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孩子不能把小玩具或者小物件帶到幼兒園來。
2、教育孩子從小就不應該進廚房,廚房是極其不安全的地方,更是危險係數高的地方。
3、教育孩子不能擅自出門,跟著陌生人走。
4、告訴孩子一些求救的辦法和方式。
5、要讓孩子明白一個人在家要做好哪些準備和注意事項。
幼兒的安全問題,不僅僅靠幼兒園老師的教育,更重要的是父母長期性的提醒。父母是孩子第一任導師,孩子的安全意識是應該從小培養的。
從小培養的是小朋友對安全的一種意識程度,也許你認為他們這麼小肯定不懂,確實他可能不懂什麼叫後果,但是他在遇到某些事情方面,他會記得爸爸媽媽告訴過自己這個東西不能碰。潛意識裡他就會這樣去做?
所以育兒知識離不開父母長期的提醒。
最近,很多家長們為學齡前寶寶的異常行為而煩惱。對於學齡前兒童存在「攻擊性」的行為,專家認為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個是遺傳因素,比如父母脾氣暴躁,子女往往也出現暴躁脾氣;另一個因素則是大人過分寵愛孩子導致。
兒童心理學研究者們在臨床中發現,大部分的年輕父母對學齡前兒童的教育知識比較欠缺,部分甚至存在空白,一旦孩子出現「攻擊性」等異常行為時,家長往往束手無策。
學齡前兒童的情緒、情感雖然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但由於皮層下中樞的活動仍占優勢,所以,學齡前兒童的情緒易激動、不穩定,常會發生一些異常舉動,常見的有:
1、攻擊行為。
兒童已經開始獨立並且知道自己的需求,但還不知道如何表達感受,一旦慾望得不到滿足,就採取毀壞物品或者大吵大鬧的行動,常表現為賴在地上、踢腿、揮舞手臂、大聲哭鬧,打人、罵人、推人、踢人、搶別人的東西(或玩具)等。
專家建議,不能隨意懲罰這種鬧情緒的幼兒,要儘可能轉移孩子注意力,事後給予安撫。並告訴他們這樣的行為是對的。
2、反抗行為。
寶寶對家長提出的要求總回答「不」,這種行為是自我意識獨立的一種表達方式,屬於正常發展的表現。家長應予理解和尊重,適時地進行引導,這一階段會很快度過。
3、遺尿,咬指甲和吮手指。
5歲以下的孩子還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間經常尿濕床鋪,白天有時也尿濕褲子。這是一種正常現象,但對於經常有遺尿現象的孩子應耐心尋找原因,努力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
咬指甲和吮手指的行為,是嬰兒與生俱來的反應,它能給孩子帶來安全和滿足感。吮指和咬指甲多在安靜、寂寞、飢餓、睡眠、身體疲倦而自尋安慰時出現,到2-3歲以後,這種現象會明顯減少。
對於孩子好的行為,家長要鼓勵孩子;對於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家長要採取一些懲罰措施,但避免打罵孩子。因為打罵孩子往往是家長自己在發脾氣,打罵過頭之後,孩子可能不但不會改正錯誤行為,甚至可能變成一個不怕任何打罵的「皮小孩」。懲罰措施最好是能觸動孩子的心靈,才為有效。
幼兒期的孩子,往往被認為是無憂無慮,孰不知在他們的內心世界,尤其是學前後期的一部分孩子,由於完成任務能力差,不同程度受著自卑的干擾。我曾經對我班學生進行調查,在家長問卷中有48%的孩子存在著輕視自己的傾向,同時,我注意到有39%的孩子極少或從來不敢在外人面前大膽表現自己。調查表明,這與獨生子女是「小皇帝」、「小太陽」,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的密切關係。由於幼兒園採用以遊戲為主,保持統一的教學方式,幼兒還感受不到因缺乏完成任務的基本能力產生的困擾。而到了小學一年級,環境、老師的改變,特別是小學以授課為主的教學形式才使這些無完成任務的基本能力的孩子產生了危機感。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培養:
1、在自信中培養幼兒完成任務的基本能力。
要讓幼兒社會性能力得到充分發展,首先老師要尊敬、信任幼兒,充分培養、鍛鍊其能力,使之在自信中發展自身的基本能力。幼兒無論每學做一件事情,老師要讓他們感到自己行,特別對於大多數能力平平或發展稍落後的孩子來說,獲得成功的機會較少,這就需要老師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對能力弱的孩子安排其能勝任的活動任務,讓他們通過努力獲得成功,體驗自己力量和成就,在成功的喜悅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幼兒完成任務的基本能力。例如我班有張詠蘭小朋友,父母離婚,她成了雙親手中的皮球,沒有親人關心的她在每次美工活動中,總顯得無所適從,非常笨拙。如果我袖手旁觀,置之不理,就會讓她感到自己無能,逐漸喪失自信。相反,我在她旁邊進行了耐心指導,使她慢慢掌握了正確的技巧,我對她獲得的點滴成功及時進行了評價,讓她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在以後的每一次活動中她總能認真對待,從中,她不僅掌握了完成任務的基本能力,而且增強了自信。所以老師只要善於利用種種機會幫助幼兒獲得她這個年齡階段能夠掌握的`各種能力,如認知能力、動手能力、運動能力及社會交往能力等,使幼兒有了自信,感到自己有做好這件事的能力,幼兒社會適應能力使會自然而然形成,這對他們走向相對獨立的小學大有益處。
2、在平等中培養幼兒完成任務的基本能力。
幼兒的興趣在於遊戲之中,尤其是自由選擇的遊戲。針對這一點,我設計了各種遊戲活動,讓幼兒以一種和大人平等的地位參與遊戲。在活動中,我不將自己的意識強加於幼兒,不事告訴幼兒幹什麼,而讓幼兒在活動前學會事先計劃,我引導、鼓勵幼兒多判斷,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敢於陳述自己的觀點。如在「梅城一條街」活動中,我先組織幼兒討論今天要玩什麼,怎麼玩,要是臨時出現一些問題「我」應該怎麼辦?商討以後遊戲開始,我則以一名「顧客」的身份參與遊戲,偶爾我會製造出一些小混亂讓孩子們去處理,而處理問題時,我同樣以「顧客」的商量口吻徵求孩子們的意見,遊戲中,孩子們無拘無束,自然逼真,在師生平等的氣氛中他們體會到與老師的心更近了,感到自己;漸漸「長大了」,而完成任務的基本能力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3、在鼓勵中培養幼兒完成任務的能力。
幼兒有上進心,表現欲強,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老師應正確引導,恰當鼓勵,讓幼兒良好的表現慾望得以充分發揮,鞏固已具有的完成任務的基本能力,克服缺點,為自己,為他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成為培養其做事能力的強大支力。幼兒有些微進步,我就及時給予具體的表揚,投以讚許的目光。如林陶小朋友在班上經學幫助小朋友擺桌椅,在家能疊被子。我以常鼓勵「你的被子疊得真好」,「你的桌椅擺得真整齊」,讓她為自己所做的事是對的感到無比自豪。而如果她某些方面欠缺,我總是鼓勵她繼續努力。如我說「這次沒做好,下次再試試」,「要是這樣做,那麼就更好了」。在我不斷的鼓勵下,她明白自己什麼事情做的對,什麼事還須往一定方向努力才行。可見,在老師不斷的鼓勵中孩子會逐漸增強成功意識感,並願意去繼續探索,學習新本領,為入小學養成了良好的完成任務能力的習慣?
2、教育孩子從小就不應該進廚房,廚房是極其不安全的地方,更是危險係數高的地方。
3、教育孩子不能擅自出門,跟著陌生人走。
4、告訴孩子一些求救的辦法和方式。
5、要讓孩子明白一個人在家要做好哪些準備和注意事項。
幼兒的安全問題,不僅僅靠幼兒園老師的教育,更重要的是父母長期性的提醒。父母是孩子第一任導師,孩子的安全意識是應該從小培養的。
從小培養的是小朋友對安全的一種意識程度,也許你認為他們這麼小肯定不懂,確實他可能不懂什麼叫後果,但是他在遇到某些事情方面,他會記得爸爸媽媽告訴過自己這個東西不能碰。潛意識裡他就會這樣去做?
所以育兒知識離不開父母長期的提醒。
最近,很多家長們為學齡前寶寶的異常行為而煩惱。對於學齡前兒童存在「攻擊性」的行為,專家認為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個是遺傳因素,比如父母脾氣暴躁,子女往往也出現暴躁脾氣;另一個因素則是大人過分寵愛孩子導致。
兒童心理學研究者們在臨床中發現,大部分的年輕父母對學齡前兒童的教育知識比較欠缺,部分甚至存在空白,一旦孩子出現「攻擊性」等異常行為時,家長往往束手無策。
學齡前兒童的情緒、情感雖然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但由於皮層下中樞的活動仍占優勢,所以,學齡前兒童的情緒易激動、不穩定,常會發生一些異常舉動,常見的有:
1、攻擊行為。
兒童已經開始獨立並且知道自己的需求,但還不知道如何表達感受,一旦慾望得不到滿足,就採取毀壞物品或者大吵大鬧的行動,常表現為賴在地上、踢腿、揮舞手臂、大聲哭鬧,打人、罵人、推人、踢人、搶別人的東西(或玩具)等。
專家建議,不能隨意懲罰這種鬧情緒的幼兒,要儘可能轉移孩子注意力,事後給予安撫。並告訴他們這樣的行為是對的。
2、反抗行為。
寶寶對家長提出的要求總回答「不」,這種行為是自我意識獨立的一種表達方式,屬於正常發展的表現。家長應予理解和尊重,適時地進行引導,這一階段會很快度過。
3、遺尿,咬指甲和吮手指。
5歲以下的孩子還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間經常尿濕床鋪,白天有時也尿濕褲子。這是一種正常現象,但對於經常有遺尿現象的孩子應耐心尋找原因,努力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
咬指甲和吮手指的行為,是嬰兒與生俱來的反應,它能給孩子帶來安全和滿足感。吮指和咬指甲多在安靜、寂寞、飢餓、睡眠、身體疲倦而自尋安慰時出現,到2-3歲以後,這種現象會明顯減少。
對於孩子好的行為,家長要鼓勵孩子;對於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家長要採取一些懲罰措施,但避免打罵孩子。因為打罵孩子往往是家長自己在發脾氣,打罵過頭之後,孩子可能不但不會改正錯誤行為,甚至可能變成一個不怕任何打罵的「皮小孩」。懲罰措施最好是能觸動孩子的心靈,才為有效。
幼兒期的孩子,往往被認為是無憂無慮,孰不知在他們的內心世界,尤其是學前後期的一部分孩子,由於完成任務能力差,不同程度受著自卑的干擾。我曾經對我班學生進行調查,在家長問卷中有48%的孩子存在著輕視自己的傾向,同時,我注意到有39%的孩子極少或從來不敢在外人面前大膽表現自己。調查表明,這與獨生子女是「小皇帝」、「小太陽」,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的密切關係。由於幼兒園採用以遊戲為主,保持統一的教學方式,幼兒還感受不到因缺乏完成任務的基本能力產生的困擾。而到了小學一年級,環境、老師的改變,特別是小學以授課為主的教學形式才使這些無完成任務的基本能力的孩子產生了危機感。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培養:
1、在自信中培養幼兒完成任務的基本能力。
要讓幼兒社會性能力得到充分發展,首先老師要尊敬、信任幼兒,充分培養、鍛鍊其能力,使之在自信中發展自身的基本能力。幼兒無論每學做一件事情,老師要讓他們感到自己行,特別對於大多數能力平平或發展稍落後的孩子來說,獲得成功的機會較少,這就需要老師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對能力弱的孩子安排其能勝任的活動任務,讓他們通過努力獲得成功,體驗自己力量和成就,在成功的喜悅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幼兒完成任務的基本能力。例如我班有張詠蘭小朋友,父母離婚,她成了雙親手中的皮球,沒有親人關心的她在每次美工活動中,總顯得無所適從,非常笨拙。如果我袖手旁觀,置之不理,就會讓她感到自己無能,逐漸喪失自信。相反,我在她旁邊進行了耐心指導,使她慢慢掌握了正確的技巧,我對她獲得的點滴成功及時進行了評價,讓她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在以後的每一次活動中她總能認真對待,從中,她不僅掌握了完成任務的基本能力,而且增強了自信。所以老師只要善於利用種種機會幫助幼兒獲得她這個年齡階段能夠掌握的`各種能力,如認知能力、動手能力、運動能力及社會交往能力等,使幼兒有了自信,感到自己有做好這件事的能力,幼兒社會適應能力使會自然而然形成,這對他們走向相對獨立的小學大有益處。
2、在平等中培養幼兒完成任務的基本能力。
幼兒的興趣在於遊戲之中,尤其是自由選擇的遊戲。針對這一點,我設計了各種遊戲活動,讓幼兒以一種和大人平等的地位參與遊戲。在活動中,我不將自己的意識強加於幼兒,不事告訴幼兒幹什麼,而讓幼兒在活動前學會事先計劃,我引導、鼓勵幼兒多判斷,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敢於陳述自己的觀點。如在「梅城一條街」活動中,我先組織幼兒討論今天要玩什麼,怎麼玩,要是臨時出現一些問題「我」應該怎麼辦?商討以後遊戲開始,我則以一名「顧客」的身份參與遊戲,偶爾我會製造出一些小混亂讓孩子們去處理,而處理問題時,我同樣以「顧客」的商量口吻徵求孩子們的意見,遊戲中,孩子們無拘無束,自然逼真,在師生平等的氣氛中他們體會到與老師的心更近了,感到自己;漸漸「長大了」,而完成任務的基本能力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3、在鼓勵中培養幼兒完成任務的能力。
幼兒有上進心,表現欲強,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老師應正確引導,恰當鼓勵,讓幼兒良好的表現慾望得以充分發揮,鞏固已具有的完成任務的基本能力,克服缺點,為自己,為他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成為培養其做事能力的強大支力。幼兒有些微進步,我就及時給予具體的表揚,投以讚許的目光。如林陶小朋友在班上經學幫助小朋友擺桌椅,在家能疊被子。我以常鼓勵「你的被子疊得真好」,「你的桌椅擺得真整齊」,讓她為自己所做的事是對的感到無比自豪。而如果她某些方面欠缺,我總是鼓勵她繼續努力。如我說「這次沒做好,下次再試試」,「要是這樣做,那麼就更好了」。在我不斷的鼓勵下,她明白自己什麼事情做的對,什麼事還須往一定方向努力才行。可見,在老師不斷的鼓勵中孩子會逐漸增強成功意識感,並願意去繼續探索,學習新本領,為入小學養成了良好的完成任務能力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