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會主義發展的四個階段。
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都是人類進步的社會歷史產物。它們的性質根本對立,但在當代同處於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第二大形態,具有共同的「社會存在」——「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資本主義的發展進程有四個階段,即封建資本主義、自由資本主義、壟斷資本主義和社會資本主義。【1】16世紀初至18 世紀末,西歐資本主義在封建主義社會內部孕育產出。在資本主義的這四個發展階段中,始終存在著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 社會化大生產與生產資料私有占有的矛盾、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等)和弊病(貧富兩極分化、經濟危機、政治傾軋、軍事侵略、社會犯罪等)。隨著資本主義這四個發展階段的不斷發展,矛盾的積累與激化。社會主義的興起就是旨在建立一種嶄新的社會制度,消除資本主義的種種矛盾和弊病。首先出現的社會主義思潮,是空想社會主義。空想社會主義者特別是19初歐洲三大空想社會主義者都深惡痛絕地揭露資本主義的剝削和欺詐,抨擊資產階級國家的壓迫和宗教的欺騙,證明資本主義制度因違背人類理性和社會公德而必須加以改變。空想社會主義者的一些進步思想給予工人以啟蒙教育,並為科學社會主義產生提供有益的思想資料。但是,空想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畢竟是空想。他們是憑主觀想像建立一種高於資本主義的新社會制度,沒有認識到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不能指出實現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到了19世30— 40年代,資本主義矛盾的發展,無產階級開始形成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社會主義產生的歷史條件成熟了。馬克思、恩格斯積極投入工人運動,認真總結工人運動的經驗,批判地繼承了人類一切先進思想的優秀成果,加以革命的改造和發展,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的發現,使社會主義由空想變成了科學。192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是社會主義從理論和運動到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實踐。列寧在社會主義革命進程上有了重大突破。列寧尊重實踐,尊重科學,堅持從客觀實際出發。隨著自由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面對新的時代特徵,列寧不僅在理論上分析了帝國主義時代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得出社會主義可能在經濟不已開發國家首先勝利的論斷,而且在實踐上領導了資本主義不發達的俄國首先取得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從而證明了經濟落後的國家超越資本主義發達階段是完全可能的。列寧逝世後,史達林認採取了向城鄉資本主義全面進改的方針,提出了「擴大和鞏固我們城鄉,國民經濟一切部門中的社會主義經濟命脈,採取消滅國民經濟中資本主義成分的方針。從此開始了蘇聯全盤集體化的道路,逐步形成了一套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這就是蘇聯社會主義模式。這一模式的基本特徵是高度集權。具體表現在經濟上突出發展重工業的一工業化,忽視農業和輕工業,實行單一的社會主義公有制、限制商品貨幣關係:在政治上實行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黨政不分,以黨代政,國家權力高度集中領導職務終身制,文化、學術上的是非由黨組織或黨的領導說了算。蘇聯模式有一定的歷史功績,又有其不適應社會發展的弊端。特別是在後來和平建設時期,高度集中的計劃和產品經濟嚴重束縛了企業和勞動者的積極性,使經濟走向停滯。政治上高度集權,個人崇拜,領導職務終身制度都阻礙了社會主義優越性的發揮。二戰後,中國革命的勝利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系列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社會主義由一國實踐到多國的實踐。取得社會主義勝利的國家都是經濟上比較落後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都仿效蘇聯,這就難免導致失誤和困難。人們從實踐中吸取教訓,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在這探索過程中最突出、最有成就的就是中國共產黨。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革命勝利,並建立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的長期實踐中,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則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成功地解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過渡的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這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這是全黨智慧的結晶,這是對馬克列寧主義的繼承和發展。巾國革命和建設成功解決的中國新民主義革命和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經驗教訓,是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寶庫中的重要理論財富,為半封建、半殖地國家指出了前進的方向。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集體領導,總結建國以來正反方面經驗,重新恢復和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同時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和社會主義實踐經驗,進行不懈的探索,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平均主義不是社會主義,兩極分化也不社會主義,封閉不能發展社會主義,照搬外國也不能發展社會主義,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沒有法制也沒有社會主義,不重視物質文明搞不好社會主義。不重視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會主義。在不斷探索中,鄧小平同志對社會主義本質作了總結性的理論概括「社會主義的本質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級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同志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概括,反映了人民利益要求和時代要求,澄清了不合乎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模糊概念,擺脫了長期以來拘泥於具體模式而忽視的社會主義本質的錯誤傾向,深化了對科學社會主義的認識,對於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大政治意義、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時代特徵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理論產物,是馬克思主義的內核或者說基本原理在當今時代和中國的時空展現。【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的存在樣態,符合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規律,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嶄新理論形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之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對馬克思主義堅持中的發展、繼承中的創新,與馬克思主義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符合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和發展規律,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重要理論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具體實際與時代特徵三者相結合的理論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創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在回答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問題上,鄧小平反覆強調要對馬克思列寧主義做完整準確的理解,並且對毛澤東思想也要有一個完整準確的認識。鄧小平認為有通過發展馬克思主義才能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他指出:「不以新的思想、觀點去繼承、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這項工作的順利開展必須對以往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和教訓進行總結,鄧小平就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探索和回答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問題的,並根據當時的時代特徵和中國的國情,對在中國這樣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作了較系統、較初步的回答。【3】以江澤民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社會主義基本特徵、本質要求、主要任務以及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根本區別等重大問題上,豐富和發展了鄧小平理論,把人們對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問題的認識提到了新的高度。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了科學發展觀思想,並且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與和諧社會建設全面發展的思想,在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上進一步深化了認識。馬克思主義是在同各種錯誤思潮和傾向的鬥爭中發展起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同樣也經歷了與形形色色社會思潮的論戰鬥爭。馬克思主義與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的鬥爭貫穿於改革開放進程的始終。20 世紀80 年代,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向縱深發展,馬克思主義除了繼續與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進行鬥爭以外,還與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民主社會主義等幾大思潮進行激烈的鬥爭和交鋒,鬥爭矛頭直指改革的根本方向和根本性質,關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提出了一條道路、一面旗幟、一個理論體系的論斷,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掃清思想障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嶄新理論形態,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
三、社會主義發展的特點與展望。
馬克思主義是在與各國具體國情和時代特徵的結合中發展的。馬克思主義從其本質上說不是一些教條式公式、定理,而是行動的指南。馬克思主義是在批判地總結和吸收人類優秀文化成果中發展的整體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特性,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形成過程本身就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歷史過程。實踐性、批判性、反思性內在規定著馬克思主義是一個開放的理論體系。我們必須吸取「黑格爾哲學走向死亡的根本原因是封閉」的歷史教訓。馬克思主義理就是在批判地吸收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學和法國空想社會主義等的基礎上而逐步形成的。今天經全球化的時代,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我們必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同時要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理論要保持不竭的活力必須以開放的狀態與時俱進,不斷地吸納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成果。對於馬克思主義的創立和發展,經典作家的貢獻是巨大的,西方馬克克思主義研究者也作出了他們的貢獻。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體的成功實踐,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的強大生命力和指導性,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甚至西方、拉美國家的探索也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馬克思主義展史的研究不僅要研究馬克思主義在蘇聯和中國的發展,而且要研究在世界其他國家的發展,不僅要研究經典作家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也要分析眾多的對馬克思主義作出過貢獻的人物的思想,也包括吸納准馬克思主義的,甚至非馬克思主義的對於當代資本本主義的批判、對於當代全球性問題的探索等有益思想,了解思想理論界發展的最新動態,批判地學習,在比較中鑑別,這對於豐富、完善馬克思主義理論具有重要的意義。
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都是人類進步的社會歷史產物。它們的性質根本對立,但在當代同處於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第二大形態,具有共同的「社會存在」——「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資本主義的發展進程有四個階段,即封建資本主義、自由資本主義、壟斷資本主義和社會資本主義。【1】16世紀初至18 世紀末,西歐資本主義在封建主義社會內部孕育產出。在資本主義的這四個發展階段中,始終存在著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 社會化大生產與生產資料私有占有的矛盾、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等)和弊病(貧富兩極分化、經濟危機、政治傾軋、軍事侵略、社會犯罪等)。隨著資本主義這四個發展階段的不斷發展,矛盾的積累與激化。社會主義的興起就是旨在建立一種嶄新的社會制度,消除資本主義的種種矛盾和弊病。首先出現的社會主義思潮,是空想社會主義。空想社會主義者特別是19初歐洲三大空想社會主義者都深惡痛絕地揭露資本主義的剝削和欺詐,抨擊資產階級國家的壓迫和宗教的欺騙,證明資本主義制度因違背人類理性和社會公德而必須加以改變。空想社會主義者的一些進步思想給予工人以啟蒙教育,並為科學社會主義產生提供有益的思想資料。但是,空想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畢竟是空想。他們是憑主觀想像建立一種高於資本主義的新社會制度,沒有認識到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不能指出實現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到了19世30— 40年代,資本主義矛盾的發展,無產階級開始形成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社會主義產生的歷史條件成熟了。馬克思、恩格斯積極投入工人運動,認真總結工人運動的經驗,批判地繼承了人類一切先進思想的優秀成果,加以革命的改造和發展,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的發現,使社會主義由空想變成了科學。192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是社會主義從理論和運動到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實踐。列寧在社會主義革命進程上有了重大突破。列寧尊重實踐,尊重科學,堅持從客觀實際出發。隨著自由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面對新的時代特徵,列寧不僅在理論上分析了帝國主義時代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得出社會主義可能在經濟不已開發國家首先勝利的論斷,而且在實踐上領導了資本主義不發達的俄國首先取得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從而證明了經濟落後的國家超越資本主義發達階段是完全可能的。列寧逝世後,史達林認採取了向城鄉資本主義全面進改的方針,提出了「擴大和鞏固我們城鄉,國民經濟一切部門中的社會主義經濟命脈,採取消滅國民經濟中資本主義成分的方針。從此開始了蘇聯全盤集體化的道路,逐步形成了一套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這就是蘇聯社會主義模式。這一模式的基本特徵是高度集權。具體表現在經濟上突出發展重工業的一工業化,忽視農業和輕工業,實行單一的社會主義公有制、限制商品貨幣關係:在政治上實行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黨政不分,以黨代政,國家權力高度集中領導職務終身制,文化、學術上的是非由黨組織或黨的領導說了算。蘇聯模式有一定的歷史功績,又有其不適應社會發展的弊端。特別是在後來和平建設時期,高度集中的計劃和產品經濟嚴重束縛了企業和勞動者的積極性,使經濟走向停滯。政治上高度集權,個人崇拜,領導職務終身制度都阻礙了社會主義優越性的發揮。二戰後,中國革命的勝利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系列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社會主義由一國實踐到多國的實踐。取得社會主義勝利的國家都是經濟上比較落後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都仿效蘇聯,這就難免導致失誤和困難。人們從實踐中吸取教訓,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在這探索過程中最突出、最有成就的就是中國共產黨。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革命勝利,並建立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的長期實踐中,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則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成功地解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過渡的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這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這是全黨智慧的結晶,這是對馬克列寧主義的繼承和發展。巾國革命和建設成功解決的中國新民主義革命和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經驗教訓,是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寶庫中的重要理論財富,為半封建、半殖地國家指出了前進的方向。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集體領導,總結建國以來正反方面經驗,重新恢復和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同時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和社會主義實踐經驗,進行不懈的探索,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平均主義不是社會主義,兩極分化也不社會主義,封閉不能發展社會主義,照搬外國也不能發展社會主義,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沒有法制也沒有社會主義,不重視物質文明搞不好社會主義。不重視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會主義。在不斷探索中,鄧小平同志對社會主義本質作了總結性的理論概括「社會主義的本質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級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同志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概括,反映了人民利益要求和時代要求,澄清了不合乎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模糊概念,擺脫了長期以來拘泥於具體模式而忽視的社會主義本質的錯誤傾向,深化了對科學社會主義的認識,對於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大政治意義、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時代特徵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理論產物,是馬克思主義的內核或者說基本原理在當今時代和中國的時空展現。【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的存在樣態,符合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規律,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嶄新理論形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之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對馬克思主義堅持中的發展、繼承中的創新,與馬克思主義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符合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和發展規律,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重要理論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具體實際與時代特徵三者相結合的理論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創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在回答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問題上,鄧小平反覆強調要對馬克思列寧主義做完整準確的理解,並且對毛澤東思想也要有一個完整準確的認識。鄧小平認為有通過發展馬克思主義才能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他指出:「不以新的思想、觀點去繼承、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這項工作的順利開展必須對以往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和教訓進行總結,鄧小平就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探索和回答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問題的,並根據當時的時代特徵和中國的國情,對在中國這樣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作了較系統、較初步的回答。【3】以江澤民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社會主義基本特徵、本質要求、主要任務以及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根本區別等重大問題上,豐富和發展了鄧小平理論,把人們對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問題的認識提到了新的高度。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了科學發展觀思想,並且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與和諧社會建設全面發展的思想,在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上進一步深化了認識。馬克思主義是在同各種錯誤思潮和傾向的鬥爭中發展起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同樣也經歷了與形形色色社會思潮的論戰鬥爭。馬克思主義與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的鬥爭貫穿於改革開放進程的始終。20 世紀80 年代,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向縱深發展,馬克思主義除了繼續與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進行鬥爭以外,還與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民主社會主義等幾大思潮進行激烈的鬥爭和交鋒,鬥爭矛頭直指改革的根本方向和根本性質,關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提出了一條道路、一面旗幟、一個理論體系的論斷,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掃清思想障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嶄新理論形態,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
三、社會主義發展的特點與展望。
馬克思主義是在與各國具體國情和時代特徵的結合中發展的。馬克思主義從其本質上說不是一些教條式公式、定理,而是行動的指南。馬克思主義是在批判地總結和吸收人類優秀文化成果中發展的整體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特性,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形成過程本身就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歷史過程。實踐性、批判性、反思性內在規定著馬克思主義是一個開放的理論體系。我們必須吸取「黑格爾哲學走向死亡的根本原因是封閉」的歷史教訓。馬克思主義理就是在批判地吸收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學和法國空想社會主義等的基礎上而逐步形成的。今天經全球化的時代,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我們必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同時要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理論要保持不竭的活力必須以開放的狀態與時俱進,不斷地吸納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成果。對於馬克思主義的創立和發展,經典作家的貢獻是巨大的,西方馬克克思主義研究者也作出了他們的貢獻。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體的成功實踐,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的強大生命力和指導性,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甚至西方、拉美國家的探索也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馬克思主義展史的研究不僅要研究馬克思主義在蘇聯和中國的發展,而且要研究在世界其他國家的發展,不僅要研究經典作家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也要分析眾多的對馬克思主義作出過貢獻的人物的思想,也包括吸納准馬克思主義的,甚至非馬克思主義的對於當代資本本主義的批判、對於當代全球性問題的探索等有益思想,了解思想理論界發展的最新動態,批判地學習,在比較中鑑別,這對於豐富、完善馬克思主義理論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