思考是自主學習的重要特徵,教師要提供足夠的機會,給學生的「學」以更多的自由和主動權,讓學生在一定的指導下,獨立的研究學習內容,力爭自己獨立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課堂上教師傳授的知識是有限的,只有授於學生能接受的學習方法,通過訓練形成學習技能,才能使學生終身受用。如:如何制定?如何預習才最有效?如何抓住老師上課時的要點並做到舉一反三?如何做筆記?如何複習?學生學會了這些方法,在學習中加以運用,久而久之,就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成為一種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建立平等的師生關係,使學生樂於學習
農村的孩子社會交往活動很少,生活視野比較封閉,個性心理較為內向、害羞。教師應以平等的尊重,用真誠的愛心去打開每個學生的心,以貼近農村的生活反映農村學生的需要,從他們的世界出發去打開學生知識的大門,使學生在寬鬆、和諧、民主的氛圍中學習。親密無間的師生關係能給學生春雨潤物般的薰陶,鼓勵學生以主人翁的態度對待學習,自覺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參與知識獲得的全過程。
三、結合農村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農村的生活情境與城鎮差別很大,教材內許多例子在農村並不適用,學生難以理解,更無法深入探究,只能硬性接受老師的灌輸,這會讓學生逐漸失去學習的興趣,更會阻礙學生的自主發展。《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數學教學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徵,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學生現有的條件和已有的一些生活體驗,引發他們的興趣。將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引入數學課堂,讓學生了解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從而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的世界,主動的從自己的生活中汲取數學知識。
例如,在「認識時間」的教學中,我先提出問題:「鐘錶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什麼作用呢?」待學生仔細觀察圖片後,再問:「從鐘表面上你發現了什麼?」通過一系列提問,使學生的注意力馬上集中到觀察鐘錶上,由此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四、運用教學評價,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評價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中,教學評價應注意不要由教師壟斷,而是讓學生對學習上的優點和缺點作自我評價,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總之,教師的「教」是為了「不教」,自主學習是新課程教學改革的一個方向。我們的農村教師只有讓課堂充滿樂趣,才會吸引學生,使其積極主動的學習;我們農村的學生只有在教師精妙的引導下,才能不斷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更加的好學樂學善學;我們的課堂如果多一分精彩的設計,學生自主學習也會多十分的活力。
一、轉變教學理念,改革教學方法
傳統的教學觀念,是以教師的教為中心,以傳授知識為主。教師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主體,學生是被動接受式學習,記憶、模仿和機械訓練扼殺了學生的自主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長此以往,學生便養成了對教師的依賴,獨立思考的能力也非常欠缺。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因此在平常的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滲透和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而不是牽著學生走。獨立思考是自主學習的重要特徵,教師要提供足夠的機會,給學生的「學」以更多的自由和主動權,讓學生在一定的指導下,獨立的研究學習內容,力爭自己獨立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課堂上教師傳授的知識是有限的,只有授於學生能接受的學習方法,通過訓練形成學習技能,才能使學生終身受用。如:如何制定?如何預習才最有效?如何抓住老師上課時的要點並做到舉一反三?如何做筆記?如何複習?學生學會了這些方法,在學習中加以運用,久而久之,就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成為一種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建立平等的師生關係,使學生樂於學習
農村的孩子社會交往活動很少,生活視野比較封閉,個性心理較為內向、害羞。教師應以平等的尊重,用真誠的愛心去打開每個學生的心,以貼近農村的生活反映農村學生的需要,從他們的世界出發去打開學生知識的大門,使學生在寬鬆、和諧、民主的氛圍中學習。親密無間的師生關係能給學生春雨潤物般的薰陶,鼓勵學生以主人翁的態度對待學習,自覺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參與知識獲得的全過程。
三、結合農村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農村的生活情境與城鎮差別很大,教材內許多例子在農村並不適用,學生難以理解,更無法深入探究,只能硬性接受老師的灌輸,這會讓學生逐漸失去學習的興趣,更會阻礙學生的自主發展。《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數學教學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徵,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學生現有的條件和已有的一些生活體驗,引發他們的興趣。將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引入數學課堂,讓學生了解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從而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的世界,主動的從自己的生活中汲取數學知識。
例如,在「認識時間」的教學中,我先提出問題:「鐘錶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什麼作用呢?」待學生仔細觀察圖片後,再問:「從鐘表面上你發現了什麼?」通過一系列提問,使學生的注意力馬上集中到觀察鐘錶上,由此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四、運用教學評價,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評價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中,教學評價應注意不要由教師壟斷,而是讓學生對學習上的優點和缺點作自我評價,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總之,教師的「教」是為了「不教」,自主學習是新課程教學改革的一個方向。我們的農村教師只有讓課堂充滿樂趣,才會吸引學生,使其積極主動的學習;我們農村的學生只有在教師精妙的引導下,才能不斷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更加的好學樂學善學;我們的課堂如果多一分精彩的設計,學生自主學習也會多十分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