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加工業將成為21世紀中國農村經濟起飛的發展極。農產品加工業橫跨農業、工業和服務業三大領域,具有投資少、周期短、效益好的特點,是發展中國家工業化初中期應優先發展的產業。已開發國家和我國經濟發達地區表明,農產品加工業具有延長農業產業鏈條、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增加農民收入的作用,是帶動現代農業發展的「引擎」,減少農產品產後損失的重要途徑,推進農業產業化的核心。我國有充足的農產品原料和農村剩餘勞動力,具有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良好基礎。目前,我國已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具備「工業反哺農業」的財力支撐,在此背景下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是實現農業增效、農村繁榮、農民增收目標的重要舉措。
一、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現狀與特徵
本文利用《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鑑》統計數據分析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現狀。該年鑑提供農產品加工業12個行業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統計數據。以下分析所用數據僅包括規模以上工業企業。
(一)農產品加工業持續快速發展,但在工業中地位略有下降 從企業數量看,農產品加工企業由2000年60753個增至2014年129367個,增長112.94%,年均增長5.55%。同期工業企業數量由162885個增至377888個,增長132.00%,年均增長6.20%,增速略快於農產品加工企業。農產品加工企業數量占工業企業比重持續下降,但下降速度較慢。從從業人員數量看,農產品加工企業從業人員數由2000年1623.36萬人增至2014年2924.67萬人,增長80.16%,年均增長4.29%,而同期工業企業從業人員數增長71.87%,年均增長3.94%。農產品加工企業從業人員數量占工業企業從業人員數量比重經歷先升後降的過程,由2000年27.96%升至2005年32.38%,隨後持續下降,2014年降至29.31%。從工業銷售產值看,農產品加工企業銷售產值由2000年22423.31億元增至2014年253253.70億元,同期工業企業銷售產值由83678.17億元增至1092197.99億元,前者占後者比重呈下降趨勢。總體而言,農產品加工企業數量增速略低於工業企業,但從業人員數量增速略高於工業企業,一定程度上說明近十餘年農產品加工企業的邊際就業吸納能力稍高於總體工業企業。農產品加工業已成為我國開發就業崗位、緩解就業壓力的重要渠道。
(二)農產品加工業在輕工業中比重及與農業產值的比值不斷上升 就總產值而言,農產品加工業在工業中比重呈下降趨勢。由於農產品供給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增加引起居民對農產品加工品需求的擴大和多樣化、農產品賣難推動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等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楊剛強,2012),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緩慢下降。據統計,農產品加工業產值比重從2000年26.96%降至2011年21.90%,下降約5個百分點。但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占輕工業總產值比重卻持續小幅上升並趨於穩定,其變化趨勢與占工業總產值比重相反。2011年,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占輕工業總產值比重達77.78%。2000年以來,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比值逐漸提高,從2000年0.931升至2005年1.461,2009年突破21,達2.081,2011年提高至2.271。總體上看,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仍呈上升趨勢。
(三)農產品加工出口呈增長態勢,但出口所占比重大幅下降 從年度數據看,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出口交貨值持續增加,從2000年5035.76億元增至2014年23649.14億元,不考慮價格因素,14年間增長369.62%。同期工業企業出口交貨值從14575.03億元增至118414.25億元,增長712.45%。可見,農產品加工出口增長態勢弱於工業產品出口。考查出口交貨值占銷售產值比重發現,工業產品出口比重由2000年17.42%增至2004年20.47%,隨後持續下降,2014年為10.84%,2004—2014年共下降9.62個百分點。農產品加工業出口交貨值占銷售產值比重自2000年起呈逐年下降態勢,從2000年22.46%持續降至2014年9.34%,共下降13.12個百分點。農產品加工業出口交貨值占工業出口交貨值比重大體呈下降態勢,2000年為34.55%,2014年降至19.97%。說明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出口拉動作用逐漸減弱。
(四)農產品加工業的就業結構、產值結構和出口結構的行業差異明顯從農產品加工業內部看,企業構成和就業結構存在明顯差異。2014年,農產品加工業企業數量最多的四個行業依次為農副食品加工業(19.20%)、紡織業(16.09%)、橡膠和塑料製品業(14.02%)、紡織服裝和服飾業(12.23%),這四個行業企業數量共占農產品加工業企業總數的61.55%。企業數量最多的四個行業也是從業人員數量最多的行業,從業人員數排前四位的行業分別為紡織業(16.76%)、紡織服裝和服飾業(15.80%)、農副食品加工業(15.03%)、橡膠和塑料製品業(11.69%)。綜合產值結構與就業結構看,2014年,占銷售產值3.60%的煙草製品業,就業份額僅占0.74%,而占銷售產值5.47%的皮革、毛皮、羽毛及其製品和製鞋業,就業份額卻高達10.39%,說明農產品加工業中資本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行業存在較大差異。從出口結構看,2014年,紡織服裝和服飾業出口交貨值最高,占農產品加工業出口交貨值的20.70%,其次為橡膠和塑料製品業,占比為16.32%。此外,出口交貨值占比超過10%的行業還有紡織業(16.27%)、皮革、毛皮、羽毛及其製品和製鞋業(14.41%)和農副食品加工業(12.35%)。這5個行業均是典型出口導向型農產品加工行業。總體上看,紡織服裝和食品行業仍是我國農產品加工出口的主導力量。
(五)農產品加工企業規模逐步擴大,但仍小於工業企業平均規模 從經營規模看,我國農產品加工企業規模逐漸擴大,但仍小於工業企業平均規模。2000—2014年,我國農產品加工企業平均從業人員數量經歷先降後升的過程,平均每個企業從業人員數從2000年267.21人減少為2009年178.47人,2014年恢復至226.08人,14年間出現多次反覆。農產品加工企業平均銷售產值大體保持增加趨勢,從2000年3690.90萬元增至2010年9385.03萬元。由於2011年規模以上企業的劃分標準由年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提高至2000萬元,2011年農產品加工企業平均銷售產值大幅提高,達15964.95萬元,2014年為19576.38萬元。農產品加工企業平均從業人員數量、平均銷售產值均呈擴大趨勢。與工業企業相比,2014年農產品加工企業平均從業人員數量僅相當於工業企業的85.63%,平均銷售產值僅為工業企業的67.73%。
(六)農產品加工企業經營狀況良好,行業間經濟效益不均衡 通過考查虧損企業占企業總數比重粗略比較農產品加工企業和工業企業經營狀況,發現農產品加工企業經營狀況優於工業企業。2000—2014年,按企業數量計算,工業企業虧損率不斷下降,由23.36%降至11.50%,其中2011年達最低值9.35%,共下降11.86個百分點。同期,農產品加工企業虧損率不斷下降,且下降幅度大於工業企業,從2000年23.34%降至2014年9.17%,共下降14.17個百分點。2000年以來,農產品加工虧損企業占工業虧損企業比重持續下降,從2000年37.28%降至2005年34.68%,2010年降至32.26%,2011年跌破30%,2014年為27.30%。此外,通過總資產貢獻率、資產收益率、資產負債率、成本費用利潤率、流動比率和流動資產周轉率等指標分析農產品加工業各行業企業經濟效益,發現農產品加工業總體經濟效益已達到甚至超過工業平均水平,但農產品加工業各行業經濟效益不均衡。
(七)農產品加工業仍具空間集聚態勢,但行業和空間分布差異明顯 農產品加工業具有顯著地理集聚特徵(鄧宗兵等,2014),且地理集聚對農產品加工業成長有顯著影響(秦建軍等,2010)。以銷售產值為計算依據,2014年我國農產品加工業cr5值為50.06%,12個行業中有8個行業cr5值超過50%。紡織業,紡織服裝、服飾業,皮革、毛皮、羽毛及其製品和製鞋業集聚程度最高,cr5值均在60%以上,分別為68.63%、66.74%和66.84%;其次為橡膠和塑料製品業,家具製造業,造紙和紙製品業,印刷和記錄媒介複製業,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製品業,cr5值在50%—60%。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製造業,酒、飲料和精製茶製造業,煙草製品業產業集中度較低,均在40%—50%。以從業人員數為依據計算各行業產業集中度結果與以銷售產值為依據的計算結果大體相同。從地理空間分布看,農產品加工業區域分布不均衡,各行業地理集聚主要在東部地區。從省份上看,2014年,東部地區的山東、江蘇、廣東、浙江省是主要集聚地,四省共占農產品加工業銷售產值42.60%;農產品加工業從業人員數最多的五省為廣東、山東、江蘇、浙江和福建省,均在東部地區,出口交貨值最多的也是上述五省。
(八)加工機械品種初步滿足行業基本需求,工藝技術水平不斷提高 農產品加工裝備一直是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的「瓶頸」。隨市場經濟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不斷壯大推動了農產品加工裝備製造業快速發展,通過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創新,我國農產品加工裝備水平、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穩步提高,主要農產品加工領域已初步形成較齊全的國產化加工機械品種,部分裝備實現從進口到出口的根本轉變(叢福滋,2010)。如主食加工國產化設備以中小型為主,設備門類齊全且基本實現國產化,品種基本滿足加工業需求;國產化肉類加工機械品種占常規肉類加工設備90%以上(彭寶良等,2013)。可以說,農產品加工國產裝備的品種和數量基本可滿足行業需求。從農產品加工工藝技術看,農產品加工已廣泛應用機電一體化、自動化等先進技術,且國產技術適用性和可靠性大幅提高,技術應用由單項技術向集成技術、初加工向精深加工方向轉變。
(九)外資以農產品加工業為主要突破點,從加工環節向上下游產業擴張 當前,外資進入中國農產品加工業的步伐加快、壓力加大(劉明國等,2015)。我國食品加工業是有14億人口的巨大市場,糧油、飲料、乳品、肉類等加工行業倍受外資青睞。外資以農業跨國公司為主要載體,選擇我國商品率高、附加值高、國內市場潛力大、產區相對集中的農產品加工環節為投資重點(蔡琳等,2010),向上下游擴張,最終控制整個產業鏈(丁玉等,2014)。某些農產品加工行業已出現外資占有多數控制權現象,如外資參股或獨資的大豆加工企業占領國內市場份額最高時達85%,參股或獨資的乳製品企業占領1/3以上市場(呂勇斌,2009;李蒙,2011)。縱觀近年來外資進入我國農業進程,發現外資以我國資金實力薄弱的農產品加工業為突破口,通過控制加工環節向上下游環節滲透,已表現出較強的產業整合和戰略布局特徵,產能過剩的加工行業日益成為外資進入熱點,在我國油脂、乳品、肉類加工行業體現最為明顯。
二、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在近十餘年雖取得長足發展,但仍處於初級發展階段,仍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資源綜合利用率偏低,產品加工不足和過度加工並存 我國農產品加工仍以初加工為主,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不足現象普遍。已開發國家農產品綜合利用率高達90%,我國僅40%左右,造成資源嚴重浪費(魯德銀,2005)。據報道,2013年我國糧油、果蔬、畜禽、水產品加工副產物約5.8億噸,其中60%作為廢物丟掉或簡單堆放;糧食加工副產物中,稻殼利用率不足5%,米糠不足10%,碎米為16%;其他類農產品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情況,油料在20%以上,果蔬不足5%,畜類為29.9%,禽類為59.4%,水產類在50%以上。在多數農產品或其副產物加工開發不足的同時,少數農產品又存在過度加工問題,突出表現為糧食過度加工。糧食碾磨加工中,大米出品率應在70%—75%,小麥麵粉應達80%以上,但由於片面追求「精、細、白」的產品外觀,我國大米、小麥麵粉平均出品率僅為65%。由於糧食過度加工,每年損失150億斤以上,不僅造成營養損失,更造成糧食資源浪費。
(二)裝備研發投入不足,工藝與裝備匹配度不高 加工裝備研發投入不足,科技儲備弱,技術創新能力不強,工藝和裝備脫節等問題是制約我國農產品加工裝備業發展的重要癥結。由於研發能力和投入不足,加工裝備創新能力不強,突出表現在缺乏創新平台和創新主體,導致加工裝備行業產品低水平重複現象較嚴重,低水平、低檔次產品泛濫。許多小型加工裝備製造企業仍停留在仿製外國產品階段,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產品較少。此外,農產品加工工藝技術開發也存在問題,特別是近年來國家對農產品深加工投入基本以加工工藝為主、裝備為輔,過度偏向工藝開發,使得部分新工藝超前於新裝備研發,工藝和裝備脫節。一些加工工藝技術缺少相應裝備與之配套或配套裝備成本過高。
(三)缺乏高素質專業人才,人才流失嚴重 專業技能人才匱乏是制約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瓶頸」之一。農產品加工企業不僅需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還需專業財會和營銷人員等。由於農產品加工企業以小型規模企業為主,多數農產品加工企業很難為所需專業人才提供有競爭力的工資待遇和優越的工作、生活條件,對專業人才的吸引力有限,面臨高素質人才「引不來,留不住」問題。缺乏技術、管理、營銷等人才,農產品加工企業可持續發展得不到有效保障。同時,農產品加工企業面臨人才流失嚴重問題,優秀人才流失問題普遍存在於經濟發達地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
(四)質量監管體系不健全,加工農產品存在質量安全隱患 當前,我國農產品加工業正從快速增長階段向質量提升階段轉變,但由於多數農產品加工企業加工設備陳舊、技術水平低,農產品加工行業缺少相應的行業標準,產品質量監管體系不健全,加大農產品加工產品質量安全隱患。農產品生產、加工、運輸、儲藏、銷售等環節均可能產生污染,其中,一些農產品加工企業收購原料產品時因缺少必要的檢測工序或檢測設備,不能在加工環節前發現農產品質量問題,以致出現質量安全問題後,各環節相互推諉。此外,我國尚未建立嚴格的農產品加工質量監管體系,無法全面監控農產品生產加工過程。以乳品加工企業為例,「三聚氰胺」事件後,伊利、蒙牛等少數大型乳品企業對加工、運輸環節實行全程質量監控,但多數小型乳品企業很難做到。
(五)空間集聚出現分散化趨勢,上下游主體尚未建立有效利益聯結機制 相關研究表明,2008年至今,農產品加工業地理集中程度相對較低,空間布局趨於分散化,呈自東向西轉移趨勢,導致各地區專業化水平顯著下降(馬子紅等,2015)。農產品加工業東強西弱的產業布局格局發生明顯改變,中西部及東北地區與東部地區發展差距顯著縮小(馮偉等,2016)。與已開發國家相比,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地理集中程度明顯偏低。2008—2012年,除飲料製造業和煙草製品業外,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其他10個行業均呈空間分散趨勢,其中,橡膠製品業、家具製造業、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製品業及紡織服裝、鞋、帽製造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分散幅度尤為明顯。目前各地已創建出一批農產品加工產業集聚園區,但因產業鏈條短,受原材料、加工技術等因素制約,集聚園區內加工企業仍以單一性生產行為為主導,對原材料供應商和市場銷售商依賴性較高,尚未與農民、合作社、生產基地、批發市場、超市等建立長期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易誘發區域內加工企業因爭奪原材料或市場引發無序甚至惡性競爭。
(六)加工農產品整體競爭力不強,出口拉動作用減弱 當前我國農產品加工產品國際競爭力依舊不強。1996—2011年,我國加工農產品貿易額占總貿易額比重不斷下降,同時加工農產品貿易逆差日趨加深(劉馨陽等,2014)。隨著我國加入wto,加工農產品的競爭空間範圍不斷擴大,已從產品質量、價格的競爭延伸至品牌、包裝、服務、信譽等營銷能力的競爭。品牌營銷能力弱正是當前我國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發展「短板」,尤其國際馳名品牌塑造僅有寥寥數家農產品加工企業。此外,我國加工農產品出口交貨值占銷售產值比重由2000年22.46%降至2013年9.87%,一方面反映出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主要滿足內需,另一方面表明加工農產品的出口拉動作用減弱。
(七)外資湧入農產品加工領域,衝擊我國農業產業安全 外資通過對國內部分加工企業的兼并收購和資金注入,解決這些企業的融資難題,同時引入先進技術和經營管理理念,逐漸淘汰小規模加工作坊,帶動眾多中小型加工企業轉變生產方式,推動我國農產品加工業技術水平和生產效率的提高。但外資進入最大的威脅在於衝擊我國農業產業安全。目前,外資對我國農業某些產業的併購已構成安全威脅,較為典型的是大豆產業。外資進入我國大豆產業後,重點投資並控制居於產業鏈中端的加工環節,以此為中心,向大豆產業鏈兩端控制性擴張,在上游控制進口大豆採購權,確保大豆加工原料渠道穩定,擠壓我國國產大豆發展空間;在下游控制食用油市場銷售,獲取大豆油市場定價權。因此,外資進入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引發的最大負面效應,在於外資以加工環節為關鍵節點滲透和控制整個行業產業鏈。
三、促進我國農產品加工業進一步發展的建議
進一步促進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不僅有利於我國農業結構調整和現代農業建設,更是促進農民增收和繁榮農村經濟的重要措施。
(一)積極實施差別化政策 現有農產品加工業支持政策在區域、加工行業、農產品品種、企業銷售市場等方面仍未體現明顯的差別性,不利於引導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向重點區域和重點產業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雖明確了重點區域和重點產業,但差別化政策尚未跟進出台。對此,應從地區差異出發,結合農產品加工業向中部地區集聚趨勢,鼓勵東部地區資本向中部流動,解決中部地區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資金瓶頸,加快中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物流業發展,為中部地區承接東部產業轉移提供條件。根據農產品加工行業甚至農產品品種出台更有針對性的加工扶持政策,如制定主食加工業扶持政策、小麥加工扶持政策等。對國內農產品原料豐富、加工利用比重較低的農產品加工給予特殊支持。對以出口為主的農產品加工企業提供出口便利,簡化程序,加大出口退稅支持力度。
(二)建立和優化財政投入機制 優化財政投入機制,增加財政對農產品加工業的有效投入,明確提出財政支農資金對農產品加工業的投資比例,其中食品加工業應是農產品加工業財政扶持的主要方向。整合現有涉農項目資金,適當向農產品加工企業傾斜。根據中央部署,重點培育農產品加工業主導產業,整合國家及各級財政支農專項資金向主導產業傾斜。財政扶持資金應覆蓋更多中小微農產品加工企業,降低競爭型財政扶持項目申報門檻。一些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政策目標的項目應考慮以中小微農產品加工企業為承擔主體,在貧困地區專門為農產品加工企業設置廣覆蓋普惠型財政項目。
(三)引導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更新裝備和工藝 著力加強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技術的引進、研發、創新和示範推廣,對農產品加工企業用於技術創新的其他費用應按實際發生額計入管理費用全額扣除。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購買更新加工技術,政府給予補助。建立健全農產品加工機械更新報廢經濟補償制度,對企業採用資源能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加工裝備給予財政補貼或信貸支持。允許農產品加工企業享受一次性稅前扣除、縮短折舊年限、選擇雙倍餘額遞減法或年數總和法加速固定資產折舊的稅收優惠政策,適當放寬條件限制,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更新加工機械裝備。
(四)加快完善農產品加工業稅收政策 調整和完善農產品加工業稅收政策應明確減輕企業負擔的要求,突出農產品加工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政策導向。適當拓寬享受稅收優惠政策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的認定標準,允許符合一定條件的非國有農產品深加工企業享受初加工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加大省級以上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稅收扶持力度。進一步擴大農產品初加工範圍,將農產品進項稅額扣除率由13%修改為納稅人再銷售貨物時的適用稅率覆蓋全部農產品加工企業。適度調減農產品加工企業所得稅稅率,進一步降低小微企業所得稅率,減按15%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
(五)大力創新金融服務方式 政府應繼續著力引導銀行等金融機構大力創新金融支持產品,引導金融機構根據農產品加工行業特點提供手續簡化、貸款周期靈活、授信額度依農產品加工淡旺季調整的貸款品種和服務,將更多信貸資金投向農產品加工企業。擴大農產品加工企業有效擔保物範圍,探索和推動土地使用權、存貨、應收賬款、倉單、倉儲流通設施等多種物品抵押質押,解決農產品加工企業缺少貸款擔保抵押物難題。鼓勵符合條件的農產品加工企業上市融資或發行債券,並提供便利。探索政府出資設立農產品加工企業信貸風險補償基金。加快推進實施農產品加工企業再擔保機制,緩解農產品加工企業資金短缺壓力。
(六)充分發揮農產品加工業行業協會作用 在市場經濟中,行業協會在政府和農產品加工企業間發揮橋樑和紐帶作用。政府應鼓勵建立各類農產品加工行業協會,緩解區域內農產品加工企業間無序競爭。通過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加快社團法、行業協會法的制定,解決農產品加工行業協會法律地位問題。除享受農民合作社支持政策外,建議政府對農產品加工業行業協會給予專門財政、金融等經濟援助和其他優惠政策。支持12個行業各自按產業鏈不同環節分別建立全國性的原材料供給協會、科技推廣協會、產品銷售協會、出口營銷協會等,鼓勵同一行業內成立行業聯盟並給予財政支持。
(七)努力完善相關配套政策和措施 從國家層面出台政策,探索地方建設用地指標按一定比例採取定向劃歸方式提供給農產品加工企業使用。將廢棄和閒置的建設用地優先安排給農產品加工企業使用,簡化審批手續。探索和試點小微型農產品加工企業廠房臨時用地保障機制。將農產品加工企業所需人才納入當地人才引進計劃,對加盟大學生和專業人才由財政出資提供薪酬補助,為農產品加工企業留住人才創造條件。在外資控制力較強的農產品加工行業,重點支持和培養一批本土戰略性名牌企業,增強國內農產品加工企業抗衡外資企業的能力。建立及時、準確、有效的加工農產品網絡信息平台,加大加工農產品質量監督檢測體系建設力度。
一、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現狀與特徵
本文利用《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鑑》統計數據分析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現狀。該年鑑提供農產品加工業12個行業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統計數據。以下分析所用數據僅包括規模以上工業企業。
(一)農產品加工業持續快速發展,但在工業中地位略有下降 從企業數量看,農產品加工企業由2000年60753個增至2014年129367個,增長112.94%,年均增長5.55%。同期工業企業數量由162885個增至377888個,增長132.00%,年均增長6.20%,增速略快於農產品加工企業。農產品加工企業數量占工業企業比重持續下降,但下降速度較慢。從從業人員數量看,農產品加工企業從業人員數由2000年1623.36萬人增至2014年2924.67萬人,增長80.16%,年均增長4.29%,而同期工業企業從業人員數增長71.87%,年均增長3.94%。農產品加工企業從業人員數量占工業企業從業人員數量比重經歷先升後降的過程,由2000年27.96%升至2005年32.38%,隨後持續下降,2014年降至29.31%。從工業銷售產值看,農產品加工企業銷售產值由2000年22423.31億元增至2014年253253.70億元,同期工業企業銷售產值由83678.17億元增至1092197.99億元,前者占後者比重呈下降趨勢。總體而言,農產品加工企業數量增速略低於工業企業,但從業人員數量增速略高於工業企業,一定程度上說明近十餘年農產品加工企業的邊際就業吸納能力稍高於總體工業企業。農產品加工業已成為我國開發就業崗位、緩解就業壓力的重要渠道。
(二)農產品加工業在輕工業中比重及與農業產值的比值不斷上升 就總產值而言,農產品加工業在工業中比重呈下降趨勢。由於農產品供給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增加引起居民對農產品加工品需求的擴大和多樣化、農產品賣難推動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等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楊剛強,2012),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緩慢下降。據統計,農產品加工業產值比重從2000年26.96%降至2011年21.90%,下降約5個百分點。但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占輕工業總產值比重卻持續小幅上升並趨於穩定,其變化趨勢與占工業總產值比重相反。2011年,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占輕工業總產值比重達77.78%。2000年以來,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比值逐漸提高,從2000年0.931升至2005年1.461,2009年突破21,達2.081,2011年提高至2.271。總體上看,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仍呈上升趨勢。
(三)農產品加工出口呈增長態勢,但出口所占比重大幅下降 從年度數據看,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出口交貨值持續增加,從2000年5035.76億元增至2014年23649.14億元,不考慮價格因素,14年間增長369.62%。同期工業企業出口交貨值從14575.03億元增至118414.25億元,增長712.45%。可見,農產品加工出口增長態勢弱於工業產品出口。考查出口交貨值占銷售產值比重發現,工業產品出口比重由2000年17.42%增至2004年20.47%,隨後持續下降,2014年為10.84%,2004—2014年共下降9.62個百分點。農產品加工業出口交貨值占銷售產值比重自2000年起呈逐年下降態勢,從2000年22.46%持續降至2014年9.34%,共下降13.12個百分點。農產品加工業出口交貨值占工業出口交貨值比重大體呈下降態勢,2000年為34.55%,2014年降至19.97%。說明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出口拉動作用逐漸減弱。
(四)農產品加工業的就業結構、產值結構和出口結構的行業差異明顯從農產品加工業內部看,企業構成和就業結構存在明顯差異。2014年,農產品加工業企業數量最多的四個行業依次為農副食品加工業(19.20%)、紡織業(16.09%)、橡膠和塑料製品業(14.02%)、紡織服裝和服飾業(12.23%),這四個行業企業數量共占農產品加工業企業總數的61.55%。企業數量最多的四個行業也是從業人員數量最多的行業,從業人員數排前四位的行業分別為紡織業(16.76%)、紡織服裝和服飾業(15.80%)、農副食品加工業(15.03%)、橡膠和塑料製品業(11.69%)。綜合產值結構與就業結構看,2014年,占銷售產值3.60%的煙草製品業,就業份額僅占0.74%,而占銷售產值5.47%的皮革、毛皮、羽毛及其製品和製鞋業,就業份額卻高達10.39%,說明農產品加工業中資本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行業存在較大差異。從出口結構看,2014年,紡織服裝和服飾業出口交貨值最高,占農產品加工業出口交貨值的20.70%,其次為橡膠和塑料製品業,占比為16.32%。此外,出口交貨值占比超過10%的行業還有紡織業(16.27%)、皮革、毛皮、羽毛及其製品和製鞋業(14.41%)和農副食品加工業(12.35%)。這5個行業均是典型出口導向型農產品加工行業。總體上看,紡織服裝和食品行業仍是我國農產品加工出口的主導力量。
(五)農產品加工企業規模逐步擴大,但仍小於工業企業平均規模 從經營規模看,我國農產品加工企業規模逐漸擴大,但仍小於工業企業平均規模。2000—2014年,我國農產品加工企業平均從業人員數量經歷先降後升的過程,平均每個企業從業人員數從2000年267.21人減少為2009年178.47人,2014年恢復至226.08人,14年間出現多次反覆。農產品加工企業平均銷售產值大體保持增加趨勢,從2000年3690.90萬元增至2010年9385.03萬元。由於2011年規模以上企業的劃分標準由年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提高至2000萬元,2011年農產品加工企業平均銷售產值大幅提高,達15964.95萬元,2014年為19576.38萬元。農產品加工企業平均從業人員數量、平均銷售產值均呈擴大趨勢。與工業企業相比,2014年農產品加工企業平均從業人員數量僅相當於工業企業的85.63%,平均銷售產值僅為工業企業的67.73%。
(六)農產品加工企業經營狀況良好,行業間經濟效益不均衡 通過考查虧損企業占企業總數比重粗略比較農產品加工企業和工業企業經營狀況,發現農產品加工企業經營狀況優於工業企業。2000—2014年,按企業數量計算,工業企業虧損率不斷下降,由23.36%降至11.50%,其中2011年達最低值9.35%,共下降11.86個百分點。同期,農產品加工企業虧損率不斷下降,且下降幅度大於工業企業,從2000年23.34%降至2014年9.17%,共下降14.17個百分點。2000年以來,農產品加工虧損企業占工業虧損企業比重持續下降,從2000年37.28%降至2005年34.68%,2010年降至32.26%,2011年跌破30%,2014年為27.30%。此外,通過總資產貢獻率、資產收益率、資產負債率、成本費用利潤率、流動比率和流動資產周轉率等指標分析農產品加工業各行業企業經濟效益,發現農產品加工業總體經濟效益已達到甚至超過工業平均水平,但農產品加工業各行業經濟效益不均衡。
(七)農產品加工業仍具空間集聚態勢,但行業和空間分布差異明顯 農產品加工業具有顯著地理集聚特徵(鄧宗兵等,2014),且地理集聚對農產品加工業成長有顯著影響(秦建軍等,2010)。以銷售產值為計算依據,2014年我國農產品加工業cr5值為50.06%,12個行業中有8個行業cr5值超過50%。紡織業,紡織服裝、服飾業,皮革、毛皮、羽毛及其製品和製鞋業集聚程度最高,cr5值均在60%以上,分別為68.63%、66.74%和66.84%;其次為橡膠和塑料製品業,家具製造業,造紙和紙製品業,印刷和記錄媒介複製業,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製品業,cr5值在50%—60%。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製造業,酒、飲料和精製茶製造業,煙草製品業產業集中度較低,均在40%—50%。以從業人員數為依據計算各行業產業集中度結果與以銷售產值為依據的計算結果大體相同。從地理空間分布看,農產品加工業區域分布不均衡,各行業地理集聚主要在東部地區。從省份上看,2014年,東部地區的山東、江蘇、廣東、浙江省是主要集聚地,四省共占農產品加工業銷售產值42.60%;農產品加工業從業人員數最多的五省為廣東、山東、江蘇、浙江和福建省,均在東部地區,出口交貨值最多的也是上述五省。
(八)加工機械品種初步滿足行業基本需求,工藝技術水平不斷提高 農產品加工裝備一直是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的「瓶頸」。隨市場經濟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不斷壯大推動了農產品加工裝備製造業快速發展,通過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創新,我國農產品加工裝備水平、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穩步提高,主要農產品加工領域已初步形成較齊全的國產化加工機械品種,部分裝備實現從進口到出口的根本轉變(叢福滋,2010)。如主食加工國產化設備以中小型為主,設備門類齊全且基本實現國產化,品種基本滿足加工業需求;國產化肉類加工機械品種占常規肉類加工設備90%以上(彭寶良等,2013)。可以說,農產品加工國產裝備的品種和數量基本可滿足行業需求。從農產品加工工藝技術看,農產品加工已廣泛應用機電一體化、自動化等先進技術,且國產技術適用性和可靠性大幅提高,技術應用由單項技術向集成技術、初加工向精深加工方向轉變。
(九)外資以農產品加工業為主要突破點,從加工環節向上下游產業擴張 當前,外資進入中國農產品加工業的步伐加快、壓力加大(劉明國等,2015)。我國食品加工業是有14億人口的巨大市場,糧油、飲料、乳品、肉類等加工行業倍受外資青睞。外資以農業跨國公司為主要載體,選擇我國商品率高、附加值高、國內市場潛力大、產區相對集中的農產品加工環節為投資重點(蔡琳等,2010),向上下游擴張,最終控制整個產業鏈(丁玉等,2014)。某些農產品加工行業已出現外資占有多數控制權現象,如外資參股或獨資的大豆加工企業占領國內市場份額最高時達85%,參股或獨資的乳製品企業占領1/3以上市場(呂勇斌,2009;李蒙,2011)。縱觀近年來外資進入我國農業進程,發現外資以我國資金實力薄弱的農產品加工業為突破口,通過控制加工環節向上下游環節滲透,已表現出較強的產業整合和戰略布局特徵,產能過剩的加工行業日益成為外資進入熱點,在我國油脂、乳品、肉類加工行業體現最為明顯。
二、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在近十餘年雖取得長足發展,但仍處於初級發展階段,仍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資源綜合利用率偏低,產品加工不足和過度加工並存 我國農產品加工仍以初加工為主,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不足現象普遍。已開發國家農產品綜合利用率高達90%,我國僅40%左右,造成資源嚴重浪費(魯德銀,2005)。據報道,2013年我國糧油、果蔬、畜禽、水產品加工副產物約5.8億噸,其中60%作為廢物丟掉或簡單堆放;糧食加工副產物中,稻殼利用率不足5%,米糠不足10%,碎米為16%;其他類農產品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情況,油料在20%以上,果蔬不足5%,畜類為29.9%,禽類為59.4%,水產類在50%以上。在多數農產品或其副產物加工開發不足的同時,少數農產品又存在過度加工問題,突出表現為糧食過度加工。糧食碾磨加工中,大米出品率應在70%—75%,小麥麵粉應達80%以上,但由於片面追求「精、細、白」的產品外觀,我國大米、小麥麵粉平均出品率僅為65%。由於糧食過度加工,每年損失150億斤以上,不僅造成營養損失,更造成糧食資源浪費。
(二)裝備研發投入不足,工藝與裝備匹配度不高 加工裝備研發投入不足,科技儲備弱,技術創新能力不強,工藝和裝備脫節等問題是制約我國農產品加工裝備業發展的重要癥結。由於研發能力和投入不足,加工裝備創新能力不強,突出表現在缺乏創新平台和創新主體,導致加工裝備行業產品低水平重複現象較嚴重,低水平、低檔次產品泛濫。許多小型加工裝備製造企業仍停留在仿製外國產品階段,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產品較少。此外,農產品加工工藝技術開發也存在問題,特別是近年來國家對農產品深加工投入基本以加工工藝為主、裝備為輔,過度偏向工藝開發,使得部分新工藝超前於新裝備研發,工藝和裝備脫節。一些加工工藝技術缺少相應裝備與之配套或配套裝備成本過高。
(三)缺乏高素質專業人才,人才流失嚴重 專業技能人才匱乏是制約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瓶頸」之一。農產品加工企業不僅需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還需專業財會和營銷人員等。由於農產品加工企業以小型規模企業為主,多數農產品加工企業很難為所需專業人才提供有競爭力的工資待遇和優越的工作、生活條件,對專業人才的吸引力有限,面臨高素質人才「引不來,留不住」問題。缺乏技術、管理、營銷等人才,農產品加工企業可持續發展得不到有效保障。同時,農產品加工企業面臨人才流失嚴重問題,優秀人才流失問題普遍存在於經濟發達地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
(四)質量監管體系不健全,加工農產品存在質量安全隱患 當前,我國農產品加工業正從快速增長階段向質量提升階段轉變,但由於多數農產品加工企業加工設備陳舊、技術水平低,農產品加工行業缺少相應的行業標準,產品質量監管體系不健全,加大農產品加工產品質量安全隱患。農產品生產、加工、運輸、儲藏、銷售等環節均可能產生污染,其中,一些農產品加工企業收購原料產品時因缺少必要的檢測工序或檢測設備,不能在加工環節前發現農產品質量問題,以致出現質量安全問題後,各環節相互推諉。此外,我國尚未建立嚴格的農產品加工質量監管體系,無法全面監控農產品生產加工過程。以乳品加工企業為例,「三聚氰胺」事件後,伊利、蒙牛等少數大型乳品企業對加工、運輸環節實行全程質量監控,但多數小型乳品企業很難做到。
(五)空間集聚出現分散化趨勢,上下游主體尚未建立有效利益聯結機制 相關研究表明,2008年至今,農產品加工業地理集中程度相對較低,空間布局趨於分散化,呈自東向西轉移趨勢,導致各地區專業化水平顯著下降(馬子紅等,2015)。農產品加工業東強西弱的產業布局格局發生明顯改變,中西部及東北地區與東部地區發展差距顯著縮小(馮偉等,2016)。與已開發國家相比,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地理集中程度明顯偏低。2008—2012年,除飲料製造業和煙草製品業外,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其他10個行業均呈空間分散趨勢,其中,橡膠製品業、家具製造業、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製品業及紡織服裝、鞋、帽製造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分散幅度尤為明顯。目前各地已創建出一批農產品加工產業集聚園區,但因產業鏈條短,受原材料、加工技術等因素制約,集聚園區內加工企業仍以單一性生產行為為主導,對原材料供應商和市場銷售商依賴性較高,尚未與農民、合作社、生產基地、批發市場、超市等建立長期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易誘發區域內加工企業因爭奪原材料或市場引發無序甚至惡性競爭。
(六)加工農產品整體競爭力不強,出口拉動作用減弱 當前我國農產品加工產品國際競爭力依舊不強。1996—2011年,我國加工農產品貿易額占總貿易額比重不斷下降,同時加工農產品貿易逆差日趨加深(劉馨陽等,2014)。隨著我國加入wto,加工農產品的競爭空間範圍不斷擴大,已從產品質量、價格的競爭延伸至品牌、包裝、服務、信譽等營銷能力的競爭。品牌營銷能力弱正是當前我國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發展「短板」,尤其國際馳名品牌塑造僅有寥寥數家農產品加工企業。此外,我國加工農產品出口交貨值占銷售產值比重由2000年22.46%降至2013年9.87%,一方面反映出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主要滿足內需,另一方面表明加工農產品的出口拉動作用減弱。
(七)外資湧入農產品加工領域,衝擊我國農業產業安全 外資通過對國內部分加工企業的兼并收購和資金注入,解決這些企業的融資難題,同時引入先進技術和經營管理理念,逐漸淘汰小規模加工作坊,帶動眾多中小型加工企業轉變生產方式,推動我國農產品加工業技術水平和生產效率的提高。但外資進入最大的威脅在於衝擊我國農業產業安全。目前,外資對我國農業某些產業的併購已構成安全威脅,較為典型的是大豆產業。外資進入我國大豆產業後,重點投資並控制居於產業鏈中端的加工環節,以此為中心,向大豆產業鏈兩端控制性擴張,在上游控制進口大豆採購權,確保大豆加工原料渠道穩定,擠壓我國國產大豆發展空間;在下游控制食用油市場銷售,獲取大豆油市場定價權。因此,外資進入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引發的最大負面效應,在於外資以加工環節為關鍵節點滲透和控制整個行業產業鏈。
三、促進我國農產品加工業進一步發展的建議
進一步促進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不僅有利於我國農業結構調整和現代農業建設,更是促進農民增收和繁榮農村經濟的重要措施。
(一)積極實施差別化政策 現有農產品加工業支持政策在區域、加工行業、農產品品種、企業銷售市場等方面仍未體現明顯的差別性,不利於引導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向重點區域和重點產業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雖明確了重點區域和重點產業,但差別化政策尚未跟進出台。對此,應從地區差異出發,結合農產品加工業向中部地區集聚趨勢,鼓勵東部地區資本向中部流動,解決中部地區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資金瓶頸,加快中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物流業發展,為中部地區承接東部產業轉移提供條件。根據農產品加工行業甚至農產品品種出台更有針對性的加工扶持政策,如制定主食加工業扶持政策、小麥加工扶持政策等。對國內農產品原料豐富、加工利用比重較低的農產品加工給予特殊支持。對以出口為主的農產品加工企業提供出口便利,簡化程序,加大出口退稅支持力度。
(二)建立和優化財政投入機制 優化財政投入機制,增加財政對農產品加工業的有效投入,明確提出財政支農資金對農產品加工業的投資比例,其中食品加工業應是農產品加工業財政扶持的主要方向。整合現有涉農項目資金,適當向農產品加工企業傾斜。根據中央部署,重點培育農產品加工業主導產業,整合國家及各級財政支農專項資金向主導產業傾斜。財政扶持資金應覆蓋更多中小微農產品加工企業,降低競爭型財政扶持項目申報門檻。一些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政策目標的項目應考慮以中小微農產品加工企業為承擔主體,在貧困地區專門為農產品加工企業設置廣覆蓋普惠型財政項目。
(三)引導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更新裝備和工藝 著力加強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技術的引進、研發、創新和示範推廣,對農產品加工企業用於技術創新的其他費用應按實際發生額計入管理費用全額扣除。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購買更新加工技術,政府給予補助。建立健全農產品加工機械更新報廢經濟補償制度,對企業採用資源能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加工裝備給予財政補貼或信貸支持。允許農產品加工企業享受一次性稅前扣除、縮短折舊年限、選擇雙倍餘額遞減法或年數總和法加速固定資產折舊的稅收優惠政策,適當放寬條件限制,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更新加工機械裝備。
(四)加快完善農產品加工業稅收政策 調整和完善農產品加工業稅收政策應明確減輕企業負擔的要求,突出農產品加工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政策導向。適當拓寬享受稅收優惠政策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的認定標準,允許符合一定條件的非國有農產品深加工企業享受初加工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加大省級以上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稅收扶持力度。進一步擴大農產品初加工範圍,將農產品進項稅額扣除率由13%修改為納稅人再銷售貨物時的適用稅率覆蓋全部農產品加工企業。適度調減農產品加工企業所得稅稅率,進一步降低小微企業所得稅率,減按15%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
(五)大力創新金融服務方式 政府應繼續著力引導銀行等金融機構大力創新金融支持產品,引導金融機構根據農產品加工行業特點提供手續簡化、貸款周期靈活、授信額度依農產品加工淡旺季調整的貸款品種和服務,將更多信貸資金投向農產品加工企業。擴大農產品加工企業有效擔保物範圍,探索和推動土地使用權、存貨、應收賬款、倉單、倉儲流通設施等多種物品抵押質押,解決農產品加工企業缺少貸款擔保抵押物難題。鼓勵符合條件的農產品加工企業上市融資或發行債券,並提供便利。探索政府出資設立農產品加工企業信貸風險補償基金。加快推進實施農產品加工企業再擔保機制,緩解農產品加工企業資金短缺壓力。
(六)充分發揮農產品加工業行業協會作用 在市場經濟中,行業協會在政府和農產品加工企業間發揮橋樑和紐帶作用。政府應鼓勵建立各類農產品加工行業協會,緩解區域內農產品加工企業間無序競爭。通過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加快社團法、行業協會法的制定,解決農產品加工行業協會法律地位問題。除享受農民合作社支持政策外,建議政府對農產品加工業行業協會給予專門財政、金融等經濟援助和其他優惠政策。支持12個行業各自按產業鏈不同環節分別建立全國性的原材料供給協會、科技推廣協會、產品銷售協會、出口營銷協會等,鼓勵同一行業內成立行業聯盟並給予財政支持。
(七)努力完善相關配套政策和措施 從國家層面出台政策,探索地方建設用地指標按一定比例採取定向劃歸方式提供給農產品加工企業使用。將廢棄和閒置的建設用地優先安排給農產品加工企業使用,簡化審批手續。探索和試點小微型農產品加工企業廠房臨時用地保障機制。將農產品加工企業所需人才納入當地人才引進計劃,對加盟大學生和專業人才由財政出資提供薪酬補助,為農產品加工企業留住人才創造條件。在外資控制力較強的農產品加工行業,重點支持和培養一批本土戰略性名牌企業,增強國內農產品加工企業抗衡外資企業的能力。建立及時、準確、有效的加工農產品網絡信息平台,加大加工農產品質量監督檢測體系建設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