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過往的奮鬥路,眺望前方的奮進路,必須把黨的歷史學習好、總結好,把黨的成功經驗傳承好、發揚好。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是牢記初心使命、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偉業的必然要求,是堅定信仰信念、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是推進黨的自我革命、永葆黨的生機活力的必然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既深刻指出了黨員幹部必須學黨史的意義所在,又對黨員幹部堅定政治信仰、勇於攻堅克難、練就過硬本領、堅守清正廉潔提出了明確具體要求。那麼我們如何學習、學習什麼、思考什麼,下一步如何把講話要求貫徹落實到工作中,以黨史偉大魅力啟迪我們在履職擔當中砥礪前行?
一、胸懷大局善謀事。
1932年10月,毛澤東在寧都會議上受到錯誤批判,並被調離紅軍的指揮崗位,剝奪了對紅軍的軍事指揮權。這對「興趣亦在主持戰爭」的毛澤東來說是一個沉重打擊。但在會後,他對不贊成把他調離紅軍指揮崗位的王稼祥說:「算了吧,我們是少數,還是服從多數吧。」又對為他送別的周恩來表示:「前方軍事急需,何時電召便何時來。」。
想想我們,不就是沒有評上先進麼,不就是沒有被提拔麼。正確對待職務上的變動,是一個共產黨員黨性的表現,是一個共產黨員紀律觀念的表現,同時也能體現一個共產黨員的寬廣胸懷和遠大眼光。很多人在受到不公正待遇之後,往往意志消沉下去,一蹶不振。人的慾望是個無底洞。認真分析查辦的一些領導幹部,剛開始這些人工作很努力,用敢死拚命一點不為過,是響噹噹的人才。有人24歲工作,科員,27歲正縣級,39歲正廳級,很厲害!還不滿足,結果呢,一次的提拔受挫就開始心理失衡了!有好多人就是仕途上的一次不如意而當官不成就要麼開始肆無忌憚的貪污受賄,要麼用金錢美色來彌補,結果呢走上了不歸路。把工作當成一種樂趣,堅定這個信心,任憑東南西北風我自巋然不動!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我的理解學歷史首先的功效是要學會胸懷大局善謀事。
二、躬身入局敢擔事。
共和國大將黃克誠下部隊視察,喜歡到連隊找幹部戰士談心。他不帶警衛,不事先打招呼,走到哪裡問到哪裡。1950年夏,他去湘西視察,來到第四十七軍某連,正趕上連隊吃午飯,他就蹲在地上邊吃飯邊和戰士們聊家常。戰士們以為他是團後勤處的處長或股長來了解伙食情況的,便七嘴八舌地講,湖南菜辣椒太多,開始不適應,現在習慣了,有個調皮的戰士向黃克誠提出,來個吃辣椒比賽。黃克誠欣然應戰。笑談間有人到連隊找黃克誠回機關吃飯,這時,戰士們才知道,他原來就是大名鼎鼎的湖南省委書記、軍區司令員兼政委,個個驚得直伸舌頭。
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到現在了還有黨員幹部,好多還是領導幹部當耳旁風,甚至率先帶頭破壞、不遵守,很不應該。這些幹部為什麼如此視國家法律和黨的紀律為兒戲?除了制定製度不細、落實制度不嚴、懲戒力度不大等客觀原因外,最核心的還在於自身不正,不知道初心是什麼、不明白使命是何物!不懂得自尊自愛自勵自強,只知道唯上跑官要官怎麼當大官,就是不知道如何履職擔責,對群眾負責,給單位的同志們樹立個好形象、帶個好頭。時時處處以領導自居,時時刻刻認為制度規定是給別人的,自己是領導就應該高高在上,不受制度約束,不讓下屬監督,一把手漸漸成為一霸手,最終帶壞了隊伍,也毀了自己,更玷污了黨在群眾中的形象。總書記在講話中很明確,黨的百年歷史,也是我們黨不斷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不斷防範被瓦解、被腐化的危險的歷史。要教育引導全黨通過總結歷史經驗教訓,著眼於解決黨的建設的現實問題,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增強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能力。對我們紀檢監察幹部而言,就是要發揚鬥爭精神,敢於鬥爭、勇於鬥爭、善於鬥爭,以「粉身碎骨渾不怕」的擔當精神,關鍵時刻沖得出、頂得上,有了困難挑戰千方百計想辦法解決,而不是窮盡腦汁找不作為的理由藉口?
三、勇於破局能成事。
1937年10月,日軍占領河北石家莊後,沿正太鐵路西犯,妄圖一舉攻取太原,瓦解國共兩黨的晉北抗日聯盟。八路軍129師師長劉伯承遂率兵揮戈東征。經縝密偵察,八路軍獲悉日軍勁旅二十師團的迂迴部隊,向山西平定開進,前鋒直指太原。其輜重部隊千餘人在測魚鎮駐屯,負責向前方供應彈藥糧食。劉伯承斷定日軍將於10月26日經七亘村向平定運輸軍需品,遂令部隊利用七亘村、南峪之間的有利地形埋伏。果不出所料,26日拂曉,測魚鎮日軍龐大的輜重部隊,在步兵200餘人掩護下向西開進,結果中伏被殲。此戰共斃敵300多人,繳獲騾馬300多匹和大量軍用物資。八路軍僅傷亡10餘人。前方需要彈藥和糧食急如星火,日軍必然儘快再向平定運輸軍需品。劉伯承預料日軍會以為八路軍不會在同一地點再次設伏,便一面製造假象,佯裝撤離遠去;一面果斷地在隔了一天後,於同一地點再次設伏。28日上午,日軍又從測魚鎮出動,這次警戒更加森嚴,以100餘騎兵和300餘步兵掩護輜重西進。11時許,早已隱蔽於此的八路軍等日軍輜重進入了伏擊圈後,各種武器一齊開火。日寇被擊斃百餘人,八路軍又繳獲一大批軍需品和騾馬。國民黨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衛立煌讚嘆不已,稱此戰為「戰史上的奇蹟」,譽劉伯承為「當之無愧的名將」。後來,不少國家將這一戰法寫進了軍事教科書。
劉伯承元帥被後人譽為常勝將軍,中國的伏龍芝。這是有理由的,也是大量事實予以佐證的。上述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為什麼能成功,就是他能夠肯動腦、肯用腦,活學活用。在同一地點兩次設伏,好多人想不到這個點子,一些人想到了也不敢用,但是他用了,並且成功了。這就告訴我們,在工作中要勇於破局,方能成事。十九屆中紀委五次全會提出了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我們如何穩中求進?提出要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紀檢監察機關要盯住重點人重點事。哪些人就是重點人,哪些事是重點事?要充分發揮監督在基層治理中的作用,推動監督落地,讓群眾參與到監督中來。怎麼讓群眾參與到監督中來?這些都是我們要思考的。啟發從何而來?從我們的黨史中來,從我們黨一以貫之的群眾路線中來。萬不可坐堂問案,更不可能耍官威、頤指氣使?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既深刻指出了黨員幹部必須學黨史的意義所在,又對黨員幹部堅定政治信仰、勇於攻堅克難、練就過硬本領、堅守清正廉潔提出了明確具體要求。那麼我們如何學習、學習什麼、思考什麼,下一步如何把講話要求貫徹落實到工作中,以黨史偉大魅力啟迪我們在履職擔當中砥礪前行?
一、胸懷大局善謀事。
1932年10月,毛澤東在寧都會議上受到錯誤批判,並被調離紅軍的指揮崗位,剝奪了對紅軍的軍事指揮權。這對「興趣亦在主持戰爭」的毛澤東來說是一個沉重打擊。但在會後,他對不贊成把他調離紅軍指揮崗位的王稼祥說:「算了吧,我們是少數,還是服從多數吧。」又對為他送別的周恩來表示:「前方軍事急需,何時電召便何時來。」。
想想我們,不就是沒有評上先進麼,不就是沒有被提拔麼。正確對待職務上的變動,是一個共產黨員黨性的表現,是一個共產黨員紀律觀念的表現,同時也能體現一個共產黨員的寬廣胸懷和遠大眼光。很多人在受到不公正待遇之後,往往意志消沉下去,一蹶不振。人的慾望是個無底洞。認真分析查辦的一些領導幹部,剛開始這些人工作很努力,用敢死拚命一點不為過,是響噹噹的人才。有人24歲工作,科員,27歲正縣級,39歲正廳級,很厲害!還不滿足,結果呢,一次的提拔受挫就開始心理失衡了!有好多人就是仕途上的一次不如意而當官不成就要麼開始肆無忌憚的貪污受賄,要麼用金錢美色來彌補,結果呢走上了不歸路。把工作當成一種樂趣,堅定這個信心,任憑東南西北風我自巋然不動!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我的理解學歷史首先的功效是要學會胸懷大局善謀事。
二、躬身入局敢擔事。
共和國大將黃克誠下部隊視察,喜歡到連隊找幹部戰士談心。他不帶警衛,不事先打招呼,走到哪裡問到哪裡。1950年夏,他去湘西視察,來到第四十七軍某連,正趕上連隊吃午飯,他就蹲在地上邊吃飯邊和戰士們聊家常。戰士們以為他是團後勤處的處長或股長來了解伙食情況的,便七嘴八舌地講,湖南菜辣椒太多,開始不適應,現在習慣了,有個調皮的戰士向黃克誠提出,來個吃辣椒比賽。黃克誠欣然應戰。笑談間有人到連隊找黃克誠回機關吃飯,這時,戰士們才知道,他原來就是大名鼎鼎的湖南省委書記、軍區司令員兼政委,個個驚得直伸舌頭。
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到現在了還有黨員幹部,好多還是領導幹部當耳旁風,甚至率先帶頭破壞、不遵守,很不應該。這些幹部為什麼如此視國家法律和黨的紀律為兒戲?除了制定製度不細、落實制度不嚴、懲戒力度不大等客觀原因外,最核心的還在於自身不正,不知道初心是什麼、不明白使命是何物!不懂得自尊自愛自勵自強,只知道唯上跑官要官怎麼當大官,就是不知道如何履職擔責,對群眾負責,給單位的同志們樹立個好形象、帶個好頭。時時處處以領導自居,時時刻刻認為制度規定是給別人的,自己是領導就應該高高在上,不受制度約束,不讓下屬監督,一把手漸漸成為一霸手,最終帶壞了隊伍,也毀了自己,更玷污了黨在群眾中的形象。總書記在講話中很明確,黨的百年歷史,也是我們黨不斷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不斷防範被瓦解、被腐化的危險的歷史。要教育引導全黨通過總結歷史經驗教訓,著眼於解決黨的建設的現實問題,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增強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能力。對我們紀檢監察幹部而言,就是要發揚鬥爭精神,敢於鬥爭、勇於鬥爭、善於鬥爭,以「粉身碎骨渾不怕」的擔當精神,關鍵時刻沖得出、頂得上,有了困難挑戰千方百計想辦法解決,而不是窮盡腦汁找不作為的理由藉口?
三、勇於破局能成事。
1937年10月,日軍占領河北石家莊後,沿正太鐵路西犯,妄圖一舉攻取太原,瓦解國共兩黨的晉北抗日聯盟。八路軍129師師長劉伯承遂率兵揮戈東征。經縝密偵察,八路軍獲悉日軍勁旅二十師團的迂迴部隊,向山西平定開進,前鋒直指太原。其輜重部隊千餘人在測魚鎮駐屯,負責向前方供應彈藥糧食。劉伯承斷定日軍將於10月26日經七亘村向平定運輸軍需品,遂令部隊利用七亘村、南峪之間的有利地形埋伏。果不出所料,26日拂曉,測魚鎮日軍龐大的輜重部隊,在步兵200餘人掩護下向西開進,結果中伏被殲。此戰共斃敵300多人,繳獲騾馬300多匹和大量軍用物資。八路軍僅傷亡10餘人。前方需要彈藥和糧食急如星火,日軍必然儘快再向平定運輸軍需品。劉伯承預料日軍會以為八路軍不會在同一地點再次設伏,便一面製造假象,佯裝撤離遠去;一面果斷地在隔了一天後,於同一地點再次設伏。28日上午,日軍又從測魚鎮出動,這次警戒更加森嚴,以100餘騎兵和300餘步兵掩護輜重西進。11時許,早已隱蔽於此的八路軍等日軍輜重進入了伏擊圈後,各種武器一齊開火。日寇被擊斃百餘人,八路軍又繳獲一大批軍需品和騾馬。國民黨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衛立煌讚嘆不已,稱此戰為「戰史上的奇蹟」,譽劉伯承為「當之無愧的名將」。後來,不少國家將這一戰法寫進了軍事教科書。
劉伯承元帥被後人譽為常勝將軍,中國的伏龍芝。這是有理由的,也是大量事實予以佐證的。上述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為什麼能成功,就是他能夠肯動腦、肯用腦,活學活用。在同一地點兩次設伏,好多人想不到這個點子,一些人想到了也不敢用,但是他用了,並且成功了。這就告訴我們,在工作中要勇於破局,方能成事。十九屆中紀委五次全會提出了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我們如何穩中求進?提出要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紀檢監察機關要盯住重點人重點事。哪些人就是重點人,哪些事是重點事?要充分發揮監督在基層治理中的作用,推動監督落地,讓群眾參與到監督中來。怎麼讓群眾參與到監督中來?這些都是我們要思考的。啟發從何而來?從我們的黨史中來,從我們黨一以貫之的群眾路線中來。萬不可坐堂問案,更不可能耍官威、頤指氣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