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們:
按照安排,今天由我來跟大家共同學習和交流。再過幾天就是祖國母親71歲華誕。回望祖國71載發展壯大的歷程,我們由衷地感慨,我們的黨是多麼的偉大,我們的人民是多麼的偉大,我們的制度是多麼的偉大。今年是建黨99周年,前段時間,我們深入開展了「四史」學習活動,重溫中國共產黨走過的波瀾壯闊的歷程,對於我們樹立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堅定理想信念,提高幹事創業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歷史、現實、未來是相通的,加強黨史的學習和研究,從黨走過的歷史中、從黨開創和不斷推進的偉大事業中,才能使我們進一步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
一、重溫黨的歷史,激發愛國熱情
回顧我們走過的道路,我們深刻認識到:是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隨著封建集權加強,到了清朝雍正時期達到了極致,封建制度已走向腐朽沒落。而此時的歐洲,經過文藝復興運動,西班牙、英國等國家政治上已完成君主立憲,成為了現代國家;經濟上已完成工業革命,走殖民道路。中國已經遠遠落後於西方。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中國陷入了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狀態,西方列強不斷發動戰爭,逼迫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喪權辱國,中華民族處於危難之中。為了拯救國家和民族,一大批仁人志士們進行了奮勇的鬥爭,如太平天國起義、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也進行了一系列改良運動,如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君主立憲。但不論是革命鬥爭還是改良運動,最終都以失敗告終,沒有完成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的歷史重任。歸根到底,最主要的原因是沒有一個先進的、用科學理論武裝的政黨來領導。在這樣大背景下,中國爆發了新文化運動,以1915年9月在上海創辦的《青年》雜誌為標誌,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化、反對舊文化,提倡新思想、反對舊思想,首次提出以科學與民主為目標。1917年,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1919年爆發了五四運動,中國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舞台,馬克思主義和工人運動相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從組織上思想上作了準備。1920年陳獨秀和李大釗「南陳北李、相約建黨」。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開,通過了黨的綱領,把黨的名稱正式確定為中國共產黨,選舉陳獨秀、張國燾、李達組成中共中央局,陳獨秀為中共中央局書記。自從中國共產黨誕生之後,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成立以來,領導中國人民完成和推進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是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這個階段有幾個重要事件:「1927年8月1日八一南昌起義」,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1927年8月7日八七會議」,創建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的人民軍隊,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建立革命根據地;「1935年1月15日至17日遵義會議」,獨立自主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重要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糾正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錯誤;1937年7月7日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是在中國共產黨積極推動下的全面抗戰時期,抗戰最終取得了勝利。1945年至1949年4月,中國共產黨經歷遼瀋、淮海和平津「三大戰役」,取得勝利,10月1日新中國成立。
第二件大事是創造性地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國以後,中國共產黨著力恢復工業生產、建立國營經濟、收回海關控制權、打擊投機倒把行為,大力發展生產力,並重點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三個行業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實施了第一個五年計劃,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並大力發展政治、經濟、交通、教育、科技、外交等方面。但在經濟建設的規模和速度上犯了急於求成的錯誤;階級鬥爭擴大化導致頻繁的政治運動,並釀成長達10年的「文化大革命」,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領域都造成了嚴重的危害。
第三件大事,進行了改革開放新的革命,開創、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撥亂反正,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施改革開放。鄧小平同志在南巡時,確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到了十六屆四中全會,中國共產黨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也就是「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再到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都是中國共產黨為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提出的發展方向和探索。
二、堅持「三力齊發」,抓好城市黨建
堅持「區域統籌、多方聯動、全域融合」工作思路,建立「三項機制」、做實「三張清單」、推動「三社聯動」,構建了組織共建、資源共享、功能優化的城市基層黨建新格局。
一是建立「三項機制」,提好「主調」。建立健全聯動靠責、聯動推進、聯動考評等三項機制,全面推行社區「大黨委」制,選聘駐區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非公企業黨組織負責人擔任社區「大黨委」兼職委員,建立兼職委員責任清單管理和「輪值主席」制度,每月召開「大黨委」會議,實現共建單位「小系統」有效融入城市「大黨建」。全面推行聯席會議機制,結合社區實際,組織駐區單位、小區樓院、物業公司每季度召開聯席會議,引導其獻智獻策、出資出力解決區域化黨建工作中的重點、難點和熱點問題。全面推行「三級聯動」考評機制,採取社區評議、鄉鎮黨委評定、縣級評審方式,每季度對駐區單位及相關組織進行考評,對考評結果靠後的機關事業單位納入年度綜合考核依據,相關組織由主管行業部門「黃牌」通報,構建了「縣級統攬、鄉鎮黨委抓總、社區黨組織負責、駐區單位配合、在職黨員參與」的城市基層黨建責任體系。
二是做實「三張清單」,唱好「和聲」。堅持全域融合為導向,以做實用活「資源清單、需求清單、項目清單」三張清單為抓,由社區黨組織通過上門入戶走訪、召開居民代表會、居民小組會、網格會、院落樓幢會、微信群徵求意見等方式收集群眾需求,梳理形成「需求清單」,確保社區黨組織和共建單位知道能做什麼、該做什麼。駐區單位堅持「居民群眾所盼、自身力所能及」原則,結合本單位人才、資金、技術、場地、設施等資源優勢和在職黨員特長,通過與社區黨組織協調對接,向社區黨組織提供「資源清單」。同時,由社區黨組織將需求清單與服務資源「連連看」,配對形成「項目清單」,並對服務項目、服務內容、認領單位、開展時間地點等內容進行明確,做到居民按需求「點單」、社區按地域「派單」、駐區單位按資源「接單」,實現了組織聯建、和諧聯創、服務聯動、資源共享?
三是推動「三社聯動」,彈好「和弦」。按照「分類管理、分類建設、整體提升」思路,力促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互聯、互動、互補」。全面推行「網格化管理」,將社區劃分為若干管理服務網格,並在網格設置黨組織、小區設置黨小組、樓棟設立黨員單元長,將「條」上、「點」上力量下沉融入網格,以「小網格」構築「大治理」;深入實施開展「黨群連心線」工程和在職黨員「雙報到」志願服務活動引導在職黨員利用特長優勢幫助群眾實做事、解難題,發揮「八小時之外」模範作用,實現社區服務治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無縫銜接。全面推行「社區搭台、社會組織唱戲」的治理服務模式,依託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小區物業活動中心引入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並按照「群眾所需、自身所能」開展「居家便民」「幼苗呵護」「矛盾調解」「文化生活」「三留守關愛」等「零距離」服務,實現社區服務治理「大合唱」。
三、堅定理想信念,增強黨員意識
通過學習黨史,我們要進一步堅定為黨忠誠、為民服務的決心,也對我們作為一名農村共產黨員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要找准個人定位。黨員幹部知道我們黨艱辛而輝煌的歷史,就能準確自己角色定位,找准前進方向,增強黨員意識,這樣才能形成高度自覺,經得起金錢、權力、美色的考驗,拒腐防敗和抵禦風險。革命戰爭年代,有困難、風險,黨員總是衝鋒在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種精神。我們要時時、處處明白自己是誰,從而嚴格遵守落實黨章要求,否則就有可能會犯錯誤、甚至走上邪路。
二要增進愛黨之情。只有對黨艱苦卓絕的奮鬥歷史真知、真懂,才能對黨有真感情,才能對黨的事業有真熱愛,才能自覺做一名合格黨員。我們學習黨史,就要銘記歷史,增強看齊意識,自覺學習革命先烈為國家民族奮鬥不息、敢於奉獻和犧牲一切的精神,在工作和生活帶著感情和責任,懷著對黨的感恩之心,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把個人的理想融入到黨的偉大事業中,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三要提高責任能力。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這是歷史的結論、人民的選擇。因此,面對各種各樣的社會思潮,我們要始終保持理論上的清醒、增強政治上的定力,進一步增強愛黨護黨的責任感。始終保持對人民的敬畏、對先輩先烈的敬畏、對黨賦予我們責任的敬畏,自覺維護黨的歷史,維護我們的領袖人物,堅持做到在黨言黨、在黨憂黨、在黨護黨。
總之,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的九十多年的奮鬥,不僅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實踐成果,而且積累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因此,面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新要求,重溫黨和人民共同走過的光輝歷程,就是要汲取黨史、國史中蘊藏著豐富的營養,進一步提高我們幹事創業的能力,提高為人民服務能力。謝謝大家。
按照安排,今天由我來跟大家共同學習和交流。再過幾天就是祖國母親71歲華誕。回望祖國71載發展壯大的歷程,我們由衷地感慨,我們的黨是多麼的偉大,我們的人民是多麼的偉大,我們的制度是多麼的偉大。今年是建黨99周年,前段時間,我們深入開展了「四史」學習活動,重溫中國共產黨走過的波瀾壯闊的歷程,對於我們樹立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堅定理想信念,提高幹事創業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歷史、現實、未來是相通的,加強黨史的學習和研究,從黨走過的歷史中、從黨開創和不斷推進的偉大事業中,才能使我們進一步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
一、重溫黨的歷史,激發愛國熱情
回顧我們走過的道路,我們深刻認識到:是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隨著封建集權加強,到了清朝雍正時期達到了極致,封建制度已走向腐朽沒落。而此時的歐洲,經過文藝復興運動,西班牙、英國等國家政治上已完成君主立憲,成為了現代國家;經濟上已完成工業革命,走殖民道路。中國已經遠遠落後於西方。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中國陷入了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狀態,西方列強不斷發動戰爭,逼迫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喪權辱國,中華民族處於危難之中。為了拯救國家和民族,一大批仁人志士們進行了奮勇的鬥爭,如太平天國起義、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也進行了一系列改良運動,如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君主立憲。但不論是革命鬥爭還是改良運動,最終都以失敗告終,沒有完成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的歷史重任。歸根到底,最主要的原因是沒有一個先進的、用科學理論武裝的政黨來領導。在這樣大背景下,中國爆發了新文化運動,以1915年9月在上海創辦的《青年》雜誌為標誌,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化、反對舊文化,提倡新思想、反對舊思想,首次提出以科學與民主為目標。1917年,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1919年爆發了五四運動,中國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舞台,馬克思主義和工人運動相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從組織上思想上作了準備。1920年陳獨秀和李大釗「南陳北李、相約建黨」。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開,通過了黨的綱領,把黨的名稱正式確定為中國共產黨,選舉陳獨秀、張國燾、李達組成中共中央局,陳獨秀為中共中央局書記。自從中國共產黨誕生之後,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成立以來,領導中國人民完成和推進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是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這個階段有幾個重要事件:「1927年8月1日八一南昌起義」,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1927年8月7日八七會議」,創建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的人民軍隊,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建立革命根據地;「1935年1月15日至17日遵義會議」,獨立自主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重要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糾正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錯誤;1937年7月7日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是在中國共產黨積極推動下的全面抗戰時期,抗戰最終取得了勝利。1945年至1949年4月,中國共產黨經歷遼瀋、淮海和平津「三大戰役」,取得勝利,10月1日新中國成立。
第二件大事是創造性地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國以後,中國共產黨著力恢復工業生產、建立國營經濟、收回海關控制權、打擊投機倒把行為,大力發展生產力,並重點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三個行業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實施了第一個五年計劃,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並大力發展政治、經濟、交通、教育、科技、外交等方面。但在經濟建設的規模和速度上犯了急於求成的錯誤;階級鬥爭擴大化導致頻繁的政治運動,並釀成長達10年的「文化大革命」,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領域都造成了嚴重的危害。
第三件大事,進行了改革開放新的革命,開創、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撥亂反正,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施改革開放。鄧小平同志在南巡時,確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到了十六屆四中全會,中國共產黨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也就是「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再到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都是中國共產黨為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提出的發展方向和探索。
二、堅持「三力齊發」,抓好城市黨建
堅持「區域統籌、多方聯動、全域融合」工作思路,建立「三項機制」、做實「三張清單」、推動「三社聯動」,構建了組織共建、資源共享、功能優化的城市基層黨建新格局。
一是建立「三項機制」,提好「主調」。建立健全聯動靠責、聯動推進、聯動考評等三項機制,全面推行社區「大黨委」制,選聘駐區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非公企業黨組織負責人擔任社區「大黨委」兼職委員,建立兼職委員責任清單管理和「輪值主席」制度,每月召開「大黨委」會議,實現共建單位「小系統」有效融入城市「大黨建」。全面推行聯席會議機制,結合社區實際,組織駐區單位、小區樓院、物業公司每季度召開聯席會議,引導其獻智獻策、出資出力解決區域化黨建工作中的重點、難點和熱點問題。全面推行「三級聯動」考評機制,採取社區評議、鄉鎮黨委評定、縣級評審方式,每季度對駐區單位及相關組織進行考評,對考評結果靠後的機關事業單位納入年度綜合考核依據,相關組織由主管行業部門「黃牌」通報,構建了「縣級統攬、鄉鎮黨委抓總、社區黨組織負責、駐區單位配合、在職黨員參與」的城市基層黨建責任體系。
二是做實「三張清單」,唱好「和聲」。堅持全域融合為導向,以做實用活「資源清單、需求清單、項目清單」三張清單為抓,由社區黨組織通過上門入戶走訪、召開居民代表會、居民小組會、網格會、院落樓幢會、微信群徵求意見等方式收集群眾需求,梳理形成「需求清單」,確保社區黨組織和共建單位知道能做什麼、該做什麼。駐區單位堅持「居民群眾所盼、自身力所能及」原則,結合本單位人才、資金、技術、場地、設施等資源優勢和在職黨員特長,通過與社區黨組織協調對接,向社區黨組織提供「資源清單」。同時,由社區黨組織將需求清單與服務資源「連連看」,配對形成「項目清單」,並對服務項目、服務內容、認領單位、開展時間地點等內容進行明確,做到居民按需求「點單」、社區按地域「派單」、駐區單位按資源「接單」,實現了組織聯建、和諧聯創、服務聯動、資源共享?
三是推動「三社聯動」,彈好「和弦」。按照「分類管理、分類建設、整體提升」思路,力促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互聯、互動、互補」。全面推行「網格化管理」,將社區劃分為若干管理服務網格,並在網格設置黨組織、小區設置黨小組、樓棟設立黨員單元長,將「條」上、「點」上力量下沉融入網格,以「小網格」構築「大治理」;深入實施開展「黨群連心線」工程和在職黨員「雙報到」志願服務活動引導在職黨員利用特長優勢幫助群眾實做事、解難題,發揮「八小時之外」模範作用,實現社區服務治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無縫銜接。全面推行「社區搭台、社會組織唱戲」的治理服務模式,依託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小區物業活動中心引入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並按照「群眾所需、自身所能」開展「居家便民」「幼苗呵護」「矛盾調解」「文化生活」「三留守關愛」等「零距離」服務,實現社區服務治理「大合唱」。
三、堅定理想信念,增強黨員意識
通過學習黨史,我們要進一步堅定為黨忠誠、為民服務的決心,也對我們作為一名農村共產黨員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要找准個人定位。黨員幹部知道我們黨艱辛而輝煌的歷史,就能準確自己角色定位,找准前進方向,增強黨員意識,這樣才能形成高度自覺,經得起金錢、權力、美色的考驗,拒腐防敗和抵禦風險。革命戰爭年代,有困難、風險,黨員總是衝鋒在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種精神。我們要時時、處處明白自己是誰,從而嚴格遵守落實黨章要求,否則就有可能會犯錯誤、甚至走上邪路。
二要增進愛黨之情。只有對黨艱苦卓絕的奮鬥歷史真知、真懂,才能對黨有真感情,才能對黨的事業有真熱愛,才能自覺做一名合格黨員。我們學習黨史,就要銘記歷史,增強看齊意識,自覺學習革命先烈為國家民族奮鬥不息、敢於奉獻和犧牲一切的精神,在工作和生活帶著感情和責任,懷著對黨的感恩之心,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把個人的理想融入到黨的偉大事業中,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三要提高責任能力。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這是歷史的結論、人民的選擇。因此,面對各種各樣的社會思潮,我們要始終保持理論上的清醒、增強政治上的定力,進一步增強愛黨護黨的責任感。始終保持對人民的敬畏、對先輩先烈的敬畏、對黨賦予我們責任的敬畏,自覺維護黨的歷史,維護我們的領袖人物,堅持做到在黨言黨、在黨憂黨、在黨護黨。
總之,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的九十多年的奮鬥,不僅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實踐成果,而且積累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因此,面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新要求,重溫黨和人民共同走過的光輝歷程,就是要汲取黨史、國史中蘊藏著豐富的營養,進一步提高我們幹事創業的能力,提高為人民服務能力。謝謝大家。