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矛盾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
在前面的章節中對於概念和知識點的介紹,基本都是從哲學意義出發的。而在針對歷史唯物主義進行研究的本章中,知識點與現實的聯繫顯而易見地增加了。其關於「社會」概念的探討淡化了相對更具獨立性的文化,而強調了政治、經濟意義,即在不同社會制度的交替變更(包括復辟)中所發生的推動社會向前的因素。要研究這個問題,對於以下兩個已經在前章中闡釋過哲學原理的概念,我們需要在社會歷史領域重新解釋:
第一,發展。發展是事物在時間上的持續性和空間上的廣延性的交替,事物在運動形式、形態、結構、功能和關係上的更新,實質是新事物取代舊事物,量變引起的質變。馬克思視域中的社會發展「就是人類不斷提高自身的主體能力、不斷由必然走向自由、不斷獲得自身解放、追求自身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歷史活動過程」,因此馬克思也將社會歷史發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人群共同體階段,物的依賴性階段和個人全面發展階段,也就是人的價值不斷實現的階段。
從個體轉到社會歷史的宏觀維度上,社會的發展就是社會性質的變更,從原始社會階段,到奴隸制、封建制度、資本主義社會階段,再到共產主義社會階段。這其中的每一個質變之間,又還包括了經濟水平、社會管理、科教文衛等等維度的量變。
第二,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對立統一關係的哲學範疇。在社會歷史領域,事物的矛盾可以是階級之間的矛盾,民族之間的矛盾,物質生產分配的矛盾,精神文化建設中的矛盾等等。這些矛盾因素在社會領域也呈現出對立統一的趨勢。在講矛盾的時候我們講到過:矛盾是推動事物發展的動力,事物在矛盾鬥爭和對抗中形成力量對比的變化,在社會領域也不例外。
2.社會矛盾類型。
(1)社會基本矛盾。
本章的第一節「社會基本矛盾及其運動規律」當中提到了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關係。
這個道理體現在下述幾個方面:
第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的性質,進而決定其他社會關係的基本面貌,決定世界發展的進程。生產力是社。
社會基本矛盾即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會進步的根本內容,是衡量社會進步的根本尺度。
第二,社會基本矛盾特別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是「一切歷史衝突的根源」,決定著社會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
第三,社會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解決方式,並從根本上影響和促進社會形態的變化和發展。
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程度決定了社會的制度形態。高中文綜歷史考試分析題中基本遵循一條鐵則:經濟決定一切。雖然這是極為籠統的說法,但我們在分析社會歷史的過程中,確實可以發現這兩組矛盾是社會一切其他矛盾的基礎。譬如,在封建社會中,不斷發展的資本主義經濟下,資產階級力量跟世襲的貴族政治之間出現了矛盾。這種原始的基本矛盾也就擴張到了其他的具體領域,比如不同階級之間的思想摩擦,政治力量與財富不成正比,在這種矛盾不斷激化至不可調和的程度,就會出現資產階級革命。資產階級革命包括了如英國不流血的光榮革命,也包括了法國轟轟烈烈的大革命,無論哪種都推動了社會的變革。
(2)社會主要矛盾。
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是不同的兩個概念,兩者之間並不是包含關係。基本矛盾是一個凝練的概念,而「主要矛盾」是與次要矛盾相對的概念。基本矛盾在社會的不同方面和領域表現和折射為不同的具體矛盾,這些具體矛盾便會根據實際再區分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如下圖,我國目前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便來自於生產發展問題中的矛盾。
在前面的章節中對於概念和知識點的介紹,基本都是從哲學意義出發的。而在針對歷史唯物主義進行研究的本章中,知識點與現實的聯繫顯而易見地增加了。其關於「社會」概念的探討淡化了相對更具獨立性的文化,而強調了政治、經濟意義,即在不同社會制度的交替變更(包括復辟)中所發生的推動社會向前的因素。要研究這個問題,對於以下兩個已經在前章中闡釋過哲學原理的概念,我們需要在社會歷史領域重新解釋:
第一,發展。發展是事物在時間上的持續性和空間上的廣延性的交替,事物在運動形式、形態、結構、功能和關係上的更新,實質是新事物取代舊事物,量變引起的質變。馬克思視域中的社會發展「就是人類不斷提高自身的主體能力、不斷由必然走向自由、不斷獲得自身解放、追求自身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歷史活動過程」,因此馬克思也將社會歷史發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人群共同體階段,物的依賴性階段和個人全面發展階段,也就是人的價值不斷實現的階段。
從個體轉到社會歷史的宏觀維度上,社會的發展就是社會性質的變更,從原始社會階段,到奴隸制、封建制度、資本主義社會階段,再到共產主義社會階段。這其中的每一個質變之間,又還包括了經濟水平、社會管理、科教文衛等等維度的量變。
第二,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對立統一關係的哲學範疇。在社會歷史領域,事物的矛盾可以是階級之間的矛盾,民族之間的矛盾,物質生產分配的矛盾,精神文化建設中的矛盾等等。這些矛盾因素在社會領域也呈現出對立統一的趨勢。在講矛盾的時候我們講到過:矛盾是推動事物發展的動力,事物在矛盾鬥爭和對抗中形成力量對比的變化,在社會領域也不例外。
2.社會矛盾類型。
(1)社會基本矛盾。
本章的第一節「社會基本矛盾及其運動規律」當中提到了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關係。
這個道理體現在下述幾個方面:
第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的性質,進而決定其他社會關係的基本面貌,決定世界發展的進程。生產力是社。
社會基本矛盾即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會進步的根本內容,是衡量社會進步的根本尺度。
第二,社會基本矛盾特別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是「一切歷史衝突的根源」,決定著社會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
第三,社會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解決方式,並從根本上影響和促進社會形態的變化和發展。
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程度決定了社會的制度形態。高中文綜歷史考試分析題中基本遵循一條鐵則:經濟決定一切。雖然這是極為籠統的說法,但我們在分析社會歷史的過程中,確實可以發現這兩組矛盾是社會一切其他矛盾的基礎。譬如,在封建社會中,不斷發展的資本主義經濟下,資產階級力量跟世襲的貴族政治之間出現了矛盾。這種原始的基本矛盾也就擴張到了其他的具體領域,比如不同階級之間的思想摩擦,政治力量與財富不成正比,在這種矛盾不斷激化至不可調和的程度,就會出現資產階級革命。資產階級革命包括了如英國不流血的光榮革命,也包括了法國轟轟烈烈的大革命,無論哪種都推動了社會的變革。
(2)社會主要矛盾。
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是不同的兩個概念,兩者之間並不是包含關係。基本矛盾是一個凝練的概念,而「主要矛盾」是與次要矛盾相對的概念。基本矛盾在社會的不同方面和領域表現和折射為不同的具體矛盾,這些具體矛盾便會根據實際再區分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如下圖,我國目前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便來自於生產發展問題中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