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會主義發展的四個階段。
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都是人類進步的社會歷史產物。它們的性質根本對立,但在當代同處於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第二大形態,具有共同的「社會存在」——「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資本主義的發展進程有四個階段,即封建資本主義、自由資本主義、壟斷資本主義和社會資本主義。【1】16世紀初至18 世紀末,西歐資本主義在封建主義社會內部孕育產出。在資本主義的這四個發展階段中,始終存在著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 社會化大生產與生產資料私有占有的矛盾、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等)和弊病(貧富兩極分化、經濟危機、政治傾軋、軍事侵略、社會犯罪等)。隨著資本主義這四個發展階段的不斷發展,矛盾的積累與激化。社會主義的興起就是旨在建立一種嶄新的社會制度,消除資本主義的種種矛盾和弊病。首先出現的社會主義思潮,是空想社會主義。空想社會主義者特別是19初歐洲三大空想社會主義者都深惡痛絕地揭露資本主義的剝削和欺詐,抨擊資產階級國家的壓迫和宗教的欺騙,證明資本主義制度因違背人類理性和社會公德而必須加以改變。空想社會主義者的一些進步思想給予工人以啟蒙教育,並為科學社會主義產生提供有益的思想資料。但是,空想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畢竟是空想。他們是憑主觀想像建立一種高於資本主義的新社會制度,沒有認識到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不能指出實現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到了19世30— 40年代,資本主義矛盾的發展,無產階級開始形成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社會主義產生的歷史條件成熟了。馬克思、恩格斯積極投入工人運動,認真總結工人運動的經驗,批判地繼承了人類一切先進思想的優秀成果,加以革命的改造和發展,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的發現,使社會主義由空想變成了科學。192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是社會主義從理論和運動到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實踐。列寧在社會主義革命進程上有了重大突破。列寧尊重實踐,尊重科學,堅持從客觀實際出發。隨著自由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面對新的時代特徵,列寧不僅在理論上分析了帝國主義時代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得出社會主義可能在經濟不已開發國家首先勝利的論斷,而且在實踐上領導了資本主義不發達的俄國首先取得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從而證明了經濟落後的國家超越資本主義發達階段是完全可能的。列寧逝世後,史達林認採取了向城鄉資本主義全面進改的方針,提出了「擴大和鞏固我們城鄉,國民經濟一切部門中的社會主義經濟命脈,採取消滅國民經濟中資本主義成分的方針。從此開始了蘇聯全盤集體化的道路,逐步形成了一套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這就是蘇聯社會主義模式。這一模式的基本特徵是高度集權。具體表現在經濟上突出發展重工業的一工業化,忽視農業和輕工業,實行單一的社會主義公有制、限制商品貨幣關係:在政治上實行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黨政不分,以黨代政,國家權力高度集中領導職務終身制,文化、學術上的是非由黨組織或黨的領導說了算。蘇聯模式有一定的歷史功績,又有其不適應社會發展的弊端。特別是在後來和平建設時期,高度集中的計劃和產品經濟嚴重束縛了企業和勞動者的積極性,使經濟走向停滯。政治上高度集權,個人崇拜,領導職務終身制度都阻礙了社會主義優越性的發揮。二戰後,中國革命的勝利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系列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社會主義由一國實踐到多國的實踐。取得社會主義勝利的國家都是經濟上比較落後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都仿效蘇聯,這就難免導致失誤和困難。人們從實踐中吸取教訓,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在這探索過程中最突出、最有成就的就是中國共產黨。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革命勝利,並建立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的長期實踐中,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則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成功地解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過渡的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這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這是全黨智慧的結晶,這是對馬克列寧主義的繼承和發展。巾國革命和建設成功解決的中國新民主義革命和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經驗教訓,是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寶庫中的重要理論財富,為半封建、半殖地國家指出了前進的方向。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集體領導,總結建國以來正反方面經驗,重新恢復和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同時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和社會主義實踐經驗,進行不懈的探索,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平均主義不是社會主義,兩極分化也不社會主義,封閉不能發展社會主義,照搬外國也不能發展社會主義,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沒有法制也沒有社會主義,不重視物質文明搞不好社會主義。不重視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會主義。在不斷探索中,鄧小平同志對社會主義本質作了總結性的理論概括「社會主義的本質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級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同志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概括,反映了人民利益要求和時代要求,澄清了不合乎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模糊概念,擺脫了長期以來拘泥於具體模式而忽視的社會主義本質的錯誤傾向,深化了對科學社會主義的認識,對於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大政治意義、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時代特徵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理論產物,是馬克思主義的內核或者說基本原理在當今時代和中國的時空展現。【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的存在樣態,符合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規律,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嶄新理論形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之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對馬克思主義堅持中的發展、繼承中的創新,與馬克思主義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符合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和發展規律,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重要理論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具體實際與時代特徵三者相結合的理論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創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在回答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問題上,鄧小平反覆強調要對馬克思列寧主義做完整準確的理解,並且對毛澤東思想也要有一個完整準確的認識。鄧小平認為有通過發展馬克思主義才能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他指出:「不以新的思想、觀點去繼承、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這項工作的順利開展必須對以往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和教訓進行總結,鄧小平就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探索和回答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問題的,並根據當時的時代特徵和中國的國情,對在中國這樣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作了較系統、較初步的回答。【3】以江澤民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社會主義基本特徵、本質要求、主要任務以及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根本區別等重大問題上,豐富和發展了鄧小平理論,把人們對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問題的認識提到了新的高度。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了科學發展觀思想,並且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與和諧社會建設全面發展的思想,在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上進一步深化了認識。馬克思主義是在同各種錯誤思潮和傾向的鬥爭中發展起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同樣也經歷了與形形色色社會思潮的論戰鬥爭。馬克思主義與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的鬥爭貫穿於改革開放進程的始終。20 世紀80 年代,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向縱深發展,馬克思主義除了繼續與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進行鬥爭以外,還與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民主社會主義等幾大思潮進行激烈的鬥爭和交鋒,鬥爭矛頭直指改革的根本方向和根本性質,關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提出了一條道路、一面旗幟、一個理論體系的論斷,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掃清思想障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嶄新理論形態,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
三、社會主義發展的特點與展望。
馬克思主義是在與各國具體國情和時代特徵的結合中發展的。馬克思主義從其本質上說不是一些教條式公式、定理,而是行動的指南。馬克思主義是在批判地總結和吸收人類優秀文化成果中發展的整體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特性,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形成過程本身就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歷史過程。實踐性、批判性、反思性內在規定著馬克思主義是一個開放的理論體系。我們必須吸取「黑格爾哲學走向死亡的根本原因是封閉」的歷史教訓。馬克思主義理就是在批判地吸收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學和法國空想社會主義等的基礎上而逐步形成的。今天經全球化的時代,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我們必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同時要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理論要保持不竭的活力必須以開放的狀態與時俱進,不斷地吸納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成果。對於馬克思主義的創立和發展,經典作家的貢獻是巨大的,西方馬克克思主義研究者也作出了他們的貢獻。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體的成功實踐,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的強大生命力和指導性,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甚至西方、拉美國家的探索也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馬克思主義展史的研究不僅要研究馬克思主義在蘇聯和中國的發展,而且要研究在世界其他國家的發展,不僅要研究經典作家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也要分析眾多的對馬克思主義作出過貢獻的人物的思想,也包括吸納准馬克思主義的,甚至非馬克思主義的對於當代資本本主義的批判、對於當代全球性問題的探索等有益思想,了解思想理論界發展的最新動態,批判地學習,在比較中鑑別,這對於豐富、完善馬克思主義理論具有重要的意義。
- 範文問答
- 答案列表
社會主義發展簡史 16篇[朗讀]
近日,在區黨委、校黨支部號召下,我開始認真系統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通過研讀「四史」深入了解我黨走過的崢嶸歲月,體會我黨在革命和奮鬥中的艱難歷程,從而堅定教育初心理想信念,在平凡的工作中不斷實踐創新,腳踏實地嘗試創造不平凡的成就。
「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黨的歷史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通讀「四史」,我了解到中國共產黨人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團結帶領人民歷經抗美援朝、和平解放等艱苦時期,在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偉大實踐中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勇於變革、勇於創新,敢於面對曲折,勇於修正錯誤,攻克無數難關,創造了無數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蹟。
作為一名基層黨員教師,在「四史」學習過程中,我愈加清醒地認清世情國情,時刻以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湧現的許許多多的優秀人物為榜樣,學習他們的優秀品質,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實踐創新為引領,牢固樹立「教書育人,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及工作理念,把服務意識放在首位,不斷強化自身專業素養,不斷增強工作的主動性、預見性和創造性,自覺把紀律和規矩時刻放在前面,以理論指導實踐,提升自身黨性修養和政治覺悟,潛移默化地把教師師德修養融入到學生的成長中,引導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發揮更多積極正向能量,力求使自身的教育教學工作及本職工作都有良性、健康發展。
以史鑑今、砥礪前行。通過「四史」學習我更加明確了教育教學工作的方向、目標,一定會持續謹守育人初心、勇擔教育使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
「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黨的歷史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通讀「四史」,我了解到中國共產黨人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團結帶領人民歷經抗美援朝、和平解放等艱苦時期,在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偉大實踐中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勇於變革、勇於創新,敢於面對曲折,勇於修正錯誤,攻克無數難關,創造了無數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蹟。
作為一名基層黨員教師,在「四史」學習過程中,我愈加清醒地認清世情國情,時刻以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湧現的許許多多的優秀人物為榜樣,學習他們的優秀品質,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實踐創新為引領,牢固樹立「教書育人,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及工作理念,把服務意識放在首位,不斷強化自身專業素養,不斷增強工作的主動性、預見性和創造性,自覺把紀律和規矩時刻放在前面,以理論指導實踐,提升自身黨性修養和政治覺悟,潛移默化地把教師師德修養融入到學生的成長中,引導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發揮更多積極正向能量,力求使自身的教育教學工作及本職工作都有良性、健康發展。
以史鑑今、砥礪前行。通過「四史」學習我更加明確了教育教學工作的方向、目標,一定會持續謹守育人初心、勇擔教育使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
1.第一個時間段,空想社會主義產生和發展。空想社會主義從1516年托馬斯·莫爾發表《烏托邦》到1848年馬克思恩格斯發表《共產黨宣言》之前,這段時間有330多年,在整個社會主義五百年中占三分之二。這300多年,在生產力上,是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發展的時期;在社會制度上,是西歐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過渡時期;在資本主義發展史上,是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在社會主義發展史上,是空想社會主義時期。空想社會主義講公有制、計劃經濟、按勞分配,聽起來很像科學社會主義,那為什麼還說他們是空想社會主義呢?著名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有一個非常公允的說法,他說:「所有這些空想社會主義者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他們所設計的模範社會的原則和明確的活動方式上。但是,這些模範社會如何取代現存社會的問題,他們從未認真地考慮過。他們對於從富裕的或有權勢的資助人那裡得到幫助這一點抱有模糊的希望。」?
2.第二個時間段,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恩格斯指出,為了使社會主義變為科學,就必須首先把它置於現實的基礎之上。所謂現實,從生產力的角度來講,機器大工業逐漸成為主流,生產越來越成為真正的社會化大生產。隨著生產力的高速發展,工人階級隊伍迅速擴大,工人運動也迅速發展起來。19世紀三四十年代爆發了歐洲三大工人運動,代表著歐洲工人階級登上了政治舞台。馬克思恩格斯縱覽時代風雲,吸收時代精華,開創了科學社會主義。1845年馬克思恩格斯寫出了《德意志意識形態》,第一次提出了歷史唯物主義,闡釋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1848年,馬克思恩格斯發表《共產黨宣言》,科學社會主義正式誕生。1867年,馬克思出版了《資本論》第一卷,系統地闡釋了剩餘價值學說。1880年,恩格斯發表了《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系統闡述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實現了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飛躍。
3.第三個時間段,列寧領導十月革命勝利並實踐社會主義。19世紀最後30年,第二次工業革命蓬勃興起,世界從「蒸汽時代」進入「電氣時代」。與此相適應,資本主義由自由競爭向壟斷轉變,資本主義的發展進入到以壟斷為特徵的帝國主義時代。作為帝國主義薄弱環節的俄國成為社會主義革命的溫床。1917年首先爆發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統治,但軟弱無力的資產階級無法解決日益激化的國內各種經濟、社會、政治矛盾,列寧毫不遲疑地領導了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直接成果就是建立了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這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取得勝利,社會主義從理論變為現實,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世界格局。十月革命之後列寧領導布爾什維克先後實行了「戰時共產主義」和新經濟政策,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4.第四個時間段,蘇聯模式逐步形成。史達林在列寧逝世之後,逐步放棄了新經濟政策,建立了以單一的生產資料公有制、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計劃經濟和權力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三位一體」的蘇聯模式,以及重工業優先的發展戰略。蘇聯模式逐步形成,不完全是史達林個人意志的產物,更多是蘇聯國情、歷史傳統和時代特徵的產物。蘇聯模式的短期成功導致大多數人忽略了其暴露的和潛在的問題,反而將其神聖化為社會主義的普遍原則和基本制度。蘇聯在赫魯雪夫時期以及勃列日涅夫早期的改革都沒能真正觸及蘇聯模式的核心。蘇聯解體證明這種模式的根本問題是逐漸背棄了十月革命道路的初心——為生產力發展開闢道路,為最廣大人民群眾謀幸福。
5.第五個時間段,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的探索和實踐。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社會主義在中國用了30多年時間從思潮、運動發展到制度,為社會主義實現從一國到多國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新中國成立後,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是一個嶄新課題。剛開始,我們只能學習蘇聯經驗,但在實踐中很快就察覺到蘇聯模式的局限,提出要以蘇為鑑,獨立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以毛澤東發表的《論十大關係》《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為主要標誌,我們黨對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有了自己新的重要認識。在後來的實踐中,儘管探索艱辛坎坷,但我們黨取得的積極成果是極其寶貴的,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
6.第六個時間段,我們黨作出進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創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第三次科技和產業革命是向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邁進的時代,是和平與發展成為主題的時代,是兩種社會制度長期並存、合作和鬥爭的時代,給社會主義提出了全新的問題。制度優勢是一個國家的最大優勢,制度競爭是國家間最根本的競爭。社會主義要發展,必須證明自己能夠比資本主義更快發展生產力,更有效提升綜合國力,更好滿足人民需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通過一系列重大理論創新,系統回答了時代之問。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理論,革命性地改變和深化了關於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認識,實現了在社會主義最根本問題上的思想解放。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理論、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是三位一體的,是對科學社會主義規範理論的革命性發展,為真正超越蘇聯模式、跟上時代步伐提供了基本理論支撐。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理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論、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等,都是吸收了人類文明成果的重大創新,開闢了科學社會主義的新領域。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理論,進一步釐清了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的關係,進一步深化了對執政黨建設規律的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開拓馬克思主義新境界,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創造了人類歷史最大規模、最快速度的現代化建設奇蹟,初步用實踐證明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2.第二個時間段,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恩格斯指出,為了使社會主義變為科學,就必須首先把它置於現實的基礎之上。所謂現實,從生產力的角度來講,機器大工業逐漸成為主流,生產越來越成為真正的社會化大生產。隨著生產力的高速發展,工人階級隊伍迅速擴大,工人運動也迅速發展起來。19世紀三四十年代爆發了歐洲三大工人運動,代表著歐洲工人階級登上了政治舞台。馬克思恩格斯縱覽時代風雲,吸收時代精華,開創了科學社會主義。1845年馬克思恩格斯寫出了《德意志意識形態》,第一次提出了歷史唯物主義,闡釋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1848年,馬克思恩格斯發表《共產黨宣言》,科學社會主義正式誕生。1867年,馬克思出版了《資本論》第一卷,系統地闡釋了剩餘價值學說。1880年,恩格斯發表了《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系統闡述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實現了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飛躍。
3.第三個時間段,列寧領導十月革命勝利並實踐社會主義。19世紀最後30年,第二次工業革命蓬勃興起,世界從「蒸汽時代」進入「電氣時代」。與此相適應,資本主義由自由競爭向壟斷轉變,資本主義的發展進入到以壟斷為特徵的帝國主義時代。作為帝國主義薄弱環節的俄國成為社會主義革命的溫床。1917年首先爆發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統治,但軟弱無力的資產階級無法解決日益激化的國內各種經濟、社會、政治矛盾,列寧毫不遲疑地領導了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直接成果就是建立了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這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取得勝利,社會主義從理論變為現實,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世界格局。十月革命之後列寧領導布爾什維克先後實行了「戰時共產主義」和新經濟政策,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4.第四個時間段,蘇聯模式逐步形成。史達林在列寧逝世之後,逐步放棄了新經濟政策,建立了以單一的生產資料公有制、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計劃經濟和權力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三位一體」的蘇聯模式,以及重工業優先的發展戰略。蘇聯模式逐步形成,不完全是史達林個人意志的產物,更多是蘇聯國情、歷史傳統和時代特徵的產物。蘇聯模式的短期成功導致大多數人忽略了其暴露的和潛在的問題,反而將其神聖化為社會主義的普遍原則和基本制度。蘇聯在赫魯雪夫時期以及勃列日涅夫早期的改革都沒能真正觸及蘇聯模式的核心。蘇聯解體證明這種模式的根本問題是逐漸背棄了十月革命道路的初心——為生產力發展開闢道路,為最廣大人民群眾謀幸福。
5.第五個時間段,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的探索和實踐。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社會主義在中國用了30多年時間從思潮、運動發展到制度,為社會主義實現從一國到多國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新中國成立後,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是一個嶄新課題。剛開始,我們只能學習蘇聯經驗,但在實踐中很快就察覺到蘇聯模式的局限,提出要以蘇為鑑,獨立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以毛澤東發表的《論十大關係》《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為主要標誌,我們黨對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有了自己新的重要認識。在後來的實踐中,儘管探索艱辛坎坷,但我們黨取得的積極成果是極其寶貴的,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
6.第六個時間段,我們黨作出進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創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第三次科技和產業革命是向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邁進的時代,是和平與發展成為主題的時代,是兩種社會制度長期並存、合作和鬥爭的時代,給社會主義提出了全新的問題。制度優勢是一個國家的最大優勢,制度競爭是國家間最根本的競爭。社會主義要發展,必須證明自己能夠比資本主義更快發展生產力,更有效提升綜合國力,更好滿足人民需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通過一系列重大理論創新,系統回答了時代之問。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理論,革命性地改變和深化了關於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認識,實現了在社會主義最根本問題上的思想解放。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理論、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是三位一體的,是對科學社會主義規範理論的革命性發展,為真正超越蘇聯模式、跟上時代步伐提供了基本理論支撐。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理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論、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等,都是吸收了人類文明成果的重大創新,開闢了科學社會主義的新領域。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理論,進一步釐清了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的關係,進一步深化了對執政黨建設規律的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開拓馬克思主義新境界,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創造了人類歷史最大規模、最快速度的現代化建設奇蹟,初步用實踐證明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2月20日,黨中央召開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我們黨的一百年,是矢志踐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篳路藍縷奠基立業的一百年,是創造輝煌開闢未來的一百年。回望過往的奮鬥路,眺望前方的奮進路,必須把黨的歷史學習好、總結好,把黨的成功經驗傳承好、發揚好。通過此次學習黨史讓各基層團組織一起回顧黨帶領人民走過的氣壯山河的百年征程,努力傳承紅色基因、接過革命薪火,學黨史、強信念、跟黨走。
黨史是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以來領導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進行的探索史、奮鬥史、創業史,是全體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認真學習黨史,能讓我們從黨發展壯大的歷史中汲取養分和智慧。
一是錘鍊絕對忠誠的政治品格。要從黨史中汲取強大的真理力量、思想力量、實踐力量,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踐行者,始終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步調一致、行動統一。
二是汲取繼往開來的精神力量。要從黨史中汲取敢闖敢試、拼搏進取的智慧力量。用革命先烈先輩的感人事跡和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鼓舞士氣、激勵自己,不斷升華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涵養浩然正氣,把工作乾得更好。
黨史是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以來領導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進行的探索史、奮鬥史、創業史,是全體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認真學習黨史,能讓我們從黨發展壯大的歷史中汲取養分和智慧。
一是錘鍊絕對忠誠的政治品格。要從黨史中汲取強大的真理力量、思想力量、實踐力量,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踐行者,始終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步調一致、行動統一。
二是汲取繼往開來的精神力量。要從黨史中汲取敢闖敢試、拼搏進取的智慧力量。用革命先烈先輩的感人事跡和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鼓舞士氣、激勵自己,不斷升華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涵養浩然正氣,把工作乾得更好。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中國共產黨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順應改革開放、加快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的攻堅時期所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很多新思想、新理論,特別是對黨員教育工作也做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加強黨員理想信念教育,是保持黨的先進性,推動黨的各項工作,做好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基礎。而目前黨員教育工作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我們必須努力把握黨員教育規律,健全黨員教育長效機制,不斷探索完善新形勢下加強黨員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徑,堅定黨員的理想信念,增強黨的戰鬥力。
隨著社會經濟的騰飛與科學技術的進步,保持黨員的先進性與模範性是事關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前途命運的一項首要戰略任務。而加強和改進黨員教育是是加強黨的建設的內容和途徑,也是提高黨員素質的根本且最有效措施。因此我們必須針對當下黨員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進。
1、加強黨員理想信念教育,強黨性。崇高的革命理想是督促黨員不斷學習進步,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的思想支撐,只有擁有了這種革命信念才會有內在的動力。黨員只有在主觀意識上認識到黨員教育建設對於黨的工作的重要作用,才能夠積極主動地去尋求改變,才會更加重視理論學習。思想是行動的內在動力,在今後的黨員教育中要加強黨員思想的教育,培養學習的積極性與主觀能動性。
2、調整黨員教育學習內容,提素質。要根據形勢發展對黨員提出的新要求,根據黨的建設所面臨的歷史性課題,不斷充實調整和擴展黨員教育的內容,堅持與時俱進,力求把體現時代精神的最新理論、最新知識及時吸收進來,使得黨員教育內容適應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形勢需要。同時要針對黨員不同群體的特點和需求,合理確定教育內容,不能千篇一律,對於不同的黨員群體要量體裁衣、因材施教,從而有針對性但全面地提升黨員同志的綜合素質,切實地為黨的人才儲備和培養做出貢獻。例如,對於在校生需要結合。
學校教育的內容著重加強專業知識教育,將其與黨員教育有機結合,培養創新意識與團隊協作能力。而對於已經走上工作崗位的黨員需要同職業道德培養和崗位技能的培訓有效融合。
3、創新黨員教育形式,建強黨。黨員教育需要突破傳統手段的桎梏,開拓更新穎的方式、方法、途徑進行推廣。各黨組織可利用網絡資源,通過黨建網站、遠程教育、聲像資料等手段,採取互教互學、場景模擬等教育形式,增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廣大黨員幹部可及時下載培訓資料,充實現代遠程教育內容。黨員可通過網絡隨時下載政治理論專題、時事熱點、市場經濟、現代農業科技知識等培訓節目,共享教育資源。黨員教育有更多的靈活性和便捷性,就更容易吸引黨員參與到其中,能夠充分帶動了群體的學習熱情。此外,還能夠通過問卷調查和走訪等形式,了解黨員的學習需求,及時調整教育內容,實現互動培訓,大大提高教育學習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只有黨員群體堅持不斷學習,整體素質才會得到提高,只有黨員群體素質提升,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才能夠有效體現,也才能夠實現強黨、強國的偉大夢想。
「十年育樹,百年育人」,黨員教育工作不能急於一時,需要在今後長久的工作中逐漸改進和完善,同時需要不斷創新和磨合,與時代發展相協調。更重要的是,需要講求教育方法,以人為本,以情感人,來增強教育的滲透性,這樣才能將黨員教育有廣度、有深度的開展,才能夠強黨性、提素質,圓強黨之夢。
隨著社會經濟的騰飛與科學技術的進步,保持黨員的先進性與模範性是事關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前途命運的一項首要戰略任務。而加強和改進黨員教育是是加強黨的建設的內容和途徑,也是提高黨員素質的根本且最有效措施。因此我們必須針對當下黨員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進。
1、加強黨員理想信念教育,強黨性。崇高的革命理想是督促黨員不斷學習進步,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的思想支撐,只有擁有了這種革命信念才會有內在的動力。黨員只有在主觀意識上認識到黨員教育建設對於黨的工作的重要作用,才能夠積極主動地去尋求改變,才會更加重視理論學習。思想是行動的內在動力,在今後的黨員教育中要加強黨員思想的教育,培養學習的積極性與主觀能動性。
2、調整黨員教育學習內容,提素質。要根據形勢發展對黨員提出的新要求,根據黨的建設所面臨的歷史性課題,不斷充實調整和擴展黨員教育的內容,堅持與時俱進,力求把體現時代精神的最新理論、最新知識及時吸收進來,使得黨員教育內容適應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形勢需要。同時要針對黨員不同群體的特點和需求,合理確定教育內容,不能千篇一律,對於不同的黨員群體要量體裁衣、因材施教,從而有針對性但全面地提升黨員同志的綜合素質,切實地為黨的人才儲備和培養做出貢獻。例如,對於在校生需要結合。
學校教育的內容著重加強專業知識教育,將其與黨員教育有機結合,培養創新意識與團隊協作能力。而對於已經走上工作崗位的黨員需要同職業道德培養和崗位技能的培訓有效融合。
3、創新黨員教育形式,建強黨。黨員教育需要突破傳統手段的桎梏,開拓更新穎的方式、方法、途徑進行推廣。各黨組織可利用網絡資源,通過黨建網站、遠程教育、聲像資料等手段,採取互教互學、場景模擬等教育形式,增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廣大黨員幹部可及時下載培訓資料,充實現代遠程教育內容。黨員可通過網絡隨時下載政治理論專題、時事熱點、市場經濟、現代農業科技知識等培訓節目,共享教育資源。黨員教育有更多的靈活性和便捷性,就更容易吸引黨員參與到其中,能夠充分帶動了群體的學習熱情。此外,還能夠通過問卷調查和走訪等形式,了解黨員的學習需求,及時調整教育內容,實現互動培訓,大大提高教育學習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只有黨員群體堅持不斷學習,整體素質才會得到提高,只有黨員群體素質提升,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才能夠有效體現,也才能夠實現強黨、強國的偉大夢想。
「十年育樹,百年育人」,黨員教育工作不能急於一時,需要在今後長久的工作中逐漸改進和完善,同時需要不斷創新和磨合,與時代發展相協調。更重要的是,需要講求教育方法,以人為本,以情感人,來增強教育的滲透性,這樣才能將黨員教育有廣度、有深度的開展,才能夠強黨性、提素質,圓強黨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