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鬼的問題在中國傳統的語境下,總會顯得有些複雜,而在西方則要簡單得多。這一點首先就表現在時間上。從十月底到十一月初,嚴格算來也不超過兩天,鬼被放出來的時間顯然要比中國傳統觀念中的時間短不少。
而關於萬聖節中鬼的來源,可見的有這樣一種說法。古代居住在愛爾蘭、蘇格蘭等地凱爾特人相信,故人的亡魂會在10月31日這天回到故居地並在活人身上找尋生靈,藉此再生,而這也是人在死後能獲得再生的希望。當然,活著的人自然是懼怕鬼魂奪生的,於是人們在這一天熄掉爐火、燭光,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試圖將魂靈嚇走,這之後才會把火重新燃起。同時,他們也會點燃篝火,祭祀神靈。
這樣看來,西方的鬼並不像中國的鬼那麼友善,不過好在放出來的時間很短。當然,這只是幾千年前凱爾特人對鬼的想像,另一種說法中的古羅馬人關於這一節日的想像好像並沒有那麼驚悚。
這種說法認為,在公元1世紀,占領凱爾特部落領地的羅馬人接受了萬聖節習俗,並將自己慶祝豐收的節日與萬聖節結合。他們在節日扮鬼的初衷就要簡單得多,只是為了在豐收時趕走四周遊盪的妖魔。
此外,還有一種說法顯示,古西歐的愛爾蘭異教徒相信,萬聖節前夜鬼魂會聚集在人們居住的家附近並接受設宴款待。人們會在屋前院後擺放水果、食品,喂足鬼魂,讓其不至於傷害人類或掠奪收成。而後,人們會扮成鬼魂精靈,引導鬼魂離開,避邪免災。
為了迎接萬聖節,日本東京都政府準備免費發放30萬個印有南瓜鬼臉圖的橘色垃圾袋。
如何給鬼過節:中西方鬼的待遇。
正是因為中西方不同文化下的人們對鬼的想像不同,這也就造成了鬼在兩邊過節時會享受不同的待遇。一般來說,在中國的鬼主要是接受供奉、祭祀;而西方的鬼則被人們引導離開,人們生怕「鬼上身」。
中元節節俗本就以「禮敬亡靈」為中心,食物祭品自然是少不了的。而在西方,雖然鬼在人們眼中並不「親切」,但在「鬼節」喂飽被放出來的鬼們還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為鬼供奉食物就成了中西方鬼節的相似之處。
燈,也是「鬼節」的一個重要道具。一提到萬聖節,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南瓜燈。事實上,關於南瓜燈至少有兩種說法。其一是人們挖空了南瓜又刻上鬼臉、點上燭火,用來驅散鬼魂;另一種說法是,南瓜燈中的燭火是鬼魂點上的,試圖騙取人們上當而跟著鬼魂走,於是活著的人就在南瓜表面刻上一個嘲諷的臉,用以調笑鬼魂。
8月28日晚,山西,適逢中國傳統的中元節,地處黃河沿岸的山西忻州市河曲縣舉辦「河燈會」,1650盞顏色各異的河燈被放入黃河中。
而在中國的中元節,也有「河燈度孤」的習俗。中國人會在中元節這天在水面放置河燈,而這河燈一般是用木、紙、荷葉等做成荷花形狀,中間點上燈盞或者蠟燭,有的還在燈上寫明亡人的名諱,放於水中,任其漂流,為的是給亡魂照明引路,讓他們早日到達理想的彼岸。
當然,中元節和萬聖節也有各自獨特的形式。在中國,燒紙錢的習俗從古延續至今。而在西方,人們則會在當天穿上奇裝異服。
8月28日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元節。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汪洞鄉民眾通過參加水上拔河、擂台、竹筏、拋繡、包粽子等水上娛樂節目,歡慶這一節日。
人的狂歡:鬼節中的娛樂元素。
自近代以來,中西方的鬼節都經歷了去宗教性的過程。不同的是,西方萬聖節的很多習慣被從形式上保留了下來;而中元節則逐漸被邊緣化,失去了傳統意義上的公共性。
作為西方的「鬼節」,說萬聖節這天夜裡是一年中最「鬧鬼」的一夜著實不為過。而事實上,在現代西方世界的萬聖節這天夜裡,與其說是「鬧鬼」倒不如說是「鬧人」。西方人已經把這個節日當作一場狂歡了。
當地時間10月27日,美國紐約,范科特蘭特大宅博物館展出各式各樣的手工雕刻南瓜燈。超過7000個手雕南瓜燈點亮,其中除了骷髏等經典萬聖節造型,還有火車之類的新奇角色出鏡。
現在萬聖節似乎已經沒有了當年那種驅鬼的意味,倒是更像一個孩子們的節日。20世紀初,人們會在10月31日進行面具和奇裝異服的創意大賽。而萬聖夜,孩子們會拎著空袋子,挨家挨戶一邊高喊「trickortreat」一邊討要糖果。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起,美國的電*還會在萬聖節期間播放以鬼節為主題的恐怖片。到了本世紀,人們還會穿上新穎服飾、舉行各種*,甚至包括同性戀者的大*。
而事實上,舊時的中元節不僅具有信仰維度上的重要意義,在世俗層面,也是一個群眾參與度很高、具有鮮明娛樂功能的節日。
2015年08月24日,隨著中元節的臨近,四川達州市主城區部分民眾紛紛來到州河兩岸燃燒祭祀物品,導致河岸煙霧裊繞、火光沖天,祭祀場景蔚為壯觀。
晚明文人張岱就曾對「西湖七月半」的盛況進行這樣的描寫:「西湖七月半……二鼓以前,人聲鼓吹,如沸如撼,如魘如囈,如聾如啞,大船小船一齊湊岸,一無所見,止見篙擊篙,舟觸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而關於萬聖節中鬼的來源,可見的有這樣一種說法。古代居住在愛爾蘭、蘇格蘭等地凱爾特人相信,故人的亡魂會在10月31日這天回到故居地並在活人身上找尋生靈,藉此再生,而這也是人在死後能獲得再生的希望。當然,活著的人自然是懼怕鬼魂奪生的,於是人們在這一天熄掉爐火、燭光,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試圖將魂靈嚇走,這之後才會把火重新燃起。同時,他們也會點燃篝火,祭祀神靈。
這樣看來,西方的鬼並不像中國的鬼那麼友善,不過好在放出來的時間很短。當然,這只是幾千年前凱爾特人對鬼的想像,另一種說法中的古羅馬人關於這一節日的想像好像並沒有那麼驚悚。
這種說法認為,在公元1世紀,占領凱爾特部落領地的羅馬人接受了萬聖節習俗,並將自己慶祝豐收的節日與萬聖節結合。他們在節日扮鬼的初衷就要簡單得多,只是為了在豐收時趕走四周遊盪的妖魔。
此外,還有一種說法顯示,古西歐的愛爾蘭異教徒相信,萬聖節前夜鬼魂會聚集在人們居住的家附近並接受設宴款待。人們會在屋前院後擺放水果、食品,喂足鬼魂,讓其不至於傷害人類或掠奪收成。而後,人們會扮成鬼魂精靈,引導鬼魂離開,避邪免災。
為了迎接萬聖節,日本東京都政府準備免費發放30萬個印有南瓜鬼臉圖的橘色垃圾袋。
如何給鬼過節:中西方鬼的待遇。
正是因為中西方不同文化下的人們對鬼的想像不同,這也就造成了鬼在兩邊過節時會享受不同的待遇。一般來說,在中國的鬼主要是接受供奉、祭祀;而西方的鬼則被人們引導離開,人們生怕「鬼上身」。
中元節節俗本就以「禮敬亡靈」為中心,食物祭品自然是少不了的。而在西方,雖然鬼在人們眼中並不「親切」,但在「鬼節」喂飽被放出來的鬼們還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為鬼供奉食物就成了中西方鬼節的相似之處。
燈,也是「鬼節」的一個重要道具。一提到萬聖節,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南瓜燈。事實上,關於南瓜燈至少有兩種說法。其一是人們挖空了南瓜又刻上鬼臉、點上燭火,用來驅散鬼魂;另一種說法是,南瓜燈中的燭火是鬼魂點上的,試圖騙取人們上當而跟著鬼魂走,於是活著的人就在南瓜表面刻上一個嘲諷的臉,用以調笑鬼魂。
8月28日晚,山西,適逢中國傳統的中元節,地處黃河沿岸的山西忻州市河曲縣舉辦「河燈會」,1650盞顏色各異的河燈被放入黃河中。
而在中國的中元節,也有「河燈度孤」的習俗。中國人會在中元節這天在水面放置河燈,而這河燈一般是用木、紙、荷葉等做成荷花形狀,中間點上燈盞或者蠟燭,有的還在燈上寫明亡人的名諱,放於水中,任其漂流,為的是給亡魂照明引路,讓他們早日到達理想的彼岸。
當然,中元節和萬聖節也有各自獨特的形式。在中國,燒紙錢的習俗從古延續至今。而在西方,人們則會在當天穿上奇裝異服。
8月28日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元節。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汪洞鄉民眾通過參加水上拔河、擂台、竹筏、拋繡、包粽子等水上娛樂節目,歡慶這一節日。
人的狂歡:鬼節中的娛樂元素。
自近代以來,中西方的鬼節都經歷了去宗教性的過程。不同的是,西方萬聖節的很多習慣被從形式上保留了下來;而中元節則逐漸被邊緣化,失去了傳統意義上的公共性。
作為西方的「鬼節」,說萬聖節這天夜裡是一年中最「鬧鬼」的一夜著實不為過。而事實上,在現代西方世界的萬聖節這天夜裡,與其說是「鬧鬼」倒不如說是「鬧人」。西方人已經把這個節日當作一場狂歡了。
當地時間10月27日,美國紐約,范科特蘭特大宅博物館展出各式各樣的手工雕刻南瓜燈。超過7000個手雕南瓜燈點亮,其中除了骷髏等經典萬聖節造型,還有火車之類的新奇角色出鏡。
現在萬聖節似乎已經沒有了當年那種驅鬼的意味,倒是更像一個孩子們的節日。20世紀初,人們會在10月31日進行面具和奇裝異服的創意大賽。而萬聖夜,孩子們會拎著空袋子,挨家挨戶一邊高喊「trickortreat」一邊討要糖果。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起,美國的電*還會在萬聖節期間播放以鬼節為主題的恐怖片。到了本世紀,人們還會穿上新穎服飾、舉行各種*,甚至包括同性戀者的大*。
而事實上,舊時的中元節不僅具有信仰維度上的重要意義,在世俗層面,也是一個群眾參與度很高、具有鮮明娛樂功能的節日。
2015年08月24日,隨著中元節的臨近,四川達州市主城區部分民眾紛紛來到州河兩岸燃燒祭祀物品,導致河岸煙霧裊繞、火光沖天,祭祀場景蔚為壯觀。
晚明文人張岱就曾對「西湖七月半」的盛況進行這樣的描寫:「西湖七月半……二鼓以前,人聲鼓吹,如沸如撼,如魘如囈,如聾如啞,大船小船一齊湊岸,一無所見,止見篙擊篙,舟觸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